1. 邊界爭端產生的背景
邊界與領土問題直接涉及國家的獨立主權與領土完整,因而是國際關系中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邊界與領土糾紛解決得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國際與地區的和平全利益與秩序。目前,世界上仍有相當多的國家存在著與別國的邊界與領土問題,由此引發的沖突構成國際政治關系沖突的重要內容之一。冷戰後,隨著許多新獨立國家的出現,這一問題更加突出了。而海洋權益和大陸架爭端作為一種新型的「准邊界與領土爭端」,成為引發當代國際沖突的又一熱點問題。僅
2008年就因為邊界與領土問題爆發了多次沖突:例如柬埔寨與泰國之間的柏威夏寺歸屬沖突;孟加拉國與緬甸的海陸分界沖突;喬治亞與俄羅斯的南高加索地區沖突;南北極領土與海域歸屬問題也凸現出來;另外日本在中國釣魚島沖撞中國台灣漁船造成船長死亡的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遭到台海兩岸民眾的同聲譴責。
一、邊界與領土問題具有復雜性,敏感性、長期性和反復性的特點
由於邊界與領土爭端絕大部分都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不同於一般性的爭端,具有復雜性,敏感性、長期性和反復性等特點,處理時必須慎重而又
具有耐心,並善於將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復雜性在於判斷歸屬權的難度。由於歷史的原因,許多國家之間的邊界被多次改動過。許多邊境地區的土地也被劃來劃去,如果糾纏於歷史,既便是
以國際法為衡量標准,恐怕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往往爭端當事雙方都根據國際法的某一條款,認為擁有充分的歷史和現實根據證明此地是本
國領土。敏感性在於牽動國民情緒的力度。「與其它爭
端相比,人們更願意在領土爭端中獻身,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更可能在國內形成支持強硬路線的選民,他們支持將領土問題放在國家政治日程表的前列,特
別是那些涉及到種族的領土問題」。①邊界與領土問題涉及到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等原則問
題,牽動國民感情,當事雙方在矛盾激化時,往往都會以愛國主義為號召和訴求動員本國群眾和激發群眾情緒。邊界與領土爭端事件的爆發,往往會激發
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造成一種社會氣氛,使談判和妥協易被輿論指責為「軟弱」甚至「賣國」,特別是當
一方做出較大讓步時,更是如此。另外,一些國家內部的問題也會借邊界與領土爭端發泄出來。近年來,這種表現有上升的趨勢。
邊界與領土問題的解決,有時具有反復性。解
109決邊界與領土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具有耐心和毅力。
在談判期間,有時會發生「舊仇」復發導致的沖突;政
府之間達成了協議,議會可能久拖不決,甚至不予批
准;原本達成的協議意向,可能會被推翻;雙方國內
輿論可能掀起反對浪潮,有些勢力也可能借機發難
或借題發揮,掀起反政府運動。在邊界協議執行過程中,對條約不滿的有關邊境地區的領導人,會製造障礙,有時還會出現對邊界協議反悔的現象。還有
政府更換後,新政府改變對原協定的態度,重提邊界與領土問題,甚至廢除邊界條約。
二、解決邊界與領土問題需要智慧和勇氣
雖然和平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是上策,但不是
每次當事方都能立即認識到這一點。特別是邊界與
領土爭端的復雜性、敏感性使武力解決在實踐中常
成為首選方法。要想和平解決邊界與領土問題需要
政治勇氣和外交智慧。
1.現代國際法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規范
鑒於訴諸武力解決國際爭端的歷史教訓深刻,
1928年在華盛頓簽署的非戰公約宣告廢止將戰爭
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辦法。二戰後,《聯合國憲章》
明確規定各會員國在國際關繫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
力,侵害他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應當以和平方法
解決國際爭端。中國率先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這一國際關系規范已成為公認的國際行為准則。上
述國際關系與國際法規范使武力獲取領土和改變邊界成為非法。現代國際法規定,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也和解決其他國際爭端一樣,應當盡可能用和平的方法,而不應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和平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是最佳辦法。二戰以後的現代國際關系實踐中,已經創造和形成了和平解決爭端的多種方式。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實踐關於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主要有「政治解決」和「法律解決」
兩種方法。②所謂「政治解決」就是指邊界與領土爭端的當事方直接通過平等的和平談判與協商,或經過國際斡旋或調停,最終達成解決邊界問題的協議。
而通過國際司法仲裁的方法,將案件提交國際法院或者爭端雙方都同意的仲裁者裁決,即是「法律解
決」。
邊界與領土爭端也應遵循上述兩種方法求得解決。從不同的角度劃分,邊界與領土問題和平解決
的方式,從原則方法上,可分為政治解決方法和法律解決方法兩種;從技術方法上,可分為一攬子解決和分段解決。目前,和平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的趨勢
愈來愈強,由談判桌旁的談判協商和國際裁決以求得公平合理的和平解決,逐步取代在戰場上較量,以武力解決的方法。
2.談判協商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
談判與協商,是國際交涉的常用方式,也是解決
國際爭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一般由兩個或兩個
以上的國家為有關問題獲得諒解或解決爭端而實行。談判與協商的特點不完全相同:談判只由當事
國直接參加;協商的特點是參與協商的成員不局限
於當事國,中立國可以參加而不受談判雙方限制。
斡旋與調停是政治解決國際爭端的另一種常用方
法。當當事國不願意直接談判或者雖經談判仍不能
解決爭端時,第三國可以協助當事國解決。在國際
外交實踐中,上述方法往往交替和混合使用。
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是一個行之
有效的方法。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通過談判和調解解
決了相互間的邊界與領土爭端。如20世紀90年代
曾發生激烈邊界沖突的秘魯和厄瓜多兩國在經歷
了戰爭的痛苦之後,認識到武力達不到目的,在巴
西、阿根廷、智利和美國四國的調解和國際社會的強
大壓力下,秘厄兩國簽署《和平聲明》,宣布「正式停
火」。1998年2月,雙方在國際社會的調解下,達成
關於邊界問題的「全面和最終和平協議」,10月26
日,秘魯總統和厄瓜多總統簽署「全面和最終和平
協議」。來年1月18日,兩國總統在邊界地區舉行
會晤和出席「全面和最終和平協議」法律生效文件簽
字及首座界碑落成儀式。5月兩國完成樹立界碑工
作,結束劃界。這樣秘魯與厄瓜多藉助國際調解,
通過談判,終於和平解決了兩國長期的邊界與領土
爭執。
3.利用國際仲裁和國際法院裁決解決邊界與領
土爭端
當事雙方將邊界與領土爭端提交國際仲裁或由
國際法院裁決,即謂「法律解決」。採取這種解決方
法的先決條件是當事各方都同意並保證執行裁決結
果,而不管這種裁決結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邊界與領
土主張。通過仲裁和國際法院裁判的「法律解決」方
式與談判和協商、斡旋和調停等政治解決方法的最
主要區別是,仲裁和國際法院裁判程序是以法律為
根據,而不考慮雙方的妥協要求。世界上有不少邊
界與領土爭端是通過「法律方法」解決的,近年來有
加強的趨勢。在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的實踐中,其
中不乏成功的例子。
仲裁以法律為依據,但與法院判決不同的是,仲
裁純粹是自願商定的、臨時性的。仲裁是指由各當
110事國所選出的一個或幾個公斷者或國際法院以外的
法庭作出法律判決來斷定國家間的糾紛。仲裁的主
要程序:爭端雙方訂立仲裁條約或協定;由各當事國
選任一個或幾個仲裁人組成仲裁法庭,進行秘密投
票,其決定取決於多數。裁決一經正式宣布,並通知
各當事國代理人之後,即視為對爭端作出了最後的
決定,不得上訴。仲裁作為一種和平解決爭端的法
律方法,成功地解決了一些邊界爭端。
例如,亞洲的葉門與非洲的厄利垂亞關於哈
尼什群島的領土爭端最終是由國際仲裁解決的。
1995年12月15日厄利垂亞出動海軍向大哈尼
什島上的葉門駐軍發起突然襲擊。厄軍經過3天的
戰斗攻佔了大哈尼什島,俘虜了包括島上葉門駐軍
司令在內的180名葉門軍民。在國際調解下厄國同
意從哈尼什群島撒軍,釋放了被俘的葉門軍人,雙方
協議哈尼什群島實行非軍事化。1996年5月21
日,雙方在巴黎簽署了「原則協議」,並於同年10月
3日在巴黎正式簽署《關於哈尼什群島爭端的國際
仲裁協議》。1997年初仲裁法庭成立,1998年11月
1日,國際仲裁法庭作出仲裁,裁定哈尼什群島歸屬
葉門。葉門對仲裁結果表示歡迎,厄政府表示遵守
國際仲裁作出的決定。1999年12月17日,國際仲
裁法庭就葉門與厄利垂亞海上邊界問題作出最終
裁決,裁定也厄海上邊界以兩國海岸到水域的中間
線為准。也厄兩國的領土爭端至此得以和平解決,
兩國關系實現了正常化。
另一種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的法律方法是國際
法院的裁判。當事國家可在共同同意,並相約承擔
服從國際法院司法管轄義務的前提下,將邊界與領
土爭端訴諸國際法院進行司法解決。二次大戰後,
國際社會在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時,國際法院的作
用日益受到重視。在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方面,國
際法院取得的成效顯著。根據統計,法院從1947年
到2003年受理的102個案件中,有13個涉及到國
家領土主權的歸屬問題,佔法院所有案件的12%
還多。③
海灣地區的卡達與巴林兩個海上鄰國長期存
在領土爭端。早在英國殖民者統治兩國時期的
1939年,英殖民當局將靠近卡達海岸的海瓦爾群
島、加拉德島、法什迪貝爾環礁和半島上的祖巴拉地
區判歸巴林管轄。但卡達認為這些島礁和土地距
離卡達近或者位於半島上,理應屬卡領有。獨立
後,兩國領土問題一直沒能解決,1986年為此爆發
武裝沖突。1991年卡達將領土問題上訴海牙國
際法庭。對此,巴林先是不同意。1999年底兩國政
府商談後宣布,接受由海牙國際法院對兩國領土爭
端做出最終裁決。2000年5月巴林也向國際法庭
提出裁決爭端的要求。海牙國際法院遂於2000年
5月29日開庭審理卡達與巴林兩國的領土爭端
案,經長達10個月的公開聽證後,國際法院終於在
2001年3月16日就此案作出判決:巴林對距離卡
塔爾西海岸不遠處海域中的海瓦爾群島擁有主權;
而卡達對位於卡達半島的祖巴拉地區和加拉德
島、法什迪貝爾環礁擁有主權。裁決作出後,卡塔
爾、巴林均宣布接受裁決。④卡達和巴林兩國政府
宣布2001年3月17日全國放假一天,以慶祝兩國
間持續62年的領土爭端得以最終解決。
2002年國際法院審理了喀麥隆訴奈及利亞的
「領土和海域邊界案」,將兩國爭議的巴卡西半島判
給喀麥隆。非洲波札那與納米比亞之間,中美洲
尼加拉瓜與宏都拉斯之間的的領土爭端,也都交與
國際法院裁決。
國際仲裁和國際法院裁決方法不失為解決邊界
與領土爭端的可行方法之一。與談判相比,它的特
點之一是可以使打算放棄自己領土要求的國家政
府,避免承擔「主動」放棄「領土」的責任,減緩國內壓
力,但是聽憑第三者決定,有時會減少相互調整利益
的餘地。
5.一攬子解決與分段分類解決方法
有些邊界問題因情況不同,一攬子同時解決不
可能,可以分段分類解決。
如中國同原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的邊界問題,
是分為東西兩段並另加一個補充協定分段分次逐步
解決的。談判先解決東段邊界問題,大部分問題達
成一致,但當時對黑瞎子島等少數島嶼歸屬問題沒
有達成一致意見,就暫時擱置這幾個島嶼的問題,
1991年中蘇簽訂了國界東段協定,確定了東段邊界
絕大部分走向。蘇聯解體後,中俄1994年簽訂了國
界西段協定,解決了西段邊界問題。2004年,中俄
就東段中剩餘的領土爭端問題達成協議,用均分的
方法解決了黑瞎子島等問題。中國與越南也是分段
分類解決邊界問題的。1999年底中國與越南先簽
訂了陸地邊界條約,解決了陸上邊界這一主要問題,
而將北部灣的海上劃界問題另行談判解決。現北部
灣問題已經解決,⑤而南海諸島問題一時不可能達
成協議,就留待將來去解決。2008年底,中越兩國
同時宣布陸地劃界全部完成。
三、中國解決邊界與領土問題的經驗具有國際
111示範意義
照顧歷史,考慮現實,平等協商,互諒互讓,是中
國解決邊界問題時遵循的基本原則。從實踐來看,
這是和平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的成熟思路。過去,
不少國家依此原則解決了爭端。進入21世紀以來,
又有一些長期的邊界與領土爭端本著照顧歷史,考
慮現實,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得到了解決。
1.照顧歷史,考慮現實
邊界與領土問題大都是歷史上形成的,提出解
決思路時,既要照顧到疆界形成的歷史,又要考慮到
現實的情況。如果只強調一面,就無法妥善解決
問題。
例如,中蘇兩國邊界在歷史上是沙皇俄國通過
不平等條約割佔中國土地形成的,沙俄侵佔了中國
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後沙俄及蘇聯又越過
不平等條約規定的邊界進一步侵佔界河中的島嶼和
邊境地區土地。長期以來,由於蘇方沒有誠意,中蘇
邊界問題多年都未談成。戈爾巴喬夫執政後,宣布
接受中方立場,願意以主航道中心線為劃界標准重
開談判。在邊界談判中雙方都做出了讓步,蘇方承
認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上百個島嶼屬於中國,
其中包括曾發生過流血沖突的珍寶島,並將1500公
頃土地轉歸中國;中方沒有同蘇方糾纏邊界形成的
歷史問題,在照顧歷史,考慮現實的基礎上達成了中
蘇東段邊界協議,簽訂了邊界條約。蘇聯解體後,中
國繼續遵循「照顧歷史,考慮現實」的方針,與俄羅斯
和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通
過平等談判解決了原中蘇邊界西段絕大部分地段,
即這些國家與中國新疆地區的邊界問題。
2.平等協商,互諒互讓
在解決邊界與領土問題時,當事國不分大國小
國,窮國富國,都是平等的主權國家,應當在平等的
基礎上協商。在解決問題時,要本著互諒互讓的精
神,在不放棄本國國家與民族根本利益的情況下,對
對方的合理要求給與關注,不排除在互諒互讓的基
礎上做出妥協和一定的讓步。這與「祖國的領土一
寸也不可丟」的原則並不矛盾。因為「祖國的領土一
寸也不可丟」的原則指的是不允許任何人非法侵佔
自己國家的領土,並不排除當事國在平等自願的基
礎上,對邊界作出某種調整,對領土進行某種交換或
讓與。
中國與緬甸邊界條約是互諒互讓的結果。歷史
上,現緬甸境內的一些地區曾隸屬中國,後逐步遭殖
民統治緬甸的英帝國蠶食。緬甸獨立後,中緬進行
了平等談判並達成互諒互讓的協議。中國收回了當
年被英國侵略者佔領的某些土地,與緬甸交換了某
些土地,放棄了根據過去中英協議擁有的在緬甸的
某些權利。中緬邊界成為新中國解決的第一個與鄰
國的邊界問題。⑥
中國尼泊爾邊界問題的解決也是互諒互讓的生
動例子。現在位於中尼邊界線上的珠穆朗瑪峰,過
去中尼雙方都認為屬於自己。20世紀60年代,尼
泊爾總理柯伊拉臘訪華時同毛澤東主席商談中尼關
系時提出:還有一個問題,是感情的問題。我們叫做
薩迦-瑪塔,西方叫做額菲爾士,你們叫做珠穆朗
瑪。這個地方一直在我們境內,可是周恩來總理說
是在你們境內。毛澤東回答說:這也不要不安心。
柯表示:是感情的問題。毛表態:可以解決,一半一
半。山南邊歸你們,山北邊歸我們。柯追問:山的頂
峰呢?毛建議:頂峰也是一半一半。不行?如果解
決不了,拖一拖也好。山很高,山可以保證我們邊境
的安全。你們不吃虧,我們也不吃虧。全給你們,我
們感情上過不去;全給我們,你們感情上過不去。可
以在上面立個界樁。⑦結果,最後簽訂的中尼邊界條
約就是按照毛澤東的建議,用一半對一半的方法解
決了珠穆朗瑪峰的歸屬問題。2005年中俄兩國解
決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的黑瞎子島問題時,也
是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平分了該島。2008年兩國
完成了新國界的標定,俄羅斯撤出了黑瞎子島屬於
中國的部分,中國邊防軍正式進駐,中俄兩國的邊界
與領土問題終於畫上句號。
3.問題未解決前維持邊界現狀
解決邊界與領土糾紛的前提是雙方都要有和平
解決的意願,在沒有最後解決以前,都能採取措施保
持現狀,即不主動地單方面改變邊界控制現狀,是和
平解決邊界與領土爭端的一條重要經驗。邊界與領
土爭端大都是歷史遺留問題,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解
決的,但不能因此讓兩國關系總是處於緊張狀態,影
響國內和平建設與兩國正常往來和交流。而單方面
改變邊界現狀,等於人為製造緊張局勢。為了有利
於爭端的和平解決,爭端當事國採取協調措施,相互
約定在問題未解決前維持邊界現狀,保持實際控制
線,作為緩和爭端造成的緊張局勢的冷處理措施,有
助於防止矛盾激化,創造互信氣氛,為問題的最終解
決創造條件。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盡管存在著未決的
邊界與領土問題,但能夠維持現有邊界現狀,不採取
主動行動去實現自己的領土主張。這樣,盡管這些
國家之間的邊界與領土問題沒有解決,但並未因此
112而釀成戰爭,這就為和平解決留下了充分的餘地和
空間。
例如,中國在與鄰國不丹的邊界問題未解決之
前,1998年12月簽訂了《關於在中不邊境地區保持
和平與安寧的協定》,規定:「雙方同意,在邊界問題
最終解決之前,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維持…
邊界現狀,不採取單方面行動改變邊界現狀。」1993
年9月7日中國政府與印度政府在北京簽訂了《關
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
定》;1996年又簽訂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
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兩項協定均
規定: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雙方將嚴格尊重和
遵守中印邊境地區的實際控制線,任何一方的活動
都不得超過實際控制線。⑧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
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為
在南中國海領土爭端問題未解決前避免發生沖突提
供了前提。
4.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就是說一時解決不了的邊界與領土爭端,可以
先掛起來,留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去解決。這是鄧
小平同志提出的思路。1984年2月在會見美國喬
治城大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代表團時,鄧小
平講到:「我還設想,有些國際上的領土爭端,可以先
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這樣的問題,要從尊重
現實出發,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⑨1989年鄧小平
與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會晤時談到中日釣魚島問題
時表示「懸案是一個釣魚島,那是一個很小的地方,
上面沒有人煙。我訪問日本時,記者提出了這個問
題。我說,這個問題可以掛起來,如果我們這一代不
能解決,下一代會比我們聰明一些,總能找到解決的
辦法。對於這個問題以及同類的糾紛,後來我們提
出了一種設想,就是可否採用共同開發的辦法加以
解決」。⑩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構思將解決邊界與
領土爭端從零和博弈的思維路徑轉向互利共贏的思
維範式。在中國方面的率先倡導下,2005年中國、
菲律賓和越南三個在南中國海地區存在領土與大陸
架爭端的國家,達成共同開發南中國海資源的協議。
2008年中日兩國達成了對兩國存在爭端的東海大
陸架上的石油資源進行共同開發的意願。這是中國
對鄧小平「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創新設想的具體實
踐,為實現邊界與領土爭端從零和博弈向互利共贏
轉變提供了榜樣.
結語
「領土問題是國際關系與國際法面臨的嚴峻問
題,它與世界的命運直接相關」。○11邊界與領土問題
是影響國家關系的重要因素。解決邊界與領土問題
必須克服狹隘民族主義,防止因政治經濟利益激發
的擴張主義。這些因素是不顧邊界與領土不可侵犯
的國際法原則,挑起邊界爭端和引發局部戰爭的主
要原因。妥善解決邊界與領土糾紛,需要當事國領
導人擁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能力。
邊界與領土爭端,作為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中
的一種現象將會繼續存在下去。一些問題解決了,
一些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出來,甚至某些已解決的問
題也會出現反復。只要國家存在一天,就會存在這
類問題。但只要國際社會和當事各國能夠汲取歷史
上的教訓,理智處理邊界與領土問題,互不侵犯、睦
鄰友好就一定會成為國家關系的主流。
2. 與我國有領土糾紛的國家有哪些
印度:12.5平方公里,均為印度控制;
日本:釣魚島等東海諸多問題
韓國:蘇岩礁糾紛
南海問題:
1、越南
越南對南沙群島的侵略始於南越西貢政權。1956年至1971年,西貢政權多次派艦入侵南沙群島,並發表對南沙擁有主權的聲明;1975年2月14日發表白皮書,聲稱對西沙和南沙群島擁有「主權」。1975年5月,越南報紙刊登越南全國地圖,把中國南沙群島劃入其版圖,並改名為「長沙群島」。1976年越南將「長沙群島」劃入同奈省。1979年9月和1982年1月,越南還就中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先後發表兩個白皮書,聲稱擁有全部「主權」。
2、菲律賓
1946年,菲律賓對南沙群島提出主權要求。1956年,菲律賓「探險家」到南沙一些島礁活動,將這些島礁命名為「卡拉延群島」。1978年6月11日,菲律賓總統簽發了1956號總統法令,正式宣布「卡拉延群島」歸菲律賓所有。目前,菲已在所佔島礁上修建了兩個小型空軍基地,將3個島礁建成陸軍基地。菲政府還相繼頒布了「領海基線修正法」和「群島原則」,並單方面宣布200海里經濟專屬區,將中國南沙東部41萬平方公裏海域劃入其領海。
3、馬來西亞
1978年,馬來西亞派一支小型艦隊到南沙群島南端的部分島礁活動,並在那裡樹立了「主權碑」。1979年馬來西亞將上述島礁和南沙27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劃入其版圖。1980年,馬政府單方面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從1983年到1986年,馬派軍隊先後侵佔了彈丸礁、南海礁和光星仔礁。1991年,馬制定了一項耗資2500萬美元擴展島上陸地面積的計劃。馬來西亞是掠奪中國南沙海域資源最早和最多的國家,在南沙海域油氣井數量佔5國打井總數的一半以上。
4、汶萊
汶萊聲稱對南沙群島島鏈西南端的路易莎礁(即我南通礁)擁有主權,並分割南沙海域3000平方公里。汶萊因開采南沙油氣而致富,目前已開發油田9個、氣田5個,年產原油700多萬噸,天然氣90億立方米。
5、印度尼西亞
自1966年以來,印度尼西亞在海上劃分「協議開發區」讓外資勘探和開發,「協議開發區」侵入南沙海域5萬平方公里。1969年10月印尼與馬來西亞簽訂大陸架協定,協定明確對我南沙海域5萬平方公里侵吞。1980年3月印尼單方面宣布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企圖進一步公開侵佔和掠奪南沙海域和油氣資源。我國為避免沖突,長久以來一直未派遣軍艦,到與上述國家有爭議的海域巡邏。但遺憾的是我國頻繁顯示的善意,未能得到任何國家的回應。目前我國對南海的實際控制海域不到南海總面積的40%。我國目前對南海的政策是暫時將問題擱置。可將問題擱置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只會讓問題變的更為復雜。而我國目前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已讓南海諸國開始懷疑我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決心,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如果南海主權問題得不到解決,那對解決台灣問題也是非常不利的。
3. 中國和哪些國家有領土爭議
現在所說的中國960萬平方公里,是建國初期周恩來總理命令解放軍參謀部根據內戰結束前的地圖計算的,當時和許多鄰國還沒有劃定邊界,中國領土其實不是960萬,而是1042萬平方公里。
陸地邊界爭端:
1.中俄邊界。唐努烏梁海地區,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江東六十四屯、烏蘇里江以東及庫頁島地區,巴爾喀什湖東南部、伊犁河地區。
中俄邊界西段50餘公里,東段約4280公里。
2.與朝鮮的邊界。長白山天池,吉林省延邊自治州(即所謂的「間島」),鴨綠江和圖們江中一些島嶼。
1962年中朝邊界談判後,白頭峰和一大半天池劃給朝鮮,白頭峰後被朝鮮改名叫將軍峰。
韓國認為中朝現有邊界是北朝鮮在1950-53年朝鮮戰爭期間有求於中國而作出讓步的結果。1909年中國和日朝簽訂的《間島協約》是一項不平等條約。並稱長白山「天池的一半劃讓給中國」,是中國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出兵參加朝鮮戰爭的代價。
間島是以白頭山為起點向西北包括暉春地區,向南以豆滿江為界的大約2.9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3.與印度的邊界。雙方邊界全長1700公里,雙方爭議地區有8塊,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的藏南(山南)地區9萬平方公里、中段波林三多等2千平方公里均為印方控制,西段阿克賽欽等地區3.35萬平方公里除巴里加斯的450平方公里外均為我方控制。(不知感恩的臭阿三,62年就不該把已經收復的有爭議領土讓給他!)
4.與越南的邊界。法卡山、者陰山、老山地區 1999年12月30日,最終簽訂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在所有雙方有爭議的227平方公里土地中,113平方公里劃歸越南,114平方公里劃歸中國。
5.與蒙古的邊界。中蒙邊界全長4710公里。
6.與哈薩克的邊界。位於塔城地區的塔爾巴哈台山和巴爾魯克山變成了中哈界山。
7.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邊界。
吉爾吉斯斯坦是「絲綢之路」穿越的地方,其碎葉河畔的托克馬克還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誕生地。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阿賴山脈綿亘於中吉邊境。
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於1999年簽署《中吉國界補充協定》,解決了兩國1100公里的邊界問題。 中吉兩國在2002年5月簽訂的邊界協議將有爭議的山區土地作三、七開,七分確定給吉爾吉斯,三分劃給中國,即大約九萬公頃土地。吉爾吉斯斯坦反對黨表示,邊界協議將重要的冰川拱手讓人,而這個冰川則是吉爾吉斯數條河流的發源地。
8.與塔吉克的邊界。中塔邊界約400多公里
中國與塔吉克在1997年就有爭議的烏赤別里山口和喀喇雜克山口兩地區達成協議。2002年5月塔總統訪問中國,同意把靠近帕米爾地區存在爭議的28,000平方公里土地中的3.5%共大約1,000平方公里的領土交給中國,從而結束了邊界爭議。
2000年7月,中塔吉三國簽署了《中塔吉關於三國國界交界點的協定》,為徹底解決中塔兩國邊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塔2002年劃界談判的結果是基本按照實際控制線(不是民國地圖的邊界)劃分,但是中國取得了實際控制線以外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9.與寮國的邊界
中老兩國邊界線,從中老邊界東端點十層大山(柯拉山)到西端點瀾滄江/湄公河主航道中心線中老緬三國交界點,長度為505.04公里。 1991年10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簽定《中老邊界條約》。
領海島嶼爭端:
1.與日本的領海島嶼爭端。釣魚島,琉球群島,沖之鳥
2.與朝鮮的領海島嶼爭端。黃海中國側大陸架與經濟區
3.與韓國的領海島嶼爭端。黃海中國側大陸架與經濟區
4.與菲律賓的領海島嶼爭端。南沙群島菲律賓占據9個島礁
5.與印度尼西亞的領海島嶼爭端。南沙群島2個島礁
6.與馬來西亞的領海島嶼爭端。南沙群島搶佔9個島礁
7.與越南的領海島嶼爭端。南沙群島28個島礁,北部灣領海及白龍尾島
8.與汶萊的領海島嶼爭端。南沙群島1個島礁
我找到的就這么多,有遺漏錯誤之處,希望其他朋友補充、指正。
4. 中國和越南領海糾紛有多大
很大。
他們對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南沙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也參合進來了回】有主權要答求。
他們在陸地上打不過我們,就到海上了。
之所以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是因為我們缺乏足夠強大的海軍【缺乏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等】。還有就是他背後的美國。
等我們有了上面的那些玩意,我們就可以去收拾他們了。
很高興為樓主回答
5. 目前存在哪些邊界領土問題
中國和俄羅斯邊·界·糾·紛·已經全部解決,大的方向:以前割讓的大面積領土,早在羊上坤時代一紙56協定就給了蘇聯了。小的方向:一些江心小島的歸屬和陸上小村小店的歸屬幾年前就徹底解決了(忘了哪一年了,還是普京當總統的時候。)
由東北起順時針看:
蘇岩礁---目前被棒子軍對實際佔領
掉魚搗---被日本右意平民佔領
葬男---被阿三軍佔領
中越陸上糾紛,老山附近,海上,越南猴子占據著咱29個島。
菲律賓,這個不說了,前兩天人質事件,都把菲律賓看了個透。
馬來西亞、印尼都占據著南海的島嶼。(汶萊沒占島,只佔了海)
沒了。領海糾紛就是東海和日本,南海和那些南亞小丑。北面還有個棒子,不過棒子海軍在中國家門口還尚未敢造次。雖然和美軍搞演習,可是那是在他們的專屬區,理論上行得通,咱沒必要發火。
6. 中國邊境有哪些領土之爭
一、中日釣魚島之爭
釣魚島又稱釣魚台、釣魚群島、釣魚台列島(日本稱其為「尖閣列島」),位於中國東海大陸架的東部邊緣,在地質結構上是附屬於中國台灣的大陸性島嶼。釣魚列島周圍海域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台灣本島面積。1972年美國將琉球主權移交日本時,一並將釣魚台列嶼的行政管轄權也交給日本。該島實際由日本控制,被劃為沖繩縣石垣市,歷史上琉球不屬於日本。針對日美再三挑釁我釣魚島主權行徑,自1970年代開始,華人組織的民間團體曾多次展開宣示主權的「保釣運動」。山東省長島縣的擋浪島也名釣魚島。
二、中印領土之爭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因未實際勘測,此數據只是大概數據,也有資料說近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裡。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沖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這場戰爭使我想起了清末的中法戰爭的結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這是個很大的遺憾,但是我們不能怪罪老一輩。他們也想收復失地,可是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太惡劣了,這也是無奈之舉。
三、中韓蘇岩礁之爭
蘇岩礁(Suyan Islet),位於北緯32°07′22.63″,東經125°10′56.81″,是中國東海上的一個礁石。蘇岩礁即江蘇外海之岩石、海礁之意,其附近還有虎皮礁、鴨礁和丁岩礁。該礁石實際上在低潮時仍處在海面以下,離海面最淺處達4.6米。該礁位於公海水域,處於中國東海大陸架上,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內,屬於中國領土,隸屬於江蘇省啟東市東海鄉興旺村臨水村民組管轄。蘇岩礁是江蘇外海大陸架延伸的一部分,在地質學上是長江三角洲的海底丘陵。
1952年,韓國政府提出所謂的「李承晚線」,擅自將獨島(日本稱竹島)和蘇岩礁劃入韓國海域。此主張至今無任何外國政府承認。
1970年,韓國國會通過《水下資源開發法》,將蘇岩礁非法列入其「第四水下開發(FourthMiningField)。
1987年,韓國在蘇岩礁上非法設立了航海浮標。
2001年1月26日,韓國地理院(Korea Institute of Geology)為了拓展海洋專屬經濟區,將蘇岩礁非法命名為離於島(Ieodo)。
當韓國方面開始主張蘇岩礁是韓國所謂的「離於島」後,韓國的單方面動作越來越大: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韓國投資約2億元人民幣,在蘇岩礁最高峰的南側65米處,興建了一座高76米(水下40米,水上36米)、重3600噸,相當於15層樓高的巨大鋼筋建築物,還把它取名為「韓國離於島綜合海洋科學基地」。該「基地」佔地面積約1320平方米,建有直升機停機坪、衛星雷達、燈塔和碼頭。上面有8名常駐的所謂研究人員,15天輪換一次。韓國方面硬將礁說成「島」,其根本原因在於一旦蘇岩礁變成了韓國的「離於島」,那麼原本中韓兩國主張重疊的大片海區以及海區內資源就成韓國獨占的了。
四、南海領土之爭
地理學上南海是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北接中國廣東、廣西,屬中國海南省管轄。南緣曾母暗沙為中國領海的最南端。東面和南面分別隔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與太平洋、印度洋為鄰,西臨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為面積3,500,000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平均深度1212米,最深處達5559米。
20世紀中期以前,中國(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政權)一直聲稱擁有南海的主權,而且沒有引起過其他國家的爭議。自從大量勘探海底石油天然氣資源以後,圍繞南海海域及島嶼的主權爭議,一直被視為亞洲最具潛在危險性的沖突點之一,環繞南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越南政治實體宣稱對南海諸島或其中一部分擁有主權。
1、中國大陸僅僅控制著南沙群島7個島礁。他們是:永署礁,赤瓜礁,東門礁,南薰礁,渚碧礁,華陽礁,美濟礁。
2、台灣控制著太平島(黃山馬峙)0.43,這是南沙最大島嶼,也是中國(中國台灣省)唯一占據的南沙島嶼
3、越南目前侵佔中國南沙群島29個島礁:鴻庥島、南威島、景宏島、南子島、畢生礁、無乜礁、日積礁、大現礁、六門礁、南華礁、舶蘭礁、奈羅礁、鬼喊礁、東礁、西礁、中礁、柏礁、瓊礁、蓬勃堡、敦謙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廣雅灘、萬安灘、西衛灘、人駿灘、李淮灘。
4、菲律賓目前侵佔了我國南沙群島9個島礁:中業島,馬歡島,費信島,南鑰島,北子礁,西月島,雙簧沙洲,司令礁,草沙島。
5、馬來西亞目前侵佔了我國南沙群島5個島礁:彈丸礁、光星仔礁、南海礁、榆亞暗沙、簸箕礁。
6、汶萊目前侵佔了我國南沙群島1個島礁。
7、印度尼西亞聲稱擁有5萬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網上有資料說印度尼西亞已經侵佔中國南沙群島2個島礁。
7. 我國與哪些國家存在邊界糾紛 海陸
印度陸地糾紛,越南北部灣糾紛,南海與菲律賓等國家海域糾紛,與日本釣魚島和東海海域劃分。。。。。。
8. 中國和俄羅斯海域爭議嗎
樓主您好!中俄兩國沒有相鄰海域,故沒有海域爭議。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還可以,請採納我的回答,謝謝您!
9. 存在中國和哪幾個國家有領土糾紛
截止2019年2月,有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印度、不丹等國家。
爭議介紹:
一、中日釣魚島爭端
中日釣魚島爭端是日本侵犯中國領土所引發的爭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律依據。但是,日本方面無視大量歷史事實,竟聲稱釣魚島為日本的「固有領土」。
二、中不邊界爭議地區
1、魯林爭議區(絨林)
位於下亞東仁青岡鄉東南。總面積340平方公里,牧場40個,森林資源較為豐富。1954年,不丹皇家陸軍在恰爾塘建立軍事據點,1960年又在哈熱建立季節性哨所。
2、洞郎爭議區
位於亞東縣南端,約100平方公里,北部小湖泊較多,有大小草場30個,東南部森林資源豐富。該地歷來為下亞東牧民的夏季草場。
3、查瑪浦爭議區
位於上亞東幫噶曲登以東,主要包括郎瑪浦和查瑪浦的上游部分,約60餘平方公里,有草場30餘個,歷來為下亞東牧民的夏季草場,1959年 以前,不丹牧民過界放牧,須向亞東頭人交納草稅。50年代初期,不丹在森窮隆建立常年軍事據點,1960年又在兒淌建立季節性哨所。
4、白玉爭議區
位於洛扎縣南部,主要包括巴桑弄和吉格弄兩河流域,總面積約為600平方公里,有牧場37個,著名的拉龍康和次久拉康兩座寺廟在該爭議區內。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西藏地方政府根據嘉慶皇帝的昭示,將該地區劃歸蒙達拉龍寺管轄,白玉地區的群眾均來自洛扎縣。西藏和平解放後,不丹趁機進入該地區,相繼建立了德馬龍和塘沃哨所,直至1978年撤除,1983年8月,不丹又在次久拉康附近重新設立哨所。
5、基伍爭議區
位於查瑪浦爭議區以北,主要包括基伍曲和巴馬弄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面積約為90平方公里,有大小牧場20餘個,1889年,西藏地方政府將基伍租給不丹哈宗官方和中方牧民共同使用,1962年,不丹在夏布建立季節性哨所基伍爭議區。
6、墨拉薩丁爭議區
17世紀以後,不丹人大量東遷,移居達旺等地,引起草場和民事糾紛。為此,西藏地方政府和不丹在1715年曾兩次訂立條約,言明墨拉薩丁主權歸屬,草場可以租給不丹移民使用,按規定交納草稅。
20世紀初,英印政府制定麥克馬洪線,並把勢力范圍擴展到達旺以北。1949年,印度與不丹簽定《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將中國墨拉薩丁地區轉讓不丹,自此,墨拉薩丁地區一直處於不丹政府的完全控制之下。墨拉薩丁爭議區位於達旺以南,扎西岡以東,打攏宗以西,面積3300平方公里。據史料記載,墨拉薩丁分別歸達旺寺和打攏宗管轄,薩丁寺屬於達旺宗,基堪布由達旺寺派任。
三、中印邊境爭端
1、東段爭議
早在公元7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府的版圖。13世紀,元朝統治了這個地區。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統一西藏,對門隅地區實行各種形式的有效管轄。19世紀中葉以後,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特別授予錯那宗和達旺寺以管理門隅地區的實權,負責制定法律、制度和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
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權為了加強對門隅的統治,在門隅的首府達旺,建立了名為「達旺細哲」的全區性行政委員會(由達旺「喇章」的代表一人、「聶倉」兩人和「札倉」的代表組成)和「達旺住哲」的高一級非常設行政會議(由「達旺細哲」的組成人員加上錯那宗兩個宗本組成),負責處理重大的行政、宗教、邊境事務。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專人到門隅徵收、征購大米,專管該區鹽米等經貿活動。
2、西段爭議
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及阿里高原環繞的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後准葛爾的大軍及蒙古熬茶禮佛的行旅都是從此進藏,清時曾設立拓置局管轄。
1951年西北解放軍也是從阿克賽欽到達阿里的。對於這樣一塊土地,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其屬於中國,直到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並不知道印度對這里有領土要求。
四、南海爭端
中國是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
1946年12月,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派兵駐守。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名義與要求",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南海主權歸屬之爭發端於20世紀後半期。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70年代,中國南海露出水面的島礁以及海域被一些周邊國家侵佔。提出所謂「主權」要求並分割海域的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汶萊等國家。
10. 中越海上爭議地區有哪些 具體的
中越存在領土爭議的地區包括兩部分,一是陸地邊界,二是海上邊界。
1999年12月30日,中越雙方經過16輪談判最終簽訂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工作也如期完成。
海上邊界存在爭議的包括三部分,即:北部灣、西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
2004年6月30日,經過多輪談判,《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和《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正式生效實施,由此產生了中國第一條海上邊界線。但直到目前,中越兩國在西沙、南沙及附近海域的邊界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劃定標准,中國在南海海域內擁有島嶼1700多個,從中國地圖上可以看出這些島嶼都位於「九段線」內。然而,如今這條「九段線」並不樂觀,300萬平方公里的主權海域中我們實際控制的不到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