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解決醫患矛盾
近年來醫療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醫患矛盾日趨激烈,嚴重影響了醫院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不斷加劇的醫患糾紛既困擾著醫院的發展,又影響著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醫療糾紛、醫患矛盾的解決方法恰當合理顯得尤為重要。
醫療糾紛的發生除了技術原因外,大部分都是因為服務而引發的,為此,必須通過兩種方法加以解決,一要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二要建章立制來規范和約束醫務人員的服務行為,以控制因服務不周而導致的糾紛。職業道德教育是轉變醫務人員服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的有效方法。開展醫院文化建設活動,崗位明星評比活動,十佳醫生、十佳護士評比活動,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等,能極大地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使病人的滿意度不斷提高,醫院形象得到提升。
處理醫療糾紛要認真、冷靜、堅持原則。醫院要設專門部門接待病人投訴,對患方投訴的問題,應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及時查明真相,分清責任。對有爭議的專業問題,可組織院內外專家會診或咨詢相關專家,並充分利用各種法律法規文件,形成比較縝密嚴謹的書面意見。對於醫源性糾紛不袒護、不遮掩,責令當事人給患方道歉,取得其諒解,並採取及時的補救措施;對情節嚴重、導致一定的不良後果者,視情況給患方一定的經濟補償,並按醫院規定對責任人進行處罰,甚至追究法律責任。如屬患方醫療知識缺乏而引發的糾紛,例如:把正常的並發 症導致的不良後果和不可預測的醫療意外誤當做醫療事故等,工作人員可把院方調查情況及專家的有關意見書面送達患方,並積極與患方溝通,耐心地向患方宣傳相關的醫學知識,爭取患方的理解。另外,對醫療糾紛處理的結果最好進行公證,以增加法律效力。當多次接待雙方仍不能達成一致協議時,當患方堅持索要高額賠償時,當患方一直無理取鬧干擾正常工作時,一定要堅持原則,對其不合理要求予以堅決回絕,不能讓其抱有任何希望。醫院在向患方送達院方的書面意見後,應告知病人可申請醫療事故鑒定,如患方糾纏不休,又不提出鑒定申請時,醫院應主動申請事故鑒定,必要時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對此,醫方應准備好各種證據及相關材料,做好與代理律師的溝通工作,並積極配合司法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做好應訴准備。
醫療衛生工作與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關,人民群眾往往通過醫療衛生服務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看黨風政風建設,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會公平和諧。醫療服務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從一定意義上講,決定著病人的生死存亡。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戰勝疾病,減少痛苦,保障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必須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
醫生應從加強醫患溝通入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在醫療工作中,溝通也是一門藝術。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醫生有兩種東西能治病,一是葯物,二是語言。」可見醫患交流是多麼重要!醫生應尊重病人對疾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對治療方案、手術方案,使用特殊葯品、特殊檢查和特殊材料以及疑難危重病人的病情等方面,都要及時與病人或其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以取得患方的配合。醫患溝通是對醫學理解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是為病人的健康需要所進行的,它使醫患雙方能充分、有效地表達對活動的理解、意願和要求,這里泛指的醫患溝通還應當包括護患溝通和醫護溝通。良好的醫患溝通有助於醫務人員調整自己或病人的醫學觀念,也有助於醫患相互正確地理解對方,協調關系,保證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患方在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中所做的第一,是應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心態,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管現代醫學如何發達,醫院或是醫生對疾病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治療把握。患者只有在一個理性的認識基礎上,才有助於應對此後可能的風險。第二,應該尊重醫務人員。醫務人員的工作非常辛苦,勞動強度大,患者及其家屬應理解醫務人員的工作。尊重他們的權利,給他們以信任,積極配合治療。
要使醫患雙方在發生爭議、糾紛的時候,通過正常的途徑解決。現在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制定一部針對醫療糾紛的法律,規定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發生醫療事故時應如何賠償等問題。法律保護醫患雙方的權利,患者受到醫療損害時,可以依法要求賠償;同時,醫院和醫生的權利也應受法律保護,任何對醫護人員進行侮辱,使用武力手段對醫護人員造成人身傷害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三方都要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從而維護自己的利益。
Ⅱ 幫忙寫一下立論咯:緩解醫療糾紛主要靠法律還是道德那一個觀點都行,大約八百字吧,謝謝了。。。,
你這個立論,都不成立,怎麼寫,你自己從不專業的角度,隨便應付一下吧。
緩解醫療糾紛從根本來說是制度問題,這個問題是無法避免的。
至於緩解,道德,什麼是道德?國人的素質還是醫生的職業道德,太乏力了。。
法律,只能說最大是一種對醫患雙方的約束,是解決醫療糾紛的一種最後手段。但不是緩解糾紛,這不是法律能做到的事。
Ⅲ 如何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解決醫患糾紛
醫患糾紛的產生主要因為醫患關系沒有處理好,作為醫務工作者,在自專己人際關系圈中,醫患關屬系佔有很大比例,在醫院的臨床實踐活動中,醫護人員與求醫患者的關系問題更是當前衛生工作的熱點問題。高煥雲老師專業幫你緩解醫患之間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國家,醫患關系本質上是兄弟式的、沒有階級差別的同志式關系,在政治上應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個體人群中的職業道德|、政治素質不同,在具體的工作中,醫患關系也遇到了不少新矛盾和新問題。為了清楚的表達這個觀點以尋求解決的方法,首先從醫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談起。
醫生作為一種職業,其服務對象是病人,其擁有專業知識與技能,有診治權和干涉權。對求醫患者有權利施行論斷和治療,並且可以在特殊情況下限制患者自主權利,為了是達到對患者負責的目的。權利與義務不可分割。醫生的義務也就是全心全意醫好患者病症。患者也享有平等的醫療權、疾病的認知權、知情同意權,要求隱私權。同時履行義務:遵守醫院紀律制度,支持醫院發展,配合醫生治療。
Ⅳ 從思想道德,法律等角度論述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
那還要看是什麼樣的糾紛啦?
Ⅳ 醫患糾紛有幾種解決途徑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
不屬於醫療事故,醫院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只是在行政處理的范疇,如果醫療機構的過錯造成患方損害,根據民法通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仍要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即使不是醫療事故,如果醫院侵權造成患者損害,仍要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醫患糾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解決:
1、自行協商。
醫患雙方可以自主自願地進行協商處理,所達成的協議只要不是受脅迫所簽或存在重大誤解,其協議是合法有效的。這種處理方式對醫患雙方來說無疑都是最優選擇,不僅利於改善醫患關系,而且醫院的聲譽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2、行政解決。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依法對醫患糾紛進行調解。
3、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簡稱醫調委。
醫調委具備官方性。受司法局的業務指導,是獨立於衛生行政部門、保險機構和醫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人民調解組織。
4、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請後,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5、就是司法裁決。
但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與非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的法律適用是不盡相同的,前者需適用醫療事故條例進行裁決,而後者則依照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予以裁判。
(5)解決醫患糾紛靠道德擴展閱讀:
處理程序
1、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病員及其家屬有權在發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後果發生後1年之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
2、病員死亡的,其家屬應當在病員死亡後或收到屍檢報告單後15天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其中屍檢的申請,則應當在病員死亡後48小時內提出,由所在地衛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門進行。
3、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鑒定。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雙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沒有異議的,可以就處理方案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區、縣或醫科大學申請處理。對該處理決定不服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對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Ⅵ 怎樣正確處理醫患關系,如何避免醫患糾紛
為堵住暴力「醫鬧」橫行,我國近年頻出重拳。與法治剛性相對應版的,是制度柔性,兩者權缺一不可。解決「醫鬧」問題,「堵」只是手段之一,更重要的還是「疏」——暢通沖突處置渠道、強化調解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提高調解的效率等,如此才能確保醫患糾紛處理步入正常軌道。
預防暴力傷醫,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需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政策和財政上給予支持,減輕貧困患者就醫的沉重負擔。還應該建立分級診療制度,通過立法,明確規定醫療糾紛發生後患者進行醫療糾紛救濟的途徑,減少患者救濟的程序限制,保護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
Ⅶ 一,名詞解釋 1,醫德道德范疇 2,醫患糾紛 3,情感 4,生命價值觀 5,醫學道德規范
一、名詞解釋
1、醫德道德范疇:在醫學倫理學中,廣義的范疇是反映醫患之間、醫務人員之間以及醫務人員和社會之間關系的醫學倫理學所有最基本的概念。
2、醫患糾紛:指醫方(醫療機構)與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親屬)之間產生的糾紛。
3、情感: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
4、生命價值觀:指一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
5、醫學道德規范:是指依據一定的醫學道德理論和原則而制定的,用以調整醫療工作中各種人際關系、評價醫學行為善惡的准則。
(7)解決醫患糾紛靠道德擴展閱讀:
1、醫學倫理學的具體原則:
(1)不傷害。不非傷害原則是指在診療過程中不傷害患者身心的原則,是醫務人員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有利。有利原則是指醫務人員為保護患者利益而進行的診療行為。
(3)尊重。尊重原則是指醫務人員尊重病人及其理性的決定。
(4)公正。醫療公正是指社會上人人平等、合理地享有衛生資源或享有公平分配的權利,以及參與衛生資源分配和使用的權利。在醫學實踐中,公正不僅指形式上的相似性,而且強調公正的內容。
2、醫患關系的基本模式:
主動被動型、指導合作型和共同參與型。
3、患者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提供周到、舒適、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有權了解醫療隊的成員。了解本病的診斷、病情、治療措施、治療結果(含意外)、手術方法、醫療風險、臨床試驗和預後等相關信息。入院時,請簽署通知及授權書。
義務:遵守醫院規章制度,不得侵犯醫院員工和其他患者的權利。
4、臨床診治工作中的基本道德原則
(1)及時原則
及時原則,就是要求醫務人員力爭盡快地對疾病做出診斷,主動迅速地治療,並認真適時地對病人的要求和疾病變化做出反應。
(2)准確原則
准確原則,就是要求醫務人員積極充分地利用現實條件,嚴肅認真地做出符合病情實際的判斷。
(3)有效原則
有效的原則是要求醫務人員採用熟悉掌握的科學手段,認真實施療效穩定、病情緩解、預後良好的治療。有效原則是對醫務人員選擇治療手段的定性規定,即解決哪些治療手段可以使用、如何使用的問題。
(4)擇優原則
擇優原則就是要求醫務人員認真仔細地選擇使病人受益與代價比例適當的診療措施。
(5)自主原則
自主性原則是指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對病情的詢問、接受或拒絕、選擇治療方案的自主性。醫務人員應尊重患者的自主權,將其視為診療行為的醫德要求,並嚴格遵守。
Ⅷ 現實生活中醫療糾紛主要是一個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
現實的醫療糾紛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1.不可抗力導致的病人去世、病情進展等,常見的比如癌症的進展、心腦急性血栓栓塞、各種原因導致的臟器衰竭等等。
2.醫生在幾種不能明確分出優劣的方案中選擇了一種,導致一種特定的後果。要說明的是,這種情況結果有好有壞,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醫生的業務能力。好的例子各類醫療電視劇都有,不好的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魏則西。
3.醫療人員在明確各種治療方案區別時,由於經濟等因素刻意選擇的不是最優方案。魏則西也可以劃到這類。
4.醫療人員工作失誤。
所謂法律和道德,是解決問題的方式。1和4都是單純的用法律判別法律解決的問題。問題在於2、3法律上界限不清。在法律制度上,容易把一個糾紛劃分到2,在道德觀念和患者視角,又容易把一個事件劃分到3,魏則西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經濟關系和制度問題混雜,道德關系影響事件的例子。
Ⅸ 作為醫學生從思想道德,法律角度論述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
基於國家各種醫療制度和醫療法律體系存在的不足產生的抵觸情緒:醫學生選擇學醫的初衷大部分是懷著為人們服務,救死扶傷的信念。作為未來的白衣天使,醫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但當涉足醫學事業的時候,才發現國家的醫療體系和醫療法律基礎存在的問題。沒有完善是醫療法律基礎作為保障,襲醫事件時常發生,醫生自己的生命安全沒有保障。加之沒有良好的醫療體系,人們的看病問題均歸屬與醫生的問題,醫生在清白中蒙受著巨大的委屈,因此從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轉變為消極抵觸情緒。
醫學生經過幸苦、漫長的學習,換來人們的不理解很難接受:醫學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醫學知識的復雜性、綜合性和多樣性讓醫學生在這漫長的學習中受盡各種痛苦的折磨。工作後卻換來人們的故意誹謗甚至刁難,這給醫學生的心理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例如,2012年在哈爾濱醫大附院發生的「王浩事件」後,據網上調查數據顯示,居然後超過60%的網名對此很「高興」。社會思想道德的畸形,讓醫學生對未來的行醫充滿恐怖與害怕,有的醫學生甚至放棄醫學學習,選擇其他行業發展。
針對如今緊張的醫患關系,醫學生應該正確看待現實
掌握好醫學知識,擁有牢固的醫療技術:學醫,就是學習技術,行醫,就是運用技術。在醫學院校,很多學生因為醫學知識的枯燥、復雜就放棄刻苦鑽研。其危害就是在以後的醫生生涯中直接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危害。醫學技術,面對的是生命,沒有牢固的醫學知識,在行醫過程中就會發生醫療事故。2005年2月6日衛生部首次公布了對一批國家級大型醫療機構服務、費用狀況和綜合管理情況的調查結果,因技術水平欠缺而引發的醫療糾紛和事故佔17.56%。加強醫學生在校期間的醫學知識教育,又助於減少醫療糾紛和事故的事件。
醫學生應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醫學生只有具備醫學、心理學、倫理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知識,才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成為既有較高的診療技術,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濃厚人文底蘊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同時,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知識教育,而是素質培養。1977 年由美國愛徹斯特大學醫學院恩格爾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即醫生不僅僅要把患者當作生物體進行治療,更重要的是把病人當作一個社會人進行治療,既要從人與環境的關系中把握思考病因,又要從人的精神因索和器質性兩方面的聯系中把握病因,由此引出了新的醫學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另外,因此,在大學期間,醫學生轉變醫學模式,有促於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中心角色轉變,以此從患者心理對醫生留下好的印象,以積極配合治療過程。這種角色很好的轉變,勢必會大大減少醫療糾紛和事故,以構建良好的醫療服務環境。
學習法律知識,維護醫患雙邊權益:至今對與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的法律定性仍然不明確。醫生會利用法律的缺陷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直接會間接的造成嚴重的危害,患者也會利用法律缺陷對醫生進行語言或行為的惡性攻擊。醫患雙邊由合作關系而轉變為對立態勢,在各方均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但是至今在其他方面,中國的法律基礎是健全的,醫學生對基本法律的認知,會大大降低醫患沖突中一些嚴重的侵害行為。
據調查,中國醫學生的法律知識相當欠缺。88%的醫學生對醫生執業過程中涉及的法律問題感興趣,但幾乎沒有學生了解其中具體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但是有74%不知道臨床見實習階段所面對的法律問題。從調查數據明顯表現出醫學生對醫療糾紛、事故的法律問題認識不清。加強醫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很大程度上會減輕醫療糾紛事件的嚴重性。
培養醫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人際溝通是一種特殊的信息溝通,是個人與周圍人的心理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情、態度興趣、思想人格特點的相互交流、相互感應的過程[6]。在患者就醫過程中,患者與醫生的交流顯得特別重要。一方面有助於醫生准確診斷病情;另一發面也有助於患者對醫生的認同和理解。據調查,現實的情況並不樂觀。80%的醫療糾紛直接系因醫患溝通不良或障礙所致,即使其餘20%的醫療糾紛,也都與醫患溝通不到位密切相關[7]。醫生與患者之間基本上是處於一種主動——被動的關系,當然醫生絕大部分是處於主動角色,那麼對於處於被動角色的患者來說,在醫患合作關系暫時結束是,患者會覺得自己利益受到損害,以此便造成醫療糾紛和事故的發生。根據現實分析,醫患溝通不足或不良已經成為出根本制度以外的最嚴重人為因素。對於醫學生來說,醫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加強人際交往時的交流與溝通能力,那麼在以後的行醫過程中才會大大減少醫療是糾紛和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