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締約過失責任的民事責任
對於這一點,有兩種觀點。王利明先生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盡管締約過失責任在現行法中已得到確認,但附隨義務畢竟不是法律明確規定的義務,而只是法官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所解釋出來的義務。所以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應當有嚴格的限定它只能在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難以適用的情況下才能適用。也有學者認為由於締約過失責任僅產生於合同磋商過程中,只存在對一方信賴利益的損害,故締約過失責任僅僅尋求一種補償性的救濟。筆者以為這兩種觀點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都比較可取。綜上,探討締約過失責任的特點,理解締約過失責任的實質,澄清容易混淆的觀念,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和適用締約過失責任,既能不至於使引起損害的締約過失行為人的民事責任漏於追究,又能防止締約過失責任的不適當擴大。
② 締約過失責任的訴訟時效的法律規定
締約過失責任也是一種侵權責任,如果沒有法律的其他規定,一般都是2年的訴訟時效期限~
③ 締約過失責任,根據的是哪條法律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經批准或者登記才能生效的合同成立後,有義務辦理申請批准或者申請登記等手續的一方當事人未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辦理申請批准或者未申請登記的,屬於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第(三)項規定的「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和相對人的請求,判決相對人自己辦理有關手續;對方當事人對由此產生的費用和給相對人造成的實際損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規定了四種締約過失行為: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締約過程中泄露或不當使用對方商業秘密;訂立合同過程中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對於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批准或者登記才能生效的合同,負有辦理批准或者登記手續義務的當事人在合同成立後怠於辦理批准或者登記手續的,將導致合同不能生效,這屬於「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締約過失行為。
辦理批准或登記手續的義務主體,依照法律規定確定,無法律規定的,由當事人約定。法律對辦理合同批准或登記手續的義務承擔有明確規定的,原則上只能由法律規定的人來承擔此項義務,而不能通過約定來變更辦理手續的義務人。如果約定的義務人與法律規定的義務人不一致,以法律規定為准。
此類案件中,相對人在訴訟請求中可以要求法院判令由相對人自己辦理有關批准或登記手續,法院在審查案件的具體情況後可以支持相對人的該項請求,還可以將賠償損失作為辦理批准或登記手續的備用執行判項。
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僅限於信賴利益損失,即相對方為締約合同的實際支出,不包括合同得以全面履行後的間接利益。
④ 關於締約過失責任問題,請高人指教!
這個有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一般是指合同一方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沒有履行其應該履行的義務,造成相對方損失的責任。
這個義務一般是隨附義務,也就是說合同里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一般本著誠實信用原則應當履行的義務。具體到你的案子,雖然合同中不一定明文規定了出售方要告知你房屋狀況的義務,但本著誠信買賣的約定俗成,他應該有這樣一個告知義務。現在他沒有履行,造成了你的損失,應當予賠償。
但我們國家法律里沒有締約過失的法律定義,你可以以違反合同法的誠信原則起訴他,要求修繕房屋或者承擔修繕費用。或者以欺騙、隱瞞房屋真實情況,致使你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簽訂合同為由,申請法院撤銷該買賣合同。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⑤ 舉個例子說明締約過失責任
舉例:
甲有套房子想出租,就登了尋租廣告,乙看到後,有租的意向。就跟甲聯系。並說第二天與甲簽訂租賃合同,丙跟乙關系不好,知道乙要租房子,就也找到甲說,他也想租房子並且出價比乙高,但要後天才簽合同。
第二天,甲就推掉乙的請求,等第三天與丙簽合同。丙看到自己打擾乙的目的達到了,第三天就說也不要這房子了。這時,丙的行為就是締約過失!
若丙真的和甲簽訂了租賃合同,在合同期間,丙故意拖欠房租,經甲催告後,仍不還,這時,丙就構成違約行為。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訂立合同過程中,一方或雙方當事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而負有的先合同義務,導致合同不成立,或合同雖然成立,但因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條件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時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一、構成要件
由於締約過失責任採取的是過錯責任原則,所以其構成要件應當包括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這兩個方面。具體來說,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以下四個:
1、締約一方當事人有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的行為
在締約階段,當事人為締結契約而接觸協商之際,已由原來的普通關系進入到一種特殊的關系(即信賴關系),雙方均應依誠實信用原則互負一定的義務,一般稱之為附隨義務,即互相協助、互相照顧、互相告知、互相誠實等義務。若當事人違背了其所負有的附隨義務,並破壞了締約關系,就構成了締約過失,才有可能承擔責任。
2、該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的行為給對方造成了信賴利益的損失
如果沒有損失,就不會存在賠償問題,而所謂信賴利益損失,指相對人因信賴合同會有效成立卻由於合同最終不成立或無效而受到的利益損失,這種信賴利益必須是基於合理的信賴而產生的利益,即在締約階段因為一方的行為已使另一方足以相信合同能成立或生效。
3、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一方締約人在主觀上必須存在過錯
這里的過錯既包括故意也包括過失。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只要在締約階段違反了附隨義務,並對合同最終不能成立或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負有過錯,就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4、締約人一方當事人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或先合同義務的行為與對方所受到的損失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
即相對方的信賴利益損失是由行為人的締約過失行為造成的,而不是其他行為造成的。如果這二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則不能讓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這是該責任制度的內在要求。
以上是四個要件缺一不可,否則就不能產生締約過失責任。同時四要件間又是彼此聯系的有機整體,締約過失責任的認定必須嚴格按照這四個構成要件來進行。
二、行為類型
締約過失行為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所謂「假借」就是根本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思,與對方進行談判只是個借口,目的是損害訂約對方當事人的利益。此處所說的「惡意」,是指假借磋商、談判,而故意給對方造成損害的主觀心理狀態。
惡意必須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行為人主觀上並沒有談判意圖,二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給對方造成損害的目的和動機。惡意是此種締約過失行為構成的最核心的要件。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此種情況屬於締約過程中的欺詐行為。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實施某種欺騙他人的行為,並使他人陷入錯誤而訂立的合同。而且無論何種欺詐行為都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1)欺詐方故意陳述虛假事實或隱瞞真實情況。
(2)欺詐方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民通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事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3、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
所謂泄露是指將商業秘密透露給他人,包括在要求對方保密的條件下向特定人、少部分人透露商業秘密,以及向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其披露當然是違背權利人的意思的。所謂不正當使用是指未經授權而使用該秘密或將該秘密轉讓給他人。
4、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也即包括除了前三種情形以外的違背先契約義務的行為。在締約過程中常表現為,一方當事人未盡到通知、協助、告知、照顧和保密等義務而造成對方當事人人身或財產的損失的情形。
(5)締約過失責任糾紛一案擴展閱讀:
因締約過失導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信賴利益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而直接損失主要包括:
1、締約費用,如為了訂約而赴實地考察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2、准備履約和實際履約所支付的費用,如運送標的物至購買方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3、因締約過失導致合同無效、被變更或被撤銷所造成的實際損失;
4、因身體受到傷害所支付的醫療費等合同費用;
5、因支出締約費用或准備履約和實際履行支出費用所失去的利息等。
間接損失主要包括:
1、因信賴合同有效成立而放棄的獲利機會損失,亦即喪失與第三人簽訂合同機會所蒙受的損失;
2、利潤損失,即無過錯方在現有條件下從事正常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損失;
3、因身體受到傷害而減少的誤工收入;
4、其他可得利益損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締約過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締約過失責任
⑥ 締約過失責任屬於民事責任嗎
屬於,締約過失責任是合同責任,民事責任當然包括合同責任。。
⑦ 關於締約過失責任
⑧ 締約過失責任及賠償范圍是什麼
賠償范圍主要指賠償身體、健康、生命喪失等的損害或損失。
⑨ 舉例說明締約過失責任和後果
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獨立的責任,其成立必須具備以下四個要件:
1.締約一方受有損失。損害事實是構成民事賠償責任的首要條件,如果沒有損害事實的存在,也就不存在損害賠償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失是一種信賴利益的損失,即締約人信賴合同有效成立,但因法定事由發生,致使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等而造成的損失。關於損失的范圍,筆者認為,《合同法》未作出明確規定,參照該法第七章違約責任關於賠償損失范圍的規定,締約過失責任賠償范圍同樣應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但不得超過締約過錯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先合同義務可能造成的損失。具體來說,直接損失應包括締約費用;准備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費用;上述費用的利息。間接損失(或稱可得利益)為喪失與第三方另訂合同的機會所產生的損失。
2.另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所謂先合同義務,是指自締約人雙方為簽訂合同而互相接觸磋商開始,逐漸產生的注意義務(或稱附隨義務),包括協助、通知、照顧、保護、保密等義務。它自要約生效開始產生。
3.違反先合同義務者有過錯。這里的過錯是指行為人未盡自己應盡和能盡的注意義務而導致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的過錯。
4.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與該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即該損失是由違反先合同義務引起的。二、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
《合同法》第四十二條採用列舉式和歸納式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作了規定,它包括:(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惡意磋商,是指一方沒有訂立合同的誠意,假借訂立合同與對方磋商而導致另一方遭受損失的行為。如甲企業知悉自己競爭對手在收買乙企業,為了與對手競爭,遂與乙企業談判購買事宜,在談判中故意拖延時間,使競爭對手失去收購機會,之後即宣布談判終止,致使乙企業遭受重大損害。
故意隱瞞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是指對涉及合同成立與否的事實予以隱瞞或者提供與事實不符的情況而引誘對方訂立合同的行為。如代理人隱瞞無權代理這一事實而與相對人進行磋商;沒有得到進(出)口配額而謊稱獲得;故意隱瞞標的物的瑕疵等等。
其他違背誠實信用的行為,應理解為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三、締約過失損害賠償責任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權競合
締約過失責任和侵權責任有時會發生請求權競合現象,受害人主張何種責任,直接關繫到他的切身利益。例如,某甲與某商場乙進行磋商欲訂立一買賣合同,在查看樣品時,樣品發生爆炸而致人身傷害。在此案中,若依締約過失責任,受害人某甲僅能向某乙索賠,若依侵權責任,某甲則不僅可向某乙索賠,還可向產品的製造者追償。那麼,受害人應該以何種請求權來索取賠償呢?
《合同法》雖未明確規定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問題,但是第一百二十二條承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允許當事人選擇其一進行索賠,充分體現了合同自由的精神。因此,根據合同自由的立法原則,並參照最相類似的第一百二十二條之規定,筆者認為,既然受害人有時主張締約過失責任有利,有時請求侵權責任更好,那麼法律應該賦予他選擇權,允許當事人任意選擇其中一種權利進行行使,以達到側重於保護無辜受害人合法權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