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地糾紛案件
土地糾紛按其爭議的內容不同,可分為三類:
一、無書面土地流轉合同的糾紛案件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現實中,承包土地流轉很少簽訂書面合同,雙方當事人大多以口頭約定形式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土地。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當事人要求收回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的土地,就涉及口頭約定該如何認定的問題。對此,實踐中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雙方當事人未依法簽訂書面合同,其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關系依法不成立或應認定口頭約定無效。
筆者認為,按照農村習俗,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等土地流轉方式往往以口頭方式約定,且以相互交付流轉物作為雙方關系成立的標志。如果雙方當事人對當初的口頭約定不持異議,且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事實已實際發生,則雙方土地流轉關系即告成立,只要土地流轉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不損害他人利益,其口頭約定應當認定為合法有效。
二、土地流轉未報備案的糾紛案件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但現實中,由於農村土地承包人法律知識相對欠缺,加之受農村習慣的影響,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往往未報發包方備案,由此,實踐中出現發包方或互換一方當事人僅以土地流轉未報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土地流轉合同無效的糾紛案件。
筆者認為,備案與批准或同意具有不同的性質,其法律意義自然不同。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在4種常見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式中,除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須經發包方同意外,互換、轉包和出租並不要求經發包方同意,只報備案即可。由此可見,承包土地流轉完全由雙方當事人自主決定,備案是為了便於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起著告知、登記和備查的作用。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3條、14條的規定,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未經發包方同意的,轉讓合同無效。但採取轉包、出租、互換等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未報發包方同意的,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因此,在審判實踐中,發包方或互換一方當事人僅以土地轉包、出租、互換未報備案為由,請求判決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不予支持。
三、土地互換期限約定不明的糾紛案件
在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糾紛中,土地流轉未約定期限案件的處理,因其流轉的方式不同,具體合同期限的認定也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一,承包土地採取轉包、出租或代耕方式流轉未約定流轉期限的,實踐中爭議較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7條的規定,可參照《合同法》第232條規定處理。其二,承包土地採取互換方式流轉未約定流轉期限的,解釋未作相應規定,實踐中對此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也應按《合同法》第232條的規定處理,即當事人可以隨時要求解除合同;有的認為,應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期限確定互換合同的期限,在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期內,當事人不得主張解除互換合同。
⑵ 如何處理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案件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這不僅對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黨的執政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使我們更加認識到了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是維護社會穩定,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一、正確審理土地流轉案件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國家土地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致使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呈上升趨勢。在土地承包糾紛案件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案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此類案件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極易引發上訪。弱勢群體最易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如果對該類糾紛處理不當,就會使社會矛盾激化,甚至引發社會動盪和倒退。由於法律對此規定的比較原則,該類案件的處理已成為法院審判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在土地承包經營中有兩類不同的承包經營方式,即家庭承包方式和家庭以外的通過招標、拍賣等其他方式的土地承包經營。家庭承包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保障,對該種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對農民來說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所以,本文僅對如何妥善處理該種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糾紛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指承包方依法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移給具有農業經營能力的受讓方,並由該受讓方對農村土地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法律制度。《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方式,解讀這些流轉方式,明確不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的實質內容和行為性質,對處理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按照《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主要有: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幾種方式。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包。轉包主要發生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農戶之間。轉包人是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受轉包人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使用的權利,獲取承包土地的收益,並向轉包人支付轉包費。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出租。出租主要是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租賃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出租人是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承租人是承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外村人。這種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承租方不能取得物權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而只能是債權性質的租賃權,原承包方與發包方的關系不變。
(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互換。互換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之間為方便耕種和各自需要,對各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交換。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後,互換的雙方均取得對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四)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轉讓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指承包方將剩餘承包期內的使用權一次性轉讓給新承包者的一種法律行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後,承包方與發包方就該承包地上的承包關系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也隨之終止,並由受讓的農戶與發包方確立新的承包關系,即受讓方要承擔原承包合同的義務,同時享有原承包合同的相應權利。
實踐中,除了上述法律明確規定的流轉方式外,還有入股等其他流轉方式。從與發包方的關系來看,轉讓是最為徹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承包方與發包方就該承包地上的承包關系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也隨之終止,受讓的農戶與發包方確立新的承包關系。互換是雙方當事人達成互換合同後,還應與發包方變更原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方式流轉的承包方與發包方的關系不變,受讓方並不取得原承包人的地位,其只不過與原承包方之間發生法律關系。從讓與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范圍上看,無論是轉讓還是轉包、出租,承包方讓與的都可以是其享有的全部或部分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從讓與的時間來看,轉讓是將剩餘承包期內的使用權一次性轉讓給新承包者,與轉讓相比,轉包、出租的時間較短。
三、如何處理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案件
(一)轉讓合同糾紛的處理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糾紛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問題一般是:轉讓合同是否有效?正確審理該類案件的前提是:對轉讓合同的效力作出正確的認定。法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做了必要的限制。其立法本意應當是:鑒於家庭承包方表現在經濟上、風險判斷和防禦上等方面的普遍弱勢地位,通過合理的外界幫助(發包方同意),為其利益保護作出更加細致的考慮,達到保護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合法權益的目的。日本即有類似的規定,日本的場地使用權、永佃權等農地使用權地轉移方面,都需要農業委員會的審批,沒有獲得批准,其權利的設定或轉移均視為無效。
1、轉讓合同效力認定方面的法律規定。《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以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承包方依法享有的權利,三十七條規定,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其他方式流轉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十三條規定,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拖延表態的,不影響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轉讓與轉包、出租、互換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不同,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其他方式流轉的,無需發包方同意。但同時,如果發包方借口監督而拖延表態或者無法定理由而不同意轉讓的,不影響轉讓合同的效力。
2、如何正確理解應當經發包方同意。發包方是否同意主要看雙方轉讓合同書上是否有發包方簽字蓋章明示同意轉讓。根據《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我們認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應當經發包方同意,不是可有可無,不能默示同意,也不能推定同意,認定發包方同意必須以發包方的明示為依據。
3、如何正確理解《解釋》第十三條中的「法定理由」也是處理好此類糾紛的關鍵所在。以「無法定理由」和「拖延表態」認定轉讓合同有效,須以充分的證據為依據,不能無視發包方的態度。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發包方不同意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法定理由一般應包括:(1)承包方不具有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穩定的收入來源的。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實踐中,有一些農戶可能因為生活所迫或為償還債務,被迫轉讓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從此失去生活保障,由此可能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因此,承包方只能在有穩定的非農職業、非農收入或者其他穩定的生活來源的情況下,才能轉讓其土地承包經營權。(2)轉讓合同不符合平等、自願、有償原則,如果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是一方受強迫或者脅迫的,應當認定發包方不同意具備「法定理由」。(3)改變了承包土地的農業用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對象不是所有權,所以不能擅自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4)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受讓方必須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其他單位和個人不能成為受讓方。(5)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作為土地所有者的一員,對土地享有特殊的權益,在轉讓時間、轉讓費和內容等方面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應當享有優先權。(6)至於流轉的期限超過了承包期的剩餘期限的問題,則屬於超出部分無效,而非整個轉讓合同無效的理由。
(二)互換合同糾紛的處理
互換合同糾紛往往是在雙方已對土地互換達成了協議,且已實際履行後發生的,多是一方土地被徵用,為得到征地補償費提起訴訟,要求換回原承包地,恢復原狀。對該類案件的處理,有的人認為,如果雙方沒有明確約定互換的期限,就應按照《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即將其視為不定期的互換,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妥當的。正確審理該類案件的前提是:對互換合同的性質及效力作出正確的認定。
1、互換合同性質的認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的前提是:在兩個家庭承包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承包方之間進行。承包人雖然喪失了自己土地承包經營權,但同時取得對方承包人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小規模流轉的形式,從法律的維度分析,互換屬於承包經營權的相互轉讓,涉及互換雙方原承包經營合同標的和承包關系的變更。互換合同與轉讓合同最為相似,都是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同,不同之處在於轉讓合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價金的交換,受讓方需向出讓方支付價金,而互換合同是標的物的交換,無須價金的支付。實際生活中有附補足金的互換,即不等價互換後,尚有差額,差方可以金錢補足。所以,互換合同與轉包、出租合同是存在根本差異的,不能依據《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解釋》第十七條關於不定期的規定只能適用於轉包、出租這兩種流轉合同糾紛的處理。
互換不需經發包方同意,法律之所以沒有對互換合同作出與轉讓合同類似的限制,是因為互換合同當事人並沒有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只是交換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其並不會因此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做此限制沒有必要,不會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2、互換合同效力的認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互換、轉讓方式流轉,當事人要求登記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該項規定是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公示的限制。第四十條規定,承包方之間為方便耕種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對屬於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解釋》第十四條規定,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就土地權屬發生變更,世界各國的相關制度大體上分為登記要件主義、地券交付主義、登記對抗主義三類。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採取的是登記對抗主義。即:土地權利的變動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產生法律效力,交易完成,土地權利即發生轉移,當事人可以登記,也可以不登記,但不登記的,其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日本,法國等國家採用這種制度。
登記的主要目的在於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變動的事實予以公示,使他人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利人。登記制度是不動產物權制度的基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即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當事人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互換、轉讓合同,並經發包方備案或者同意後,該合同即發生法律效力,不強制當事人登記。這樣規定,是因為農民承包的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承包方案是經農民會議通過的,聚集而居的農戶對於自己和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其他農戶的承包地的情況是清楚的,實際上已經起到公示作用。因此將登記的決定權交給土地承包人,不登記將產生不利於土地承包經營權受讓人的法律後果。
互換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後,應進行登記並與發包方變更原土地承包合同。未登記的,其法律後果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就是說,土地互換後,當事人進行登記的,登記的法律效力是可以對抗第三人;當事人未經登記的,其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並不產生導致互換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善意第三人」是指,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已經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他人,因此與轉讓人交易,支付了價款,並進行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登記的第三人。
(三)轉包、出租合同糾紛的處理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包、出租,是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常見方式,也是家庭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實際上,將轉包和出租並列規定並無必要,不僅不能豐富流轉方式,而且因未作嚴格區分反會導致重復規定。事實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轉包給他人的行為即是一種出租行為,臨時性的轉包,如代耕則是臨時性勞務的承包,是一種僱傭合同關系,不產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移轉。
處理該兩類案件時,遇到的難點問題是:轉包、出租合同沒有約定明確的期限,耕種方種植了生產周期較長的農作物或者經濟類樹木,原承包方要求移走種植物,返還土地;耕種方因無法移走農作物,要求賠償損失。
處理此類案件時,在保護承包方承包經營土地的基本權利的前提下,我們注意對依據該合同實際耕種土地一方權益的保護。這種保護可以考慮這樣幾個方面:(1)對於種植生產周期較短的農作物的農田,可以考慮有實際耕種人待收獲後再將土地交回。如果種植的是生產周期較長的農作物或者經濟類樹木,則應當在令實際耕種人交還土地的同時,對其農作物的價值給予相應的補償。(2)根據實際耕種人經營該地塊時間的長短以及其已經物化在土地中的資金、勞動,如施肥、土壤改良、增加的小灌溉設施等情況,給予適當補償。(3)在責令實際耕種人交回土地的同時,還判令原承包人返還其收取相應的承包費。
土地對農民來說具有財產一樣的功能,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國家從法律角度賦予了農民承包土地的財產權,他們的該項權益如果得不到有力保護,將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實現。在處理該類案件時,我們應深刻領會國家為保護農民不輕易失去土地而在土地流轉方面所做的一些限制性規定,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真正有力的司法保障。
⑶ 農村村民之間土地糾紛問題,調解不成該如何解決
你可以私下協商,或者發起公訴進行法律介入。
土地確權糾紛,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以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2003年1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17號公布,根據2010年11月30日《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9號)修正,將第二十條的「徵用」改為 「徵收」。)
第一條 為依法、公正、及時地做好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工作,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土地權屬爭議,是指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爭議。
第三條 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以法律、法規和土地管理規章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面對現實。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以下簡稱爭議案件的調查和調解工作;對需要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擬定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專門機構或者人員負責辦理爭議案件有關事宜。
第五條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3)土地流轉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土地糾紛解決其他渠道:
1.村委會辦公室、醫療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和公共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及其他經依法批准用於非住宅建設的集體土地,應當依法進行確權登記發證,確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將集體土地使用權依法確認到每個權利主體。凡依法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的單位或個人應申請確權登記。
2.運用土地確權原則和方法,確定實踐中具體土地權利的類型、性質、主體、客體,以及權利內容等。
3.掌握土地權屬爭議的類型、現行法律法規和規章中規定的處理方式、處理機關、處理程序;運用有關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的規定,對具體爭議案件提出處理方式和程序。
4.運用土地確權和爭議調處法律、政策,針對具體爭議案例進行分析,提出處理意見。
各地要從機構建設、隊伍建設、經費保障、規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實採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妥善處理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爭議。
如果調解不成,到縣土地局地籍科提起《土地權屬爭議調查申請書》,這樣由縣土地局對土地權屬進行調查,會給書面結果,對結果不服,可以向縣政府提起行政復議或是提起訴訟。這是正規的法律途徑。
參考資料:網路-土地權屬爭議
⑷ 怎樣處理土地糾紛
《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土地糾紛
當事人因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以及其他有關土地的權利歸屬問題發生的爭議。具體而言,就是兩個以上單位或個人同時對未經確權的同一塊土地各據理由主張權屬,根據各方理由難以解決的土地權屬矛盾。它有以下特徵:①主體的多樣性,土地所有權的爭議一般發生在國家和集體之間,集體和集體之間;使用權的爭議則是發生在國家和集體之間、集體和集體之間。也有發生在國家或集體和個人以及個人和個人之間。②客體的特定性,一般表現為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歸誰所有、由誰來行使問題。③爭議大都表現為情況復雜、年代久遠、查證難度大以及政策性強等特性。④土地權屬爭議有特定的程序。引起土地糾紛的主要原因有:①相鄰單位或個人之間權屬界線不清;②實地面積與批准面積不一致;③用地手續不完備;④有關補償、安置等措施未落實;⑤國家政策體制變動;⑥土地租賃、借用或重復徵用、劃撥等引起土地權屬紊亂;⑦農田基本建設造成的土地原有狀況的改變和地界變更而又無原始記載,以及其他歷史原因遺留問題等。
土地糾紛的分類
土地糾紛按其爭議的內容不同,可分為三類:
一、無書面土地流轉合同的糾紛案件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現實中,承包土地流轉很少簽訂書面合同,雙方當事人大多以口頭約定形式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土地。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當事人要求收回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的土地,就涉及口頭約定該如何認定的問題。對此,實踐中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雙方當事人未依法簽訂書面合同,其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關系依法不成立或應認定口頭約定無效。
筆者認為,按照農村習俗,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等土地流轉方式往往以口頭方式約定,且以相互交付流轉物作為雙方關系成立的標志。如果雙方當事人對當初的口頭約定不持異議,且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事實已實際發生,則雙方土地流轉關系即告成立,只要土地流轉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不損害他人利益,其口頭約定應當認定為合法有效。
二、土地流轉未報備案的糾紛案件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但現實中,由於農村土地承包人法律知識相對欠缺,加之受農村習慣的影響,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往往未報發包方備案,由此,實踐中出現發包方或互換一方當事人僅以土地流轉未報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土地流轉合同無效的糾紛案件。
筆者認為,備案與批准或同意具有不同的性質,其法律意義自然不同。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在4種常見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式中,除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須經發包方同意外,互換、轉包和出租並不要求經發包方同意,只報備案即可。由此可見,承包土地流轉完全由雙方當事人自主決定,備案是為了便於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起著告知、登記和備查的作用。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3條、14條的規定,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未經發包方同意的,轉讓合同無效。但採取轉包、出租、互換等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未報發包方同意的,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因此,在審判實踐中,發包方或互換一方當事人僅以土地轉包、出租、互換未報備案為由,請求判決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不予支持。
三、土地互換期限約定不明的糾紛案件
在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糾紛中,土地流轉未約定期限案件的處理,因其流轉的方式不同,具體合同期限的認定也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一,承包土地採取轉包、出租或代耕方式流轉未約定流轉期限的,實踐中爭議較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7條的規定,可參照《合同法》第232條規定處理。其二,承包土地採取互換方式流轉未約定流轉期限的,解釋未作相應規定,實踐中對此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也應按《合同法》第232條的規定處理,即當事人可以隨時要求解除合同;有的認為,應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期限確定互換合同的期限,在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期內,當事人不得主張解除互換合同。
⑸ 農村土地流轉糾紛怎麼解決合法
當事人協商解決;當事人協商不成的,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調解;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依據如下: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第三十三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生爭議或者糾紛,當事人應當依法協商解決。
當事人協商不成的,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調解。
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⑹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推薦您解相關土【聚土】免費咨詢土糾紛類問題我給看些相關土糾紛類問題吧 1 農村土糾紛 直土土權利研究、司實踐經驗總結做夠關土權利著述較少專門土權利糾紛典型案例及裁判編撰更稀缺雖《物權》頒布施行前我加強關物權研究版少關物權、土權相關民商事糾紛案例書籍要僅其部內容涉及土權利要僅關土權糾紛面簡單讀物所選案例具代表性與現實社司實踐相脫節所涉及土權利糾紛廣度、深度都存著足權威、肯答案應指導故嚴格說目前內尚缺少關於土權利糾紛面權威性典型案例選編裁判指導用書與土權利作民重要財產權利、土權利糾紛案件作我主要案件位嚴重相稱能說憾事!本書版力圖彌補面空白 2 農村土糾紛處理辦 1、自行換效 裁決恢復返 2、未簽土承包合同打工鄉包駁 3、擅自轉包土再轉包給第三否受家律保護? 4、吉林省九台市農村土承包糾紛案件裁定 5、承包留與否前提條件 6、四川省蓬溪縣農村土承包糾紛仲裁委員關於高坪鎮馬家溝村二社梁敦光與梁敦剛土承包糾紛裁決書 7、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汀羅鎮前邵村村民委員與邵雲永、崔英歌農村土承包合同糾紛案 8、訴廖深華與訴廖雄輝農村土承包合同糾紛案 9、海南省文昌市新橋鎮昌美村委牛嶺經濟社訴周金英土承包合同糾紛案 10、承包權收代耕土 11、承包權收代耕土 12、承包期內園償轉包 13、起罕見土承包合同糾紛案 14、項惠金訴福建省連城縣朋口鎮民政府侵犯土承包經營權案 15、陳豬土承包合同糾紛案勝訴 16、土承包合同效責任由誰承擔 17、農轉非轉土承包權糾紛 18、本案原告否享土承包經營權 19、起徵用土糾紛案看律與習慣沖突 20、場土糾紛引十起官司 21、陸兆、佛山市順德區倫教街霞石村股份合作社農業承包合同糾紛訴案 22、起農村土承包合同糾紛案析思考 自行換效 裁決恢復返 發表期:20046月21 處:農民報 作者:張民 前江蘇省豐縣農村土承包糾紛仲裁委員依石淑華與張金等8戶農民農村土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作雙互換承包恢復原狀予返裁決 1994石淑華作家庭承包與發包本村村民委員簽訂土承包合同取村西東西127米南北寬14.2米面積2.62畝土承包經營權且直用於農業產經營 20044月16縣政府石淑華補發農村集體土承包經營權證書該證書載明效期至20278月31石淑華取0.51畝土用於農業產兩宗土面積 20037月石淑華與張金等8自行達口協議位於該村西石淑華經營3.13畝承包貫制准備用於包括石淑華內9戶建房所用未能辦妥建房手續並且石與張等8戶達口協議未經村委同意並報發包備案協議達張等8戶農民石淑華土進行產經營石淑華要求返自承包並賠償損失300元未遂申請至縣農村土承包糾紛仲裁委員 3 農村土糾紛調解案例 豐縣農村土承包糾紛仲裁庭經審理該案查明述事實認石淑華依取3.13畝承包擁合經營權應受律保護石淑華與張金等8戶農民口式進行承包互換其互換目於改變土承包用途其流轉行違反律規定該協議效協議申請石淑華雖權主張自合承包經營權其作意向建房9戶自身亦錯應承擔定責任張金等權占或強迫合取土承包經營權流轉其占、使用該承包應依恢復原狀予返 豐縣農村土承包糾紛仲裁委員依照合同、民通則、農村土承包等律規定依裁決申請於裁決書效七內與申請互換承包恢復原狀予返申請賠償請求予支持 未簽土承包合同打工鄉包駁 發表期:20056月22 處:農經信息中國 外打工兩農民1998第二輪土承包未與村委簽訂土承包合同今二家鄉要求繼續承包土未遂各自所村村委告庭近哈市級民院作判決駁訴訟請求 董某孫某別哈市延壽縣福山村新興村村民外打工1998第二輪土承包都未與村委簽訂土承包合同2004初二家鄉要求繼續承包土原先承包土早已轉包董某孫某各自村委告庭要求村委返土承包經營權審院審理認董、孫二第二輪土承包沒與村委簽訂土承包合同雙沒形權利義務關系二外打工鄉要求承包土應通民主協商由各自村委現機予調整遂駁訴訟請求二服向哈市級院提訴 哈市級院經審理庭兩起案件進行宣判維持審判決駁二訴 擅自轉包土再轉包給第三否受家律保護? 自貢市貢井區農村土承包糾紛仲裁委員仲裁書 (2005)貢井土裁自第(1)號 申請: 余佰海 性別:男 齡:63歲 職業:農民 住址: 貢井區五寶鎮照石村3組 申請:曾志良 性別:男 齡:35歲 職業:農民 住址: 貢井區五寶鎮照石村2組 申請余佰海於20058月20向自貢市貢井區土承包糾紛仲裁委員申請土流轉糾紛仲裁案,經審查符合相關律規規定,本仲裁委員決定受理 申請理由:我家8於19969月120268月31止向貢井區五寶鎮照石村3組依承包土6.374畝20008月5餘佰海未征全家土承包同意與曾志良簽訂土轉包合同爾曾志良轉包種葡萄部土經營善荒廢水土量流失導致轉包界址清址明土質量嚴重降且曾志良沒報土發包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部門備案情況擅自轉包土再轉包給第三並收取每份承包100元土轉包金申請所承包6.374畝土屬家基本農田曾志良述行申請請求收轉包曾志良視律及政策合同規定視客觀現實變化強行所致使糾紛產經村、鎮調解未特申請自貢市貢井區土承包糾紛仲裁委員仲
⑺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糾紛一般怎麼辦的呢
(一)立法建議
建議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盡快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法》,在法律出台同時,國務院應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規則》,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 的設立、仲裁的范圍、仲裁的程序、仲裁的原則及其他仲裁事項作出明確的規定。該辦法所設定的仲裁程序應簡便、快捷於訴訟程序,既便於當事人解決糾紛,也減 輕法院受理案件的壓力。
(二)行政對策
現階段,充分發揮並依靠必要的行政手段,能達到預防和處理糾紛的目的。
1、依法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到戶。對尚未發證到戶的村,應督促其盡快發放到戶;對權證內容有錯的,應盡快依法進行更正。
2、健全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縣人民政府應確保縣仲裁委員會有具備相應仲裁資格的仲裁員,足夠的工作經費和工作場所。
3、建立健全縣、鄉二級流轉服務中心。加強對流轉行為的引導、服務、管理,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
4、大力宣傳有關政策法律。縣、鄉、村三級應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方面有關政策法規的宣傳,盡可能做到家喻戶曉。
5、及時調處流轉糾紛。縣、鄉兩級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的調處,及時化解矛盾;同時還應重視流轉糾紛引起的上訪接待工作,及時妥善安排調處。
(三)村民自治對策
流轉糾紛大多發生在同一村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之間,因此應當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通過村民自治規范管理好流轉行為,以減少流轉糾紛的發生。並盡可 能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減輕農民解決矛盾的成本負擔。村民委員會要在提高村幹部自身法律素質和加強法制宣傳的基礎上,建立完整的流轉台帳,完善流轉批准和備 案手續,這樣既可消除許多糾紛隱患又能在糾紛發生時有情可考,處理有據。
(四)司法對策
正確審理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案件, 既為糾紛當事人判定是非,也為大量流轉戶提供了一個判斷流轉糾紛是非的司法範例。其內含的價值判斷標准和向社會公示的司法功能效應,有著行政管理手段無法 取代的作用,對預防流轉糾紛的發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但目前法院實際受理案件過程中,由於土地流轉糾紛的標的雖小,但涉及的法律、法規、政策以及農村生 產、生活知識面廣,尺寸難把握,法院不太願受理,往往推給政府有關部門去處理。而政府有關部門的處理意見因缺乏法律約束力許多時候當事人不自覺履行,結果 使糾紛得不到及時解決。因此,必須提高人民法院服務「三農」的大局意識,重視並及時受理土地流轉糾紛案件。
⑻ 土地流轉糾紛,案例如下
首先由雙方協商解決,或者由村委會調解。協商調解不成的,因互換行為沒有向發包方備案,安置補助費給付甲,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給付附著物的所有者。果樹補償費給付乙。
⑼ 沒有書面土地流轉合同的糾紛案應該如何處理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
但實際上,一般土地承包流轉是很少簽訂合同的,當事人雙方大多都是以口頭約定的形式進行轉包、出租、互換或者代耕土地;如果其中一方在期限未到的情況下要求收回轉包、出租、互換或者代耕土地,就出現了如何認定口頭約定的問題,在許多案例事件中,有的人認為當事人雙方沒有簽訂書面合同,其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關系依法是不成立的或應認定口頭約定無效。
但是按照農村土地流轉一直以來的習慣,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等土地流轉方式大部分都是以口頭約定的形式約定的,並且以相互交付流轉物作為雙方關系成立的標志。如果在口頭約定時,當事人雙方對於約定沒有異議,那麼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等土地流轉形式就已經實際發生,雙方土地流轉關系即告成立,農村向來民風淳樸、鄰里相互幫助和扶持,在他們看來,口頭約定也是代表著一種信任,因此小編認為只要是土地流轉這種行為是當事人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並且建立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其之間的口頭約定應該是被認為合法有效的。
但是隨著法治社會的建成和不斷完善,我們還是應該運用正軌的法律途徑和方法來保障自己的權益,白紙黑字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合同,也能為農民朋友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