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撒旦詩篇講的什麼內容何處可以下載或在線觀看
《 撒旦詩篇》:局外人拉什迪的悲愴與狂笑
四處流浪,躲避宗教恐嚇和死亡威脅的薩曼.拉什迪,在1999年11月26日終於喘了一口長氣。德國柏林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無疑是對這位寫過著名長篇小說《撒旦詩篇》的逃亡作家的一種文化肯定和學術認同。躲避追殺,藏匿十年之久的拉什迪似乎可以回到書房開始他的天才寫作了,事情往往又並非如此簡單。
1947年,薩曼.拉什迪出生於印度教徒占絕對優勢的孟買,其家族信仰伊斯蘭教,但他的父母則保持英國紳士生活,與鄰居格格不入,互不往來。童年的拉什迪膚色白皙,長得像個西方童話中的洋娃娃,所以在印度本土,他是眾多有色人種玩伴的嘲弄對象。薩曼.拉什迪1968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後來和父母離開印度孟買,定居巴基斯坦,其間由於他在導演的話劇《不安分的日子》中使用了「豬肉」這一詞彙,致使作品慘遭禁演,不得不隻身逃到英國尋求文學夢想與命運規避。
英國人接納了拉什迪,他創作的小說《深夜的孩子》獲得了著名的「布克獎」。這部小試牛刀的小說寫於1981年,講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印度獨立的時候,出生了一千零一個嬰兒,他們互相聯絡,並且個個神通光大擁有驚人的魔法。具有優良貴族傳統的英國文學承認了薩曼.拉什迪。在倫敦長年不散的霧煙的籠罩下,他騷動不安的靈魂和流浪無依的心逐漸安靜下來,讀書寫作會客訪友,作為一種生活的必須,被他經營得神秘而且滋潤。
《撒旦詩篇》這部不朽名篇於1989年橫空出世,引起了世界文壇的震動和牧斯林國家的惱怒。在文化秩序和意識形態方面看來,作家拉什迪不但是教派的罪孽,而且成了人人領受真主之命皆可誅滅的異類。
眾所周知,早在千年以前,擔負某種使命的伊斯蘭教知識分子即認為穆汗默德受到魔鬼的迷惑,不慎在聖書《古蘭經》中混入兩段偽書,幸好被「萬能的真主」覺察並及時刪除,避免了蠱惑人心危害信徒之險惡,因而成為真主的純粹之音。有意思的是,十九世紀的西方傳教士不買這種說法的帳,他們緊緊抓住偽書的把柄,使嘲笑和譏諷穆斯林成為宗教的時尚。隨後,伊斯蘭教後學者用盡辦法,拿出多種例證斷然否定真主曾經犯過錯誤。然而叛逆者薩曼偏偏不信這一套兒,在其作品中,主人公之一的吉布利爾恰恰傳遞了撒旦篇章,再現了全球穆斯林們捂住耳朵,蒙上眼睛一直都不聽不聞的魔鬼故事。
拉什迪的作品煽起惡火,被伊斯蘭原教主義視為惡意誹謗和公然挑釁。「我的小說不是談伊斯蘭問題的。」盡管可憐的薩曼作過這樣的申明。但他的《撒旦詩篇》中卻有不少敏感之處,借用、發揮扭曲和臆造了一批伊斯蘭教的觀念和人物,以奔放不羈的想像力和玩事不恭的態度在星月旗上塗抹了一系列對立因素構成的現代主題。比如生死輪回、善惡敵對、東西方對立、惡俗與宗教爭論等等。拉什迪的小說不僅在宗教和政治觀念上特行獨立,我行我素,國際政要如聖雄.甘地夫人、齊亞哈克總統及「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也被作為小說配角隨意驅使。他的小說《深夜的孩子》,用甘地夫人(或「這個老寡婦」)的半白半黑的頭發來隱喻印度由公開和地下兩種市場構成的經濟混亂。
這種被穆斯林視為魔鬼般褻瀆神靈的嗜好與幻想同薩曼.拉什迪的獨特經歷不無關系。自降臨世間以來,他一直生活在異己的環境,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他和家族的信仰沒有任何血緣傳承,更不見禁忌和規避,理所當然地成為主流社會和文化秩序之外的局外人。在他臨空振羽的幻想和才華橫溢的寫作中,局外人的孤獨意識作為銘心刻骨的心理體驗,被轉化為不可言說的的精神失落和對主流文化的反抗動因,使本來具有悲劇感的作家主體意識更加趨向黑色幽默般的喜劇色彩。
《撒旦詩篇》看似笑話連篇,實際上,處處延溢著作家悲涼孤獨的心境。 像人類需要通過男女的結合來延續生命一樣,他也註定要為他的寫作付出慘重代價,要給我們這個脆弱的世界帶來不少麻煩。1989年2月15日,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命令全球十億穆斯林教徒追殺薩曼.拉什迪,兩名富翁也積極響應,開價520萬美元元懸賞他的首級。雖然拉什迪為他無意中傷害穆斯林的感情再三深表遺憾,但霍梅尼仍然拒絕道歉,強烈要求英國政府查禁《撒旦詩篇》。為此,歐州共同體諸國一致譴責伊朗侵犯英國主權,西方文化屆也紛紛集會,抗議霍梅尼違反人權,干涉文化自由。伊朗宣布與英國斷交。幾乎所有的伊斯蘭國家和西方國家都對他的小說表明了立場與看法,先後曾有幾十條生命在與此有關的抗議集會中喪生。評論家認為,這是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在文化政治上幾千年對立所翻開的新的一頁--此書在上個世紀的社會和整個世界文學史上的反響可謂盛況空前。
「兩名印度演員乘坐的一架印度航空公司的飛機被加拿大的錫克教徒劫持,正好在珠穆朗瑪峰高度的天空爆炸。」紀實與虛構的寫作技巧在拉什迪的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發揮。按照歷史記錄,當時,失事客機上無一人生還,但薩曼.拉什迪則把現實與幻想融為一體,有意顛覆生死、人鬼的界限,讓吉布利爾和察姆察在無降落傘之前提下邊降落邊在空中聊天,直到安全飄落在白雪覆蓋的英國海濱。傳統的印度輪回轉世說在飛機失事這一現代空難形式里再現成荒誕的鬧劇,不難看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手筆在此得到了經典運用,察姆察頭長犄角,腿長長毛,雙腳也變為羊蹄。伊斯蘭教認為,天使長加步里埃爾(Gabr ieI)把真主的聲音《古蘭經》傳遞給先知穆汗默德。而演員吉布利爾(Gi br ieeI)和天使長的名字幾乎一樣,理所當然地成了天使長的轉世。在這場空難中,吉布利爾的外表盡管沒有發生變化,意識中,卻深信自己早就變成了為真主傳送經書的天使長加布里埃爾。可笑,可恨的是,這位摩登的天使長一落在英國的海濱就翻臉不認人,拒絕承認他認識倒楣的察姆察,致使他被警察抓走。
荒誕不經的《撒旦詩篇》揭示了現代哲學的悖論和對宗教的戲擬。作為魔鬼的轉世,察姆察在移居英國前的飛機上慶幸自己離開並詛咒印度,但飛機出事後,他卻成了伊斯蘭傳統文化中的「精」--外形具有動物特徵,有角,有蹄,兼備善良與邪惡的雙重本性。在人類社會秩序和文化譜系中,察姆察和薩曼.拉什迪本人一樣,不得不為證明自己是人而非異類終日奔忙,徒盡全力。
可愛的「壞傢伙」拉什迪在他的小說中還竭盡影射暗示之能事,《薩旦詩篇》最令穆斯林反感的內容是一名叫馬洪德的商人(意指穆汗默德)在黑暗的沙築之城賈西利亞(影射聖地麥加)創造而不是繼承了世界上「最為偉大」的宗教。在這一偉大宗教誕生之日,一個神秘的聲音在他耳邊不停地發問,「你是什麼,人還是老鼠?」,使歐州中世紀中用來諷刺穆汗默德(Mahammed)的馬洪德(Mahound)這一台詞激起了十字軍東征以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間的新仇舊恨。為了間離小說的閱讀效果,或出於整個作品風格結構的需要,馬洪德手下的書記員和作家的姓氏一樣也叫薩曼。但此薩曼玩性十足,經常搗亂,篡改馬洪德口述的真主的啟示。馬發現這一惡作劇後,按伊斯蘭教之規則本應將褻瀆聖靈的薩曼處死,竟又十分意外地寬恕了薩曼。
現實中的作家薩曼.拉什迪當然沒有小說中的薩曼幸運。霍梅尼為他定的罪名是「褻瀆聖靈,應該處死」,他和筆下的人物一樣,不得不在心靈和文化的閱讀中或現實與歷史里幽靈般地沉浮。1998年,伊朗外長哈拉齊承偌政府不再支持懸賞追殺拉什迪,至此活得半人半鬼的作家才得以走到陽光下,利用在美國出席新作《她腳下的土地》的首發式的時機公開路面,並在互聯網上作秀與網友聊天,表示自己喜歡「問題女孩」雲雲。1998年11月26日,的確是薩曼.拉什迪生命中值得紀念的日子,柏林自由大學為他頒發了榮譽博士證書。德國傳媒為這位一直被原教主義帶來的死亡陰影所緊隨的作家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以「旦澤三部曲」獲得偌貝爾文學獎的君特.格拉斯也到會祝賀,給予他寶貴的友誼和及時的思想援助。
十年前,正是這位勇敢的德國同行和「前蘇聯」作家雷巴科夫等一道發起了全球作家簽名支持拉什迪的聲援行動。老格拉斯的親自到場不能不說是冒生命危險的義舉。因為伊朗政府態度依舊曖昧,放出「宗教法令不可廢除」的口風,霍梅尼領導的宗教組織仍然堅持追殺薩曼.拉什迪,況且有508名伊朗教徒表示捐獻各自的腎臟集資繼續懸賞他的首級。這對命定要被死亡威脅的拉什迪來說,君特先生的支持或許微弱如風中的蠟燭,然而就青天白日下時常處於弱勢的作家本身,竊以為他的光亮遠比太陽還要溫暖真切。
㈡ 撒旦詩篇的概況
伊斯蘭國家,《撒旦詩篇》引發了大論戰,因為許多穆斯林指責該書褻瀆神靈。魯西迪因而遭伊朗精神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下達追殺令。在這次伊斯蘭教判決之後,魯西迪被置於英國警方保護之下,英伊兩國甚至一度斷交。盡管伊朗於1998年發表了一份妥協的聲明,魯西迪也表示不再繼續躲躲藏藏的生活,但至今伊朗宣布的死刑判決並未廢除,而且依伊斯蘭的規定,唯一能撤回追殺令的只有發布追殺令的人,即已故的霍梅尼。
盡管魯西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體侵犯,但《撒旦詩篇》的各國翻譯者與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害身亡。
㈢ 求「魔鬼詩篇」作者印度裔作家魯西迪的情況
有「後殖民小說教父」之稱的塞爾曼.魯西迪,數度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以諾貝爾獎一向頒給啼聲初試的新銳作家來看,魯西迪聲名遠播的地位,實際上也已無需諾貝爾文學獎的添花或加冕。魯西迪出身印度孟買,早年赴英求學,獲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碩士,1988年因出版《魔鬼詩篇》(Satanic Verse)遭致回教什葉派領袖柯梅尼下達全球追殺令,在經歷為躲避追殺而長達10年的隱居之後,現定居美國。
魯西迪的作品具有寬闊的歷史深度和政治意涵,多面性涉及歷史史詩、政治批評、第三世界民族敘事、身分認同、文化混雜、離散書寫、國協文學領域。他自稱「政治小說家」,作品充滿反官方話語的政治激情,每一次的寫作就像經歷一場政治豪賭,一再引起民族官僚政權的忿恨。《午夜之子》(1981)寫於印度獨立初期的黑暗年代,一部罕見的「大型歷史政治小說」。小說的兩個主角撒利姆.撒奈伊(Saleem Sinai)和濕婆(Shiva)的競爭,分別代表希望與黑暗的對立。這是一部帶有魔幻光怪色彩,又帶有重建平民歷史話語的「辣醬之作」,展現了魯西迪豐富的歷史想像和諷刺能力,他以多元論和混雜性對中心論和經典論進行挑戰,通過模糊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以創造性的荒謬挑戰種族教義和宗教神諭的頑固性。
《魔鬼詩篇》是一部以魔幻現實手法寫成的宗教反諷文本,魯西迪挖苦宗教的癖好在這部小說中發揮得淋漓盡至。兩個中年男子從一部空中爆炸的飛機向下墜落,離奇而爭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刻意取名與真主首席天使同名的英吉列(GibreelFarishta),和一個同樣刻意與穆罕默德諧音的商人魔罕德(Mahound)之間。實際上,「魔罕德」是一個極度敏感的字眼,它一直是中世紀以來歐洲宗教劇本用來諷刺穆罕默德的「穢語」。魯西迪似乎刻意挑起十字軍東征以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新仇舊恨。小說中,將一位患有麻瘋病的預言家取名阿伊莎(Ayesha),它與穆罕默德最年輕而寵愛的妻子同名,魯西迪宗教反諷的狂野和放肆,再再引起回教世界至今難以咽下的怒氣。
1991年的《想像的故土》是一部「世界主義—後殖民批評」的重要文集,魯西迪批評了一種以血統為靠山的文化頑固主義(ironies of culture),它做為殖民政治的殘余,是當今世界上最危險的思想,是製造集中營和掀起戰爭的禍根。魯西迪自稱文化的混血兒、歷史的私生子,他努力倡導一種以混雜、不純、混合、重組、移動、越界等概念為組合的「文化移植論」(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1995年的《摩爾人的最後嘆息》(The Moor'sLast Sigh)是一部大型家族史詩小說。「摩爾」是指一種「早熟人」,生理成長時間比一般人快兩倍,魯西迪刻意塑造摩拉耶斯.佐格意比(MoraesZogoiby)這一奇特的人物,一個混合著父親猷太血統、犯罪頭目和天主教藝術家母親的「怪胎」,以摩爾的身世和奇聞怪譚來比喻政治勢力錯綜復雜以及種族、文化、宗教混亂交雜的印度歷史。
魯西迪的貢獻和在於建立了「魔幻寓言體」的後殖民文學,實現了從邊緣「回寫帝國」的解殖策略。魯西迪是這個全球移民時代永遠的過客,既是母國族人的叛逆者,也是西方帝國文化庄園的入侵者,他以一個文化鑣客的姿態,在帝國文學的中心建立了一座「後殖民嗆聲」的堡壘。
http://zh.uncyclopedia.info/wiki/%E9%AD%AF%E8%A5%BF%E8%BF%AA
㈣ 有〈撒旦詩篇〉寫什麼的
反對正統的宗教統治。把撒旦描繪位反抗的鬥士。體現了人文精神。
㈤ 那麼伊斯蘭教這么痛恨撒旦詩篇
作者採用象徵手法,影射了先知穆罕默德,褻瀆了伊斯蘭教。
㈥ 跪求驚世奇文《撒旦詩篇》的中文版
電子版下載http://www.bomoo.com/ebook/ebook.php?bookid=2384
此處電子版為英文原版,以下摘自中文版(台灣)的介紹。
內容簡介
出版史上,從來沒有一本書像《撒旦詩篇》,奪去那麼多人命,引爆那麼大的國際危機,有那麼多顆炸彈,為了一本書,而被扔向書店。自從1988年,它在英國問世以後,所引發的「事件」從歐美、印度到日本,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60,傷者數以百計。其中有譯者、出版者、燒書者,還有更多完全不相乾的人。懸賞追殺作者的獎金被一再提高,竟然高達3百萬美元。激進團體還堅稱,追殺令依然有效,至今從未改口。
今天,《撒旦詩篇》已成為言論自由的代名詞。不管是要討論後冷戰世界秩序、文明之沖突,還是要探討回教基本教義派的興起茁壯,都不能不提到《撒旦詩篇》。
在「九一一」之前,也只有《撒旦詩篇》事件,足以左右世人視聽,從此主觀認定,西方代表正義和理性,回教則等於恐怖主義。
對照本書的內容,這樣的簡單二分法真是諷刺至極。因為,本書所針砭的當代弊病之一,就是當我們遇到異文化時,往往出於無知,而加以妖魔化。
小說中的敘事者「我」不是別人,正是魔鬼。 被恐怖份子劫持的噴射客機在空中爆炸,全機無人生還,除了兩個主角。他們是兩名早已失去信仰的回教徒,活活掉到英國海灘,從此展開各自的魔幻之旅。
其中一位吉百列,時夢時醒,夢中的他是天使吉百列,也就是《古蘭經》中傳達神諭的天使。夢中接受他天啟的,有一位是宣揚「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先知,有一位是以信仰之名,號召暴力向西方宣戰的宗教領袖,還有一位,是宣稱可以分開阿拉伯海的少女。有一度,夢中的吉百列驚覺,從自己口中流泄出的,有些並非古蘭真言,卻是魔鬼篇。
另一位主角薩拉丁,空難生還後即容貌大變,頭上腳下長出羊角羊蹄,一如傳說中的魔鬼模樣。好不容易恢復人相,心中卻已滿懷仇恨。於是,他也說出連串的撒旦詩篇。
作者的筆法虛虛實實,寫下這本詭趣橫生的小說,以兩名主角的蛻變與重生為主軸,探討我們所處的後現代世界以及人類心靈的人性與魔性。
㈦ 撒旦詩篇txt
&app=zd
㈧ 撒旦詩篇是否有中文翻譯版本
目前有中文版本,不過是台灣版的,且被出版社緊急叫停。以前在香港是可以買到,不過不知道現在還能不能找到,建議樓主去舊書網淘淘,也許會有收獲。英文版的倒是很好找,樓主若有耐心,可以自己翻譯著看。
㈨ 撒旦詩篇是一本怎樣的書
《撒旦詩篇》是一部幻想型小說,全書共500多頁,作者用一種類似聖經的語言,敘述一個印度電影明星夢中幻出一位商人,受了主的耳語,成了先知,進入一座城市創建一種宗教。穆斯林認為,作者採用象徵手法,影射了先知穆罕默德,褻瀆了他們的宗教,因而引起了穆斯林的憤慨。
《撒旦詩篇》是1988年9月英國企鵝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拉什迪。該書探討了後現代世界以及人類心靈的人性與魔性。
(9)撒旦詩篇引起十年糾紛擴展閱讀
英國企鵝書店原本打算在拉什迪的出生地印度出版《撒旦詩篇》該書,但是印度的企鵝分店接到該書手稿的復印件後考慮了很久,認為此書不宜出版。後因印度兩家雜志采訪拉什迪,披露了該書的內容,引起印度政府的注意,於是印度政府通知倫敦企鵝書店,《撒旦詩篇》一書不準進入印度。之後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索馬里、孟加拉、蘇丹、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也紛紛宣布了禁止令。
盡管拉什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體侵犯,但《撒旦詩篇》的各國翻譯者與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