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幫忙提供幾個鄰居間有矛盾的案例,最好是相鄰權糾紛
首先,我不抄知道你說的鄰里之間的矛襲盾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矛盾,再者,我不清楚你的具體地理位置和生存環境是農村還是城市。由於問題比較籠統,我只能模糊的回答你。
1.鄰居之間,會互相諷刺,尤其是雙發家庭背景差不多的,都想讓自己壓過他,在他們面前威風一點。
2.由於鄰居之間存在比較的心理,所以會因為一掉小事去斤斤計較。
⑵ 投訴鄰居違建房屋並侵犯相鄰權怎麼寫。沒有任何審批手續,已經影響我住房採光。應到哪些部門投訴。
違章建築信訪舉報,可以向當地政府、規劃或國土行政主管部門、或有規劃建築執法權的城管執法局舉報。
規劃、土地主管部門應當認定鄰居是否違法佔地、違法建設,相關執法部門應當根據主管部門意見,責令鄰居自拆,逾期不自拆,執法機關應當強拆
⑶ 鄰居噪音擾民到哪投訴,如何處理
一、民法規定
根據我國的民法還有刑法的規定,鄰居的這個噪音,是屬於法律上的這個治安管理的范疇的,另外,如果你需要去投訴的話,那麼,你是可以報警處理的,如果對你的生活造成了很多的影響的話,那麼,你可以向她索要民事賠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受到環境雜訊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損失的,依法賠償損失。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部門、機構調解處理;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市民遭遇噪音擾民之類的事情,便可撥打110報警,民警將趕到現場對肇事者進行警告,如警告後仍不改正的則會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以200至500元的罰款。
北京市律師協會農村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指出,實際上這是一個相鄰權的問題。所謂相鄰權,就是咱們老百姓說的鄰居之間產生矛盾了。雖然做鋁合金工作的並不是老住戶,但是承租人在這兒進行工作,噪音可能導致鄰居難以休息好,顯然是已經構成了侵權。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首先應該有證據,民事訴訟法有這樣的規定。比如,用錄像用拍照等等都是可以證實的。另一個噪音標準是不是足夠大,這需要一個證明,因為音量的大小法律詞是用分貝來表示的,是不是達到70分貝或者達到80以上的分貝,要有這種取證。可以通過環保部門來監測,或者公證部門來公證。相鄰糾紛是普通的民事糾紛,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訴,起訴的時候也是直接起訴噪音的製造者,也就是承租人,直接承租人就可以了。不管他有沒有營業執照,他都不能影響他人的休息,因為休息權、健康權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本文從民法和刑法的規定明確指出了噪音擾民確實可以進行投訴的,另外通過環境污染法說明了可以要求賠償,至於金額和責任,由相關部門處理;若是協調不成,可以向法院投訴。並根據律師委員會說明了噪音對人體是有害的,應該盡量避免。如果對此問題仍有疑問,可以咨詢法律人士。
延伸閱讀:
噪音構成侵權
法庭判定精神損害賠償
小區施工擾民怎麼辦?
如何舉報投訴用工單位
⑷ 相鄰權官司該怎樣打
給您從網上找到了這些資料,希望能對您提出的問題有所幫助。
■什麼是相鄰權?
相鄰權是個法律用語,它是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所享有的權利。具體來說,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間,任何一方為了合理行使其所有權或使用權,享有要求其他相鄰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權利。相鄰權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
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自己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應當以不損害其他相鄰人的合法權益為原則。如果因權利的行使,給相鄰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危害的,相鄰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危險和賠償損失。在處理相鄰關系時,相鄰各方應該本著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互諒互讓,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解決。
相鄰關系中較常行使的權利包括:
土地或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相鄰各方享有通行的權利,土地或建築物的所有人、使用人不得阻止或堵塞;相鄰一方因建築施工、鋪路架線必須臨時佔用他方土地的,他方應予以方便,但施工方應合理使用,完工後恢復原狀,造成損失要給予補償。
對自然流水,相鄰各方都有權使用,不得擅自堵塞或排放;相鄰一方必須通過另一方土地排水的,另一方應當允許,但使用者應採取措施減少損失,並給予對方損失補償。
在建房挖溝時,應當與鄰人房屋等不動產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影響鄰人房基,不得將屋檐水或流水瀉入鄰人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生活;相鄰一方所有的竹木根枝越界影響他人房屋的通風、採光、建築物牢固及正常使用的,他方有權責令其截除根枝或伐去竹木,已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
■相鄰權問題由《民法通則》和《物業管理條例》調整,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裡面也有相關規定。
■以案說法
陽光權賠償法律太籠統
市中院民二庭李傳煒法官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百姓維權意識的提高,涉及擋光、雜訊、濫建護欄等相鄰權糾紛的民事案件逐年上升,呈現投訴趨熱的態勢,一個庭一年就能接案幾十例。
李傳煒說,我國對陽光權的規范相對較少,從民法角度講,僅是《民法通則》在規定不動產的相鄰關系時,對其有嚴格規定,而該規定也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即「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和公平合理」。「這樣的規定過於原則,審判實踐中如何在當事人之間尋求平衡,成為賠償的難點。」她說。
另一位法官則向記者坦言:「《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了侵犯相鄰權有三種承擔責任的形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礙及賠償損失,然而在法院眾多的採光權、通風權的案件中,法院判決結果大多為前兩項內容,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而能直接判決賠償損失的案子少之又少。」
問其原因,這位法官笑著說:「你說陽光值多少錢?」據了解,目前能直接判賠償的採光等相鄰權案件,也多是一些案情簡單、雙方沒有太多異議的案件。
賠償究竟如何計算?
從現有法律法規來看,相鄰權的損失賠償數額往往較少。設計院代理律師王玉璞不無憂慮地指出:「賠償金相對來說並不高,所以開發商往往並不在乎這點經濟賠償,形成用金錢就能解決一切的習慣,但其實,相對於住戶或者一個單位永久享受陽光和通風的權利,不是幾萬、幾十萬就能換取的!」
既然法律上存在空白,為什麼不盡快立法呢?有法學專家表示,主要是很難劃定出一個具體的標准,房價的不確定、日照時間的難以細化以及不同人對陽光通風的不同認識等,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地段,地理條件就相差很多,不可能以一個固定標准來計算。
目前,不少法官對簡單的採光權案按照電價等標准確定賠償數額,但這一數額實在少之又少。
措施
事前預防勝於事後訴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相鄰權」訴訟通常發生在侵權之後,而在此之前,受害者面對侵權行為往往熟視無睹、無動於衷,而法院也大多要等到既成事實後方予立案,從而耽誤了將侵權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極好機會。
法院一位領導說:「我們搞法律的,自然對採光等相鄰權比較注意,法院前面本來要蓋一座高層,但還沒開始蓋就讓我們通過法律途徑停止了侵害行為的發生。」記者果然看見法院對面的樓房只建到三四層就停建了。
一位法學專家提醒廣大群眾,為了真正討到「陽光權」,對於環境遭受侵害應當把維權的著眼點放在「事前預防」上,而不應該把維權寄託在「事後勝訴」上,讓法律充分發揮事前的預防和制止功效,而不能僅靠事後執行判決來發揮法律的威力。只有這樣,「陽光權」才有望走出尷尬的境地。
期待
《物權法》將彌補法律空白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大中城市中,樓間距縮水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陽光權」糾紛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但直到現在,受害方還沒有足夠的法律依據捍衛自己的「陽光權」。
金色陽光律師事務所的高律師則對「陽光權」補償細則出台充滿信心和期待。他介紹說:「眾所周知,現在物權法草案正在審議之中,而陽光權作為《物權法》草案所要維護的諸多物權之一,將會出台詳細的規定,那麼相關補償細則的出台也不會太遠了。」
■相鄰權案例
2000年7月,於某等三十九戶位於中環線北側的居民以遮擋陽光、影響通風將位於中環線南側的某房地產開發商訴諸法院。這起在1999年轟動一時,並因居民聚眾抗議,造成中環線交通堵塞長達半日的相鄰權糾紛終因爭議雙方未能達成一致而走入訴訟程序。
1999年,某房地產公司在於某等居民住房的南面相隔中環線進行房地產開發建設公寓住宅。該公寓住宅屬於高層樓房。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居民以日後建成的公寓住宅定會影向採光為主要理由,先後到施工現場、售樓處、及中環線等處進行抗議,不僅造成房地產公司停工四十餘天,而且一度造成中環線長時間堵塞。房地產公司在政府部門和基層組織的主持下,與居民代表進行了協商,居民提出高額賠償的要求,雙方未能達成一致而成訟。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律師著重從兩個角度進行了本案的應訴工作:
一、原告稱被告非法開工為非法建築,是因為原告對工程開工等環節的政府審批及管理缺乏了解,並整理搜集被告開發建設的住宅公寓為合法建築的身審批手續及證明文件,證明該項目為合法建築。
二、被告開發建設的住宅公寓雖然客觀上減少了原告的採光時間,但並不構成對原告相鄰權的侵犯。被告的建築不僅符合天津市規劃管理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國家建設部關於舊區改造住宅建築的日照標准。
法院最終因證據不足駁回了原告全部訴訟。
一審判決後,三十九原告均未提起上訴。一場曠日持久的相鄰權糾紛終於以房地產公司勝訴劃上了句號。
【律師點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於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各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採光權屬於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相鄰權,它不是無條件的絕對權利,只是一種有條件的相對的權利。在城市建設發展的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新建建築遮擋現狀住宅也就成為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新建建築給現狀住宅帶來的採光變化,其合理的范圍應依據相關法律規定、依據規劃與消防等部門的行政許可。
新建建築應當是辦理了規劃、消防等建築行政審批的相關手續,建築間距符合規定的合法建築,這樣的合法新建建築對四周現狀建築的遮擋是合法的遮擋。
一般情況下,規劃與消防的行政審批是充分考慮到間距、遮擋、消防的法定要求,並且滿足建設部規定的日照時間。這樣的新建房屋不構成對現狀住宅的侵權。
⑸ 侵犯相鄰權可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申訴
根據民事糾紛救濟形式,侵犯相鄰權可以採取以下方式解決。
一、自力救濟:雙方協商解決。
二、社會救濟:包括調解(訴訟外調解)和仲裁。
三、公力救濟:公力救濟是指訴訟。
⑹ 因房屋相鄰關系致合法權益被侵害時怎樣投訴與索賠
因房屋相鄰關系可能導致一些
較為特殊的侵權糾紛,主要包括:1. 甲、乙兩家房屋相鄰,在相鄰房屋之間由於歷史形成的必要通道, 甲回家必須穿過乙家門口。此時乙不能以土地使用權歸自己為由不讓相鄰的 甲通過,如建起圍堵,或用其他物體予以堵塞等。對於這種情況,甲可以要 求乙拆除圍堵,相互之間糾紛可以通過訴訟程序外的調解予以解決。如果調 解解決不了,甲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乙排除妨礙,恢復原狀。2. 甲、乙兩家房屋相鄰,甲修建新房屋時,與乙的房屋距離太近,以 至於甲的新房房槽滴水至乙家的房屋牆壁上,對乙家房屋造成一定的損壞。 對於這種情況,乙可以要求甲拆除新房或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如安裝一定的 排水設施使水不再滴到乙家牆壁上等。如經協商解決不了,則可以向人民法 院提起訴訟,要求甲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或恢復原狀,如果造成損失的,可 以尋求相應的賠償。3. 房屋相鄰兩方共牆的(包括房屋牆壁和圍堵牆壁),如果雙方對共牆 的權屬問題產生糾紛,則可以參照歷史和現實情況,由相鄰雙方協商解決, 可以採取實物歸一方所有,他方予以補償等辦法。如果雙方協商不成,均對 相鄰之牆主張全部所有權時,而主張的雙方又拿不出充分證據的,則推定為 共同共有。如果要分割,則按照共同共有分割方法予以分割。4. 甲、乙兩家房屋相鄰,甲家在自己的房屋邊種植樹、竹。若干年後, 該樹竹長大,其枝條越界影響鄰居房屋的通風、採光,或者該樹枝直接抵及 他方房屋,對他方房屋的安全及牢固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或影響乙對房屋正常 使用。此種情況下,乙可以要求甲除去枝條或伐去樹、竹,造成乙損失的, 甲應當賠償損失。如果協商不成,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訴訟,要求排除妨 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5. 甲、乙兩家房屋相鄰,甲家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 窖等而對乙家房屋造成危險或造成損害的,乙有權要求甲消除危險、恢復原 狀,如果造成損害的,則要進行相應的賠償。6. 相鄰房屋一方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違反有關規定,在相鄰外建造建 築,由於和他人房屋未保持一定的合理的距離,而影響了他人通風、採光, 影響了他人正常生活,受損害的一方房屋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可以要求侵權 方停止侵害、恢復原狀,造成損失的,還應當進行賠償。如果訴訟外調解不 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當中可以提出的訴訟請求有立即停止侵 害、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7. 相鄰房屋一方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如果有排放廢水、廢渣、廢氣的 情況,則該方必須執行國家的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超過規 定的標准和范圍排放。如甲、乙、丙等幾戶村民房屋旁有一小型鄉鎮皮革企 業,長期向甲、乙、丙等村民房屋附近排放不合規定的廢水,污染嚴重。根 據法律的規定,這種排污不得影響鄰人的生活和人畜的健康及植物的生長。 而此小型企業的排污已經嚴重影響了甲、乙、丙等村民的健康,而且還使得 甲乙兩家所飼養的豬死亡。此種情況下,受害者即甲、乙、丙等村民可以要 求該企業立即停止排放污水,採取防護措施,確保污水排放不再影響其正常 生活,並對已經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如果協商不成,受害者可以向人民法 院提出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8. 相鄰房屋一方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如果在他方房屋附近修建廁所, 如甲在乙方廚房窗戶旁修建一個廁所,則會嚴重影響乙的健康與生活,對此 乙可以要求甲將廁所拆除,造成損失的還可以要求其賠償損失,如果甲不同 意,則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立即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的訴訟請求。同理,根據法律規定,相鄰房屋一方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不得在房屋聯合體修建牲 畜欄廄,或堆放垃圾、腐爛物、放射性物,有毒物、易燃物、易爆物等,影 響他人正常的生活,否則他方有權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危險、賠償損失。9. 相鄰房屋一方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所造成噪音、粉塵不得超過國家 規定的標准,也不得造成影響他人健康的異味。即使在自己家中有上述行為 也是侵權行為,如在自己家中凌晨三點大放音樂、高聲叫喊,在自己家中造 成粉塵大量外泄等。受害者有權要求侵害者立即停止侵害,並賠償損失。協 商不成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10. 相鄰房屋一方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利用相鄰的地理位置或有利地 形、樓層、門窗朝向等非法窺視、窺探、偷聽相鄰他人的個人隱私的,被侵 權者有權責令其立即停止侵害,.如果造成損失的,有權尋求賠償。如果訴訟 外協商不成,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⑺ 噪音存在但不超標相鄰權可以維權嗎
噪音不超標的情況下可以跟鄰居協商,如協商不成,則可以找物管來解決。
噪音是只音高和音強變化混亂、聽起來不諧和的聲音。是由發音體不規則的振動產生的,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雜訊是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噪音也是指在一定環境中不應有而有的聲音。泛指嘈雜、刺耳的聲音。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凡是妨礙到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於雜訊。雜訊是一類引起人煩躁、或音量過強而危害人體健康的聲音。雜訊污染主要來源於交通運輸、車輛鳴笛、工業噪音、建築施工、社會噪音如音樂廳、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聲說話等。
⑻ 如何維護我的相鄰權
你好
這個可到消防部門投訴,不成,可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排除妨礙拆除。
⑼ 相鄰權的問題
給您從網上找到了這些資料,希望能對您提出的問題有所幫助。
■什麼是相鄰權?
相鄰權是個法律用語,它是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所享有的權利。具體來說,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間,任何一方為了合理行使其所有權或使用權,享有要求其他相鄰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權利。相鄰權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
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自己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應當以不損害其他相鄰人的合法權益為原則。如果因權利的行使,給相鄰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危害的,相鄰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危險和賠償損失。在處理相鄰關系時,相鄰各方應該本著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互諒互讓,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解決。
相鄰關系中較常行使的權利包括:
土地或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相鄰各方享有通行的權利,土地或建築物的所有人、使用人不得阻止或堵塞;相鄰一方因建築施工、鋪路架線必須臨時佔用他方土地的,他方應予以方便,但施工方應合理使用,完工後恢復原狀,造成損失要給予補償。
對自然流水,相鄰各方都有權使用,不得擅自堵塞或排放;相鄰一方必須通過另一方土地排水的,另一方應當允許,但使用者應採取措施減少損失,並給予對方損失補償。
在建房挖溝時,應當與鄰人房屋等不動產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影響鄰人房基,不得將屋檐水或流水瀉入鄰人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生活;相鄰一方所有的竹木根枝越界影響他人房屋的通風、採光、建築物牢固及正常使用的,他方有權責令其截除根枝或伐去竹木,已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
■相鄰權問題由《民法通則》和《物業管理條例》調整,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裡面也有相關規定。
■以案說法
陽光權賠償法律太籠統
市中院民二庭李傳煒法官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百姓維權意識的提高,涉及擋光、雜訊、濫建護欄等相鄰權糾紛的民事案件逐年上升,呈現投訴趨熱的態勢,一個庭一年就能接案幾十例。
李傳煒說,我國對陽光權的規范相對較少,從民法角度講,僅是《民法通則》在規定不動產的相鄰關系時,對其有嚴格規定,而該規定也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即「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和公平合理」。「這樣的規定過於原則,審判實踐中如何在當事人之間尋求平衡,成為賠償的難點。」她說。
另一位法官則向記者坦言:「《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了侵犯相鄰權有三種承擔責任的形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礙及賠償損失,然而在法院眾多的採光權、通風權的案件中,法院判決結果大多為前兩項內容,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而能直接判決賠償損失的案子少之又少。」
問其原因,這位法官笑著說:「你說陽光值多少錢?」據了解,目前能直接判賠償的採光等相鄰權案件,也多是一些案情簡單、雙方沒有太多異議的案件。
賠償究竟如何計算?
從現有法律法規來看,相鄰權的損失賠償數額往往較少。設計院代理律師王玉璞不無憂慮地指出:「賠償金相對來說並不高,所以開發商往往並不在乎這點經濟賠償,形成用金錢就能解決一切的習慣,但其實,相對於住戶或者一個單位永久享受陽光和通風的權利,不是幾萬、幾十萬就能換取的!」
既然法律上存在空白,為什麼不盡快立法呢?有法學專家表示,主要是很難劃定出一個具體的標准,房價的不確定、日照時間的難以細化以及不同人對陽光通風的不同認識等,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地段,地理條件就相差很多,不可能以一個固定標准來計算。
目前,不少法官對簡單的採光權案按照電價等標准確定賠償數額,但這一數額實在少之又少。
措施
事前預防勝於事後訴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相鄰權」訴訟通常發生在侵權之後,而在此之前,受害者面對侵權行為往往熟視無睹、無動於衷,而法院也大多要等到既成事實後方予立案,從而耽誤了將侵權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極好機會。
法院一位領導說:「我們搞法律的,自然對採光等相鄰權比較注意,法院前面本來要蓋一座高層,但還沒開始蓋就讓我們通過法律途徑停止了侵害行為的發生。」記者果然看見法院對面的樓房只建到三四層就停建了。
一位法學專家提醒廣大群眾,為了真正討到「陽光權」,對於環境遭受侵害應當把維權的著眼點放在「事前預防」上,而不應該把維權寄託在「事後勝訴」上,讓法律充分發揮事前的預防和制止功效,而不能僅靠事後執行判決來發揮法律的威力。只有這樣,「陽光權」才有望走出尷尬的境地。
期待
《物權法》將彌補法律空白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大中城市中,樓間距縮水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陽光權」糾紛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但直到現在,受害方還沒有足夠的法律依據捍衛自己的「陽光權」。
金色陽光律師事務所的高律師則對「陽光權」補償細則出台充滿信心和期待。他介紹說:「眾所周知,現在物權法草案正在審議之中,而陽光權作為《物權法》草案所要維護的諸多物權之一,將會出台詳細的規定,那麼相關補償細則的出台也不會太遠了。」
■相鄰權案例
2000年7月,於某等三十九戶位於中環線北側的居民以遮擋陽光、影響通風將位於中環線南側的某房地產開發商訴諸法院。這起在1999年轟動一時,並因居民聚眾抗議,造成中環線交通堵塞長達半日的相鄰權糾紛終因爭議雙方未能達成一致而走入訴訟程序。
1999年,某房地產公司在於某等居民住房的南面相隔中環線進行房地產開發建設公寓住宅。該公寓住宅屬於高層樓房。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居民以日後建成的公寓住宅定會影向採光為主要理由,先後到施工現場、售樓處、及中環線等處進行抗議,不僅造成房地產公司停工四十餘天,而且一度造成中環線長時間堵塞。房地產公司在政府部門和基層組織的主持下,與居民代表進行了協商,居民提出高額賠償的要求,雙方未能達成一致而成訟。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律師著重從兩個角度進行了本案的應訴工作:
一、原告稱被告非法開工為非法建築,是因為原告對工程開工等環節的政府審批及管理缺乏了解,並整理搜集被告開發建設的住宅公寓為合法建築的身審批手續及證明文件,證明該項目為合法建築。
二、被告開發建設的住宅公寓雖然客觀上減少了原告的採光時間,但並不構成對原告相鄰權的侵犯。被告的建築不僅符合天津市規劃管理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國家建設部關於舊區改造住宅建築的日照標准。
法院最終因證據不足駁回了原告全部訴訟。
一審判決後,三十九原告均未提起上訴。一場曠日持久的相鄰權糾紛終於以房地產公司勝訴劃上了句號。
【律師點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於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各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採光權屬於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相鄰權,它不是無條件的絕對權利,只是一種有條件的相對的權利。在城市建設發展的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新建建築遮擋現狀住宅也就成為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新建建築給現狀住宅帶來的採光變化,其合理的范圍應依據相關法律規定、依據規劃與消防等部門的行政許可。
新建建築應當是辦理了規劃、消防等建築行政審批的相關手續,建築間距符合規定的合法建築,這樣的合法新建建築對四周現狀建築的遮擋是合法的遮擋。
一般情況下,規劃與消防的行政審批是充分考慮到間距、遮擋、消防的法定要求,並且滿足建設部規定的日照時間。這樣的新建房屋不構成對現狀住宅的侵權。
⑽ 相鄰關系糾紛法院不立案,該找檢察院哪個部門投訴4490
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提交的材料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並且有明確的訴訟請求的法院應當回予以立案,你可以將答材料准備好書面郵寄給法院立案庭,自對方簽收後7天後對方不通知你交納訴訟費的你可以直接去中級人民法院,而不是尋求檢察院的救濟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