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幼兒園可能存在的侵權情形

幼兒園可能存在的侵權情形

發布時間:2021-05-21 17:57:53

1. 幼兒教師可能會面臨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侵權責任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幼兒園經營中存在的法律風險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N種情形:

一、幼兒園硬體設施存在的安全隱患,可能導致幼兒人身損害風險。

幼兒園硬體設施致使幼兒人身損害的安全隱患,常見的情形包括:

1、 校舍、教室、辦公樓、游戲設施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

2、 建築物、構築物或其他設施的堆放物發生倒塌;

3、 林木折斷;

4、 地下設施設置不當等;

5、校車安全隱患。

幼兒園管理范圍內的教育、生活設施存在安全問題,或是管理、維護不當,容易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二、幼兒園在安全管理上存在過錯或隱患,未履行必要的注意義務,未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可能發生的風險。

1、幼兒園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存在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

2、幼兒園向學生提供葯品、食品、飲用水等用品時,未進行必要的審查和檢驗,導致發生食物中毒、集體腹瀉或其它事故;

3、幼兒園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或校外活動時,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4、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體力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

5、對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的未成年人學生,未履行必要的注意義務和保障義務等:

6、發現未成年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

三、幼兒園教職工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涉嫌違法、違規,構成侵權的風險。

2. 學校和教師的不作為侵權行為有哪些表現形式

您好,按照抄我國《侵權責襲任法》的規定,學校承擔責任的情形有以下幾種:
該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該法第四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3. 侵權行為的特徵

單方實施
侵權行為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發生的,且侵權行為所引起的民事法律後果並不是當事人所預期的,因 此,侵權行為屬於事實行為。
民事違法
侵權行為的違法性及時違反法律的規定,為法律所不許,其實質就是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這里所謂的法定義務。《民法通則》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對於物權、人格權等絕對權而言,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一般義務。這種一般義務是侵權行為所依據的法定義務的主要來源。另外,債權也可以成為侵權行為所侵犯的對象,但在構成要件上,需要更高的門檻。
其次,這里的法定義務還包括法律賦予某些特定主體的特別義務,例如,《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1款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傷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據此,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教育機構對在該機構中學習、生活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負有教育、管理義務。再例如,勞動法規定的有關勞動安全保護義務。如果違反這些法定義務,義務人則可能構成侵權行為。
再次,這里的法定義務也包括侵權法所設定的某些具體作為或者不作為的義務,例如《民法通則》第125條規定,在公共通道上挖坑、修繕時,應當設置明顯的標志。《侵權責任法》第91條第1款規定,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秀山安裝地下設施等,這種設定明顯標志的就是一種強制性的作為義務。如果行為人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就違反了作為義務,對他人因此造成的損害應當曾但侵權責任。
加害他人
侵權行為的對象包括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物權,繼承權,知 識產權等絕對權,一般不包括債權。除民事權利以外的其他合法利益,也屬於侵權行為法保護的范圍。
應擔責任
侵權行為是一種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這種法律後果 就是侵害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4. 小學生可能遇到的侵權行為

目前,中小學校園侵權案件頻繁發生,學校與家長經常爭執不斷。未成年學生是社會上的一個特殊群體,所以我們應該從法律視角探析學生受傷害事故的法律構成及其責任認定,充分的利用法律手段妥善處理學生受傷害事故,減少學生受到傷害後對學校教育秩序的負面影響,以及切實維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本文中,筆者將《侵權責任法》第38條至第40條規定的侵權行為,稱為「中小學校園侵權」。校園侵權就是學校作為侵權人(或者侵權人之一)以及校園作為侵權行為主要發生場所而命名的一類侵權事實。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8條至第40條有關規定,概括出中小學校園侵權的概念、性質。中小學校園侵權指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在校學生在學校、幼兒園和其他教育機構對未成年學生負有教育和管理職責的時間和地域范圍內,因學校未盡到教育和管理職責而致使未成年學生遭受來自學校或其他第三人的人身損害。

對於中小學校園侵權責任的性質,涉及到了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的關系。本文中列舉了當今存在的幾種觀點,又通過對這些觀點的分析,得出了中小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是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關系說。

第二部分根據侵權責任法中的有關規定,校園侵權事件中根據學生年齡大小,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應該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第三部分是中小學校園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結合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本文中小學生受傷害事實的存在、過錯、及因果關系這三方面論述。一般侵權行為中的侵權行為在校園侵權中筆者認為可以與過錯一塊進行判斷,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存在過錯的同時就可以判斷校園侵權的行為是否存在。

第四部分從校園侵權中舉證責任的承擔以及校園侵權中學校民事責任的免除兩個方面論述了有關學校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在一般民事訴訟中,「誰主張,誰舉證」,在校園侵權中根據歸責原則的不同,舉證責任的承擔也是不同的。受害學生如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那麼舉證責任應由校方承擔;如果受害學生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那麼舉證責任應由受害學生自己承擔。

第五部分筆者從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保險制度、合理利用協商解決制度以及提高教師素質等四方面提出了建議。

5. 特殊侵權行為包括那些內容和他們分別的構成條件是什麼幫幫忙、急!

第四十一章 特殊侵權行為 一、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行為職務侵權行為,是指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行為。 職務侵權行為的特點:1、行為主體的特定性。職務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具有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等特定身份的人;2、行為的特殊性(同執行職務的行為相聯系);3、承擔責任范圍的限制性(法律有明確規定必須承擔責任才承擔責任) 職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1、職務侵權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2、職務侵權行為,必須是發生在執行職務之中。 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為職務行為,應當考慮以下兩個因素:一是行為人是否具有公務身份。二是行為實施行為時是否與職責有關。 3、職務侵權行為必須是違反了執行職務應當注意的義務4、職務侵權行為須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並有損害後果5、執行職務的行為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 職務侵權行為的常見類型:1、職務行為本身違法或者不當致人損害,如刑訊逼供。2、職務行為本身的危險性致人損害,如擊斃逃犯誤傷無辜。3、職務行為執行人員的過錯致人損害,如遺失依法扣押的財產。4、消極的職務行為,即怠於執行職務行為致人損害。 職務侵權致害責任的抗辯事由《國家賠償法》第5條規定,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責任:(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政職務無關的個人行為;(2)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3)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二、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是指產品的製造者和銷售者,因製造、銷售的產品造成他人的人身或財產損害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的特點:1、這種侵權行為多發生在商品流通領域2、產品侵權是因為產品自身存在缺陷而造成使用者的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害3、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侵權人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只要產品存在的缺陷與受害人遭受的損害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行為人就應當負責任) 產品缺陷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1、產品有缺陷所謂產品,依《產品質量法》第2條規定,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通常人們將缺陷分為設計缺陷、製造缺陷和營銷缺陷。設計缺陷是指製造者在設計產品時,其產品的結構、配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性。 製造缺陷是指因產品原材料或配件存在缺陷或者在裝配成最終產品的過程中出現某種錯誤,而導致產品具有不合理的危險性。 營銷缺陷是指生產者沒有提供警示與說明,致使其產品在使用、儲運等情形具有不合理的危險。2、人身、財產遭受損害的事實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事實包括人身傷害、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等。3、須有因果關系產品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了產品生產者的三種抗辯事由:1、未將產品投入流通(所謂投入流通,是指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包括任何形式的出售、出租以及抵押、質押、出典等);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 4、其他免責事由(1)被告未從事此產品的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活動;(2)受害人的過錯,包括誤用、濫用、過度使用、不聽警示進行改裝、拆卸等。 產品責任訴訟時效的特別規定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訴訟時效為一年。1993年頒布的產品質量法關於缺陷產品致人損害訴訟時效的規定不同於民法通則之規定。該法第33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三、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高度危險作業,是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設施,從事高空、高壓、高速、易燃、易爆、劇毒及放射性等對周圍的人身或財產安全具有高度危險性的業務操作活動。因從事對周圍環境具有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的行為就是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構成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應具備以下條件:1、加害人從事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所謂「作業」,民法通則列舉了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作業等七種高度危險作業。 所謂「周圍環境」,是指危險作業人和作業物以外的,處於該危險作業及其所發生事故可能危及范圍內的一切人和財產。如鐵路、高速公路兩旁沿線的居民及其財產;機場周圍的居民及其財產;高壓輸電線路沿線的居民及其財產;飛機墜落地點一定范圍內的居民及其財產等。 2、有損害事實存在;此類侵權行為的損害後果既包括人身損害也包括財產損害。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還將「嚴重威脅他人人身、財產安全」作為可以提起「消除危險」的訴因。 3、高度危險作業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如何確定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責任呢
在我國承擔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民事責任的責任人,應當為該作業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在所有者與經營者為同一主體的情形(如集體所有或私人所有並直接經營的汽車運輸作業),責任人為所有者。 免責條件和其他抗辯1、受害人故意受害人的故意常見的有:自殺或自傷;盜竊或破壞高度危險作業的設施;侵入嚴禁入內的危險區域;違反禁止性規定,在危險區域逗留、打鬧、坐卧;隨身攜帶違禁物品或者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放射性以及可能危及安全旅行的其他危險物品等。如果是因為其監護人未盡到監護的職責而造成損害,宜按普通受害人的情況處理,即作業人免除賠償責任,但應證明監護人的過錯及因果關系。如果監護人已盡到監護的職責,則可參照民法通則第132條的規定,由作業人酌情負擔一些醫療費、喪葬費等。 2、不可抗力民法通則未將不可抗力作為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免責條件。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將不可抗力將作為抗辯事由。 四、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所謂環境污染,是指人類在生產、科研、生活及其他活動中,將過度的有害物質排入環境中,大大超過環境自凈能力,致使環境發生化學、物理、生物等特徵上的不良變化,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生產活動,影響生物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雜訊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污染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損害而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即為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1、污染環境致人損害構成要件(1)污染環境的行為; 在實踐中,污染環境的行為通常表現為排放廢水、廢氣、廢渣(所謂「三廢」)、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2)損害;損害是指受害人因接觸或暴露於被污染的環境,而受到的人身傷害、死亡以及財產損失等後果。 (3)污染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2、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歸責原則對環境污染造成損害,一般承擔無過錯責任, 3、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免責事由但法律也規定有例外的情形,如《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2條規定:「完全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經過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的有關責任者免於承擔賠償責任:(1)戰爭行為;(2)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3)負責燈塔或者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4、關於訴訟時效的特別規定我國環境保護法第42條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五、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就是《民法通則》第125條的規定。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一般稱作地面施工,它不包括空中施工(如架設高壓輸電線路),也不包括純粹的地下施工(如地下採掘、隧道施工等)。1、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責任主體民法通則第125條所規定的責任主體為「施工人」,而不是工程的所有者或者管理者2、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歸責原則該侵權行為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並採取過錯推定的方式。3、地面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1)施工地點是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等有人通行處;(2)須進行坑井等地下施工;即在特定之場所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如果被告未從事此等積極的作為行為則不構成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侵害行為。(3)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其他必要安全措施;(4)造成他人損害後果;(5)安全措施的欠缺與損害後果間有因果關系;4、地面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的免責事由(1)不可抗力對其所設置的明顯標志或其所採取的安全措施之破壞是不可預見的和不可避免的;(2)加害人已盡全力保護這些標志和維持這些安全措施;(3)加害人已盡全力避免和減少損害後果之發生。 六、工作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工作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又稱地上建築物及其設施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它是指在土地以上人工建造的房屋和其他設施,因設置或保管有缺陷,以致發生倒塌、脫落而造成他人損害,由其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的賠償責任的行為。對概念中的建築物應作何理解?我們認為,建築物是人們在地面上建造能為人們在內進行生產、生活及其他社會活動提供場所的各種建造物。如民用房屋、工業用廠房、商業用房等。其他設施又指的什麼?構成其他設施需具備三個條件:1、與土地相結合,即固定在土地上,無論地面還是地下;2、為人工所利用,但並非直接為人們提供生產生活等活動場所;3、人工加工或設置的;依照上述三個條件,其他設施可以概括:橋梁、碼頭、堤壩、運河、溝渠、井塘、道路、隧道、圍牆、紀念碑、雕塑、電線、電線桿、電視塔、廣告牌、路燈、腳手架、纜車、索道、水塔、人造礁石等。公路兩旁的護路樹屬於公路設施公路兩旁堆集物,不屬於其他設施,因為堆集物只是簡單地堆放於土地上,並未與土地結合在一起,對堆積物造成的損害,按一般侵權處理。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民法通則》未明確限定為人工所為之物,但從通則的立法精神看,非人工所為之物不屬於擱置物、懸掛物。屋頂上的積雪、懸掛的「冰流子」系何物? 1、工作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1)須為土地上的由人工營建之物,包括各種建築物以及人工修建的橋梁、堤防、鐵路、埋管工事、礦井、溝渠、隧道、電線桿、廣告塔以及與建築物不可分離的屋檐樑柱、煙囪等。(2)須有設置或保管的欠缺。設置缺陷是指材料、設計、施工的不當;保管缺陷是指維護、修繕的懈怠。(3)須因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欠缺而使他人受到損害(4)須無免責事由(不可抗力、受害人的過錯、第三人的過錯可免責) 2、工作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工作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採取的是過錯責任原則,並採用過錯推定的方式。 七、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是指因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而依法由動物飼養人或保管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 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構成要件:1、必須為飼養的動物造成的損害構成民法通則第127條所稱的「飼養的動物」,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它為特定的人所有或佔有,質言之,它為特定的人所飼養或管理;
(2)飼養或管理者對動物具有適當程度的控制力;
(3)該動物依其自身的特性,有可能對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
(4)該動物為家畜、家禽、寵物或馴養的野獸、爬行類動物。2、必須是動物獨立動作造成的損害(指動物自身的動作而非受外人驅使)行為人以動物作為工具基於過錯的侵權行為,是當事人的直接侵權行為,不屬於飼養動物致人損害3、必須是沒有免責事由(如果是受害人的故意挑逗、攻擊或其他過失引起的,動物所有人或管理人可不承擔責任) 動物致人損害的責任主體我國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動物的飼養人或動物的管理人為賠償責任的義務主體。家畜、家禽以及狗、貓等寵物脫逃,一般不能免除所有人或合法佔有人的賠償責任。 喪失佔有關系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如何確定賠償主體?(民法通則對此未作規定)1、喪失佔有的動物如果已回復其天然狀態,動物的原飼養人或管理人不承擔責任,應按野生動物致害責任處理。2、如果動物在脫離佔有之後,不能回復其天然狀態,又沒有處於他人的管束之下,該動物造成損害時,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仍應承擔賠償責任。3、動物脫離佔有後,被第三人不當得利而佔有,則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和不當得利人對該動物造成的損害都應承擔賠償責任,責任的份額,可按其過錯確定。4、動物脫離佔有後,被第三人無因管理而佔有的,則對該動物造成的損害,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無因管理人管束動物有過失的,也應承擔一定責任。5、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拋棄了動物,而沒有其他人取得所有權的,則動物造成損害的,原飼養人仍應承擔責任;第三人取得了動物的所有權,則動物造成損害的,原飼養人不承擔責任。 八、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又稱被監護人致人損害)1、構成要件(1)致害主體須是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2)第三人須有受損害的事實第三人的損害包括財產損害,也包括人身損害(3)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害行為須具有客觀違法性(4)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害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間有因果關系2、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害行為的責任主體(1)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監護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2)監護人如果能夠證明自己盡了監護職責,可根據情況適當減輕其民事責任;(3)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自己有財產,首先應由本人的財產賠償,監護人只補充不足部分; (4)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5)在幼兒園、學校生活的未成年人以及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的精神病人致人損害時,上述單位若不能證明其盡了監護職責,應承擔適當的賠償責任;
九、僱主責任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9條規定:「雇員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這是我國侵權法中首次確立僱主責任這一特殊侵權行為類型。 1、僱主責任的概念所謂僱主責任,是指僱主對其僱工在執行受雇事務過程中所為的侵權行為必須承擔賠償義務。 2、僱主責任的適用范圍私有制的法人、其他組織,如私營企業、自然人為開辦的公司、三資企業、個人合夥、以及自然人用工的情況,適用僱主責任。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法人、國有獨資公司的工作人員執行職務造成損害的,應適用職務侵權的有關規定。3、僱主責任的理論基礎(1)民事責任是財產責任,存在他人負責的可能性;(2)雇員的行為是為了僱主的利益,僱主將從雇員的職務行為中得到更多利益,依權利義務一致原則,風險應歸利益的享有者;(3)為了危險控制的需要,促使僱主採取預防損害發生的措施;(4)基於倫理的考慮;(雇員是僱主的替身,雇員的行為等同於僱主的行為)(5)基於加強對受害人的保護和社會風險的分擔的考慮;4、僱主責任的歸責原則僱主責任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即僱主並不以其對雇員的選任和監督的過失誒承擔責任的前提。5、僱主責任的構成要件(1)僱主與僱工之間必須存在僱傭關系 僱傭關系的判斷首先,看雙方當事人之間有無訂立書面的僱傭合同。如果有書面合同,一般即可認定存在僱傭關系。 其次,如果沒有訂立書面合同,則要進一步考察雙方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事實上的僱傭關系。在實踐中,僱工提供勞務並獲得勞動報酬應是認定僱傭關系存在的重要依據。第三,勞務提供方是否由另一方選任,是否需要遵守另一方的勞動紀律或規章制度,是否要按照另一方的指示進行工作並接受其監督。(2)僱工必須是在執行委託給他的事務(從事僱傭活動中)過程中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所謂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3)僱工的行為必須是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一般有四項,即侵害行為,損害事實,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以及行為人的過錯。判斷僱工的行為是不是侵權行為,通常也應以此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為標准。

6. 急求關於幼兒園的法律問題

幼兒園應承擔責任,對於老師無規定,只要能照看好就行。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可能存在的侵權情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蕪湖合並馬鞍山是 瀏覽:485
嗨氏畫師版權問題 瀏覽:982
馬鞍山一銅陵動車 瀏覽:550
商標相似是不是侵權 瀏覽:676
借款糾紛二審答辯狀 瀏覽:990
馬鞍山甜醅 瀏覽:441
lol皮膚龍年限定皮膚 瀏覽:370
伊成果之子 瀏覽:791
知識產權出版社副總經理李程 瀏覽:952
馬鞍山精密鑄造 瀏覽:942
愛玩mc怎樣開創造 瀏覽:809
工程質量保證書怎麼寫 瀏覽:259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瀏覽:164
馬鞍山鄧國支 瀏覽:997
馬鞍山薛宏 瀏覽:3
馬鞍山老倪輔導學校 瀏覽:84
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考試 瀏覽:740
wapi證書安裝 瀏覽:921
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商局 瀏覽:397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表 瀏覽: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