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員工侵佔公司貨款,報案但公安局不管,我們公司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民事案件要求他返還貨款嗎如果可以以
可以起訴要求員工返還貨款。如果侵佔的貨款打到3萬,該員工涉嫌職務侵佔罪。
② 對方欠我貨款,只知道電話姓名,報警說是民事糾紛,不立案,去法院說是沒被告人的身份信息不能立案
欠貸款,屬於民事糾紛,不屬於警方管轄。
法院起訴,由原告(你)提供被告的必要信息。
解決方式,你去找個律師,由律師向法院申請調查令,由律師持調查令調取對方身份信息。
最後,不要把鍋扣警察和法院頭上。這完全是你自己造成的。只知道姓名和電話,完全就是個陌生人。你敢把錢借給陌生人,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③ 經濟糾紛引起的侵佔他人財物超過24小時會承擔什麼責任
在刑法分則第五章規定的侵犯財產罪中,大部分犯罪是以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的?如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本章規定的12個罪名中有8個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另外,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金融詐騙罪的7個罪名,以及其他章節規定的合同詐騙罪、貪污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等,也是將非法佔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如何認定刑法中的非法佔有,對於正確處理此類犯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刑法中的非法佔有
佔有首先是一個民事法律中的概念。佔有就是對物的實際控制和掌握,是指主體對物基於佔有的意思進行實際控制的事實或狀態。刑法意義上的佔有不同於民法意義上的佔有。從民法意義上講,佔有是所有權的權能之一。所有權分為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佔有權是所有權的基礎,沒有佔有權其他三項權能就無法實現。民法中的佔有,按其取得方式不同又分為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合法佔有是指行為人通過法律規定的合法的形式對物進行掌握和控制。非法佔有則是不合法佔有或者說通過非法的途徑實現佔有。非法佔有又分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善意佔有是指佔有人在佔有時不知道或無須知道其佔有財產是非法的。惡意佔有是指佔有人在佔有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對某項財產的佔有是非法的。
民法中的惡意佔有和刑法中的非法佔有有近似之處,但也不完全相同。刑法意義上的非法佔有是通過實施犯罪的手段將物(財產)佔有。也就是說刑法中的非法佔有是通過刑法所禁止的手段將他人所有的財物進行實際掌握和控制,使物主對物失去控制。這種非法佔有決不僅僅是占為行為人自己所有,也包括行為人非法處理自己控制和佔有的物,如銷贓等。刑法中的非法佔有是這類犯罪主觀故意的集中表現,而搶劫、盜竊、詐騙、貪污等則是實現非法佔有故意的外在表現形式。如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他人財物的行為;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此類犯罪的既遂大多是非法佔有目的實現,非法佔有的狀態形成。刑法中的非法佔有所侵犯的是刑法所保護的所有權和實際佔有的狀態,使物主喪失對財物的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因此,刑法中的非法佔有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財產所有權關系,是犯罪的行為人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不同於民法意義上的惡意佔有的。
二、非法佔有故意產生時間的先後是否影響定罪
先有犯意後有犯罪,這是犯罪的一個普遍規律。在故意犯罪中都是主觀上產生非法佔有的故意,而後實施非法佔有的行為。而司法實踐中有這樣的情形,有的犯罪是合法佔有的行為在先,非法佔有的故意產生在後。有人認為這不符合沒有犯意就沒有犯罪的客觀規律,因此先有犯罪行為後有犯罪故意不構成犯罪,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如侵佔罪,只有行為人具有了非法佔有的故意後,才會產生拒不退還的行為,拒不退還的行為仍然屬於先有犯意後有犯罪的問題。
有人認為,在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犯罪中,非法佔有的故意產生的時間不同,可能影響定罪。這里首先需要搞清的問題是非法佔有的故意產生在非法佔有的行為之前還是之後。有的犯罪是在佔有財物前產生,如盜竊、搶劫等,都是先產生非法佔有的目的,而後去實施非法佔有的行為;有的犯罪則是在依法取得財產的事實佔有後產生非法佔有的故意,再實施侵犯他人所有權的行為,如侵佔罪,是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再如合同詐騙罪中,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訂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行為等。雖然這種情形下是先有犯罪行為後有犯罪故意,但這種非法佔有的故意也是產生在逃匿之前而不是之後,並不影響犯罪的構成。因為按合同佔有財物的行為本身無錯,在佔有財物後逃匿才構成犯罪。在貪污罪中,行為人本身職責就是經營管理公共財物,這本是合法的,但其產生非法佔有的故意後,便利用職務之便實施了侵吞、竊取、騙取或者其他手段,從而實現了其非法佔有的目的。因此,非法佔有故意產生先後不影響定罪,先有犯罪行為後有犯罪故意或者先有犯罪故意後有犯罪行為均不影響對其定罪。
三、犯罪後非法佔有故意的轉變是否影響定罪
有時候非法佔有故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行為人非法佔有的故意可能會發生轉變。如貪污案中,行為人實施貪污,非法佔有公共財物後,怕紀檢監察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將非法佔有的財物用於公支出,如用於支付招待費、購買公共財物、捐贈於公益事業,幫貧濟困等。行為人主觀上這種轉變,導致其客觀上沒有將非法佔有的公私財物用於個人生產、生活消費揮霍。對於此類行為,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貪污案中贓款贓物的去向反映著行為人主觀故意和主觀惡性,為公支出消費說明行為人主觀上無非法佔有之故意。無非法佔有之故意,則不應定罪處罰。
④ 侵吞貨款五萬余元,職務侵佔怎麼處罰
一、因為最新的職務侵佔罪達到數額較大的量刑起點是6萬余。而5萬余元未達到量刑標准。應屬於犯罪情節輕微的情形,達不到職務侵佔罪的標准。
可要求侵佔人退賠、返還不當得利。
二、職務侵佔罪(刑法第271條),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
二、職務侵佔罪定罪,按《刑法》的規定:
第二百七十一條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一款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故意編造未曾發生的保險事故進行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歸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三、職務侵佔罪量刑:
必須達到數額較大的程度如果僅有非法侵佔公司、企業及其他單位財物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數額較大的標准,則也不能構成本罪。
至於數額較大的起點數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16年4月18日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第二百七十一條規定的職務侵佔罪中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的數額起點,按照本解釋關於受賄罪、貪污罪相對應的數額標准規定的二倍、五倍執行。第一條 貪污或者受賄數額在三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數額較大」,依法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第二條 貪污或者受賄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不滿三百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數額巨大」,依法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上述規定,職務侵佔六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為數額較大;一百萬元以上為數額巨大。
⑤ 十年前有過債務民事糾紛,判還款並已及時還上。為什麼十年後還不能貨款
判還款,應該是法院判決的吧!法院判決的已經在整個,個人徵信裡面留下不能及時還款的印記,不能貸款就很正常,銀行怕擔風險。
⑥ 我的案子是民事糾紛還是侵佔罪
你要說出你具體的案情,我們才能為你分析!
《刑法》第270條規定的侵佔罪,其犯罪對象僅限於三種財物:一是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二是他人的遺忘物;三是他人的埋藏物。侵佔罪與其他侵犯財產犯罪的一個關鍵區別在於侵佔包括兩個密不可分的行為特徵,即合法持有非法侵吞:行為人將他人業已合法持有的財物非法轉歸為己有,並且拒不交出、拒不交還的。 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以上是法律的規定。你自己對照法律的規定分析一下。如果你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請你將案情說出來,或直接到當地律師事務所找刑事專業律師幫你分析。
⑦ 故意拖欠貨款是否構成犯罪
惡意拖欠貨款不構成罪,屬於經濟糾紛,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直接去法院起訴。
法院根據證據作出裁判,拖欠著拒不執行生效法律文書可以申請強制執行,在執行中拖欠著會上黑名單,進入個人徵信系統,現在法院系統全國聯網,只要進入黑名單的人走到哪都不能再高消費。因此進入黑名單的人損失很大,一個人誠信沒了對於 以後生意會有影響。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 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九條 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7)民事糾紛侵吞貨款擴展閱讀:
公司惡意拖欠貨款的問題解決方法:
1.代理律師接受委託代為追討貨款期間,當事人未經代理律師同意不得撤回委託。
2.當事人擅自撤回委託的,當事人應賠償代理律師為追討貨款實際支付的費用以及期待利益損失,包括但不限於代理律師在當地合作代理律師事務所或追債機構所實際支出的費用。
3.代理律師可採取電話追討、函件追討、出具代理律師函、訴訟、仲裁等方式幫助當事人追討貨款。
4.具體追討方式的採用,由當事人根據標的額的大小、證據完善程度、貨款拖欠時間等案件具體情況自行決定。
5.無論代理律師採用何種方式追討貨款,當事人應積極配合代理律師追討。
6.當事人應在代理律師的指導下,收集、整理涉案證據。
參考資料:網路-《民法通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