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侵佔罪的調查報告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1997年3月14日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新刑法)第270條規定:「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已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該條第二款規定:「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已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確定罪名的司法解釋,上述行為所觸犯的罪名是侵佔罪。本文擬結合司法實踐,對審查處理該罪的過程中所出現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以有利於准確適用刑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第 1 章 侵佔罪概述
1.1 侵佔罪的概念
在新刑法第270條第一款的規定中,並沒有使用「侵佔」一詞,因而在確定侵佔罪概念之前,我們有必要對「侵佔」一詞進行分析,因為「侵佔」是侵佔罪罪名中的關鍵詞,它代表了侵佔罪的主要內涵。《現代漢語詞典》關於「侵佔」的解釋是這樣的「非法佔有別人的財產」。《憲法》第12條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和集體的財產」。這二者所說的侵佔的定義都是廣義的,所指的是侵犯財產,包括了盜竊、詐騙、貪污、搶奪等各種財產犯罪,還包括了侵犯財產的各種民事侵權行為、各種利用職務的行政瀆職行為,在刑法中,侵佔是從狹義上理解的,它是指盜竊、詐騙、搶奪之外的侵犯財產的一種特定犯罪行為方式。確切地說,它是指侵犯本人業已合法持有的他人財產為特徵的一種財產犯罪【1】。 對於侵佔罪的概念,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表述方式,大致有下列三種:
第一種表述方式為「根據新刑法第270條第1款規定,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產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即構成侵佔罪」。【2】
第二種表述方式為「非法佔有他人財產罪(即侵佔罪)是指行為人將自己代為收藏、保管的他人的財產占為己有,拒不退還,或者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拒不交出的,數額較大的 行為」。【3】
第三種表述方式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者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或者交出的行為」。【4】
結合新刑法第270條的規定,筆者認為,上述三種表述中,第三種較為准確。
所謂概念,是指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它所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徵。作為侵佔罪的概念,應揭示出它在主觀、客觀、行為方式等本質方面與其他罪名的不同。 第一種表述未能揭示侵佔罪對於行為人主觀方面的要求,侵佔罪是侵犯財產犯罪 的一種,從刑法分則的規定我們可以總結出,它是一種故意犯罪,因為新刑法270條中所規定的非法佔為己有必須具有明確的犯罪故意才能完成,因而侵佔罪概念中應揭示該罪要求行為人在主觀上具備「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特徵。所謂犯 罪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主觀心理態度。對於故意犯罪,新刑法有的是在分則條文中明確規定,如第265條所規定的盜接他人通信線路、復制他人電信碼號或者明知是盜接、復制的電信設備、設施而使用構成盜竊罪的行為,必須具備以牟利為目的的主觀故意。對於其他大部分故意犯罪,則是通過對行為方式的規定來揭示,如新刑法第264所規定的盜竊罪,並沒有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主觀故意要求,而最高人民法院在1997年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則明確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構成盜竊罪」。作為揭示罪名本質特徵的概念,第一種表述中缺乏「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內容,顯然是不全面的。同樣,這一缺陷也存在於第二種表述中。同時,第一種表述僅僅涵蓋了侵佔代為保管的行為,遺漏了侵佔遺忘物、埋藏物這兩種行為。新刑法第270條將侵佔遺忘物、埋藏物列為第2 款,表明立法者認為,侵佔遺忘物與埋藏物同樣是侵佔罪的表現形式,這兩種行為不可能通過作為其他犯罪或不作為犯罪處理。因而,第一種表述遺漏了侵佔遺忘物、埋藏物行為,顯然也是不妥的。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第三種表述是准確揭示了侵佔罪的主觀特徵、客觀特徵和對象特徵,也體現了侵佔罪的主體特徵和客體特徵,因而是比較科學的。
對於侵佔罪的范圍,有的學者或國家、地區採用廣義的理解,如有的學者認為我國刑法規定的侵佔應犯罪包括三個具體的罪種,即侵佔罪、貪污罪(公務侵佔罪)、職務侵佔罪等【5】。再如我國台灣地區的學者認為侵佔罪可分為普通侵佔罪、公務或公益侵佔罪、業務侵佔罪、侵佔脫離物罪等等【6】。 本文所論述的僅指新刑法第270條所規定的侵佔罪。
1.2 侵佔罪的歷史發展
雖然據學者們考證, 侵佔罪起源於羅馬法,是在歐洲封建時代是財產犯罪的一種【7】,但在我國古代巳有類似的規定。
我國古代法律中關於侵佔犯罪的規定可以追溯至戰國時期,明朝董說著的《七國考》援引西漢桓譚所著的《新論》中說道:「秦、魏二國,律文峻法相近。正律略曰:殺人者誅,籍其家,及其妻氏。…。窺宮者臏,拾遺者刖,曰:為盜心焉。」【8】。 此所謂「拾遺」即指拾得他人遺失的財物,這大體上相當於現代刑法中所說的侵佔他人遺失物犯罪。對於拾遺者要處以砍腳的刑罰,可見在戰國時期侵佔他人遺失物是一種重罪。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法律答問》中記載:「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當為盜不當?……其得,坐贓為盜」【9】。就是說攜借用的官家物品逃亡,被捕獲後,按贓數為盜竊論罪。我國漢代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引禮入法」一直成為封建社會法律的特點,各個朝代的法律對於侵佔罪均有較為嚴厲的規定,尤其是與封建禮教格格不入的拾得遺失物行為,如唐朝《唐律疏議·雜律二》中規定「諸得遺物,滿五月不送者,各以亡失罪論,贓重者,坐贓論。私物,坐贓論減二等」【10】, 該律還規定 :「諸受寄財物,而輒費用者,坐贓論減一等。詐言死失者,以詐欺取財物論減一等」,「諸於他人地內得宿藏物,隱而不送者,計合還主之分,坐贓論減三等。若得古器形制異,而不送官者,罪亦如之」【11】。 可見在唐朝的法律中,侵佔遺失物、代管物、埋藏物犯罪的規定已經相當詳細。
歷史發展到了清朝末年,關於侵佔罪的立法出現了一個高峰,這就是中國法制史上有名的「清末變法」中《大清新刑律》的頒布。《大清新刑律》於1905年起草,1911年1月頒布,這部法律的第34章專門規定了侵佔罪,其中該法第391條規定侵佔自己照料的他人之管有物或屬於他人所有權、抵當權及其他物權之財物者,處三等至五等有期徒刑;第393條規定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屬於他人物權而離其管有之財物者,處罰金。《大清新刑律》是我國近代刑法的開端,它關於侵佔罪的規定直接影響了以後該罪的立法,中華民國及國民黨統治時期刑法對侵佔罪的定罪、處罰都是在其基礎上進行的,從台灣地區現行刑法中仍能找到它的影子。
新中國成立後,從1950年起草的《刑法大綱草案》到1956年的《刑法草案(第13次稿)》、1979年《刑法草案(法制委員會修正第1 稿)》都曾有過侵佔罪的類似規定,後來立法者考慮到,刑法己規定了貪污罪,除此之外的其他侵佔行為數量有限,危害不會太大,在1979年刑法定稿時刪去了侵佔罪的規定【12】。但此類行為在實踐中卻時有出現,為了處理這些案件,類推就成為將其定罪的最佳方法。如最高人民法院於1990年2月核準的馬曉東侵佔他人財產案。馬曉東將朋友郭某交其保管的密碼箱撬開,竊取了財物共人民幣3萬余元。最高人民法院認為,馬曉東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己構成犯罪,適用類推比照最相類似的盜竊罪,定侵佔他人財產罪。【13】
我國司法實踐中第一次出現「侵佔罪」這個罪名是在199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關於懲治違反公司法的犯罪的決定》以後,依據該決定第10條之規定,公司董事、監事或職工利用職務或者工作 的便利,侵佔本公司財物,數額較大的是侵佔罪。應該說,這個侵佔罪與我們正在討論 的侵佔罪無論在主體還是行為方式以及處刑輕重方面均有較大的區別。當時侵佔罪的規定,主要是為了區別於國家工作人員 貪污罪。雖然如此,當此罪名出現後,仍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興趣,有的學者認為,補充規定關於侵佔罪 的定義並不完全符合該罪的真實含義,認為侵佔罪一般是指合法持有他人財物,非法轉歸己有或第三者所有的行為。【14】
司法實踐的需要與侵佔罪研究的不斷深入,使得在對1979年刑法修訂過程中,設立侵佔罪成為共識,這一點可以從1988年開始的歷次刑法修改稿中均有類似規定得到印證,最終在新刑法中第270條重新確定了侵佔罪的定義,將原來補充規定中侵佔罪的含義明確定性為職務侵佔罪。
從侵佔罪歷史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侵佔罪在新刑法中確立是與我國經濟發展、體制改革等因素聯系在一起的,它的出現是適應市場經濟中對公民、法人等組織私權利保障的要求,也體現了刑法所本應具有的保障功能,所謂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刑法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法人的各項權利不會受侵害並得到實現的功能,意在強調對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尊重【15】。 這些發展也是與我國憲法關於私營經濟地位不斷提升的規定同步的。
1.3 侵佔罪的犯罪構成
所謂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總和。犯罪構成一般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主觀要件、犯罪客觀要件。
1.3.1 侵佔罪主體要件
犯罪主體系表明犯罪是由什麼人實施的要件,或曰行為必須由什麼人實 施才能構成犯罪的要件。有的學者認為,侵佔罪的主體屬於特殊主體,即必須是持有他人財物的人【16】。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刑法中所稱的特殊主體,是指分則條文對構成犯罪的行為人要求具備特殊身份,具有這種身份,再實施某些行為,才能構成刑法規定的犯罪,而不能理解為,由於實施某種行為而改變的身份 。對於侵佔罪而言 ,持有他人財物並不是行為人的特殊身份,而是基於一定法定事由而形成的客觀事實形態。依據刑法規定,任何16周歲以上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成為該罪的主體。
在實踐中有的企業或其他組織侵佔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這種行為由民事法律調整並不理想,於是有的學者在研究中提出,單位能否成為侵佔罪的主體?【17】 筆者認為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新刑法第30條規定了單位犯罪,即法律明文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行為是犯罪的,應定罪處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規定,刑法第30條規定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的范圍,我們首先可以確定,不符合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不屬於新刑法第30條所規定的單位犯罪的主體。在司法實踐中,對這些企業的犯罪行為,應當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18】。所以,對於那些不符合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實施侵佔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行為的,可以直接適用侵佔罪的規定定罪處罰。對於其他符合單位犯罪主體的企業、組織實施侵佔行為如何處理?新刑法第270條並未規定單位可成為侵佔罪的主體,依據新刑法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則,對於這些企業、組織的行為不能按單位犯罪處理,但筆者認為刑法對此並非無能為力,單位 行為不構成犯罪,單位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卻不能逃避處罰,新刑法第31條在規定單位犯罪實行兩罰制的同時,還規定該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單位中的負責人員和責任人員利用代管他人財物之機實施侵佔行為,筆者認為符合侵佔罪的規定,不構成單位犯罪僅僅意味著該單位不必為此而承擔刑事責任,並不能因此而免去負責人員和責任人員的罪責。這一點可以從我國刑事立法規定中得到印證。如198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犯罪的決定》中規定,單位有構成投機倒把罪行為的,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當前處理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投機倒把犯罪案件的規定》中也指出,上述單位實施投機倒把犯罪行為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 ~~~~~~~~~~~~~~~~~~~~~~~~~~
http://www.d2zx.com/data/2006/0108/article_7311.htm
太多了,網站看下吧!
❷ 學生一枚,求關於侵權的調查報告和調查結果(思想品德)
您的調查報告有什麼要求呢
調查報告是需要多少字呢
調查報告准備往哪個方向寫
你可以告訴我具體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幫到你,祝順利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❸ 求一個最近的商標侵權調查報告,或者一個商標侵權案例!
哎喲抄,張角耶,殺友?
回正題,商標襲侵權案真的老多了。
不過我以前做知識產權顧問的時候有一個日本料理店在我們對面,是被告的。
你不妨上網查查。
大概內容就是
東莞東城區的一家舞鶴日本料理,一直沒進行商標注冊,後面有一家深圳的舞鶴飲食公司進行了「舞鶴+英文「的商標注冊,然後反告東莞舞鶴日本料理商標侵權(事實上,舞鶴日本料理成立比舞鶴飲食公司早)。最後索賠50萬成功。 這個案例是說明了商標的重要性
❹ 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調查報告有哪些
在侵權行為中,對於財產所有權的侵犯主要表現為侵佔、妨害和毀損。這些行為往往是直接作用於客體物的本身,與客體物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緊密的;侵權行為的具體表現內容,涉及到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各個方面。對於知識產權的侵犯則主要表現為剽竊、篡改和仿製。這種侵權行為作用於作者、創造者的思想內容或思想表現形式,與知識產品的物化載體無關。例如,非法將他人創作的字畫攫為己有,它涉及的是物體本身,即創作的物化載體,該行為應視為侵犯財產所有權的行為;如果行為人雖未佔有這一字畫,但擅自將其翻印出售,則該行為涉及的是無形財產。
然後看下哪些是侵權行為
1: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即是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使用其注冊商標或將該商標的主要部分用作自己的商標,從而造成商標混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2:侵犯著作權,是指「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外,擅自使用其著作權的行為」
3:侵犯專利權
4:侵犯商標權,是指 「不法侵害他人注冊商標權」的行為。
5:筆者認為,凡違反法律規定而損害知識產品所有人專有權利的行為
以上均為侵犯知識產權。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對享有專有權利的知識產品的擅自使用,但對該知識產品的擅自使用並不包容所有的侵權行為(部分內容轉自小象知識產權)
❺ 個人侵權說明書範文
例文:
我踴躍參與學院團學工作,積極為師生服務,自2013年9月至今參與各項服務不完全統計如下: 我全面組織土建學院13級新生迎接工作、開學典禮到隨後的新生宿舍衛生整頓工作和主動帶領中層參與軍訓服務等。我同主席團其他成員共同組織開展學生會招新面試,同時組織同學積極配合並參與了東區形象宣傳片對我院結構實驗室的拍攝工作,在隨後我積極組織並參與土建學院幹部幹事辦公技能培訓大會等。隨後,在我院領導的指導下,我積極組織開展了包括「韓文壩、蔡冰清教授——大學·愛國,李炎鋒教授——IBM技術對傳統土木行業的影響」在內的系列講座,並帶領學生會相關部門積極配合11級建築學開展了「築境」作品展。在校慶期間,我積極配合院領導開展了校友的接待服務工作並積極組織開展了校友同我院在校學生的交流活動。運動會和晚會期間——運動會上我帶領我院學生會積極參與運動會各項服務工作和全面落實學生會的常規工作;晚會期間我帶領學生全體成員積極配合晚會各項工作的開展並參與晚會演出。近期我組織並參與了陳果、張峻銘兩位優秀校友的講座,同時參與包括「重慶三建、西堪院、中鐵十一局」在內的系列招聘工作。常規工作方面,我自覺維護學生會例會的長期進行,並不斷的為學生會各部門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獻言獻策;積極投身13級晚操監督服務等。
❻ 有關消費者權益法調查報告 怎麼寫 有範文 嗎
http://www.chinaue.cn/html/2004-2/200512121436461463.htm
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此條規定,要求消費者首先要證明所購商品、產品存在缺陷,還要就該缺陷與致人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進行證明,之後方可由生產者就免責事由舉證。而如何證明產品存在缺陷及因果關系,對於消費者具有一定難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如何界定「不合理的危險」,或者證明沒有國家行業標準的產品存在缺陷,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和法官的自由裁量均難以確定,必須藉助權威的鑒定結論。這就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如原告閆治武訴被告高麗、李永春人身損害賠償一案中,被告銷售的蘆薈產品具有衛生部門頒發的合格證,屬於保健食品。原告主張其為缺陷產品,但無法證實;如進行鑒定,一則難以找到相關機構進行鑒定,二則鑒定費用較高,訴訟成本甚至高於原告期待利益;其三難以確定鑒定樣品(原告所購產品已全部食用,被告提供的新批次的樣品,原告又不予認可)。此外,原告還要對於自身病情加重與服用蘆薈產品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舉證,這就面臨和證明產品存在缺陷同樣的困境。 另一個對於消費者十分不利的規定,就是最高院對於缺陷產品舉證責任中,要求的是由產品生產者舉證,而不是要求銷售者舉證。根據消法規定,消費者可以選擇商品的銷售者或者生產者要求賠償,如果消費者選擇的被告是銷售者(為方便訴訟,原告多選擇銷售者),那麼,即使是免責事由,被告也不須舉證,舉證責任全部由原告承擔。如閆治武一案中,原告選擇的被告是蘆薈產品的銷售者,而生產者是廣東省中山市某公司,原告起訴生產者存在較大不便,起訴銷售者又難以令銷售者承擔舉證責任,陷入兩難境地。所以筆者建議能否將產品免責事由的舉證責任同時分配給銷售者和生產者,以便消費者維權。 4、涉及消費者權益的案件沒有統一的案由,法律關系相互重疊、交錯,在審理中缺少統一的執法尺度,造成個案審理存在較大差異。 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中,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件沒有專門的案由,因此消費者在立案時,多選擇人身損害賠償、醫療服務合同、客運合同、商品房銷售合同等案由主張權利。案由不同,審理時舉證責任、歸責原則、賠償范圍也不同,必然帶來執法尺度的不同,造成各個案件在審理時存在一定差異。 如原告閆治武訴被告李永春、張麗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中,閆治武原患有天皰瘡,後聽信被告張麗的宣傳,誤以為完美牌蘆薈產品具有醫療效用,遂購買了由被告李永春銷售的蘆薈產品(保健產品)2700餘元。但閆治武的病情沒有得到控制反而加重,後至南京住院治療花費5000餘元治癒。原告以蘆薈產品造成人身損害為由起訴,要求被告承擔侵權責任。如依原告訴之本意,須按照一般人身損害案件的歸責原則舉證,其難以逾越的障礙即是證明因果關系。因閆治武最初主張因服用蘆薈產品造成自身疾病的加重,須承擔該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但其購買、服用的蘆薈產品品種繁多、批次不同,且已沒有可供進行鑒定的剩餘樣品;同時,鑒定機構的確定也成為難題,鑒定費用的承擔亦增加訟累;即使以上問題順利解決,該因果關系是否成立亦難以預料。因此,按照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審理則原告勝訴的希望極為渺茫。但是,我們在審理時發現被告在推銷和宣傳時存在欺詐行為,遂向原告行使了釋明權,告知可按照消費者權益糾紛主張權利。原告遂變更訴訟請求要求按照消法雙倍返還購貨款。我院遂將審理重點轉移到查明被告是否存在虛假和誇大宣傳的欺詐行為上。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我院以被告對消費者進行欺詐、違反消法判令被告雙倍返還原告購貨款
❼ 侵權調查報告怎麼寫
對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立法首次明確
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這是我國法律中第一次明確精神損害賠償。侵權責任法第22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表示,這個規定,一是把精神損害賠償嚴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權益上,侵害人身權益就包括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但不包含財產權。二是什麼情況下構成精神損害。侵權責任法用了「嚴重精神損害」這個詞。
產品缺陷損害他人 生產者應當擔責任
侵權責任法明確,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規定,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運輸、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此外,侵權責任法還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污染環境造成損害 污染者擔法律責任
法律規定,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法律明確,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法律還規定,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葯品等致醫患糾紛 可向醫療機構索賠
侵權責任法規定,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車主與駕駛人不一致 交通肇事如何擔責
侵權責任法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此外,侵權責任法還規定,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並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建築物倒塌傷害人 建設施工單位擔責
法律規定,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因其他責任人的原因,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其他責任人承擔侵權責任。
法律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法律規定,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窨井等地下設施造成他人損害,管理人不能證明盡到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動物造成他人損害 飼養或管理人擔責
法律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法律明確,違反管理規定,未對動物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禁止飼養的烈性犬等危險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法律規定,動物園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園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從事高度危險作業 造成他人損害應擔責
法律明確,民用航空器造成他人損害的,民用航空器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責任。
法律規定,佔有或者使用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佔有人或者使用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佔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責任。
法律明確,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或者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者的責任。
侵權人獲利難確定 由法院判定賠償額
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侵權人獲得利益難以確定,由人民法院判定賠償數額。
此外,侵權責任法還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❽ 一份專利侵權分析報告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來1)需要對技術方案進行界自定。需要據現有的資料信息對產品的技術方案進行初步概括,並對產品所屬的技術領域及產品類別進行簡單分析、歸類。
(2)對相關專利進行檢索。根據產品的技術領域和類別,並採用現有的資料庫系統根據構建的檢索式進行專利數據檢索,得出檢索結果。
(3)對檢索得出的目標專利進行法律狀態分析。通過調查分析,對目標專利的權利狀態如有效、無效、終止等進行判斷,並給出相關依據,找出尚處於有效狀態的專利進行後續的侵權分析。
(4)採用專利撰寫或分析中的方法對產品技術方案中的技術特徵分析,列出本技術方案所包含的所有技術特徵,進一步分析。
(5)對該產品進行專利侵權分析。找出有效專利要求中的技術特徵,根據全面覆蓋的原則,判斷本產品的技術方案是否落入擬分析的專利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
❾ 對版權保護的調查報告
你要自己寫的,我也寫過一篇,不過是關於環境污染的,查查資料,發發問卷,就搞定了
❿ 專利被侵權,專利侵權報告該怎麼寫
專利在中國分為三種: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
專利出現侵權後,一般有三種解決途徑。但是不管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途徑,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專利侵權的證據。只有做好了這一步的工作,後面的措施才有了主動權,否則,後面的工作無法開展。解決專利侵權時應當收集的證據包括:
1、專利權屬證據。證明原告享有專利權或者專利許可使用權。
2、侵權存在證據。證明被告已經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原告應當提交被控侵權產品及其銷售發.票、專利與被控侵權產品技術特徵對比材料等證據。
3、賠償金額證據。證明其提出的賠償金額有事實依據。原告應當提交能證明其提出的賠償數額的證據,如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的證據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的證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賠償數額;沒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者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確定賠償數額。上述賠償數額可以包括因調查、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證據收集好之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情形選擇如下侵權解決方式:有需要的企業老闆,可以聯.系 孫生(一叄路.巴巴巴柒.寺吧路五),知識產權,專利商標,項目申報,均可。
1、協商與和解:專利權人和被控侵權人均可自行協商或在其他第三方的調解、斡旋下達成和解協議,解決糾紛。提出協商意向時一般可以向侵權方發送侵權警告函。這在我國專利法中並無規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卻被經常使用,而且還常取到較好的作用。侵權警告信的寫法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口氣可以強硬,也可以緩和。一般應寫明以下內容: (1)專利權人的專利號,專利的主要權項內容;(2)對方的產品或方法侵害了該專利權,希望中止或禁止對方製造、銷售和使用的行為; (3)希望對方於何時就此作出答復;(4)如果對方不作答復,專利權人可能採取的措施。
2、行政裁決或協調專利權人在侵權人侵權事實和證據充分確鑿的情況下,可向專利局等有關行政部門舉報,由其採取行政措施,對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進行調查核實後作出行政處罰。在行政裁決過程中,有關專利行政部門基於有關當事人的申請,可對專利侵權的民事責任進行調解。
3、向法院起訴:專利權人在發現侵權人侵犯其專利權後,亦可徑自向侵權行為地、被告所在地等相關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停止侵權行為賠償經濟損失等。同時有權申請對侵權人的侵權事實和證據進行訴訟保全,申請法院強制令,禁止侵權人繼續侵權行為。為保證經濟賠償的切實執行,專利權人在起訴的同時,可向受理法院申請對侵權人的等額財產進行訴訟保全。 向法院提起訴訟時,選擇起訴的法院可以有:
(1)專利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 a.被控侵犯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產品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 b.專利方法使用行為的實施地,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c.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製造、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 d.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實施地; e.上述侵權行為的侵權結果發生地。
(2)原告僅對侵權產品製造者提起訴訟,未起訴銷售者,侵權產品製造地與銷售地不一致的,製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以製造者與銷售者為共同被告起訴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銷售者是製造者的分支機構,原告在銷售地起訴侵權產品製造者製造、銷售行為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3)專利權屬糾紛案件,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4)專利權合同糾紛案件,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做上述工作如果自己沒有經驗或能力,建議最好委託律師等專業人員代為處理,否則,也容易處於被動。因為處理專利侵權畢竟是專業性和程序性很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