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出現種子糾紛以後怎麼辦
種子使用者因為種子質量問題遭受損失的,出售種子的經營者應當予以賠專償。賠償的范圍,包括購屬種價款,有關費用和可得利益損失。經營者賠償後,屬於種子生產者或其他經營者責任的,經營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追償。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規定,農民等種子使用者因使用種子發生民事糾紛的,主要有四種解決方法:
(1)協商解決,即由當事人雙方自行友好磋商解決糾紛。
(2)協調解決,即由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如農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為第三方出面主持公道,在當事人資源的基礎上依法協商解決糾紛。
(3)通過仲裁機構仲裁解決,即依據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前事先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或者在糾紛發生後當事人資源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將種子糾紛提請仲裁機構依法裁決從而解決糾紛。
(4)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沒有書面仲裁協議或者雖有仲裁協議但當事人雙方都不願提請仲裁機構裁決的,可以在法定訴訟時效期間內向人民法院提請民事訴訟,由法院依法調節或者判決處理。
Ⅱ 買到問題種子怎樣依法維權
農民購買假種子,傷害是致命的,受害農民應懂得依法維權。買到假種子應怎麼維權呢?
八種情況可索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因種子質量問題而遭受損失的,不論這種損害是由誰造成的,農民都可以直接向出售種子的銷售者要求先行賠償,銷售者不得推諉。也就是說,遇到以下八種情況,都可以要求索賠:
種子質量不合格,比如種子純度不夠等;假冒種子;未經審定或審定未通過的種子;包裝標識不符合要求;過期種子;種子經營者承諾不兌現;短斤少兩、數量不足;無理拒絕賠償或者拖延賠償。
索賠損失的范圍
賠償損失的范圍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購種價款,即種子使用者購買種子時所支付的款額。二是有關費用,既包括種子質量問題所帶來的歉收、絕收導致的其他投入(化肥、農葯、農膜、灌溉用水等)和農田閑置的浪費及應得利潤的損失,也包括為獲得賠償而發生的費用,如交通費、誤工費、鑒定費、訴訟費等。三是可得利益損失,即正常種植沒有質量問題的種子預計可以獲得的收入減去種植質量有問題的種子所實際獲得的收入之差。
一般情況下,可得利益損失按照所在鄉鎮前3年同種作物的單位平均年產值乘以實際種植面積減去其實際收入計算;無統計資料的,可以參照當地當年同種作物的單位平均年產值乘以實際種植面積減去其實際收入計算;無參照農作物的,按照資金投入和勞動力投入的1倍以上兩倍以下計算。
需收集保留證據
種子糾紛發生後,可以通過協商、調解、行政申訴、仲裁和訴訟五種途徑來解決。而種子使用者只有提供了充分有效的證據,才能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及時維護。因此,要注意保留和收集下列證據:
購種發票 發票是證明種子銷售方和購買方之間買賣關系成立和權益受損後因果關系存在的有效證據。發票要寫明具體的品種和數量,有特殊要求的應當在發票中註明。
種子包裝袋 包裝袋內最好留有未種植完的種子樣品。在購種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最好留有未開袋的樣品。
證人證言 即了解情況的證人就自己知道的事實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
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 在田間可以鑒定的有效時限內,及時邀請種子管理、農業科技等專業部門進行鑒定,出具鑒定結論和現場勘驗筆錄。
申辦保全證據公證 當種子使用者發現有受損害的徵兆,應在證據滅失之前,向公證部門提出申請,由公證部門通過照相、錄像、取樣等方法保留證據。
其他證據 除上述幾種主要證據外,種子使用者還應注意收集一些有關的附屬證據,它對主要證據具有有效的補充作用。如種子作用說明書、警示標識、種子經營者的承諾書、廣告宣傳品等。
Ⅲ 發生種子糾紛應如何解決
種子抄糾紛產生的原因一般是有經濟損失發生,爭議的焦點在於是否應當承擔損失責任,由誰來承擔責任及承擔損失責任的大小界定等。正確處理種子糾紛必須要明確造成損失的原因以及爭執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在此基礎上,種子生產者、經營者與使用者可以通過協商和解、請求第三方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各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五種方式進行解決。
Ⅳ 發生種子質量糾紛怎麼辦
根據《種子法》第46條的規定, 種子使用者因種子質量問題或者因種子的標簽和使用說明內標注的內容不真實,遭受損失容的,種子使用者可以向出售種子的經營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種子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要求賠償。賠償額包括購種價款、可得利益損失和其他損失。屬於種子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責任的,出售種子的經營者賠償後,有權向種子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追償;屬於出售種子的經營者責任的,種子生產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賠償後,有權向出售種子的經營者追償。
Ⅳ 什麼是種子糾紛
種子糾紛是指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之間圍繞各自的權益和責任問題而發回生的爭議。如:種子使用者答認為他所購買的是假冒偽劣種子、或者種子經營者沒有履行或沒有完全履行義務,致使其遭受了損失,要求種子經營者給以賠償;而種子經營者則認為他所銷售的種子沒有質量問題或者他已經完全履行了義務,種子使用者的損失完全是由於自然氣候或自身栽培技術問題造成的,種子經營者沒有賠償責任。
Ⅵ 什麼是種子糾紛的調解
調解是通過抄說服教育的方法,使種子糾紛當事人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解決糾紛的一種方法。調解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出於當事人的自願,不得強制進行調解;一切調解協議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和政策。調解按性質可分為法院調解和訴訟外調解。
(1)法院調解
也稱「訴訟中調解」。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種子糾紛當事人在審理過程中對所爭議的事項達成的和解。調解一經成立,與法院的判決或裁定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
(2)訴訟外調解
也稱「法院外調解」。指在行政主管機關、團體、企業或「人民調解委員會」等主持下當事人之間所達成的和解。調解主持人應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對種子糾紛應在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明確責任的基礎上,主持種子糾紛當事人自願協商、互諒互讓,達成協議。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書,種子糾紛當事人應當履行。
法院的調解書屬於司法文書的一種,與裁定書、判決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可以強制執行。如果要變更或撤消此種調解文書,須經過上訴或者審判監督程序。人民調解委員會或有關單位的調解書,則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不服,仍然可以向法院起訴。
Ⅶ 什麼是種子糾紛的仲裁
「仲裁」,即「中人裁決」的意思,就是雙方當事人在訂立種子經濟合同時,簽訂仲裁條款或協議(仲裁協議包括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糾紛發生後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自願把爭議提交仲裁委員會,由其作出判斷或裁決。
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項、選定的仲裁委員會。
種子糾紛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機構不予受理。種子糾紛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仲裁委員會應當由種子糾紛當事人協議選定。仲裁不實行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後,種子糾紛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種子糾紛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對仲裁不服要求申請撤銷裁決的,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人民法院在受理撤銷裁決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撤銷裁決或者駁回申請的裁定。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即發生法律效力,種子糾紛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種子糾紛一方當事人申請執行裁決,另一方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人民法院裁定撤銷裁決的,應當裁定終結執行。撤銷裁決的申請被裁定駁回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執行。
Ⅷ 我們公司與其他公司起了糾紛,對方賣種子給我們,但是種子質量標准不符合合同約定
你們公司與其他公司起了糾紛,對方賣種子給你們公司,如果發現種子質量標准不符合合同約定,現在可以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對方解除合同,並且賠償損失。
Ⅸ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不受理農作物種子質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
種子管復理機構對農作物種子質制量糾紛田間現場鑒定的申請進行審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種子管理機構對現場鑒定申請不予受理:
(1)針對所反映的質量問題,申請人提出鑒定申請時,需鑒定地塊的作物生長期已錯過該作物典型性狀表現期,從技術上已無法鑒別所涉及質量糾紛起因的;
(2)司法機構、仲裁機構、行政主管部門已對質量糾紛做出生效判決和處理決定的;
(3)受當前技術水平的限制,無法通過田間現場鑒定的方式來判定所提及質量問題起因的;
(4)該糾紛涉及的種子沒有質量判定標准、規定或合同約定要求的;
(5)有確鑿的理由判定質量糾紛不是由種子質量所引起的;
(6)不按規定繳納鑒定費的。
Ⅹ 種子質量糾紛!法律咨詢!
1、第一步先鑒定是否種子的問題,先將留存的種子進行鑒定,以確定種子是否存在質量問題。
2、第二步確定損失數額,根據種植面積和收成,確定正常狀態下減產的大致數額,以確定具體損失。
3、第三步協商處理,如果種子存在問題,協商確定賠償。協商不成的,可以到法院起訴。
4、對於你的情況,關鍵是你們出售的種子是否有質量問題,建議通過專業機構鑒定後確定。如果是種子質量問題,在你們承擔責任後,可以向上級經銷商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