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新聞侵權投訴

新聞侵權投訴

發布時間:2021-05-20 14:42:29

① 微信公眾號里轉載的的新聞,而新聞中有提到一些公司名稱,也是屬實的,那個公司投訴我們侵權算侵權么

如果告你方誹謗的,如果事實成立,對方是不能勝訴的。

【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更多戳我頭像~

② 論壇轉載新聞是否侵權

網站不具備封殺作品傳播權的能力!
別看它列舉了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是在學趙本山忽悠人呢!
作品的傳播權歸作者所有.除非這個作者就是網站本身,或者該作品是網站職員在利用網站資源等創作要件基礎上創設的職務作品!
或者是,作者對網站有專有授權!(不過一般作者不會那麼傻,自我封閉自己作品!)
否則,除非作品上載明非經作者同意不能轉載,不然是不會夠成侵權的!
相反的,網站倒是構成對讀者合理使用權的侵犯,和原作品作者作品傳播權的侵犯!

③ 12318的舉報受理范圍

12318的舉報受來理范圍是營業性自演出活動,歌舞娛樂和游藝娛樂等場所經營活動等。具體說明如下:

12318全國文化市場舉報網站受理對以下領域違法行為的舉報投訴:

1、營業性演出活動。

2、歌舞娛樂和游藝娛樂等場所經營活動。

3、藝術品經營活動。

4、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活動。

5、互聯網音樂、互聯網游戲、互聯網動漫文化活動。

6、文化行政部門管理的其他文化經營活動。

(3)新聞侵權投訴擴展閱讀

12318的工作內容:

為進一步方便群眾對文化市場進行監督,加大對侵權盜版、非法演出、假唱假演奏、接納未成年人等文化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根據國務院《信訪條例》和文化部《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管理辦法》,文化部於2011年4月26日正式開通12318全國文化市場舉報網站。

12318全國文化市場舉報網站主要受理娛樂場所、營業性演出、藝術品、網吧、網路游戲、網路音樂等市場的群眾舉報。公眾可直接登錄網站,填寫舉報信息。文化部將安排專人在後台進行處理,並視具體情況進行直接查處或交由省級文化行政部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進行查處。

④ 遼寧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版權申請效率太低了,求投訴的方式

你可以找代理辦,國家局的都快,地方的部門人手不足,多一些理解

⑤ 如果媒體報道不實,應向什麼部門投訴

可以向抄該媒體的領導反映情況,也可以向該媒體的上級主管部門(黨委宣傳部門)反映情況;如果侵害本方合法權益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條鏈接:〈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⑥ 新聞報到不真實,會負什麼法律責任嗎如何維權

可以要求報料人發布公告更正不實報道,沒效果可以起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零九條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若受到侵害,有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一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6)新聞侵權投訴擴展閱讀: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重要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

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⑦ 自媒體把電視上的新聞視頻節目寫成文章,會不會被投訴侵權

如果這種改寫後的文本包含大量的視頻中原文案,是可以被認為侵權的。
如果是根據視頻進行改寫,新聞節目不算侵權,但非新聞故事類的內容仍然涉嫌侵權。

⑧ 新聞不屬實,嚴重侵犯名譽權,各位怎麼辦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問:因新聞報道或者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譽權糾紛,如何確定被告?

答:因新聞報道或其他作品發生的名譽權糾紛,應根據原告的起訴確定被告。只起訴作者的,列作者為被告;只訴新聞出版單位的,列新聞出版單位為被告;對作者和新聞出版單位都提起訴訟的,將作者和新聞出版單位列為被告,但作者與新聞出版單位為隸屬關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職務所形成的,只列單位為被告。

新聞侵犯名譽權是指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所反映的內容侵犯了特定的自然人或法人對其名譽所依法享有的權利。 而新聞侵害名譽權抗辯事由即指媒體的新聞活動雖然給他人的名譽造成了損害,但該行為依法不構成侵權行為的情形。

上世紀以來,伴隨著廣播、電視的誕生和報業的發展,各種大眾傳播媒介諸如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新聞傳播媒體更是被冠以「無冕之王」的稱號。

在我國,由於近十年來國家對傳媒事業的大力發展和新聞政策對輿論監督的積極倡導,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更是深入到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聞媒體所進行的輿論監督這項帶有社會責任的工作也使其在相當程度上被權威化。傳播事業的發展,傳媒影響力的擴大,輿論監督的加強,新聞媒體公信力的提高,都不可避免使新聞報道在追逐新聞的同時更加深入和細致,引起侵犯名譽權的案件。據最高人民法院梁書文先生介紹:「1993年受理的侵害名譽權案件比上年上升26.53%;1994年為3543件,比上年上升12.1%;1995年為3843件,比上年上升8.74%;1996年為4417件,比上年上升14.94%;1997年為4625件,比上年上升5.3%。1997年比1993年多了1514件,四年間上升了48.75%。」(徐訊:《新聞記者》1998年第1期)這其中就包括以新聞傳媒為當事人的訴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法制部主任徐訊曾指出:隨著新聞輿論監督事業的發展,中國新聞的侵權糾紛正處於第四次高峰期之中。(徐訊:《中國青年報》2002年2月10日)

由於新聞侵權案件多數是公權與私權的較量,在這種案件中,新聞媒體相對於普通自然人,是掌握話語權的強勢一方,在法律的公平原則之下,更容易被判罰侵權,承擔責任。新聞侵權訴訟的增多,使得新聞媒體常常作為被告,為了訴訟而奔波不休,勞民傷財,影響其正常運營。以至於部分新聞媒體談虎色變,避而遠之。在這樣一種現狀之下,新聞媒體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新聞的輿論監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新聞媒體如何才能充分的進行輿論監督,同時又不違反法律法規,正當的行使自己的權利並在相關法律問題中勝訴呢?這就引出了新聞侵犯名譽權的抗辯事由。

二、新聞侵害名譽權民事責任的免除事由

(一)證明傳播內容的真實性

新聞傳播內容的真實,並不要求作品百分之百的真實准確。由於新聞工作的時效性、復雜性特點,要求新聞作品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准確無誤是不現實的。只要報道中關繫到特定人名譽的部分基本准確就構成免責事由。這包括兩層含義,首先要關繫到特定人名譽。有的新聞在主要報道某人時並無失實之處,但涉及的其他人或事卻發生了基本內容的失實。這對於後一相對人來說,也屬於內容失實。其實,「基本事實」的劃分界限在於錯誤報道的比例是否足以影響到特定人公正社會評價的降低。比如將數額不大的偷稅行為描繪成偷稅漏稅上百萬元,就是將一般違法行為變成了犯罪,明顯貶低了他人的社會評價,侵害了他人名譽權,屬於基本事實失實。再比如,將某公司從事非法經營所投入的總金額700萬元說成了非法牟利700萬元,經調查,該公司非法牟利是50萬元。報社對公司非法經營的報道是基本屬實的,報道中牟利金額的失實,對公司的名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不構成侵權。在該案中,數字的失實就不構成基本事實失實。

(二)權威的消息來源

國家立法、行政、司法機關及執政黨組織的文件、行為、事務稱為權威消息來源。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人員據此撰寫發表的客觀報道,不必承擔對內容真實性的審核責任。也就是說,各級國家機關和執政黨組織供新聞單位發表的材料應當具有使公眾相信其為真實確定的證明效力,即公信力。新聞媒體的活動以滿足公眾知情權和實現言論自由為根本目的,是一種具有公益性質的信息傳播活動,因此新聞媒介客觀准確的報道有關黨和國家機關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公共事務,既是其權利也是其義務。只要報道是對黨和國家機關的公共文件、行為、事務的客觀引用和描述,即使內容對特定人的名譽有損,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也不承擔侵權責任。當然,如果國家機關對其公布的文書和公開的職權行為做出公開糾正,則新聞機構有義務做出公開更正。

以上具有公信力的權威消息來源以外的個人、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因不具有足夠的權威性,提供的新聞材料也不具有公信力。新聞單位和作者對這些消息來源提供的材料應當也能夠調查核實。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即使是提供本單位內部或自身活動的材料,如果內容涉及特定人的名譽,新聞單位和作者也應進行核實。有些新聞單位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來稿只看公章,不予核實就發表,如果構成侵權,新聞單位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公正評論

新聞學上的評論是指新聞媒介結合重要的新聞事實,針對普遍關注的實際問題發表的論說性意見。從性質上分為批評(criticism)和評價(comment)。新聞媒介是社會輿論的窗口,也是社會監督的重要工具之一,更是公民行使憲法賦予的批評監督權利和言論自由的途徑和手段。因此保護新聞媒介就社會關注的焦點及公眾利益有關問題進行評論的權利就非常必要。

我國對「公正評論」適用范圍相當狹窄,僅提到「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批評和評論」。實際上,公正評論這一抗辯事由的內涵相當廣泛,但其構成必須符合兩個要件,一是公益,二是公正。所謂「公益」指評論的對象必須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包括: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立法和司法機關的各種政策、措施。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各種行為和決定,個人和團體在藝術上的表現,公眾人物以及重大事件的真相。所謂「公正」,是指評論者依據客觀事實,發自內心的誠實、公正的立場和認真的態度做出評論,對藝術作品和學術作品的評論應當對事不對人。

(四)未通過大眾傳媒公開

在我國,新聞機構可以將自己了解但不適於公開刊登的材料編成「內參」供領導部門參考。這些內部參考資料,顯然是排除在大眾傳媒之外的。因此,盡管這些內部參考資料由新聞機構編印,但其刊載的內容即使有不實之處,也不構成新聞侵權,甚至連一般名譽侵權都不構成。在現實中還存在很多機關團體學術機構和企業編印的、只在本單位(系統)或其他一定范圍內傳播的刊物。這些刊物只取得國家「內部資料准印證」而不能公開發行,但是可以在單位之間交流贈閱。這種內部刊物的受眾相對有限,但往往是與受害人接觸機會較多的人,內容一旦失實也會給涉及人造成相當的影響。盡管如此,這種內部刊物跟大眾媒體在製作主體、受眾范圍、社會影響上都有質的差別,因此內部刊物發表的內容侵害特定人名譽的,也只能認定為一般名譽侵權,不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

(五)受害人同意

受害人同意是指被侵害人事先明確做出自願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在新聞侵害名譽權中,就是指被侵害人同意發表可能對自己名譽造成影響的內容。新聞作品以特定人為寫作對象時,往往要采訪特定人本人或由其提供材料。作者根據受訪人自己的陳述或提供發表的材料寫成的文章發表,應視為受訪人同意,作者和新聞機構可以免責。不過在實際生活中,作者根據受訪人的陳述或提供發表的材料成文發表,卻常常引出糾紛。如李某某訴郝某某、《蘭州晨報》社、《現代婦女》雜志社案。原告系「變性人」,在接受《蘭州晨報》記者郝某某采訪時,不僅向記者詳盡講述了其做變性手術的前因後果,還提供了關於自己經歷的書面材料。期間,第一被告為原告拍攝了照片,隨後用原告真名寫成文章發表於《蘭州晨報》,並配發了原告照片。第一被告後又將該文發表於《現代婦女》雜志。在原告所在地引起轟動,導致原告被迫遷往外地。原告至蘭州中級法院起訴三名被告侵犯名譽權。後雙方庭外和解,原告獲賠。在本案審理過程中,第一被告曾提供了其通過長途電話向原告詢問能否使用真名的電話記錄和電話錄音。但合議庭認為該證據不能證明原告明確同意被告使用其真名和照片。因此,爭議的關鍵往往在於當事人在相關內容公開之前是否對文章的寫作和發表所可能涉及的事項明確表示同意。新聞采訪人通常具有專業知識,在采訪中處於主動地位,而采訪對象在提供了相關素材之後,對采訪者如何使用資料,如何製作和公布采訪內容,往往無能為力。筆者認為,新聞采訪人員與采訪對象應當在采訪之前,就采訪及采訪內容的製作和公布所涉及的問題等進行明確約定。例如是否允許使用本人真名和照片,是否允許引用所提供的全部資料,有關內容公布前是否須經本人審核等。還要約定,如果遇到約定以外的情況時,應當先與本人協商。另外,在采訪對象同意的情況下,對於涉及其他人名譽的部分,采訪人也應當徵得相關人同意。 (朱旋:《合法與非法——論新聞侵犯名譽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與免除》)

⑨ 趣頭條投訴抄襲怎麼處理

我剛剛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一個原創號,文章多半是搬運。我同你版的情況是一樣的,原文抄襲權2篇,一字未改。投訴是成功了,自己的賬號就被無緣無故扣50分。沒有郵件通知,50分就沒了。 被我成功申訴回來的文章推 薦160萬閱讀23萬,我很是開心!莫名的又說我文章質量差審核失敗,被駁回廢棄,我就不懂了,那麼多人看,怎麼就質量差了,我又不是寫的花邊新聞。真覺得走取頭條很失敗,新手一出爆文就被駁回,各位珍重啊

⑩ 我的肖像權被侵犯,該怎麼投訴舉報要求賠

肖像是採用攝影術或者造型藝術手段反映自然人包括五官在內的形象的作品。 肖像權為人格權之一種,是自然人對於肖像的製作權和標表使用權。法律上的肖像為自然人人格的組成部分,肖像所體現的精神特徵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轉化或派生出公民的物質利益。法律保護公民的肖像,是基於肖像上多方面體現了公民的精神利益、人格利益。
肖像權人對自己的肖像享有專有權,肖像權人既可以對自己的肖像權利進行自由處分,又有權禁止他人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使用其專有的肖像。具體而言,肖像權的內容包括肖像擁有權、製作權和使用權等方面。
肖像擁有權指公民有權擁有自己的肖像。未經公民的許可,他人不得擁有該公民的肖像,也不得損壞公民的肖像。
肖像製作權是指製作肖像的決定權和實施權,即決定是否製作、如何製作肖像的權利。肖像人可以自行製作肖像,例如自拍、自繪等;也可以委託他人製作,如委託照相館、畫室製作。如有人主動為肖像人拍照或造像,則必須從肖像人取得肖像製作權。但此項權利,應當受到一些限制,主要包括(1)政治家、影視和體育明星以及其他公共人士,在公開露面時,不得反對他人拍照;(2)參加遊行、示威和公開演講的人,因其活動目的具有公共性,則不得反對他人對上述活動拍照;(3)有特殊新聞價值的人,不得反對記者的善意拍照。如特別幸運者或者特別不幸者、重大事件的當事人或者在場人等,均屬這種情況。(4)嫌疑犯不得反對司法人員為司法證據目的的拍照。
肖像專用權是指使用肖像來標記和表彰自己的權利,即決定是否使用、如何使用肖像的權利。未經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使用其肖像。
肖像權侵權認定標准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見,構成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通常應具備兩個要件:一是未經本人同意;二是以營利為目的。常見的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主要是未經本人同意、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商業廣告、商品裝潢、書刊封面及印刷掛歷等。對於侵犯肖像權行為,受害人可自力制止,例如請求交出所拍膠卷,除去公開陳列肖像等,也可以依法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或賠償損失等。賠償損失請求權,不以財產損害為要件。
其他法律和司法解釋對侵犯肖像權也作出一些相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39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
肖像權的侵害
未經本人同意,以營利為目的而使用公民肖像的行為。關於侵害肖像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中國理論和實踐上認識並不一致。一種意見認為,中國《民法通則》第100條的規定說明,侵害肖像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二:一是未經本人同意,二是以營利為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肖像權既是公民的一項專有權利,那末只要是未經肖像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不論是否營利,均應看作是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權,這與《民法通則》第100條的規定並不矛盾。因為未經公民同意,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其肖像固然構成了侵害他人的肖像權,但不能由此推出侵害肖像權必須以營利為目的,如污損、醜化公民的肖像,即使不是為了營利,也應認為是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權。通常認為,為了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為了公民本身的利益而必須使用公民的肖像時,雖未經本人同意,也不構成侵害肖像權。如在表彰大會上拍攝勞模代表的照片,在進行體育比賽時拍攝比賽的場面或錄像,為教學和創作而由公民作模特兒製作其肖像,為了追捕潛逃的罪犯而在通緝令上使用逃犯的肖像,為了行使正當的輿論監督,揭露某些丑惡現象而依法公布丑惡行為者的肖像,為了尋找下落不明者而在報刊上刊登失蹤者的照片等。侵害公民的肖像權的往往同時侵害公民的名譽權或其他人身權。侵害公民的肖像權可能給公民造成精神損害,也可能造成其財產損失。依民法通則規定,當公民的肖像權被侵害時,公民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院有權依法收繳侵權人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對肖像權的法律保護,在歷史上最先是由版權法來擔當的。1876年德國《美術作品版權法》規定,禁止非法復制他人肖像。1896年,德國柏林高等法院法官克斯勒首次提出肖像權(Das Recht ameigenen Bilde)的術語。此後各國民事立法相繼使用並建立了保護肖像權的法律制度。

閱讀全文

與新聞侵權投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ol皮膚龍年限定皮膚 瀏覽:370
伊成果之子 瀏覽:791
知識產權出版社副總經理李程 瀏覽:952
馬鞍山精密鑄造 瀏覽:942
愛玩mc怎樣開創造 瀏覽:809
工程質量保證書怎麼寫 瀏覽:259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瀏覽:164
馬鞍山鄧國支 瀏覽:997
馬鞍山薛宏 瀏覽:3
馬鞍山老倪輔導學校 瀏覽:84
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考試 瀏覽:740
wapi證書安裝 瀏覽:921
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商局 瀏覽:397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表 瀏覽:982
商丘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49
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 瀏覽:33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方案 瀏覽:10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年終總結簡報 瀏覽:297
究極的妄想發明系列第2 瀏覽:204
Sw的證書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