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0年7月1日,《侵權責任法》將正式實施。該法第36條規定,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註:如
(1)國家非常注重維護公民的隱私權。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和傳播媒介越發達,個人隱私被披內露容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們對於自身安寧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隱私就越需要保護;《侵權責任法》對「人肉搜索」之類的規定,有利於維護公民的隱私權,是以人為本的體現。 (2)上網時,掌握網上安全運行的知識,以避免個人隱私在網路中被瀏覽和擴散等。 (3)運用法律武器維護白身的合法權益,要求當事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清除影響,賠禮道歉,或追究侵害人的法律責任。 |
B.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的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
第九十七條 【醫療損害責任中的故意損害的性質】
依照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確定醫療損害責任,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過錯,主要是醫療過失。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故意實施違法行為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第四條規定,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由醫療機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承擔侵權責任。
第九十八條 【醫務人員未盡告知義務造成損害】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對患者未盡告知義務造成患者的損害,包括未盡告知義務造成患者的人身損害和未盡告知義務未造成人身損害但造成患者知情同意權損害兩種情形。
未盡告知義務,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應當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標准進行賠償。
未盡告知義務,造成患者知情同意權損害的,應當依照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九條 【緊急情況下醫務人員未盡告知義務的責任】
醫療機構按照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六條規定,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未盡相應的告知批准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條 【醫療水平的確定】
依照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確定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具有醫療過失,判斷當時的醫療水平,必要時可以適當考慮地區、醫療機構資質、醫務人員資質等因素。
第一百零一條 【推定醫療過失的性質】
依照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的,法院即可認定醫療機構有過錯;醫療機構不得主張推翻該過錯推定。
第一百零二條 【因果關系舉證責任緩和規則】
患者的損害有可能是由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造成的,除醫務人員提供相反證據外,推定該診療行為與患者人身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第一百零三條 【醫療產品的界定】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九條規定的缺陷醫療產品之外的醫療產品造成患者損害,應當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九條規定確定侵權責任。
第一百零四條 【醫療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追究】
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存在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缺陷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第一百零五條 【醫療機構自己生產的醫療產品致人損害】
醫療機構自己生產的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等醫療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患者損害的,無論醫療機構是否有過失,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零六條 【醫院提供病歷資料的主觀性資料和客觀性資料】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的患者查閱、復制的病歷資料,不僅包括住院志、醫囑單、檢驗報告、手術及麻醉記錄、病理資料、護理記錄、醫療費用等,還包括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等病歷資料。
醫療機構未盡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提供義務,應當適用第五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確定侵權責任。
第一百零七條 【患者隱私權的全面保護】
未經患者同意,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不得窺視、接觸患者的身體,也不得將患者作為教學工具;未經患者同意,與診療無關的人員不得進入門診就診室、檢查室、手術室、住院病房;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不得窺視、干涉患者的私人活動,患者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的除外。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依照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確定賠償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 【不必要檢查的後果】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檢查,導致患者支出不必要的醫療費用,或者因此造成患者人身損害,或者導致患者喪失最佳治療時機或最佳治療方案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零九條 【第六十四條規定的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C. 法律問題,網路侵權的話(商用個人的視頻),是要去網路公司所在市省當地法院起訴還是其他地方都可以
民事起訴需到有管轄權的法院。
關於網路侵權管轄法院:
我國民事訴訟法律對於侵權案件的地域管轄,秉持的原則是:侵權行為地、被告住所地。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為了對侵權行為地予以明確,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十四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在該解釋中,針對日益活躍的信息網路,專門就侵權行為實施地以及侵權結果發生地,進行了更為具體明確的界定。該解釋第二十五條規定:信息網路侵權行為實施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等信息設備所在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包括被侵權人住所地。
D. 侵權責任法第七條可以作為起訴依據嗎
侵權責任法第七條不可以作為起訴依據
侵權責任法解讀第七條:無過錯責任原則版
第七條權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解讀】本條是對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不以行為人的過錯為要件,只要其活動或者所管理的人或者物損害了他人的民事權益,除非有法定的免責事由,行為人就要承擔侵權責任。在法律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案件中,法官在判斷被告應否承擔侵權責任時,不考慮被告有無過錯,不要求原告證明被告有過錯,也不允許被告主張自己無過錯而請求免責。只要審理查明,被告的行為與原告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可判決被告承擔侵權責任。由於這種責任的承擔,並不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意識狀態,而只考慮損害結果和免責事由,故又被稱為客觀責任。與本法第六條規定的過錯責任原則相比,這種責任在承擔條件和責任後果上更為嚴格,故也被稱為嚴格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意義在於加重行為人責任,及時救濟受害人,使其損害賠償請求權更容易實現。
E. 2010年7月1日,《侵權責任法》將正式實施。《侵權責任法》將「人肉搜索」之類的網路行為的責任認定進行了
(1 )國家非常注重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2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和傳播媒介越發專達,個人隱私被暴屬露的可能性越大,人們對於自身安寧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隱私就越需要保護;《侵權責任法》對「人肉搜索」的規定,有利於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是人們幸福生活的保證。 (3 )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們在上網時要掌握網上安全運行的知識,以避免個人隱私在網路中被瀏覽和擴散;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依法維權。 |
F. 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六條
《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六條 未經許可進入高度危險活動區域或者高度危險物存放區域受到損害,管理人已經採取安全措施並盡到警示義務的,可以減輕或者不承擔責任。
G. 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用大量篇幅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在相關情況下所應承擔的義務和不履行義務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其一, 根據上述司法解釋,網路服務提供者通過網路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或者通過網路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連帶責任。
其二,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有以下兩種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一)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 (二)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二)所述情況,作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所需承擔的連帶責任究竟是等同該實際侵權人責任還是只對於收到著作權人警告之後就擴大的損失部分承擔連帶責任?對此,根據《侵權責任法》36條的第二款和第三款: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由此可見,對於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履行上述義務的不再對於全部損失承擔連帶責任而只對在其接到通知後損害擴大部分承擔連帶責任。
其三,不作為的相應責任。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路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
H. 最高院新發布的《網路侵權司法解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發布,值得關注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搜索不及時屏蔽難逃追責。為了最大限度規避法律責任,「避風港」規則應該是網路等網路服務提供者最常且最愛引用的規則。以搜索為例,在很多糾紛中,網路都聲稱對使用搜索技術自動形成的搜索結果不承擔責任。根據最高院最新發布的《規定》,網路等搜索平台想要繼續憑此免責就沒那麼容易了。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的規定,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但在實踐中,網路等搜索平台屏蔽或斷開鏈接是否「及時」,卻很難拿捏。對此,最高院《規定》第6條指出,是否「及時」當根據網路服務的性質、有效通知的形式和准確程度,網路信息侵害權益的類型和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
對於網路等搜索平台,只要收到被侵權人上述通知,即應對相關內容或信息採取刪除、屏蔽或斷開鏈接。換句話說,網路等搜索平台只需對申請刪帖的申請進行形式審核,符合「有效通知」要求就應該採取相應措施。此外,對於惡意刪帖,《規定》也做了制度安排,惡意申請刪帖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最高院《規定》第7條指出,因通知人的通知導致網路服務提供者錯誤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被採取措施的網路用戶可請求通知人承擔侵權責任。
其次,用戶侵權網站也會當被告
在過往很多訴訟或糾紛中,網站對於其注冊用戶或其他類型用戶的發帖行為均主張不承擔責任。具體到個案中,很多被侵權人因為無法確定注冊用戶的身份信息,使得其合法權益無法得到及時維護。根據最高院《規定》第3條指出,被侵權人起訴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I. 侵權責任法 第七十八條
您好,《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八條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專應當承擔侵屬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解讀:本條源於《民法通則》第127條的規定。飼養動物侵權的,其責任承擔的主體為該動物的飼養人和管理人,但被侵權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時,可以分別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但根據《民訴意見》第7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的規定,對減免責事由由承擔侵權責任的主體承擔舉證責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