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初一上冊的歷史與社會的復習資料!!!!!!!!!!!
一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人
時間: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地點:雲南元謀縣。(長江流域)
2、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黃河流域)
二 、原始的農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時間 :距今約六千多年。
地點:浙江餘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
2、半坡人
時間: 距今約五六千年。
地點:陝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三、神奇的遠古傳說
1、華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後來發展成華夏族,成為漢族的前身。
2、炎帝:號神農氏,教民農耕,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嘗百草」,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
3、黃帝——人文初祖 (後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有許多發明創造:做兵器,造車、船、宮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堯舜禹:相傳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堯舜禹。當時採用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的依據:有德有才)
堯:節儉、樸素、愛民。
舜:吃苦耐勞,孝順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點 2: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啟開始,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約 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政治: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大敗商軍。滅商後,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政治經濟制度:分封制,土地國有制。
3、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四、東周
(1)春秋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稱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會盟。
晉文公:「退避三舍」。
楚莊王:問鼎中原。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2)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形勢圖) (東齊、西秦、南楚、北燕、趙魏韓在中間。)
(3)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
2、內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推行縣制。
3、影響: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使秦國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4、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付出血的代價;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同時我們要學習商鞅勇於改革、勇於創新,和他的獻身精神。
考點 3:統一國家的建立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秦朝的統治與秦末農民戰爭
(1)秦朝的統治
1、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秦始皇圖)
2、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考圖)
4、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秦朝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陳勝吳廣起義
1、地點:大澤鄉(安徽)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這次起義的推動下,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起義具有革命首創精神。
二、漢朝的統治
1、西漢
時間:前202年,劉邦建立,都城長安。
漢初:郡縣制,分封制,休養生息政策。
西漢的強盛:漢武帝統治時出現大一統局面。
2、東漢:時間:25-----220年。建立者:劉秀。都城:洛陽。
三、秦始皇,漢武帝
(一)秦始皇——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
功勞:1、實現統一,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鞏固統一,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4、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開發南疆。
過 :統治殘暴: 賦稅繁重,刑法苛嚴,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滅亡。
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措施:1、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奪大批列侯的爵位。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將地方上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
4、軍事: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結果:出現大一統局面。
四、絲綢之路
1、張騫通西域
西域:漢朝時,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區。
目的: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受漢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影響: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況和西域人像和漢朝交往的願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2、絲綢之路
開辟時間:西漢漢武帝時。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達中亞、南亞、西亞,再轉運到大秦。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㈡ 歷史為什麼選擇中共
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歷史的呼喚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一個嶄新的工人階級政黨的誕生。20年後,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規定把7月的第一天作為黨的誕生紀念日。
為什麼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要建立一個共產黨?這是歷史選擇的結果,是人民選擇的結果。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1840年,英國侵略軍以堅船利炮沖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自那時起,西方列強接踵而來,不斷對中國進行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侵略。盡管中國在形式上還保持著獨立,但實際上逐漸形成了被西方列強共同宰割的局面。外國資本的侵入雖然促使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開始解體,給中國帶來了資本主義的新因素,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但侵略者的目的不是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而是要尋求更廣大的市場,掠奪更多的資源,沒有也不可能導致中國建立起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這樣,中國逐步地演變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面對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華民族淪落到深重苦難和極度屈辱的境地,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樣,中華民族就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在這兩大任務中,前一個任務是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因此,如何反對外國的侵略,擺脫封建專制統治,改變國家貧窮落後面貌,解決獨立、民主、富強的問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勾結中國的封建勢力,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侵略和壓迫的過程。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同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除歷次反侵略戰爭外,比較著名的斗爭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大國農民革命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戊戌變法運動;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這些斗爭,同屬於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但是,這些斗爭最終都難逃失敗的悲涼結局。它們的失敗證明,農民、資產階級改良派都不可能擔當起領導民主革命的重任。
中國人在進行各種不成功的反抗之後,只有起來革命一條路了。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1894年創立興中會時,提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振奮人心的口號。1905年,他發起成立中國同盟會,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由於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由此引發的這場革命被稱作「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結束了統治中國數前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並於1912年元旦宣告建立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著不可抹煞的偉大功績。它的意義首先在於打亂了原有的反動統治秩序,使它再也無法重新穩定下來,從而為此後革命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它的意義還在於從此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試想,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被推翻,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於是,中國人從這個事實中產生了信心:人民可以推動歷史前進,中國的命運並不是由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任意擺布的。進步的閘門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浩浩盪盪,勢不可擋。這對於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所經歷的第一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孫中山因領導這場革命而成為20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一位偉大人物。
但是,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辛亥革命最終還是失敗了。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下,孫中山被迫妥協,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前清朝內閣總理大臣、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袁世凱上台之後,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府。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垮台後,北洋軍閥分裂成以段祺瑞為頭子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頭子的直系和以張作霖為頭子的奉系三個主要派別。各地還有大小不等、實力各異的軍閥盤據一方。這些軍閥各以外國帝國主義作靠山,爭權奪利,擴充地盤,彼此征戰,形成割據和混戰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國家愈發貧弱,百姓飢寒交迫。孫中山曾沉痛地說:「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嚴酷的現實說明,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外國帝國主義在華統治的基礎並未動搖,封建統治依然在每一個角落盤根錯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沒有得到絲毫改變。
為什麼辛亥革命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呢?這是因為,領導這場革命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太軟弱。這就決定了它必然不能提出明確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綱領,必然脫離中國社會最廣大的勞動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必然形不成一個能夠勝利地領導革命的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因此,辛亥革命的失敗是必然的。
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農民不能承擔的歷史使命,資產階級同樣不能承擔。要在中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務,必須要有新的階級充當領導力量。
各種救國的方案,各種慘烈的斗爭,都相繼劃上了痛苦的句號。舊的路已被證明是走不通的,必須尋找新的出路。歷史呼喚一個新的政黨的出現。
㈢ 出院手續辦理及流程
出院手續辦理流程:
1、出院結算時,首先經過護士站辦理相關手續,查看是否有出院帶葯並確認出院結算時間及相關事宜。
2、自費人員攜帶住院押金收據,直接到住院處出院窗口辦理結算手續;
3、離休、醫保人員結算,先由護士站傳送,再經醫保辦審核後方可辦理出院結算,出院時需攜帶住院押金收據、醫保卡(如有急診費用需一並帶齊)到出院窗口辦理結算手續;
4、新農合醫保病人出院時攜帶住院押金收據、合作醫療證(卡)、經辦人的身份證復印件一份、(如辦理轉診的需帶轉診證明)到出院窗口辦理結算手續。
出院手續應該是出院時候就要給的,不會不給,再等個兩三天,醫院可能流程走得慢。具體出院事宜需要跟醫院溝通,具體流程每個醫院也有所不同。
不讓帶走病歷的原因:
有患者認為,獲取並保管自己的病歷,是看病者的一項基本權利。病歷是什麼?是有關患者個人疾病的信息,是一種非常隱秘的私人信息,屬於公民隱私權的范圍,它是受民法甚至憲法保護的一種公民基本權利。
針對患者們的疑問,醫生認為,公民有權獲取自己的病歷,這個觀點沒有什麼特別的疑問。門診病歷都是由病人自己保管的,這里爭論的應該是住院病歷。我國病歷管理行政法規規定,患者有權獲取自己住院病歷的客觀資料,患者如果想查看自己的病歷,需帶上有效身份證件到醫務處開證明,再到病案室復印。手續雖然有些麻煩,但也有必要性。因為履行這樣的手續,正是保護患者隱私權的體現。
其次,一般情況下,病人不可取走及復印病歷中主觀的資料,包括病程記錄、會診記錄、討論記錄等內容。只有在特殊情形下,患者才有權知道這些信息。指的是在發生醫療糾紛或醫療訴訟時,因為我國實行的是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由醫院自證無錯,承擔舉證責任,否則醫院就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明確規定,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如果涉及醫療糾紛,病歷的主觀部分應該提供給司法部門。這一規定對醫院的約束是強制性的。
去年2月18日《新京報》就報道過一個例子,北京某醫院發生醫療糾紛時,因為醫院未能及時封存病歷,導致未封存病歷被塗改,醫療事故鑒定無法進行,為此被患者告上法庭,醫院最後敗訴,被判以36.5萬余元的賠償。
病案資料其實不僅是患者個人疾病的一種信息,還因為其中醫療部門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記載的病人的病情、診斷和處理方法,是一種珍貴的歷史臨床資料,有相當的學術意義,因此它也被納入檔案的一個類別,是醫療檔案的組成部分。
病歷資料是一家醫院醫療水平及其工作情況的真實反映,也被作為我國衛生醫療水平的一種評判標准。其次,病歷資料既可為醫院的診療、科研、教學提供科學依據,又在處理醫療糾紛、醫療保險、人身保險、傷殘事故和民刑事案件等方面具有法律效用,也不適宜由個人保管。從這些內容而言,病歷資料由醫院保管比之由患者保管,還是利大於弊的。
(3)南湖半島糾紛擴展閱讀:
一、出院手續辦理注意事項:
1、為了您順利結算、避免往返,請及時了解住院費用,尤其在出院前日及時補足費用。
2、當日出院請您盡量在11:00以後辦理出院手續。辦理時病人或家屬需攜帶出院證明書、全部預交款收據、社保卡等。
二、出院材料:
醫保卡或是新農合卡、所有住院期的預交金收據、病歷、出院小結、疾病證明書、出院通知單,到住院收費處結賬,領取醫保報銷的金額。並讓出具收費收據、列印清單匯總。
㈣ 中國歷史上與南京、上海有關的大事
一、上海
1、新石器時代上海青浦崧澤文化
2、元朝上海正式設縣和設立市舶司
3、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前六卷)成為第一部譯成中文的西方科學著作。
4、1842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屈辱地簽訂《南京條約》,上海成為條約中被迫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
5、1845年11月,以《虎門條約》為主要依據的《上海土地章程》訂立,具體規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圍、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則等內容。這個章程的頒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設。而美、法兩國也緊隨英國之後相繼辟設租界。租界的辟設使上海成為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
6、洋務運動期間: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成為國內最大的軍事企業。
1873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也是洋務派興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
7、1869年,鐵匠作坊主方舉贊在上海開設的發昌機器廠,率先使用車床進行生產。該廠發展迅速,至80年代已成為上海民族機器工業企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家。
8、二次革命:1913年7月李烈鈞在江西宣布獨立,舉兵討袁,隨後,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等地相繼宣布獨立。
9、1915年9月由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新文化運動興起。
10、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舉行。會議最後一天改在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
11、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通過最高最低綱領。
12、1927年周恩來在上海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13、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製造412反革命政變。
14、1932年在中國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日本稱上海事變或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
15、1937年淞滬會戰抗戰是抗戰初期初期第一次大規模會戰。
二、南京
1、古代六朝古都
東吳:健康;
東晉、宋、齊、梁、陳(建業)
再加上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南京(朱棣遷都北京)
2、第二次鴉片戰爭南京開為通商口岸
3、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並通過臨時約法
4、1927年寧漢合流,蔣介石汪精衛合作
5、1937年12月13日抗戰期間南京淪陷、南京大屠殺
6、1949年南京解放
㈤ 第一次瀏覽器大戰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191,194,914)年8月—1918(191,198,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性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Great War)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傢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他們的正義不能根本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持續時間:1914(191,194,914)年7月28日—1918(191,198,918)年11月11日
波及地區: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協約國獲勝
直接原因/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大約15億人卷進戰爭
死亡(約數):1669萬人=將士:900萬+平民:700萬
發起國家:
三國同盟國:德國 義大利 奧匈帝國 (美國 日本 韓國)
三國協約國:英國 法國 俄國 (中國 朝鮮 俄羅斯)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開始到1918年11月,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共計7400萬人,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開始到1918年11月,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共計7400萬人,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187,180,870)年 - 1871(187,18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187,188,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187,189,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88,18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188,187,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189,180,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189,182,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而英國則在1904(190,194,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190,197,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鑒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的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190,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並於1900(190,900)年,發動了俄,日,德,法,英,美,意,奧八國進行侵略中國的戰爭,6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佔領北京。侵略軍在華屠殺人民,掠奪財物,踐踏中國主權。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鴻章等人求和。11月,侵略軍增至10萬分別入侵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並進兵山西。沙俄還單獨出兵17萬分六路入侵中國東北。1901(190,19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1)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收做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總理衙門改組的外務部《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隨後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190,195,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190,197,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188,180,880)年到1913(191,193,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素質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素質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日俄戰爭
1904(190,194,904)-1905(190,195,905)年間,俄國為了緩和國內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同壟斷帝國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轉移人民視線,消除革命,同日本進行為了侵佔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戰爭,進而爭奪亞洲及整個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最後日本獲勝。俄國被迫於1905(190,195,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同日本簽訂和約。 朴茨茅斯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及經濟上之「卓越利益」,並且不得阻礙或干涉日本對朝鮮的任何措置。俄國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以及有關的其他特權,均移讓與日本政府。俄國將由長春(寬城子)至旅順口之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政府。此外,條約還規定將庫頁島南部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遠讓與日本。
爭奪摩洛哥事件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190,195,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的摩洛哥危機。1906(190,196,906)年1月16日,歐洲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能夠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其中由法國來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19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就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給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的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的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只好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給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德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法國正式成為摩洛哥的保護國。因此也使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還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更進一步加大。
歐洲火葯桶——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桶,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190,198,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毀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的巴爾干戰爭
中國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191,911)晚間八時,程定國發出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起義士兵首先發難攻佔楚望台軍械庫,繼而深受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影響的大部分新軍共同響應。吳兆麟、熊秉坤率起義部隊攻打湖廣總督府,在南湖炮隊的炮擊下,起義軍在次日黎明前,佔領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澄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義軍聚集在湖北諮議局大樓會議廳,新軍八鎮十五協二十黎元洪像九標二營司務長蔡濟民召集會議,商討組建軍政府和推舉都督人選。除革命黨人吳醒漢、徐達明等十餘人外,還邀請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副議長張囯溶以及議員,還有舊軍官吳兆麟參加。會議請湯化龍主持。吳兆麟提議由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擔任都督,立憲派一致擁戴,部分革命黨人也因為黃興、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被害,孫武被炸傷,蔣翊武被迫逃跑,沒有更好的人選表示同意,因此會議通過了以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總長(一說為總參議)。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復。晚上成立謀略處。在謀略處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公布軍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用黃帝紀元,宣統三年改為黃帝紀元4609年。軍政府建立參謀部、軍務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諮議局大樓為辦公地,以十八星旗為軍旗。謀略處以軍政府名義發布《布告全國電》,《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電全國。
10月12日,革命黨人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二標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趙承武等在漢陽發動起義,光復漢陽;隨後趙承武率起義軍攻佔漢口。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
10月14日,經奕劻、徐世昌、那桐保舉,監國攝政王醇親王載灃任命兩年前被罷黜,現在彰德養病的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託病不就。10月22日湖南獨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獨立。10月27日任命袁為欽差大臣,統率北洋軍向武漢進攻。袁督師到鄂,駐節孝感蕭家港。
1911(191,191,911)年12月初,南北雙方達成停戰協議,雙方代表隨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舉行談判。伍廷芳代表革命軍方面提出:清朝皇帝退位、選舉總統、建立共和政府等條件;唐紹儀代表袁世凱向革命軍進行要挾。與此同時,英國、美國、德國、俄國、日本、法國等帝國主義對議和施加壓力,聲稱「中國的戰爭若持續下去,將有危於外人的利益與安全」,促使雙方盡快達成協議。混入革命陣營的舊官僚和立憲派也蠍力把南方引向擁袁的道路。在內外脅迫下,革命勢力作出讓步,孫中山發表聲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舉袁世凱當大總統。革命勢力對袁世凱的妥協退讓,致使革命的果實被封建地主頑固派,帝國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竊取,終於導致了辛亥革命的失敗。
12月1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上海和漢口兩地的17省代表來到南京,繼續商討建立中央政府事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根據《中華民國臨時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此時代表們分成支持在湖北立首功的黎元洪以及支持黃興兩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獲悉袁世凱贊成共和,決定暫緩選舉臨時總統,虛位以待袁世凱反正。
12月25日,孫文從法國馬賽回國抵達上海。孫文由於有著比較高的威望,受到許多革命團體的支持,成為眾望所歸的總統人選。立憲派和舊勢力也認為孫文是在爭取袁世凱反正之前的總統人選。12月28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蘇咨議局會議廳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臨時大總統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第一條:「臨時大總統,由各省都督代表選舉之;以得票滿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代表投票權,每省以一票為限。」選出。參加選舉的有直隸、奉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孫文獲得十七張有效票中的十六票,當選為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191,192,912)年1月1日,孫文在南京正式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書」中強調「國家之本,在於 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時合影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1月2日,孫文通告各省廢除陰歷,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會議推選黎元洪任臨時副總統,並通過了孫文提出的臨時政府內閣各部總長、次長名單,正式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下設十個部,陸軍部總長黃興兼任參謀本部總長,海軍部總長黃鍾瑛,外交部總長王寵惠,司法部總長伍廷芳,財政部總長陳錦濤,內務部總長程德全,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實業部總長張謇及交通部總長湯壽潛。此外,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法制局長宋教仁,印鑄局長黃復生。1月11日,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為綱領,以南京為臨時首都,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代表會議成立臨時參議院,各省代表會為任參議員,推林森、陳陶遺任正副議長。
1912(191,192,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191,193,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的巴爾干戰爭
1913(191,193,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爆發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191,194,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參加指揮一次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塞爾維亞一個秘密組織成員,17歲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斐迪南夫婦斃命,普林西普被捕。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191,194,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帝國壟斷資本階段,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速了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同壟斷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的代理人為了轉移民眾視線,大搞特搞軍事競賽,這從各國對軍事的投入可以看出,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進行領土擴張,企圖達到緩和階級矛盾的目的。
德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它嫉妒英國的貿易和殖民地,開始建立海軍。德國的侵略政策引起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擔憂。臨近1914年的幾年中,英和德進行備競爭,為了海軍建造出更大更好的軍艦。歐洲國家在貿易,殖民地和軍事方面的對立也不斷發展。歐洲國家逐漸結成了防禦同盟。
結盟
主要同盟是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美,日,韓)。同盟國條約規定,一國受到攻擊時,同盟國要協助防禦。其目的在於組織俄國在巴爾乾的侵略活動。另一個聯盟是英國,法國和俄國(中國 朝鮮 俄羅斯)的三國協約,這不是一個軍事聯盟,但其成員國同意聯合抵禦來自德國(美國)的任何進攻
關於具體解說,詳見家長制,封建軍閥作風和封建官僚作風,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教條主義,所以後來逐漸陷入了少數人專政的局面,對此可對照華盛頓的美國建國史,有奴隸社會直接跳躍到資本主義社會,從上世紀70-80年代後,第三次信息技術文化工業革命暴風來襲,美帝率先掌握了新技術,總體把握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導權,而蘇聯自赫魯曉夫至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進行了一步步錯誤的改革,再加上未能掌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導權,受不了美帝精神,金融鴉片的「糖衣炮彈」以及意識形態的入侵,大力發揚「娛樂至死」的精神,以致最終解體分崩離析。歷史告訴我們誰能掌握了工業革命的主導權,就能引領意識形態,引領世界潮流,所以說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緊跟技術文化潮流,牢牢掌握信息技術文化工業革命。所以我們應借著美蘇護斗這一時機,採用"一國兩制,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引領新的技術,提高我們的科技技術和文化水平,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另一方面為此混進了美歐帝國主義以及受美帝娛樂至死的「糖衣炮彈」攻擊的封建官僚主義者衍變成了官僚資本主義,以及小資產階級由自由競爭階段逐漸蛻變成的大資產階級。所以說現階段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以及大資產階級,他們相互勾結,壓迫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以及廣大的勞動人民群眾。
當前任務
如今的帝國主義比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在世時情況復雜的多,強大的多,如今帝國主義是好比一個「小老鼠」受到巨大的核輻射從而基因突變成的像開水瓶一樣大的「巨鼠」,要打倒它,只能「以退為進」、「剛柔並濟」,等待「天下有變」,一擊即中要害,則一通百通,一解百解,歷史告訴我們,帝國主義走向鼎盛之時也就是他們走向墳墓的時候了,美歐各國不堪壓迫的人民群眾起來了,華爾街的民眾起來了,美歐帝已經到了走向懸崖的身邊,只不過還在做無謂的掙扎罷了,目前我們一方面要進行信息文化體制方面的控製革新發展進步,牢牢掌握第三次信息技術文化工業革命主導權,在意識形態上壓垮他們,引領世界潮流,同時支援華爾街等歐美各地正義的示威遊行,強烈抗議壟斷資本美歐帝集團殘暴的鎮壓行動。對內推翻「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大資產階級」這三座大山,同時以辛亥革命為薦,嚴防混進我方陣營中的美帝以及其走狗,嚴防現代版「袁世凱」,如若此革若敗,那麼新一次的世界大戰離我們不遠了......
不知多少次「傾盆暴雨」,多少次「陰晴圓缺」,多少次「烈火飛舟」,多少次「流星劃過」......
以奧巴馬為首的美帝以及走狗們,不要再故作偽態了,無謂垂死的掙扎是沒用的,你們無法阻擋歷史前進的腳步,歷史不因你們而改變,你們累了,去睡吧,休息吧,以你們的所作所為有何臉面在九泉之下面對你們偉大的華盛頓、林肯總統......
㈥ 南湖半島大湖鼎邦自稱稀缺資源 捂盤銷售 為什麼沒自信
給他們打官司 一定會勝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