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物業管理糾紛案件的案例分析(內容詳細一點)
被告:史先生、達女士(本所委託人)
承辦律師:牛公慶、張由
爭議焦點:物業公司是否具有訴訟主體資格
案情簡介:
史先生、達女士夫婦繫上海市杏山路某弄某號902、901室的戶主。901室與902室為同單元相鄰的兩套房子,為了把兩套房子合成一套使用,在兩套房子門外的走廊處安裝了一道防盜門。上海SZ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系該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該公司認為史先生、達女士夫婦的行為構成非法佔有,造成公共妨礙,將兩夫婦訴至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
雙方主要觀點:
原告方認為:
史先生、達女士開始裝修購置的房屋時,與原告簽訂了一份《二次裝修管理協議書》,按協議約定,兩被告不得在公用部位安裝防盜門。兩被告的行為違反了合同約定,且造成了公共妨礙。
我方認為:
一、依照《上海市居住物業管理條例》的規定,由於業主違法物業使用規定,影響到相鄰關系,業主委員會或者相關業主、使用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作為物業管理公司,不具有本案的訴訟主體資格,沒有起訴權。
二、被告安裝的防盜門並非公共走廊,而是901、902兩套房子之間的共用走廊,由於901、902兩套房子是一戶人家購買,走廊也實際上是由一戶人家使用,對大樓內其它業主沒有任何影響。此觀點也已得到大樓內的其他業主書面同意,並作為證據向法庭提供。
三、被告與原告簽訂的《二次裝修管理協議書》是一份委託合同,根據《合同法》相關條例,委託合同隨時可以解除。被告當庭向原告出具了《解除合同通知書》。
訴訟結果:
對於原告沒有訴訟主體資格這樣一個明顯的事實,一審案件的承辦法官以「辦過三百多個案子,都是這樣判的」為理由,不予採信,判決原告勝訴。我所律師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正義,向上海市第二中級法院上訴,二中院以同樣的理由駁回了上訴。我方即向二中院申請再審。再審中,法官認為一審二審對於原告具有主體資格的確認是錯誤的,但是為了維護法院的名譽,建議我方撤訴,並親自至委託人家中通知,可以安裝防盜門。後上海市高院出台司法解釋,明確了物業公司在業主違法物業使用規定產生的糾紛中不具有訴訟主體資格。
法律意義:
在上海市高院的司法解釋尚未出台前,我所律師通過正確理解《上海市居住物業管理條例》的精神,通過不懈努力,為委託人爭取到了合法權利。
2. 物業案例分析
第七組
該花園業主的訴訟請求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物權法》第七十四條第1款
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
由於開發商已把該花園的所有土地分攤到商品房中,也無法舉證證明車庫的建設成本未納入商品房成本。該車庫屬全體小區業主所有,嚴格的說屬於小區的配套設施,可以由小區業委會委託物業公司出租給業主使用,出租收益扣除必要的管理成本後歸入小區維修資金。
第八組
不能免於承擔法律責任。
專項維修資金的使用,應當遵循方便快捷、公開透明、受益人和負擔人相一致的原則,專項用於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保修期滿後的維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物業管理條例》第63條和《住宅裝修維修資金管理辦法》第37條對挪用專項維修資金的法律責任專門作了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挪用專項維修資金的,由縣級以上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對其處以上述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還應由頒發資質證書的部門吊銷資質證書。
第九組
101室業主的損失應當由201來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經查,污水源於201室滲漏,201室辯稱:真正的污染源在於本單元主管道及其下水道的堵塞,自己也是受害者。」可以看出是主下水堵,漫至201室,水從201室滲漏到101室。作為主下水管的直接使用者,201有監督維修的義務。至於主水管堵而造成201室的損失,費用可以要求樓上住戶支付。主水管堵,該單元住戶可以要求物業公司進行疏通。
第十組
樓頂平台屬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根據樓頂平台構造和使用功能上的特點,應歸該棟樓的全體區分所有人共有。開發商的承諾,因開發商不是所有權人,周某亦不是惟一的共有權人,承諾無效。
我國《物權法》第七十條規定:「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樓頂平台的權屬,關鍵是認定樓頂平台屬於建築物區分所有中的專有部分,還是屬於共有部分。在界定專有部分和共用部分的界限時,則應以最後粉刷表層為標准,最後粉刷表層之外的頂層樓板,都屬於共用部分,為全體區分所有權人所共有。
第十一組
不合法。
根據「某房地產公司在與業主簽訂房屋買賣合同時約定,小區地下停車場的使用權屬某房地產公司。"某房地產公司只享有使用權。
根據《物權法》第七十六條(四)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
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過半數的業主且占總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同意。房地產公司不是業主,無法選聘管理人。
根據《物業管理條例》第三十四條
一個物業管理區域由一個物業服務企業實施物業管理。小區業主大會成立後,已經選聘了新的物業服務企業,因此地下車庫是小區的附屬設施,自然由物業服務企業來管理。
第十二組
《物業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協助做好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安全防範工作。發生安全事故時,物業服務企業在採取應急措施的同時,應當及時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協助做好救助工作。
《物業管理條例》第四十八條
物業使用人在物業管理活動中的權利義務由業主和物業使用人約定,但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和管理規約的有關規定。物業使用人違反本條例和管理規約的規定,有關業主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三組
《物權法》第七十四條第1款
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
《物權法》第七十四條第3款
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
某物業服務公司不是該車位的所有人,因此協議無效。
3. 一個物業管理的案例分析
1、要求賠償顯然是不合理的,用戶把車停在哪兒和物業公司沒有任何關系,或者說並不是保安強制用戶非要停在市政路上,再者說,作為駕駛車輛的駕駛員應當知道停在市政道路上屬於違法行為,那麼出現違章自然不應當由管理處承擔責任。
2、如果物業管理公司在溝通和禮儀禮節上已經做到了位的話,物業公司就不存在管理上的漏洞。
4. 物業糾紛案例分析問題
1。合理。
2。事故是由於物業公司的失職行為造成的,同時構成了合同違約。
5. 物業服務案例分析
我個人認為,物業付次要責任,龔老太太應付主要責任。物業應承擔相應比例的賠償責任,應該在30%到40%之間比較合理。首先物業公司承擔公共設施公共設備的日常運行和維護,應保證樓道燈的完好率(根據合同約定),樓道燈損壞後應及時修理和更換,故由於物業公司的維修維護不到位,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應負有賠償責任。其次,物業公司的維修維護不到位和龔老太太的摔傷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全部原因,也就是說,龔老太太摔傷不是樓道燈不亮的必然結果,樓道燈不亮不是造成龔老太太摔傷的唯一原因,老人上下樓自己應該有注意安全的責任,不慎摔傷自己應負有主要責任。
6. 物業管理合同糾紛案例分析
大家入住小區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物業管理、維護服務,因此很多小區物業都會與小區住戶簽訂物業管理合同,雖然合同具有約束性,但也避免不了一些因物業服務不到位而產生的糾紛,下面我們就來看一個物業管理合同糾紛案例,了解與物業管理合同有關的知識。
物業管理合同糾紛案例分析
[案情]
原告:李xx
被告:aa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原告是aa花園18幢602房住戶。2003年1月17日原 告與被告簽訂《ss住宅管理合約》,約定由原告使用位於ss14幢樓下編號分別為1421、1425的兩個摩托車車位,用以停放車牌號分別為粵xzx和粵xxx的兩輛摩托車,每輛每月交納30元費用,被告委託工商銀行代收上述費用等。2004年1月21日18時30分,原告將粵xzx摩托車停放在第14幢樓下編號為1421的停車位上,至同月23日11時發現摩托車丟失。原告即告知被告的保安員並向公安機關報案。該轄區的 宏基派出所對此案立案偵查,但至今該案尚未偵破。原告起訴認為,按原、被告雙方的管理合約,被告負責ss住宅小區的管理事務,其職責包括保障治安及加 強對車輛的進出管理。根據《廣東省物業管理條例》及《中山市物業管理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物業管理的范圍包括車輛的停放及停放的場地,內容包括安全防範 服務。因此,被告有法定的義務對車輛的停放進行管理並保障其安全。現由於被告未能對車輛履行足夠的管理,導致原告摩托車失竊,被告應對此承擔賠償責任。被 告辯稱,原、被告之間成立的是車輛停放合同關系,不是保管合同關系,因此被告對原告的車輛只有一般的治安保障義務,沒有保管義務。而被告已在小區的4個出 口設立門崗,並實行24小時保安巡邏,履行了管理合約約定的保障治安、加強對車輛的進出及泊位管理的義務。且在公安機關偵破案件之前,不能僅根據原告的陳 述就認定其摩托車是在小區內被盜的。因此,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裁判要點]
中山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首先,關於 原告摩托車是否在ss住宅小區內丟失,根據原告的陳述,原告於2004年1月21日下午將其使用的粵t9f786號摩托車停放在第14幢樓下編號為 1421的停車位上,至同月23日11時許發現摩托車丟失,遂通知小區值班保安並向公安機關報案。原告的上述陳述與其在公安派出所報案的材料一致。依照最 高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三條關於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的規定,在案件尚未偵破的情況下,應認定蓋然性高的事實,即原告的粵t9f786號 摩托車在ss住宅小區內丟失的事實。其次,關於原、被告之間屬何種法律關系及被告應否對原告車輛的丟失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因原、被告簽訂的管理合約 對車輛的保管並無一致意思表示,雙方當事人之間並未成立保管合同,原告作為業主按月向被告交納物業管理費,被告作為物業管理公司按政府規定的收費標准提供 相應的物業管理服務,雙方形成物業管理服務合同關系。而對車輛的管理屬物業服務合同的一部分,被告在履行物業管理服務合同時,對小區內的車輛等財產負有合 理、謹慎的注意義務。被告雖配有值班、巡邏的保安人員,採取了一定的保安措施,但對出入的車輛並無進行登記等較為有效的管理,未盡其應負的注意義務,故對 原告車輛的丟失負有一定的責任,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原告自身沒有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車輛,對此亦有一定的責任。鑒於此,原、被告雙方責任各半,被告對此 應承擔50%的民事賠償。
一審宣判後,被告不服,向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中山市人民法院認定的事實和作出的判決並無不當,維持原判。
[評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物業管理服務合同糾紛案件,其中的關鍵在於對雙方法律關系的性質及車輛是否在小區內丟失的認定。以下對此分別分析,以期對審理此類案件有所裨益。
物業管理服務合同的性質、特點及物業管理者保安責任的范圍
「物 業」一詞的含義為「財產、資產、擁有物、房地產」等,這是一個廣義的范疇。從物業管理的角度來說,物業是指各類房屋及其附屬的設備、設施和相關場地。而所 謂的「物業管理」,根據國務院《物業管理條例》第二條的規定,即是指業主通過選聘物業管理企業,由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 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相關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秩序的活動。其中,物業服務合同是指物業管理企業接受小區業主或業主委員會的聘任 和委託提供物業服務,業主支付服務費用的書面協議。它明確了物業管理企業和業主各自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是建立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關系的法律文件,是 業主的權利保障書,在整個物業管理活動中處於核心地位。就本案而言,雙方簽訂的《ss住宅管理合約》,提供了當事人雙方活動的范圍和准則,成立了物業 管理服務合同關系。合約明確約定,被告的職責包括保障治安及加強對車輛的進出管理。根據《廣東省物業管理條例》及《中山市物業管理實施細則》的規定,物業 管理的范圍包括車輛的停放及停放的場地,物業管理的內容包括安全防範服務。因此,被告對原告停放的車輛有進行管理並作安全保障的義務。但是,我們也不能憑 借這些約定和規定就認為被告對原告的車輛負有保管的義務,而應該辯證地分析。
首先,根據國務院《物業管理條例》第四十七條:「物業管理企業應當協助做好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安全防範工作」。由此可見,物業管理的保安職能被我國的相關行 政法規定位為「協助」,物業管理企業本身並不能獨立承載轄區內的安全防範工作。因此,保安代替不了警察,業主只能通過與物管企業約定更優質化的服務來增加 安全系數,而決不能將物業管理理想化成保險櫃。
其次,物業管理合同是一種委託服務合同,不同於保管合同。物業管理中安全服務的性質是一種群防群 治的安全防範服務,是一種廣義上的社會安全。保安不是保鏢,只要盡到善良管理者的普通注意義務即可,不能要求其保障區域內所有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而保管合 同則不同,它是對特定財產的監管,它要求管理者履行較大的注意義務。
再次,從物業管理費的構成來看,業主交納的保安費用與其要求換取的安全服務水平差距太大,顯失公平。根據民法的公平原則和權利義務對等原則,業主不能憑借交納微薄的保安費而要求物業管理企業提供天衣無縫的安全防範服務。
綜 上所述,就本案而言,雖然被告對原告的車輛不負有保管義務,但基於雙方的物業管理服務合同關系,被告對原告的車輛負有管理並作安全保障的義務,而被告對出 入的車輛並無進行登記等較為有效的管理,未盡其應負的注意義務,故被告對原告車輛的丟失負有一定的責任,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根據公平原則和權利義務對 等原則,由被告對原告丟失的車輛承擔50%的賠償責任是比較合理的。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4-06-13,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點擊領取看房紅包,百元現金直接領
7. 物業管理中的案例分析。
不合法。程序你可以看一下物業管理條例,我在這里就不復制了,占的地方太多,浪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