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侵權行為的特徵
以下來的行為同樣是侵權並犯法的,自情節嚴重的該判處死刑:
1.逼迫人結婚生育是侵權的行為;
2.對獨身主義者、丁克族出言不遜打擊傷害的行為便更是罪大惡極,是該進行全國新聞媒體的公開批評;
3.栽贓陷害獨身主義者、丁克族的行為是足以構成犯罪,如果造成他人致死致病的必須處以死刑、無期徒刑並賠償醫療費和精神損失費,必須受到法律的重懲;
4.謀殺暗算獨身主義者、丁克族的行為是該立即處死決不容緩。
人家不願意結婚生育、只願意結婚不願意生育是人家的自由選擇權,人家有什麼罪過?招惹了你嗎?為什麼要對別人歧視、侮辱、詛咒、出言不遜?這種行為意識難道很光榮偉大值得全國人民學習贊揚嗎?就一點兒也意識不到這種思想作風極端的卑劣可恥嗎?不僅卑劣可恥,而且滅絕人性。
我國的法律不嚴,所以讓許多罪惡有機可乘並流放於世,給人類帶來災難,如果法律嚴格公正,就不會有這么多的罪惡逍遙法外。
② 網路侵權應承擔那些責任
網路侵權應承擔哪抄些責任
1、民襲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
2、行政責任,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根據情節輕重處以行政罰款。
3、刑事責任,依據刑法第217條的規定,處以相應刑罰、罰金。
網路侵權構成要件
1、侵權責任包括過錯(含過錯推定)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它們的構成要件不相同。
2、《侵權責任法》第6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是關於過錯責任構成要件的規定。根據該規定,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因果關系和行為人主觀有上過錯四個方面。
3、《侵權責任法》第7條規定:「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這就是關於無過錯責任構成要件的規定。根據該規定,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侵權行為的法定性、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以及因果關系三個方面。
③ 傳媒侵權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傳媒侵權的構成要件,在涉及到一些傳媒方面的項目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侵權的情況,因為這個傳媒活動也會涉及到一些作品的發表等等,那麼傳媒侵權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傳媒侵權的構成要件傳媒侵權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傳播活動已經發生(如作品已經發表)(即有損害事實)傳播活動具有侵害他人人格權的違法性(致害行為的違法性)具有特定的指向(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有因果關系)行為人(大眾傳媒及其從業者)主觀上有過錯(致害人主觀上有過錯)傳媒侵犯名譽權的主要方式:誹謗: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名譽;新聞嚴重失實或基本內容失實。侮辱:貶低他人人格,損害他人名譽。一般表現為用非人的言辭辱罵、醜化、嘲諷、誣蔑、猥褻等。
④ 舉例說明新聞侵害公民名譽隱私權的要件構成
我國《民法》對於名譽權的定義是: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保護自己的名譽不被以侮辱、毀謗等方式加以醜化的權利。名譽權作為人格權的一種,為我國憲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所確認和保護,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名譽權的重要性體現在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使人們免受精神痛苦,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大眾傳媒在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新的信息的同時,總是會同特定的人發生密切聯系,這樣,就有發生人格損害的可能性。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大眾傳媒在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新的信息的同時,總是會同特定的人發生密切聯系,這樣,就有發生人格損害的可能性。可能會有一些不真實、不客觀的報道使人格名譽等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妨害名譽遂成為新聞媒介的一個重大的法律問題,名譽侵權案件也逐漸成為我國法院受理的一類重要的民事案件。現階段法院判案的依據主要還是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1998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兩個司法解釋,也就是說,在新聞侵害名譽權這個領域,我國的立法尚不完善。由於新聞侵權對新聞事業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正逐漸成為新聞界和法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並提出了預防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幾點建議。
一,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概念。
(一)概念
所謂名譽,從字義上解釋,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聲譽。也就是說,一個公民、一個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 所謂名譽權是指公民或者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公民和法人組織都享有名譽權,即享有對自己人格的社會評價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名譽權是一種比較容易受到侵害的人格權,在新聞侵權中名譽權受損顯得特別突出,因為「公民或法人的社會活動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而名譽權與之密切相聯,所以,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構成對公民或法人名譽權的傷害。
依據《民法通則》第106條之規定,侵權行為是指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法律特別規定應對受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害行為。新聞侵害名譽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它發生在新聞活動過程中,侵害的客體是名譽權,所以,我們對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定義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利用新聞傳播工具向社會公眾傳播不真實的情況,或情況雖然真實但屬於法律禁止傳播的事項,從而侵害了他人的權名譽權,依法應當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和事實。
二,新聞侵害名譽權構成。
關於是否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這就是一般認為的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四個構成要件:名譽受損的事實、違法行為、因果關系、主觀過錯. 新聞侵害名譽權,可以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侵權,其特殊之處在於涉及兩種不同利益的沖突和對抗。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體利益在新聞活動中的沖突和對抗,決定了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具有特殊性。我認為新聞侵害名譽權有以下四個構成要件:1.有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2.名譽受損的事實、3.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與名譽受損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4、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一)、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廣泛、迅速地向社會傳播各種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而同時大眾傳媒侵害名譽權的糾紛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侵權的方式也呈多樣化,英美法等國把誹謗和侮辱作為侵權的主要方式,我國《民法》也持有相同的觀點,筆者也是相當同意這個觀點。
1 誹謗行為。
誹謗是指援引某個事實或將某個事實歸罪於某人或某個團體,從而損害了他的名聲或榮譽。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只稱侵害名譽權,不稱誹謗,是因為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和習慣上,誹謗已成為特指故意捏造和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名譽行為的概念。以誹謗方式侵害公民、法人名譽權的行為主要有言詞虛假性、侵害對象特定性等特徵,本文就不具體分析了。誹謗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希望工程」為清白而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訴香港《壹周刊》誹謗案。在《壹周刊》的報道中,使用了諸如「數千萬善款不知去向」、「向貧農開刀」、「幹部孩子佔了便宜」等說法,而以上說法都無法用事實說明。2000年6月,香港高等法院判決涉案文章沒有事實依據,而且具有惡意,誹謗成立。這起案件也是中國大陸最著名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的首例名譽訴訟案。
2.侮辱行為。
侮辱是又一種侵害名譽權的方式,是以語言、文字或動作貶低他人人格的行為,它包括暴力侮辱、口頭侮辱和書面侮辱等幾種方式。而大眾傳媒傳播的內容侵害名譽權,主要是新聞或其他作品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損害了他人的名譽。也就是說,只要侮辱行為造成了受害人的名譽受到貶損,就可視為侵權,而與事實真偽無關。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批評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規定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在個別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例中,作品內容其侮辱性的性質並不明顯,有時可能找不到明顯的帶有侮辱性的言詞,但仍能令報道對象的名譽受到貶損性的傷害,仍可以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但是,在部分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例中,新聞報道不但使用了侮辱性言詞,而且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權受到損害,這可稱之為新聞侮辱誹謗行為侵權。1998年孫敏訴張育仁、《重慶法制報》等社名譽侵權案可以說是這類侵權的典型。張育仁在涉訟報社上發表的《這傢伙,我認識》一文,不僅虛構了有損孫聲譽的種種「事實」,還對孫的外形進行了辱罵性的描寫。所以,法院判報社和張敗訴是意料之中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8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名譽侵權的認定,既可以是作品的語言帶有侮辱性所致,也可以是內容上的失實造成,兩者只要具備其一即可成立名譽侵權。
。
(二)、名譽受損的事實
名譽是一種社會評價,因而名譽受損的事實應以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是否造成受害人的名譽受損為依據。新聞作品是否造成對受害人的名譽侵害,是以其社會評價是否受損來衡量的,是一種客觀存在。因而名譽受損事實是指由於新聞侵害名譽權對個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的不利影響,這一般包括名譽損害、精神損害以及財產損害。
1.名譽損害。新聞行為一旦構成侵權,其損害信息將會在社會上迅速蔓延,加上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勢必會大大降低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及信譽。
2.精神損害 伴隨名譽受損一個常見的損害後果便是受害人的精神損害。精神損害即精神利益受到損害,往往是和社會評價的降低同時出現的。表現為受害人因被誤解而造成精神的痛苦、怨恨、悲傷、憂郁、憤懣等情緒。可以認為,正是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才使得受害人的心理遭受損害。精神損害是因人而異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因而,受害人因學識、地位、承受能力等不同,新聞侵害名譽權給其心理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同的,這在具體案件中要區別對待。
3.財產損害 盡管新聞侵害名譽權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侵害人格權可導致相關財產利益的間接損失,比如受害人為了治療嚴重的精神損害而支出的醫療費用、咨詢費用,因誤工而減少收入等;如果是法人的名譽等遭受損害,就可能導致產品滯銷、客戶減少,甚至為宣傳產品所花費的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廣告費也將付諸東流,從而遭受一定的財產損失
(三)、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與名譽受損結果之間有因果聯系
因果關系是追究行為人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新聞活動中發生的侵害名譽權案件中,受害人名譽受損的結果必須是因為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造成的,要求報道內容與損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損害結果並不是侵權行為造成的,當然就沒有理由讓行為人承擔責任。但同時要注意到,新聞活動中產生的新聞侵害名譽權有時候不僅是由新聞記者或新聞媒體本身造成的,還有其他因素參與。這主要指新聞源方面的因素。對於新聞源的法律責任,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雖系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默許,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這就是在所謂的一果多因中,尋找出直接(主要)原因來,使之承擔主要法律責任。值得肯定的是,這種因果關系是客觀的,一旦形成就不為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在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的名譽受損是由於自身的客觀事實造成的,新聞只是進行了如實報道,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損害,但這一損害是基於原有事實而產生,因而不能判定為新聞侵權。比如某人雖已被判有罪,但知道的人不多,經新聞報道後,知曉范圍擴大了,某人的名譽相應地降低了,但也不能因此說新聞侵害了某人的名譽權。
(四)、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主要包括故意和過失。
1.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後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不利後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在新聞活動中,主觀動機的表現是多樣的,或為報復、或為泄私憤、或為妒忌等而撰寫新聞侮辱、誹謗他人。
新聞故意侵害名譽權 這是指新聞作者和新聞媒體明知作品中有損害他人名譽的內容,但卻放任作品的發表,使得新聞侵害名譽權成為現實。這往往是因為作者或新聞媒體為追求作品的生動性或為吸引受眾,憑主觀想像無中生有地對事實添油加醋,添枝加葉,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新聞媒體和新聞作者的別有用心。新聞故意侵害名譽權主觀惡性重,隨著法制制度的健全和人民群眾法制意識的加強,這類新聞侵權案件在日益減少。
2. 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後果,而由於疏忽沒有預見或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心理狀態。過失侵權也要承擔民事責任。
新聞過失侵害名譽權 在新聞侵權中,過失侵權占的比例最大,而且越來越大。過失侵權一般表現為新聞失實、評論失當、用語不準或暴露他人隱私以及新聞機構因把關審核不嚴,使侵害他人名譽權的作品得以發表。過失侵權也要負法律責任,這是因為過失侵權同樣會造成當事人受到名譽和精神乃至財產方面的損害。
過錯是構成侵權必不可少的要件,有過錯才有責任,沒過錯就沒責任。如果新聞記者和新聞媒體沒有過錯,即使對受害人造成了損害性後果,也不構成新聞侵權,更不用說承擔法律責任。
五,新聞侵害名譽權的預防。
在新聞價值實現過程中,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使得各種形式的新聞侵權不斷出現。因此,如何在新聞價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新聞侵權發生的機率,也就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下幾點建議:
1.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新聞立法,出台有關新聞傳播和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使新聞活動處於有法可依的境地。明確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權利。
2.新聞單位要加強防範機制的建立. 多年來的新聞訴訟實踐表明,預防新聞侵權的關鍵在於新聞行業的自律。因而,把有關預防新聞侵權的規定形成一種內部制度成了重中之重。可喜的是,一些新聞單位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採用制定內部規章制度來預防新聞侵權。比如,《大眾日報》社於1999年5月制定的《關於防範新聞官司的若干規定》,及其針對具體問題制定的《關於對涉外廣告嚴格把關的建議》、《新聞報道不得侵犯隱私權》等文件;南方日報報業集團於2000年5月出台的《南方日報報業集團預防新聞侵權的若干規定》,它們從新聞報道采編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到最後內部的責任認定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有效預防了新聞侵權。
3.新聞工作者要增強法律意識 。新聞工作者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是引發新聞侵權的最主要原因。在實行依法治國的今天尤其要大力強化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因而,新聞工作者都要認真學習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依法采寫和報道新聞,時刻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新聞活動,確保報道真實合法,萬萬不可為了製造轟動效應而去製造虛假新聞、揭露他人隱私,侮辱他人名譽,這樣就從源頭上堵住了新聞糾紛。
總之,因新聞侵權引起糾紛釀成訴訟時,在確定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確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則下,首先應當從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所擔負的特殊使命出發,實事求是地依法對新聞媒體的責任予以豁免和限制,從而防止新聞侵權的濫訴,以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度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其次,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理當自重、自律,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成為全社會遵紀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無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甚至於目無法紀充當執法機構及審判人員等。依法治國、依法辦事已是社會潮流。以法律的形式有效規范和調整新聞活動是現代文明社會法治的要求。
⑤ 請告訴我構成侵犯名譽權的四個要件
根據我國侵權行為法理論,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有四:一是要有特內定的受侵犯人,二是容有侵權行為的存在,三是需要有損害事實,且這種損害事實與侵權行為間存在有因果關系,四是侵權人有過錯。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侵犯名譽權的方式也可以分為四種,其中侮辱和誹謗是兩種主要表現形式,侮辱行為又包括暴力侮辱、以口頭語言或者形體語言侮辱以及文字侮辱等形式。而誹謗也分為口頭和文字誹謗。另外,假冒他人姓名從事一些不道德或者違法的行為或者以口頭、書面形式宣揚他人隱私的行為以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乾的解釋》第七條第四款的規定對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也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好OK!大概就這些!
⑥ 電視新聞中是否也有侵權行為
電視台的做法不妥,但不構成侵權行為:
按照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侵權行回為一般以答違法作為要件之一,但總管電視台采訪播出等整個過程,電視台的行為並沒有違法之處。電視台未經被采訪對象的同意,播出采訪內容,顯然是不妥的,並有違職業道德之嫌,但電視台的行為即沒有侵害被采訪對象的隱私(咨詢內容屬於專業范圍,不屬於甲的隱私),也沒有對被采訪對象的名譽造成損害(即並未有因此造成第三方對乙的個人人品的評價降低,需要說明的是醫院領導可能對乙的行為作出不利於乙的行政決定,但此種決定並沒有從人格角度降低對乙的評價)。
⑦ 承擔新聞侵權責任的方式有哪些
《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分別就承擔民事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方式進行了規定,新聞侵權責任也適格於這些方式: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賠償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相關鏈接:《有關新聞侵權的法律責任問題》
一、新聞侵權的界定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報道主體違反新聞法規和其他法律規范,通過新聞傳播媒介,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發表過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受眾傳播內容違法或失實的新聞,從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
新聞侵權的主體是從事新聞報道活動的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人員。也包括其他公民或法人。新聞媒介是指從事新聞采編和傳播的單位,即法人,如電視台、電台、報刊社等;新聞從業人員主要是指新聞單位中從事新聞報道活動的工作人員。但非新聞工作者從事新聞工作,如給新聞單位投稿的其他作者,其提供的新聞稿源如果內容侵害他人權益時。
同樣構成新聞侵權。
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條文和司法實踐,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主要有新聞侵害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兒種行為。
二、新聞侵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責任構成要件是行為人承擔責任的條件,也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負侵權責任的根據。在我國新聞侵權行為責任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新聞侵權行為的違法性。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條文和司法實踐,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主要有新聞侵害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幾種行為。只要違反了法律對這些規定的一般性保護條款,使他人受到侵害,就應視為違法。
新聞侵權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新聞侵權藉助於新聞媒體的公開傳播來實現對他人人格等合法權益受損。承受恐俱、悲傷、絕望、羞辱等精神痛苦或遭受財產損失。因此,新聞侵權往往呈現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也較為嚴重。
新聞侵權人存在過錯。在侵權行為中,損害事實的存在是由於行為人的過錯所致。過錯可分為故意和過失。故意過錯事實明確無可辯駁。過失所致侵權猶如司機駕車無意中撞傷人一樣,有不可能推卸的法律責任。檢驗是否有過錯的標准應該是客觀的,即通過侵權人的侵權行為來判斷其主觀過錯有無。
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即損害結果必然是侵權行為造成的。正當的新聞批評雖然會使被批評人受到社會的譴責,似乎他的名譽受到了傷害,但這種批評和譴責是真實的,是與他的不良表現相符合的,所以不構成什麼侵權。只有以虛假事實指責他人,給他人造成不公正的、貶低性的評價,這才構成侵權。
三、新聞侵權承擔法律責任的方式一旦發生新聞侵權行為,應按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了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十種方式。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承擔民事責任有非訟程序和訴訟程序兩種途徑。主要方式:
,.更正與答辯。發表更正與答辯是新聞機構對所刊發的不真實、不公正的內容履行的一種職責。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出版管理條例》,該法規第二十八條規定:「報紙、期刊發表的作品內容不真實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有關出版單位更正或者答辯,有關出版單位應當在其近期出版的報紙、期刊上予以發表;拒絕發表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指受害人對正在實施的侵權行為依法要求加害人停止實施。這種形式主要適應於各種正在進行的或處於持續狀態的新聞侵權,對於已經終止和尚未實施的新聞侵權不適用。特別注意的是,停止侵害應當包括防止侵害,如某些誹謗性的新聞作品即將發表或傳播。為
阻止該作品傳播,受害人有權要求法院禁止該作品的發表和傳播。停止侵害的請求權只能由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既可以直接向侵害人提出,也呵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先行做出停止侵害的裁定。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對他人名譽、隱私、姓名、肖像等人格權的侵犯,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但都廊採取公開的形式進行,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恢復名譽的范圍一般應當與侵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賠禮道歉。是指侵權行為人向受害人承認錯誤、表示歉意,以求得受害人的原諒。賠禮道歉不以公開進行為要件,但其內容須事先經過人民法院審查,可採取口頭方式或書面形式。在訴訟中,當事人用賠禮道歉的形式承擔民事責任的,還應當在《判決書》中闡明。」
賠償損失。新聞侵權行為賠償損失分為兩部分,一是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賠償,二是精神損害賠償。經濟損失賠償,是指賠償受害人因侵權行為而造成的財產損失。精神損害賠償,又稱非財產損害賠償,是對侵權行為所造成精神損害所作的賠償。賠償的數額主要視受害人的受害程度、損失的大小來決定,且須遵循公平責任原則。新聞侵權損害賠償既是一種債,又是一項民事責任。」
四、避免新聞侵權行為發生的對策.輿論監督不能超越自己職責范圍作為媒體記者,不得以「無冕之王」的身份超越行政、司法程序,在涉及某一問題或事件的批評性報道中越俎代庖,更不能輕易作出是非評判,干擾司法審判。應該做到:不獵奇、不炒作,不使問題復雜化,著眼於解決問題,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轉化。記者實施輿論監督的目的就是促進問題全面客觀公正的解決。也就是說,當問題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不一定非要寫出稿子,進行曝光。這也正是輿論監督的核心價值。對於不宜公開的調查采訪結果,可以通過《內參》的渠道反映給中央、省、市領導。
輿論監督應掌握好報道的尺度要掌握相關政策、紀律及采訪報道原則,做到「幫忙不添亂」。適時、適度、公開、客觀、公正、恰當的輿論監得可以切中時弊,警醒世人,引起各級政府的幣視,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嚴格批評性報道的審批程序,注意發稿時機、數量、內容、分寸。要杜絕采訪不實的報道或以偏概全的報道。以免引起新聞官司和不必要的糾紛。新聞工作者從事輿論監督時,一定要把握「慎重選材,斟詞酌句,報道客觀」的原則。
熟悉相關免責條款,嫻熟采訪技巧依據到目前為止的法律規定精神,在以下三個方面對輿論監督者是可以免責的:
新聞索材出自國家機關的公開文書和公開行為的。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規定:「新聞單位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製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客觀准確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解釋》第九條規定:「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
撰寫、發表批評性文章,只要文章中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且沒有侮辱人格內容的,即可免責。
總之,
新聞侵權引起糾紛釀成訴訟時,在確定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確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則下,首先應當從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所擔負的特殊使命出發,實事求是地依法對新聞媒體的責任予以豁免和限制,以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度及禮會的公共利益;其次,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理當自重、自律,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成為全社會遵紀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無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甚至於目無法紀充當執法機構及審判人員等。重法、學法、懂法、守法,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現實社會給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