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單位要求個人提供徵信報告,然後在大會上通報個人徵信信息屬於侵犯隱私嗎
不知道通報個人徵信是什麼意思,是把你的徵信內容全部公開宣讀嗎?
如果不是,則不侵犯隱私啊。比如說你徵信良好,比如說你徵信有問題,這種籠統的說法不侵權。
㈡ 這個人的行為的性質屬於侵權行為還是違約行為
如果。單位上的這個人。利用職務之便。還去。矇混過關的方式,以單位的名版義。並。以單位的公權章。法人代表的公章齊全。貸的款。這在法律上。應該是單位。行為。但是。就。貸款本人來講。他屬於。利用工作之便。冒用單位的名義。向銀行貸款。閆淑怡犯罪行為。可以。追究他的。刑事責任。並責令其。退還侵吞公共財物。
㈢ 被人冒名貸款7年,並產生不良信用記錄,銀行應承擔什麼責任
因冒名貸款而承擔的侵權責任風險。從侵權行為的角度看,在冒名貸款中,銀行雖然不是冒名貸款的具體實施者,但銀行未盡到審核義務的過失行為與實施者的故意行為相結合,也因侵犯了客戶的姓名權、名譽權而要承擔侵權責任。
從近年來有關冒名貸款的司法判例來看,判決的結果從判令「假按揭」實施者承擔責任向要求銀行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轉變。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轉變,一方面是銀行在辦理貸款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侵犯姓名權的行為,或者在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中披露了被冒名人的不良信用記錄,對其名譽權造成了一定的侵害;另一方面是法律對侵權責任的界定更加明確,對精神損害賠償也有了法律依據。
㈣ 個人公眾號,被人舉報侵權,承認了會影響徵信嗎
不會的。
會印象個人徵信的只有一下幾種情況。
1
借款人信用卡逾期
這個最為常見,持卡者忘記還款或者一直拖欠不還的情況,1年內如果還款額次數超過六次也會被記錄。
2
借款人負債過高
大多數人都已經有在購車貸款與買房貸款還款額超過借款人的月收入百分之五十,還有信用卡每月還款金額超過借款人的月收入百分之五十一樣會被列入不良信用報告系統中。
3
借款人申請辦理個人貸款違約
凡是有未還貸款本息或者擔保人正在代還的現象;以資抵債近期、兩年內有貸款展期等記錄,一樣會也被列入信用記錄名單上。
4
拖欠水費、電話費等其他的相關費用
沒想到吧?這些小事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個人徵信哦!
個人徵信如果產生了不良
大家還是要想辦法去消除的
不然對以後的貸款行為影響真的很大
個人徵信不良?
消除有什麼方法?
▼
1
等待五年自動消除
按照相關規定,個人徵信不良記錄只會保存五年,五年之後將自動消除。所以,若你的貸款已經還清,不能通過其他方式消除不良個人徵信的,那麼在還清欠款後,等待五年就可恢復。
2
將欠款還清,保持良好的還款習慣
如果你的貸款還未還完,那麼在還清欠款的情況下,保持良好的還款習慣,不良個人徵信記錄就會被新記錄覆蓋,從而產生好的記錄。使用信用卡的人也一樣,在逾期償還信用卡後,應立即將欠款還清,並繼續使用該卡片,從而產生新的好的信用記錄。
3
提出異議申請
如果發現自己的不良個人徵信記錄被「誤判」,可以向徵信部門提出異議申請,只要證據確鑿,是可以消除不良個人徵信記錄的。
㈤ 貸款公司私自查詢他人徵信怎麼處理
根據《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商業銀行只能經當事人「書面授權」,才能查詢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
個人信用被查 ,可將兩銀行告上法庭
侵權行為成立
商業銀行所查的是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該數據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商業銀行建立的個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其日常運行和管理由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承擔。
目前,該資料庫收集的個人信息主要包括三類:一是身份識別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二是貸款信息,包括貸款發放銀行、貸款額、貸款期限、還款方式、實際還款記錄等;三是信用卡信息,包括發卡銀行、授信額度、還款記錄等。
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已經實現全國聯網。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通過與人行的協議,都已開通了與人民銀行介面的徵信查詢埠,可以直接登錄查詢。據悉,只要與銀行發生過借貸關系,就能在國內商業銀行信貸網點查到個人信用報告。而所有查詢活動的情況,包括查詢人員、查詢時間、查詢原因等,該資料庫都有記錄。商業銀行如違規查詢,當事人和人行均能發現。
銀行查詢 也得當事人書面授權。
既然商業銀行有埠直接進入個人信用信息資料庫進行徵信查詢,那麼究竟在怎樣的情況下,才有權查詢個人徵信記錄?據了解,如果市民個人要查詢信用信息,可到中國人民銀行各地分行的徵信服務中心,需提供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而商業銀行出於辦理業務需要,也可查詢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依據《辦法》,商業銀行必須得到當事人書面授權,在審核個人貸款、信用卡申請或審核是否接受個人作為擔保人等個人信貸業務,以及對已發放的個人貸款及信用卡進行信用風險跟蹤管理,才能查詢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
㈥ 單位要求員工提供個人徵信情況侵權嗎
這個不算侵權的,《徵信業管理條例》第二十條規定「信息使用者應當按照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信息,不得用作約定外的用途,不得未經個人信息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第四十二條規定「信息使用者違反本條例規定,未按照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的用途使用個人信息或者未經個人信息主體同意向第三方提供個人信息,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從《徵信業管理條例》的規定看,信息使用者與個人信息主體約定好信息使用用途後,可以使用其個人信息。
(6)徵信中侵權行為擴展閱讀
《徵信業管理條例》
第十三條
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採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除外。
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履行職務相關的信息,不作為個人信息。
第十四條
禁止徵信機構採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但是,徵信機構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
第十五條
信息提供者向徵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應當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不良信息除外。
第十六條
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
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內,信息主體可以對不良信息作出說明,徵信機構應當予以記載。
第十七條
信息主體可以向徵信機構查詢自身信息。個人信息主體有權每年兩次免費獲取本人的信用報告。
第十八條
向徵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並約定用途。但是,法律規定可以不經同意查詢的除外。
徵信機構不得違反前款規定提供個人信息。
㈦ 如果沒有徵得本人同意,無故被查徵信,可以如何追究
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如果覺得不爽可以起訴對方。
㈧ 求助:我的徵信被人惡意搞得很花怎麼辦
在銀行眼裡不存在你的徵信被別人搞的很花,如果你是指你用信用卡借別人錢但是別人沒還上的話,在銀行眼裡那就是你沒還錢,這東西只能你自己補救,銀行只認那個欠了錢的人,就是你。
㈨ 別人冒用我的身份,造成了我成了失信人,這個責任誰來負請問我可以控告徵信機構違法嗎
你好,首先,根據你的描述,造成你成為失信人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冒用你身份的行為人,該行為人違反法律法規,需要對你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其次,徵信機構只是負責審查你的信用狀況的程序性事項,一般不負責實質審查,你可以向徵信機構申請復核,向其說明你身份被冒用的情況(需要實實在在的證據)。
最後,即便起訴也只能起訴該侵權行為人,徵信中心不是適格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