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與違約競合的法律適用

侵權與違約競合的法律適用

發布時間:2021-05-22 09:39:59

『壹』 侵權和違約關系競合,應如何精準選擇

一、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形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現象一般發生在有償合同關系中,行為人實施了違約性的侵權行為或者侵權性的違約行為,同一法律事實中二者交叉,構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根據在無訟案例上違約侵權競合關鍵詞的搜索,下列合同關系中常見競合:

(一)買賣合同。主要有標的物有瑕疵、不符合質量要求、不符合包裝要求,造成對方財產、人身損害的,產生的民事賠償責任;

(二)運輸合同。在運輸旅客、貨物中,因承運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致旅客受傷、死亡或者致貨物損毀、滅失出現的責任競合;

(三)租賃合同。因租賃物瑕疵而致承租人損害或者因承租人故意、過失毀損租賃物的,均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四)僱用合同或者勞務合同中。受僱人在履行僱用義務時,人身受到損害或者故意、重大過失造成僱用人損失的,也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五)保管合同。寄存人交付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有放射性等危險物品未事先告知,造成保管人損害的;或者保管人佔有寄存人財產非法使用,造成損毀、滅失的,同樣可以出現責任競合;

(六)承攬合同。主要有交付的定作物不符合質量要求、有瑕疵,或者因保管不善、過錯或重大過失造成定作人提供的被加工物毀損、滅失的,既構成違約,也構成損害。(七)醫療服務合同,在患者因醫療機構或醫護人員的故意或者過失而產生損害時,比如在美容、整容服務中,被害人受損害請求賠償的情形。。

在上述幾種糾紛類型中,如何選擇需要手續了解兩種競合關系的差異。

二、選擇侵權和違約關系競合的考量因素

(一)管轄地

違約責任的請求基礎是合同糾紛,合同糾紛的管轄地為被告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而關於「合同履行地」的確定規則,概括地說是:有約定依約定,合同對履行地點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按照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第三項的規定確定,即爭議的標的為給付貨幣的,接收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動產的,不動產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其他標的,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即時結清的合同,交易行為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如果有約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而侵權責任糾紛的管轄是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且不能約定管轄。

所以,不難看出依合同違約提起的訴訟管轄地遠遠大於侵權行為地,例如運輸合同中,侵權行為地較為難以把控,而依違約行為,如果合同中有約定原告所在地作為管轄地,一來可以便利原告,減少了異地起訴的成本。二來可以減少異地訴訟的不可控因素。但在買賣合同中,原告買賣電器導致發生爆炸的情形中,侵權地多為原告所在地,依合同糾紛則原告所在地則不一定有管轄權。當然,如果是租賃合同糾紛中出現了和侵權糾紛的競合,則使用不動產的專屬管轄,無論選擇何種請求權都不受管轄權的影響。

(二)舉證責任方向和難度

侵權和違約作為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在舉證責任上側重點有所差異。侵權責任需要對損害事實發生、行為人過錯、行為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舉證。一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違約責任中,主要是對合同關系舉證。相對來說,舉證責任較輕。比如租賃合同中出現火災糾紛,如果原告對火災原因舉證困難,沒有消防或者公安的相關認定,很容易在訴訟中以難以認定侵權責任被駁回,針對同一糾紛,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規定:「一個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有時可以同時產生兩個法律關系,最常見的是債權關系與物權關系並存,或者被告的行為同時構成破壞合同和民事侵害。原告可以選擇兩者之中有利於自己的一種提起訴訟,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不應以存在其他訴因為由拒絕受理。但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根據該規定,原告又喪失了以違約為由起訴的機會,則很容易陷入被動。那麼這種情況就可以直接依據租賃合同中,《合同法》222條承租人未履行法定義務,房屋在租賃期間受損提起訴訟。至於對方認為火災不是其自身原因導致,則由其承擔舉證責任。簡單的一個選擇,卻巧妙扭轉了訴訟的情況。

(三)特定請求

依據侵權還是違約向對方主張權利,二者都有特定的請求事項,例如僱傭合同中,被雇傭人在僱傭期間因設備存在安全隱患,遭遇人身損害致亡,這種情況下,會選擇侵權責任糾紛起訴,因為可以得到人身損害賠償金和精神損害賠償金等賠償等。而在違約糾紛中,一般不涉及到上述人身損害違約賠償事宜。即便是有約定,也可能不被採納。當然如果是物品受損,依據違約責任主張違約金則可能要多於侵權責任中的賠償。

(四)訴訟時效

以違約提起訴訟適用一般的訴訟時效,2017年10月1日後開始3年。而侵權損害賠償,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以及出售質量不合格商品未聲明的違約訴訟、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違約訴訟、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被損毀的違約訴訟的訴訟時效為1年。

所以如果1年時效已過,還可以依據合同糾紛,以對方違約提起訴訟。這可以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五)突破合同相對性需要

如果合同的相對方是和第三方共同實施侵權行為,例如發貨方委託運輸方運輸貨物,運輸方將運輸工作未經甲方同意轉委託其他第三方。後因發貨方運輸方出現矛盾,運輸方夥同其他第三方將貨物私自扣押。這種情況如果是基於合同追究運輸方的責任,和基於侵權追究第三方責任。則可能出現訴累的問題,甚至會出現管轄不在一個法院的情況。而這也不屬於訴可以合並的情形。那麼這種情況下,如果以侵權為由起訴運輸方和第三方共同侵權,則比較便利。

二、競合關系選擇時遵循的原則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不同國家法律有不同規定,在我國法律雖然允許當事人選擇,並且沒有規定任何限制。但這並不意味法律完全放任當事人選擇請求權。當事人選擇請求權時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一)在責任競合中選擇一個請求。當事人只能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選擇其中一個請求權提起訴訟,不能同時選擇兩個請求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

(二)侵權行為必須建立在合同關繫上,如果是脫離了原有合同關系的侵權行為,則不適用競合關系。

(三)侵權違約競合可以從約定,據相關案例的判決結果顯示,當事人在事先的合同中約定,發生爭議適用侵權或者違約的某一種時,可以從約定。

(四)變更只能在開庭前,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一般的糾紛可以在一審辯論終結前前,變更訴訟請求。但是基於責任競合的情形,則是在一審開庭前,因為涉及到管轄權的問題。若開庭後提出變更則導致實質審理無效。

(五)違約侵權競合發生在相同主體。最後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競合是指相同主體之間同時出現了違約和侵權關系,如果是基於同一法律事實,與一方系合同關系,與另一方系侵權關系。這種情況則不屬於此處的競合關系。最典型的就是轉租引起的房屋損害糾紛這種情形。

『貳』 何謂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競合如何適用。

違約責任抄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同時又符合侵權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一並產生,違約的責任的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的索賠請求權發生重疊,形成請求權的競合。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是說,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受損害方只能任擇其一:或者提起違約之訴,追究對方的違約責任,或者提起侵權之訴,追究對方的侵權責任,而不能同時行使兩個請求權。

『叄』 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應如何處理

問題的提出不法行為人的同一行為既符合侵權行為法的有關侵權責任之構成要件,又符合合同法的有關違約責任之構成要件,產生侵權民事責任與違約民事責任相互沖突的現象。由於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在歸責原則、舉證責任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法官面對當事人的不同訴訟請求應如何處理?魏律師點評在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乘客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所涉及到的民事法律關系有以下幾種:其一,因租乘計程車所產生的出租客運合同法律關系。在此法律關系中,作為出租承運人,其合同的主要義務是將乘客安全運抵目的地,因此,承運人如不能將乘客安全運抵目的地,依法不能確定免責的,即是違反合同義務的違約行為,承運人因此應承擔違約責任。對於此點,司法實踐中也是這樣認定的。據此,乘客對計程車主享有實體上的請求權,也就對計程車主享有了程序上的訴權。其二,乘客因租乘計程車,在計程車運行中,計程車被其他車輛所撞,其他車輛與出租汽車公司均對事故的發生負有責任,雙方之間產生人身傷害侵權賠償法律關系,其他車輛和出租汽車公司作為侵權一方負有賠償受害方人身損害的義務。據此,乘客對兩侵權行為人享有實體上的請求權,也就是對其他車輛的車主有了程序上的訴權,乘客是可以起訴其他車輛的車主和出租汽車公司的。乘客同時享有違約賠償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但賠償是為了填補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受害人不能獲得超過其損失的賠償,這是賠償責任的目的和功能所在。因此,受害人因同一事件受到損害而產生對不同法律關系的義務人的實體請求權,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請求權行使。

『肆』 最高院關於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竟合,法官可選擇適用兩個法律嗎

起訴時,原告就應該選擇好案由,是以侵權還是違約起訴,法官是根據原告主張綜合考慮全案的證據及事實的,因此不存在法官在侵權和違約之間選擇的問題。

『伍』 侵權之訴與違約之訴競合怎樣處理

您好,兩者競來合的,只能根源據兩種方式的特點來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種進行訴訟。
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不能在一起訴訟中同時適用,對於法律沒有規定,當事人事先也沒有明確約定的情況下出現侵權責任競合的究竟行使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還是行使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或其他請求權,應當按照請求權人有利於自己了利益的選擇為之。
《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當然對於合同之外的第三人如果受到侵害。我國《民法通則》第122條也允許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的受害人向與其沒有合同關系的產品製造人提起侵權之訴。這說明了合同之外的當事人,向合同的參加者提起訴訟,只能提起侵權之訴而不能提起違約之訴。

『陸』 什麼叫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指行為人實施的某一行為,違反了合同規范和侵權內規范,同時具備了容違約責任的要件和侵權責任的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同時產生的一種法律現象。

打個簡單的比方:
某乘客乘坐計程車,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由計程車司機負全部責任.
這時就產生二種責任的競合.
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損害的,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該乘客可以向計程車司機及車輛所有人(一般為計程車公司)以侵權之訴提出賠償.
而該乘客同時與計程車公司之間又是一種運輸合同法律關系,那麼,計程車公司沒能將乘客安全運送到目的地,已構成違約,該乘客也可以以為約之訴提出賠償.

在發生競合時,權益受到侵害的一方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訴訟.

『柒』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兩者競合時的處理規則

一、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形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現象在任何合同關系中都有可能產生,一般發生在有償合同關系中,只要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並且侵害了對方當事人的財產或者損害其人身的,即行為人實施了違約性的侵權行為或者侵權性的違約行為,均構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通常發生在下列合同關系中:
(一)買賣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主要有標的物有瑕疵、不符合質量要求、不符合包裝要求,造成對方財產、人身損害的,產生的民事責任。
(二)運輸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在運輸旅客、貨物中,因承運人的過失,致旅客受傷、死亡或者致貨物損毀、滅失的出現的責任競合。
(三)租賃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因租賃物瑕疵而致承租人損害或者因承租人過失毀損租賃物的,均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四)僱用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受僱人在履行僱用義務時,人身受到損害或者故意、重大過失造成僱用人損失的,也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五)保管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寄存人交付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有放射性等危險物品未事先告知,造成保管人損害的;或者保管人佔有寄存人財產非法使用,造成損毀、滅失的,同樣可以出現責任競合。
(六)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的責任競合現象。此類合同在履行中,供方因違約中止供電、水、氣、熱力,致對方財產、人身損害的,除構成違約責任外,還構成侵權責任。
(七)承攬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主要有交付的定作物不符合質量要求、有瑕疵,或者因保管不善、過錯或重大過失造成定作人提供的被加工物毀損、滅失的,既構成違約,也構成損害。
(八)贈與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贈與合同雖然是無償合同,但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贈予受贈人有瑕疵的贈與物,造成受贈人損失的,也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處理模式
世界各國法律基本上都是採取排斥受害人可以實現雙項請求權的制度,均認為受害人只能實現其中一項請求權,加害人不能負雙重民事責任。從立法和判例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種處理模式:
1、禁止競合。即合同關系當事人不得將對方的違約行為視為侵權行為,只有在沒有合同關系時才產生侵權責任。認為,承擔合同義務的債務人不可能對合同關系以外的侵權責任有所預見,其只能對其債務范圍及不履行債務的後果有所預見。
2、限止競合。即原則上承認責任競合,但對選擇訴訟有一定限制。認為,只有在被告既違反合同法律規范又違反侵權法律規范,並且後違反侵權法律規范即使在無合同關系下也構成侵權時,原告才有雙重訴因的訴權。同時,兩種賠償責任不得互相排斥。
3、允許和選擇競合。即原告基於違法行為而產生的兩個請求權,既可以提起合同之訴,也可以提起侵權之訴。並且一項請求權因時效屆滿被駁回時,還可以行使另一項請求權。認為,合同法律規范和侵權法律規范不僅適用典型的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也應當共同適用於雙重的違法行為。
過去我國採取的是禁止競合的處理原則,對違約性的侵權行為或者侵權性的違約行為,基本上是按照違約責任來處理的,對一些特殊的責任競合案件,如產品質量責任、交通事故、醫療事故等,都是按侵權責任來處理的。
八十年代後期,我國在司法實踐上開始承認責任競合,並允許當事人選擇訴訟。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規定:「一個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有時可以同時產生兩個法律關系,最常見的是債權關系與物權關系並存,或者被告的行為同時構成破壞合同和民事侵害。原告可以選擇兩者之中有利於自己的一種提起訴訟,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不應以存在其他訴因為由拒絕受理。但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
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正式從立法上明確允許違約責任和侵害責任競合,並規定當事人有選擇權。
三、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的審理
雖然我國已從立法上確立了違約責任與侵害責任競合的處理原則,但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從立法上,還是從司法實踐上,對此類案件的具體審理還未能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和操作規程。根據現行法律、司法解釋以及司法實踐,筆者認為要審理好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應當著重注意:
(一) 在程序上的問題
當事人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訴訟過程中,與其他民事案件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基本相同,但由於責任競合案件的特殊性,當事人享有訴訟權利又區別於普通案件的當事人,主要表現在:
1、起訴時可以選擇請求權。由於被告實施的某一行為,同時違反了合同法律規范和侵權法律規范,具備了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的要件,因此,原告在起訴時,對被告應承擔何種責任依法有選擇權。原告要求被告承擔何種責任,主要出於這幾種目的:第一,經濟上能得到更多的補償。原告的人身、財產受到被告損害後,向法院訴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得到經濟賠償。因此,哪一種請求權依據相關法律能得到盡可能多的經濟賠償,通常是原告的首要選擇。第二,訴訟上的便利。訴訟上的便利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受訴法院在原告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原告參加訴訟活動比較經濟、方便,訴訟成本也相對較少。其二,調查收集證據的地點為受訴法院所在地。原告在訴訟過程中取證、舉證比較方便,對法院支持其訴訟請求的把握相對要大。第三,心理上的因素。如,原告擔心地方保護主義通常會選擇自己信任的法院,不喜歡選擇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等等。鑒於上述原因,在受理原告起訴時,對原告的選擇可以加以必要的訴訟指導,雖然選擇何種請求權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權利,但作為當事人對自己的選擇能否實現其最終目的,以及怎樣達到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最佳目的,因對法律在理解程度上的差異而並不全部真正地了解。一當選擇的不適當,就得不到應得的賠償,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這種選擇在一定的階段又是可變的,請求權的變更,會造成訴訟期限的延長、訴訟成本的增加、管轄法院的變化等多種後果,直接影響訴訟的正常進行和訴訟效率的提高。
2、開庭前可以變更請求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條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作出選擇後,在一審開庭以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規定的在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的規定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普通民案件審理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對法院已經進行的案件實質性審理沒有根本上的影響,只是訴的合並;而責任競合案件開庭後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則可能因正在受理的法院喪失管轄權而對已經進行的實質審理歸於無效。所以,責任競合案件的原告只能在開庭前有權變更訴訟請求。
3、有權選擇管轄法院。當事人選擇法院管轄與其選擇請求權是相聯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即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或對被監禁的人等提起的訴訟,才由原告所在地或者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則可以區別不同情況,可以是被告所在地、可以是原告所在地、可以是合同履行地、可以是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所以,當事人在選擇被告承擔何種責任的同時,也直接決定了受訴人民法院。當事人可以有兩次對受訴法院的選擇機會,一次是在起訴時,一次是在開庭前。起訴時原告選擇被告承擔侵權責任,依法由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開庭前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改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的,則由合同履行地或者協議約定地等人民法院管轄。反之,亦然。要注意的是,原告變更請求權時,法院仍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起訴條件進行審查,發現案件不屬本院管轄的,應當區別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1)被告提出管轄權異議成立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條的規定,應當駁回原告起訴。這與普通民事案件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相區別。
(2)法院發現不屬自己管轄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這與在普通審查起訴時發現不屬本院管轄的,動員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或裁定不予受理相區別。
1、舉證責任及范圍隨請求權變化而變更。原告證明被告侵權與證明被告違約的待證事實,即證明對象是不同的。要求被告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就必須證明有被損害的事實;有被告實施的違法侵權行為;損害的事實與侵權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而要求被告承擔違約責任,只要證明被告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即可。可見,前者以證明有實際損失為前提,後者不一定有實際損失,而要以雙方約定的內容為前提。此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1)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等。就個案而言,原告在開庭前已經選擇了何種請求權,舉證責任和范圍也已確定。但就整個糾紛而言,原告的選擇的一項請求權被駁回後,還可以行使另一項請求權。所以,原告的舉證責任及其范圍會因其對請求權的選擇的變化而變化。
2、訴訟時效隨請求權變更而改變。因違約和侵權產生的請求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訴訟時效一般為二年。但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侵權訴訟、出售質量不合格商品未聲明的違約訴訟、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違約訴訟、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被損毀的違約訴訟的訴訟時效為一年。不履行涉外貨物買賣合同及技術進出口合同違約賠償訴訟的訴訟時效為四年。
(一) 在實體上的問題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在實體處理上,應當針對原告選擇的訴訟請求進行舉證質證,確認案件事實,適用相應的法律。不能因為責任競合案件存在著多種訴因,即兩種法律關系和兩個待征事實,而混淆兩類事實和不恰當地適用法律。
1、正確認定案件事實。由於責任競合案件系當事人同一行為造成兩種結果,形成兩個待證事實,因此,哪一個事實是在審理中要認定的事實必須明確。根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原則,原告在請求權確定以後,證明對象就已經明確。此時,法院只能圍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認定事實,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決定支持或者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實踐中,會出現四種情況:(1)原告既能證明被告違約,又能證明被告侵權;(2)原告能證明被告違約,但不能證明被告侵權;(3)原告能證明被告侵權,但不能證明被違約;(4)原告既不能證明被告違約,又不能證明被告侵權。如果原告請求判令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符合上述(1)、(2)種情況才能勝訴,其餘敗訴;如果原告請求判令被告承擔侵權責任,符合上述(1)、(3)種情況才能勝訴,其餘敗訴。由此看出,當事人選擇何種請求權,就確定了哪一種待證事實,決定著能否實現其訴權。法院不能根據被告存在侵權的事實而簡單地判令其承擔違約責任,也不能根據被告存在違約事實而簡單地判令其承擔侵權責任。
2、准確適用相關法律。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或者侵權行為,按違約責任處理的案件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其他有關合同法律規范;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侵權行為或者違約行為侵害自己人身、財產權益,按侵權責任處理的案件只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其他有關侵權法律規范。適用不同的法律將導致不同的處理結果。侵權責任的處理原則依法不僅可以適用過錯原則,還可以適用無過錯原則和公平責任,而違約責任,只能適用過錯原則。另外,承擔侵權責任的范圍不僅限於賠償財產損失,還可以包括對精神損害的相應賠償,而違約責任的承擔范圍則僅限於對財產的賠償。
四、當事人請求權的選擇與限制
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糾紛中,法律雖然允許當事人選擇,並且沒有規定任何限制。但這並不意味法律完全放任當事人選擇請求權。筆者認為,當事人選擇請求權時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一)在責任競合中選擇一個請求權。當事人只能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選擇其中一個請求權提起訴訟,不能同時選擇兩個請求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
(一) 在責任競合中實現一個請求權。當事人可以選擇一項請求權提起訴訟,也可以在選擇的請求權被駁回後,行使另一項請求權。但當事人只要有一項請求權得以實現,另一項請求權即歸於消滅。包括當事人對其中一項請求權內容作出實體處分以後,也不能再行使另一項請求權。
(二)選擇之訴當事人必須存在有償合同關系。違約責任是以合同存在為前提的,沒有合同便沒有約定,違約責任也就無從談起。無償合同通常為單務合同,根據法律規定,此類合同的義務人只有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財產損害的,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某些特殊侵權行為不能構成責任競合。雖然存在合同關系,但當事人的違約行為造成對方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的不構成責任競合。因為人身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是對世范圍的絕對權。公民的人身權非依法律的規定不得剝奪,也不允許他人非法侵害。同時,違約責任的承擔范圍不包括對精神損害的賠償。所以只能通過侵權損害賠對受害人進行補救。
(四)事先約定承擔或免除某種責任的不得競合。當事人通過合同事先特別約定僅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或者免除侵權責任的。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或者非系當事人故意、重大過失致對方傷亡的,原則上應當從當事人的約定。
(五)法律明確限制選擇權的。如果法律已經對請求權作了限制,當事人則無選擇權。

閱讀全文

與侵權與違約競合的法律適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成果之子 瀏覽:791
知識產權出版社副總經理李程 瀏覽:952
馬鞍山精密鑄造 瀏覽:942
愛玩mc怎樣開創造 瀏覽:809
工程質量保證書怎麼寫 瀏覽:259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瀏覽:164
馬鞍山鄧國支 瀏覽:997
馬鞍山薛宏 瀏覽:3
馬鞍山老倪輔導學校 瀏覽:84
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考試 瀏覽:740
wapi證書安裝 瀏覽:921
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商局 瀏覽:397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表 瀏覽:982
商丘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49
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 瀏覽:33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方案 瀏覽:10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終總結簡報 瀏覽:297
究極的妄想發明系列第2 瀏覽:204
Sw的證書 瀏覽:69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