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的著名商標侵權案有哪些
知識產權,廣義而言包括版權即著作權、專利即技術發明、商標、商業秘密和知名權等,其中前三類受到相當全面的保護。今天,我們介紹兩個有關商標專屬權的案例。
一個例子是,世界摔角協會為什麼會更名為世界摔角娛樂。
首先澄清一下:摔角不同於摔跤。摔跤是競技體育,是奧運比賽項目。而職業摔角則具有極大的娛樂性,拿薪水的選手以強烈刺激感官的方式,伴隨著挑逗性的言語,按照基本上預先設定的結果進行打鬥。這種摔角競技表演的代表,就是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WWE)。
WWE的前身是泰坦體育,其創始人之一是今天WWE主要持股人文斯·麥克馬洪的父親傑斯·麥克馬洪。在那個時代,美國的摔角競技可以說是處於「春秋戰國」的時代,三十來個摔角表演公司各有自己的地盤,在電視開始普及之後,它們也仍然依照舊規,在各自地區的地方電視台進行轉播。
文斯和其夫人琳達接手之後,打破地域傳統,將他們主持的摔角表演通過全國性的電視網進行直播,幾經波折,最終戰勝群雄,不但成為美國式摔角表演的霸主,而且走向了世界。它的總部仍然設在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德,但是在紐約、洛杉磯、倫敦、墨西哥城、孟買、上海、新加坡、迪拜、慕尼黑和東京均設有辦事處。
文斯和琳達執掌泰坦體育之後,在1982年收購了Capitol Wrestling Corporation及其控股的世界摔角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並於1998年更名為世界摔角聯盟有限公司。1999年再改名為世界摔角聯盟娛樂有限公司,最終於2002年去掉「聯盟」一詞,成為今天的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而且從2011年起,公司用WWE作為自己的商標。
這一系列的名稱變化,都源於與歷史悠久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冠名權上的糾紛。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成立於1961年,開始時叫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1986年改為現名。世界摔角聯盟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都用WWF作為自己的商標,於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就其商標權起訴世界摔角聯盟。1994年,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泰坦同意停用WWF作為推廣摔角時的書面用詞,在電視廣播中特別是有字幕的時候,也盡量少用這一簡稱。自然基金會也就不反對世界摔角聯盟使用其英文的全名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
但是在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再次提起訴訟,因為世界摔角聯盟仍然在許多場合使用了WWF這一商標,特別是用在它的紀念品和其他商業產品上面。
英國專利法庭裁決世界摔角聯盟敗訴,所以世界摔角聯盟才在2002年最終改名為世界摔角娛樂,簡稱為WWE,網站域名也隨之改變。除了歷史上的錄影,不能再使用WWF三個字母作為標識。
還有一個著名的商標侵權案件,就是阿迪達斯起訴瑋倫鞋業。
阿迪達斯是一家知名的鞋業公司,它的三條紋標識從1952年就開始使用,後來注冊成為馳名的商標。瑋倫鞋業也是一家老牌公司,成立於1956年,但是它模仿阿迪達斯,使用兩條或四條條紋作為自己產品的標記。兩家公司曾經達成協議,瑋倫放棄使用它的條紋標識。但是在2001年,瑋倫再次在它的產品上加上條紋,這次阿迪達斯把瑋倫告上法庭。
經過多年的纏訟,在2008年陪審團審視了268類瑋倫的條紋商標產品,一致裁定瑋倫仿冒了阿迪達斯的商標,判決瑋倫公司敗訴,罰款為其利潤1.37億美元,加上懲罰性賠償1.37億美元和其他費用,總計3.046億美元,也就是相當於一條阿迪達斯的條紋罰了它一億美元。
㈡ 騰訊回應博泰車聯網訴訟:「惡意炒作壟斷」不該為侵權擋箭牌
針對博泰車聯網未獲得騰訊公司授權和許可情況下開發「新寶駿車聯」App、「微信通知助手」軟體涉嫌構成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等行為,我司已於2020年9月29日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案已於2020年10月29日正式立案。
騰訊及其產品遵循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的理念為用戶和第三方產品提供服務。「惡意炒作壟斷」不應當成為侵權的擋箭牌。
2019年,上海博泰悅臻電子設備製造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新寶駿車聯」App、「微信通知助手」軟體,未經騰訊官方授權,在駕車場景調用、操控微信軟體,經檢測存在以下問題:
1)該軟體在未獲得騰訊及用戶的明確授權情況下,可以收集、存儲和上傳微信聯系人信息、聊天信息等敏感數據,嚴重侵害了微信用戶的隱私及個人信息權益。
2)出於駕駛安全考慮,微信車載場景只允許駕駛員使用基礎的語音交流功能,該軟體通過技術手段控制微信的操作,並且偽造成Android auto應用欺騙微信獲得微信消息的回復介面,以此實現各種復雜功能,對用戶駕駛安全構成風險隱患。
3)上汽通用五菱及博泰公開宣傳其研發了車載微信功能,並頻繁使用「微信」、「WeChat」等商標,誤導用戶和合作夥伴,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
車聯網產品使用場景具有特殊性,用戶使用安全、駕車安全至上。符合相關法律規定、遵從用戶安全至上理念,是我們與車聯網領域合作夥伴開放合作的基礎,我們將繼續秉持這一原則,願與更多合作夥伴一起打造良好共贏的生態,反對惡意炒作。
㈢ 中國明朝時期,侵犯我們國土的倭寇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哪些人物
倭寇一般指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盜。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范圍曾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倭寇的組成並非僅限於日本海盜,只是由於這批海盜最初都來自日本(當時稱為倭國),所以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於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加上日本幕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已經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海商與海盜,他們依從著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繼續為禍於東海,也被歸於倭寇之列。
「倭寇」的引申意義
隨著時間的推演,倭寇一詞所指的,不一定都是來自日本的海盜,明史『日本傳』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即真正的日本海盜大概只佔三成;而朝鮮正史 『世宗實錄』(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記載「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可見所謂的倭寇,大多數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朝鮮人或中國人等冒名或混雜其間作亂。
所謂「倭寇」一辭的由來,是從『高句麗廣開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記載「倭,寇○○(某地名)」而來,在此「寇」當動詞,即「倭人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後「倭寇」二字作為名詞獨立,用以稱呼來自日本的侵略者。另一方面,在16世紀豐臣秀吉對朝鮮半島出兵、以及中國的抗日戰爭里,兩國的人民都稱呼侵略的日本軍為「倭寇」。而在往後的排日風潮中,倭寇更成為敵視日本人的用語。
前期倭寇及後期倭寇
雖然大家同被稱為倭寇,但兩者的成份其實分別很大。根據年代大致可以分為「前期倭寇」及「後期倭寇」。
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是以日本海盜為中心,主要攻擊范圍為當時臣服於元朝的高麗。由於先前臣服於元軍的高麗軍,在元世祖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的軍事行動中,對日本的對馬、壹岐、松浦、五島列島等地的居民進行屠殺,因此前期倭寇以這些地區的殘存者為主要構成份子,對於朝鮮沿海進行含有報復式的海盜行為,目的一方面在於奪回被俘的島民,一方面則在掠奪糧食以彌補因遭虐殺而下降的農業生產力。朝鮮史取對馬島、壹岐島、平戶島三地之名,稱為「三島倭寇」(以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清朝的徐繼畲所著「瀛環志略」,以及朝鮮的安鼎福所著「東史綱目」,均指出倭寇的起因在於朝鮮人(高麗人)配合蒙古侵日行為所引發的報復。
後來日本進入南北朝的分裂狀態,倭寇的活動也由於政府管制力減弱而加劇。由於前期倭寇對於日本與明朝、高麗貿易造成破壞,初成立的明朝政府對日本南朝發出討伐倭寇的要求,隨後敕封討寇有功的南朝征西將軍宮懷良親王「日本國王」(後醍醐天皇之子)的稱號。之後北朝(室町幕府擁立)統一南朝後,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再度進行討伐,隨後受封為新的「日本國王」。
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因為討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聲望和勢力,後來進行政變取代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之後隨著明朝與日本間勘合貿易的盛行,以及對馬島與朝鮮之間的貿易開放,前期倭寇也逐漸式微。
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為主體,故被稱為「真倭」。
後期倭寇
明成祖發動政變,奪取政權,遷都北京後,據說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殘余勢力與日本海賊合作,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報復性侵擾,由於這些南方人體型上也比北方人矮小,所以沿用「倭寇」這名詞來稱呼由日本人與南方中國人所組成的海盜集團。
明成祖晚年,由於陸上北方威脅為除,南方鄭和下西洋以後,激增的海陸來往也帶來了漸盛的倭寇侵擾,遂實行海禁政策,只開放勘合貿易(官方許可貿易),但後來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發了寧波之亂,加上稍早時,葡萄牙人入侵發生了屯門之戰與西草灣之戰,此後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機,明朝遂宣布中斷一切貿易,期望以圍堵的政策來減輕倭寇的威脅,但也斷絕許多自唐朝以來整個貿易產業鏈相關從業人員(魚業、手工業、造船業、貿易)的生計,致使貿易地下化,商業糾紛無從解決,遂轉成武力報復,倭寇之亂不減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亂。
後來的發展上,明人王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王直曾上書朝廷請求開海禁,被拒絕後,把基地設在日本的平戶藩,以反對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中國人為基礎,與日本人、佛朗機人合作進行走私,在後期倭寇中,很為知名。胡宗憲與戚繼光曾參與討伐倭寇的軍事行動。
15世紀半至16世紀,其活動舞台為中國沿岸、東南亞方面,成員以中國人及朝鮮人為主,被稱為「假倭」。此時期倭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中國的生產力增加,但卻施行海禁政策。史書所見的最後倭寇,在1624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推其禍始,乃由閩、浙沿海奸民與倭為市;而閩浙大姓沒其利,陰為主持,牽連以成俗。當時撫臣朱紈欲絕禍本,嚴海禁;大家不利,連為蜚語中之,而紈驚死矣。紈死而海禁益弛,於是宋素卿、王直、陳東、徐海、曾一本、許恩之流爭挾倭為難。自淮揚以南至廣海萬余里,無地不被其殘滅,而閩禍始慘矣」。
之後的東亞海上貿易活動
由於豐臣秀吉發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盜行為禁止)的影響,倭寇的活動開始減少,東亞的海上貿易也因此平靜不少;而類似支持反清復明運動的鄭芝龍與鄭成功之類的武裝海商集團也是存在的,但是已經不稱其為倭寇了。
㈣ 寫超級英雄小說裡面出現了美漫里的人物和名稱算侵權嗎
凡是你劇情中已經有的人物是其他劇本中已經存在的,且有故事發表中得到觀眾認可的,你這樣的作品屬於改變,一定要得到原作者的授權同意才行,發表或商業運作更要慎重,否則就侵權
㈤ 在商品上用漫賞秦腔里動漫人物侵權嗎
在商品上用漫賞秦腔,李動漫人物侵權嗎?應該涉及到侵權。
㈥ 「藍弧侵權奧特曼」法院是如何判決的
日本敗訴。
奧特曼版權之爭,自電影《鋼鐵飛龍之再見奧特曼》2017年7月份定檔以來,圓谷持續掀起波瀾,此次在電影拿到廣電總局龍標後,趕在電影上映前向院線施壓。
據悉,在得知《鋼鐵飛龍之再見奧特曼》片方向廣電總局申請放映許可證後,圓谷曾聯系廣電總局稱電影侵權,而總局聯系藍弧動畫創始人、電影導演王巍溝通此事,確認未侵權後並給予了電影放映許可證。
事實上,當圓谷首次稱電影侵權,藍弧便發布聲明回應:
1、中國最高法終審(和高院二審)皆判決日本圓谷敗訴;
2、中國最高法認定日本圓谷失去奧特曼海外版權和商標權的獨占使用權;
3、圓谷公開拒絕承認此判決,在中國國內大量從事奧特曼商業活動,並拒絕交出商標權,我司將對此採取必要法律行動;
4、我司此次是從UM公司得到合法授權。
2017年9月15日,電影導演王巍還以個人身分霸氣回應:「日本圓谷在說謊!在說謊!在說謊!」並列出了《1976年合同》英文原版內容、中國最高法院終審裁定內容以及中國《著作權法》,明確重申藍弧擁有製作奧特曼電影的權利,並表達了對日本圓谷混淆視聽的不齒。
(6)泰寇侵權擴展閱讀
九頭身、八塊腹肌、大長腿,中國版奧特曼真的要來了。近日,藍奇文化、樂視影業、藍弧動畫三方聯合出品的3D電影《鋼鐵飛龍之再見奧特曼》在京舉行發布會,正式宣布該電影定檔國慶。
然而,早在今年上海電影節期間,中國片方透露將演繹奧特曼後,日本圓谷株式會社(下稱日本圓谷)就宣布,日本圓谷為所有奧特曼系列作品的製作人以及著作權所有人,公司未就中國版奧特曼進行任何授權。
對此,中國片方堅稱,已從UM Co.,Ltd.(下稱UM公司)處獲得合法授權,並公布了相關授權證明。
奧特曼作為日本經典動漫早已深入人心,這讓中國版奧特曼一發布就遭遇了「山寨」的質疑。但實際上,奧特曼雖然最早在日本創作推出,但其在日本之外的版權情況卻非常復雜。
日本、泰國和中國都曾發生過歷時多年的奧特曼著作權糾紛案。在中國,日本圓谷與泰國人辛波特、泰國公司采耀版權有限公司,以及中國的廣州購書中心有限公司、上海音像出版社之間的版權糾紛,經一審、二審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審裁定,廣受業界關注,並入選了2013年中國法院十大知識產權案件。
㈦ 如何看待藍弧被圓谷和新創華污衊侵權事宜
當初把初代和泰羅的大陸奧特曼版權判給了UM公司確實不假,但是剩下的奧特曼版權全內部判給了上海世紀華創容,而爛糊的版權是從UM公司那裡買的,爛糊使用了版權以外的奧特曼形象當然侵權了。可爛糊還真是無知者無畏,爛糊公司只知道圓谷敗訴,卻不知道某些公司侵權迪迦奧特曼賠償了華創2.5萬元。爛糊還做賊心虛強調自己不侵權、不山寨,可是一般正版才不會老強調這些,只有盜版才強調這些。請大家抵制住爛糊無恥行為,不要去看爛糊的電影。
㈧ 藍弧侵權奧特曼,法院應如何判決藍弧太可恨,對於奧迷來說,純粹引
會進行賠償,可能追究刑事責任。
㈨ 泰岳牌石膏板和泰山牌石膏板屬於商標侵權嗎
這也要具體分析了,這兩個商標是全部已經注冊下來了嗎?如果都拿到注冊證書了是不算侵權的,畢竟商標局都承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