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速求《民事訴訟法》關於「代表人訴訟」的2000字論文。
轉載——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所折射的法律問題 (2008-11-03 08:03:53)
標簽:法律 三鹿 三聚氰胺 奶粉 鄧婕 中國 雜談 分類:雜談
民商事法律網
程愛軍
時至今日,以某品牌奶粉導致多名嬰幼兒腎結石為開端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已經是鬧得沸沸揚揚。事件最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始於《蘭州晨報》9月9日的報道《14名嬰兒同患「腎結石」》。隨著各類媒體的爭相轉載和報道,要求公開「某品牌」真實身份的呼聲越來越高。9月11日,《東方早報》刊發報道《甘肅14嬰兒同患腎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緊接著的9月12日,又頭版刊發了《三鹿奶粉被污染》的報道,解開了三聚氰胺奶粉生產廠商遮遮掩掩的面紗。9月16日,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又投下了一磅重彈,共有22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的嬰幼兒奶粉被抽檢出含有三聚氰胺成分,將整個事件推向了又一個高潮。一時間,民眾對不法廠商的憤怒、對民族品牌的惋惜、對事件迅速進展的欣喜,各種復雜的感情通過各種渠道宣洩出來。從法學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一、集體訴訟還是集團訴訟:受害家庭如何索賠
這是眾多問題嬰幼兒奶粉消費者家庭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一個爭議頗多的問題。生產廠商必須要對受害者做出賠償是沒有疑問的,問題是是否每個消費者都需要單獨的為此而提起訴訟。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5條第規定:「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人數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時期內向人民法院登記。」這就是所謂的「集團訴訟」,指一個或數個代表人,為了集團成員全體的共同的利益,代表全體集團成員提起的訴訟。法院對集團所作的判決,不僅對直接參加訴訟的集團具有約束力,而且對那些沒有參加訴訟的主體,甚至對那些沒有預料到的相關主體,也具有約束力。按照這種訴訟制度,一旦有人起訴,只要問題奶粉的消費者在規定的日期向人民法院登記了,法院做出的判決對集團內所有人都有效。然而,中國之大,要所有的受害者做到及時的登記可謂比登天還難。何況,據說這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受害者多是農村的消費者,他們的信息獲取渠道本來就不通暢,法律知識也相對欠缺,及時全面的登記恐怕就更是難以完成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還是盡快引入集體訴訟更為合理。
所謂集體訴訟(Class action),指個人或代理機構代表所有利益相關者發起的法律訴訟,當得到勝訴的判決結果後,其他沒有直接參與訴訟的個人或機構都可分享判決得到的補償。集體訴訟與集團訴訟一字之差,但是有著明顯的區別。我國的集團訴訟判決對未作登記的權利人沒有直接效力,只有在權利人獨立提起訴訟後,人民法院才可以裁定適用對群體訴訟的判決和裁定;集團訴訟判決是對所有未明示把自己排除於集團之外的成員有效。也就是說,按照集體訴訟制度,只要有一個問題奶粉的受害者通過訴訟得到了賠償,其他所有受害者都能自動的根據這個判決得到相同的賠償。
集體訴訟這種一呼百應的特點非常適用於群體維權,比如產品質量問題、侵害投資者權益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應該以此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為契機,向公眾普及集體訴訟知識,為日後全面引入集體訴訟制度做准備。
二、有罪還是無辜:明星代言問題奶粉的是非之辯
明星代言問題產品早就不是什麼新聞,明星在其中是否應該承擔責任在學界也早就熱議過了。這次的三聚氰胺奶粉的頭牌——三鹿奶粉也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明星代言人,那就是火辣辣的鳳姐鄧婕。在其代言的廣告中,鄧婕以一個顯然不是她親生的寶寶為背景,手捧三鹿嬰幼兒奶粉,款款向我們走來,「選奶粉,我很挑剔;三鹿慧幼嬰幼兒奶粉;專業生產,品質有保證;名牌產品,讓人放心,還實惠;三鹿慧幼嬰幼兒奶粉,我信賴!」於是乎,眾多消費者在明星號召下選擇了三鹿奶粉,其中就有一位重慶老太。現在老太起訴鄧婕,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不是鄧婕的明星效應,很多人不會去買三鹿奶粉。」那麼,明星代言問題產品到底應不應該負責任呢?如果是,又應該負什麼責任?
我國的法律法規對明星代言廣告沒有明確的規定,明星們一般也不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比如劉嘉玲代言有違禁成分的化妝品SKⅡ,唐國強代言涉嫌虛假宣傳的新興醫院等,都沒有受到任何法律的懲罰。在發達國家同樣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他們大多對都對明星代言廣告進行了規定。比如在歐美國家, 名人代言被視為「證言廣告」和「明示擔保」,一旦廣告不實,或者構成誤導, 就必須承擔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法國一位電視主持人吉爾貝就曾經因為做虛假廣告而鋃鐺入獄,罪名是誇大產品的功效。所以一般而言,發達國家做廣告的名人必須是產品的直接受益者或使用者,明星在代言廣告之前也是慎之又慎,深恐一不小心身敗名裂甚至遭受牢獄之災。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代言問題產品的明星應該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而如果造成受害者嚴重傷害甚至死亡後果的,則應考慮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這樣就能有效的規范明星代言廣告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同時,讓拿著高額廣告收入的明星代言人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也符合「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
三、譴責還是歸罪:如何應對基本道德的淪喪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又一次勾起筆者多次想動筆論及卻不能動筆的問題,那就是面對當前社會頻頻發生的危及社會基本道德體系的事件,我們該如何應對?以前發生的南京彭宇事件,襄樊的假冒貧困生事件,等等。無不讓人們對整個社會基本道德的信心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沖擊,從而危害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的底線。
這次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多方主體同樣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三鹿乳業早在2008年3月中旬就接到消費者投訴說孩子尿液發紅,有結晶現象。三鹿乳業自行請「相關部門」做了檢測,顯示符合國家標准,然後就草草了事。沒有對小孩出現症狀的原因進行徹查,也沒有對產品質量體系進行及時的整頓,甚至沒有向公眾提醒奶粉可能存在的問題。直到問題被媒體點名道姓的指出來,才遲遲的出面說明情況,大規模召回產品。但是,在三鹿遮遮掩掩的達半年之久的時間里,問題三鹿奶粉還在繼續摧殘著無數的嬰幼兒的健康,其中的一名嬰兒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無疑讓公眾對社會道德的信任度又一次遭受重創!要知道,三鹿是中國嬰幼兒乳製品的第一品牌,連續多年產銷量第一;國家免檢產品、中國名牌產品、國家第一批衛生安全食品、綠色食品、中國馳名商標,多項光環在三鹿頭上閃耀,灼灼生輝。
如果說三鹿企業是因為片面追求企業利益而忽視消費者的利益、社會效益和公共影響。那麼作為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國家質檢總局,沒有任何理由對消費者利益有任何的疏忽。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資料顯示國家質檢總局同樣早在2008年6月底已經接到了相關的投訴,卻遲遲沒有採取有效的行動。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也承認:「我們在這次事件發生之前,已在內部檢測出了相關的問題,我們也就檢測結果跟有關部門進行過匯報。」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一些幹部「對群眾呼聲和疾苦置若罔聞,對關系群眾生命安全這樣的重大問題麻木不仁。」
雖然可以根據相關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法律法規對相關的責任主體進行懲罰,但是在此之外,他們對社會基本道德的重創卻無法得到彌補。而且,有些事件,比如前文所提及的南京彭宇事件、襄樊假冒貧困生事件,還有武漢曾經發生的被搶劫者被救助以後,自己倉皇逃離,卻丟下見義勇為者在昏暗的過街地道被歹徒拳打腳踢。這些事件無疑都對社會基本道德體系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是我們卻僅僅只能進行道德的譴責,不能對不道德者進行任何法律上的懲罰。結果就是世風日下,老太太摔倒沒有敢扶了,無數資助貧困生的熱情被澆滅了,見義勇為更是成為「傻冒」的象徵。嗚乎哀哉~
鑒於此,筆者認為在當前社會急劇轉型、道德體系脆弱的今天,應該對此類破壞社會基本道德體系的行為追究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責任。
㈡ 民事訴訟法的論文
看下面的
㈢ 法律民事訴訟論文
想問些關於什麼細節嗎?
㈣ 我要寫一篇關於民事訴訟法的論文,內容不限,請問應從
什麼是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是國家規定的關於辦理民事案件(包括經濟糾紛案件)程序的法律。為了使民事案件和經濟糾紛案件得到正確處理,不僅要有各種民事法律、經濟法律等實體法,而且要有一個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和制裁民事違法行為的法律。這個法律,便是民事訴訟法。
它是人民法院審判民事、經濟案件和訴訟參與人進行民事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我國目前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1991年4月9日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並開始施行的。
這部民事訴訟法分4編、29章、270條。廣義的民事訴訟法,除此之外,還包括憲法和其他法律中有關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民事訴訟的批復、指示、通知等文件。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都是司法程序法,它們有些原則是共同的。
比如:審判權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公開審判;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實行合議制;辯論原則;迴避原則;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各自的訴訟權利等。此外,民事訴訟法還有一些特有原則。
比如: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平等;可以調解;當事人自由處分與國家干預相結合;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監督;社會支持起訴等。
什麼是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是國家規定的關於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法律。訴訟,就是俗稱的打官司。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事實,查獲並懲罰犯罪分子的活動。
目前,我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1979年7月1日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它共分4編164條,具體規定了刑事訴訟的指導思想、任務、基本原則與制度,系統地規定了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的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等程序。它是公、檢、法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必須遵守的「操作規程」。
刑法規定了什麼是犯罪以及怎樣進行處罰,它是實體法。對於實體法來說,訴訟法又叫程序法。刑事訴訟法的任務,就是從司法程序方面,保證刑法的正確執行。
刑法,是刑事訴訟法存在的前提;刑事訴訟法,是刑法得以正確實施的保證。
兩者互相依存,是缺一不可的「姊妹法」。
㈤ 《論民事訴訟與仲裁的關系》,請問誰有這篇論文急!
摘要:訴訟和仲裁作為兩種最主要的糾紛解決方式,各有特色,各有所長;審視仲裁與訴訟的關系,比較國外的仲裁製度,對我國當前立法規定及實踐中的仲裁與訴訟之關系的現狀、弊端進行了分析,重構仲裁與訴訟的關系。 本文第一章是仲裁和訴訟的理論基礎。訴訟和仲裁的性質和特徵是定位仲裁與訴訟關系的基石,對仲裁與訴訟各自的特點進行分析。本章第一部分指出訴訟是一種最普遍的糾紛解決方式,訴訟主管的范圍原則上不受限制;訴訟具有嚴格的規范性;直接以國家強制力為依託,對糾紛的解決具有剛性特徵。但訴訟機制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即高成本和以當事人的公開對決為表徵。對這些缺陷的克服正是仲裁的特點。本文第二部分對仲裁的性質進行了分析,仲裁是民間性與司法性的混合,它獨立與訴訟而存在;仲裁以意思自治為原則,具有靈活性、經濟性,這使仲裁對訴訟形成了重要的資源互補,並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關鍵字:訴訟 仲裁 民事訴訟 仲裁製度
http://www.lwenwang.cn/
㈥ 民事訴訟法論文
民事訴訟法在當今的發展
順應社會和法律的發展,我們已經開始思量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問題。本文主要闡釋了
民事訴訟法在當代的發展趨勢和新情況,對於這些發展趨勢和新情況的探討將有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民事訴訟制度。
一、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
相對於以往,民事訴訟法呈現出高度的憲法化傾向,強調民事訴訟法必須遵行憲法。民事
訴訟法是對憲法的具體實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稱它是「被適用的憲法」。民事訴訟法的憲法化是當今世界各國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在民事訴訟法領域如何充分實踐憲法的精神、原則和規范筆者擬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第一,民事訴訟法的目的在於極力保障憲法所確立的法的目的的實現。在此前提下,現代
民訴法的目的是多元的:私權保護、糾紛解決、維護和統一法律秩序、政策形成功能,以及維護整個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國家權力的合法性等。一般而言,民事訴訟的諸多目的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對於當事人而言,私權保護、糾紛解決則是其運用民事訴訟的最直接的目的。國傢具有保護國民之責,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首先應當遵從當事人的訴訟目的。至於私權保護、糾紛解決以外的目的,多由國家來考慮。對於現行實體法還未承認的正當利益給予訴訟保護,特別是20世紀以後現代型訴訟的大量涌現,民事訴訟促成實體權利生成和政策形成的功能日益顯見。現代社會對訴訟寄予了更高的社會期望,如通過訴訟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等社會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二,就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而言,許多國家憲法普遍規定法官獨立原則,我國憲法則規
定法院獨立。公開審判為憲法原則和訴訟法原則所公認。幾乎所有國家的憲法都對平等原則作了規定,確立了國民平等地位和國民待遇原則;從權利的角度來說,即國民享有平等權,在民事訴訟法中則體現為訴訟當事人平等原則。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相對應的是司法消極性原則,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可以認為是憲法自由權在民事訴訟中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由於它所解決的是私權糾紛,理當尊重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意思自治;從權利的角度來說,當事人對其訴訟權利的處分涉及程序選擇權問題,辯論原則反映了訴訟聽審權的內容。
第三,就民事訴權而言,國民所享有的民事訴權的法的依據首先是憲法,訴權是憲法賦予
國民所享有的請求司法救濟的基本權利。訴權的「憲法化」,是現代憲政發展的趨勢之一,而且這一趨勢日益呈現出普遍性,如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將訴權上升為憲法上的基本權利。①可以說,在事實上,所有國家都承認國民享有訴權(司法救濟權)。②筆者認為,我國憲法應當明確規定國民享有訴權及其保護性規定,從而明確和昭顯訴權的憲法性地位和價值。將民事訴權提升為憲法基本權利,實際上,也是讓法院承擔不得非法拒絕審判的憲法義務。
第四,就當事人的程序基本權而言,大致可分為:程序參與權、程序選擇權、公正程序請
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參與權大體上包括接受程序通知權、訴訟聽審權等。接受程序通知權是指當事人應當充分了解訴訟程序進行情況。德國和美國等歷來主張,有效的接受程序通知權是一項憲法上的權利。德國憲法法院判例確定受訴法院應當承擔通知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為,應將缺少程序通知的情形視為侵害當事人接受正當程序權的情形之一。訴訟聽審權包括以下基本內容:當事人在審判程序中有權提出申請、主張事實和提出證據;對方當事人應能對此獲得通知並陳述意見。即使法院依職權調查時,也不允許把當事人未提出的事實和證據作為裁判的基礎。在民事訴訟領域,程序選擇權主要是指,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范圍內,當事人有選擇訴訟程序及其他程序事項的權利。憲法還保障當事人有公正程序請求權和獲得及時裁判權等程序基本權。公正程序請求權是當事人要求獨立的法院及法官依據法律就當事人的請求進行公正審判(程序上和實體上的公正)的權利。獲得及時裁判權是指當事人有權要求法院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及時審結案件的權利。公正、及時裁判是法治國家的要求。
第五,就法院判決而言,邏輯清晰又有說服力的判決是任何忠於法治原則的司法制度的必
要組成部分。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構成了判決理由。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即經過法庭辯論和法院審查所確認的事實、理由,這是法院作出判決的事實根據。用的法律依據,包括法院判決所依據的實體法規范和訴訟法規范。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在一些國家(希臘、土耳其、西班牙、比利時等)的憲法中有明文規定。在其他國家,根據法治國家原理,也不允許完全排除法院的附裁判理由義務。
第六,憲法應就訴訟程序安定性(可預測性)提出要求。訴訟程序可預測性的憲法要求包括
程序運行的穩定性和程序結果的安定性。前者,是指當事人在對程序結果有一定預知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實施訴訟行為。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重要訴訟行為的行使要件(如起訴要件等)、程序進行的順序,方便當事人選擇程序和實施訴訟行為,並禁止法院和當事人隨意改變程序。後者,是指由國家審判機關按照公正程序作出的裁判具有確定力,即禁止當事人就同一案件重復訴訟,也禁止法院重復審判。③二、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民事訴訟法本來就存在著共通之處,比如強調法官的中立和當事人的平等、公開審判、直接言詞原則、辯論主義和處分權主義,等等。就辯論主義強調:在當事人
的辯論中沒有出現的事實不能作出裁判的依據;當事人無爭議的案件事實,應作為裁判的依據;法院對案件證據的調查僅限於當事人在辯論中提出來的證據。處分權主義強調:不告不理、法院只能在當事人訴訟請求的范圍內作出裁決、當事人可以通過申請撤訴、訴訟和解等終結訴訟程序。兩大法系國家和地區,為了適應社會和訴訟的新情況,著手改革不合時宜的民事訴訟制度,其中包括相互吸收和借鑒對方的長處,從而在整個法律領域包括民事訴訟法領域出現了趨同的態勢。比如,德國以往的訴訟審理狀況大致是,由於當事人之間往往准備不充分就直接進入法庭審理,結果通常是多次開庭才能明確當事人對案件的爭執點(爭點),訴訟遲延常常不可避免。因此,1976年德國借鑒美國的做法,把法庭審理分為准備和主辯論兩個階段,准備階段主要解決爭點明確問題和交換證據,之後進入主辯論階段,判決盡可能在一次言詞辯論後作出。美國以往在審前准備程序中過分突出當事人或律師的程序主動權和法官的消極地位,致使當事人濫用發現程序,重復進行證據開示,造成了訴訟遲緩和費用高昂。對此,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修改和完善審前准備程序,參照德國民事訴訟法,加強法官的職權處理,如限定證據開示的時間和次數等。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為了順暢地進行經濟貿易和文化交往,以及有效和便利解決跨國和跨
地區的民事糾紛,各國都在積極探索民事訴訟制度的趨同化或統一化問題。這一努力也體現在下面將要談到的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問題。同時,歷史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相同或相似的國家和地區(比如,拉美地區和歐共體國家等)正積極探索統一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問題。
必須強調的是,民事訴訟法的趨同化或統一化並非消除了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之間
的區別,由於各國或兩大法系國家地區歷史和文化的深遠影響,其民事訴訟制度的差異將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存在,至於何時各國或兩大法系民事訴訟法高度或完全統一化,尚難作出判斷。
④三、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也是其趨同化的一種具體形態,為了突出其國際性而在此單獨介紹。
民事訴訟法的國際化主要表現為,一些國際條約明確規定了有關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當事人的訴訟及程序基本權等。例如:《世界人權宣言》第8條規定:「當憲法或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遭受侵犯時,人們有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請求有效的救濟。」第10條規定:「在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或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時,人們有權充分平等地獲得獨立、公正的法院進行的公正、公開的審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1款規定:法院面前人人平等,在審理對被告人的刑事指控或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時,人們有權獲得依法設立、有管轄權、獨立、公正的法院的公正、公開的審理。
四、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專門化
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首先表現為傳統的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和再審程序的設立。在
當今社會,民事訴訟法程序的多元化主要表現為程序的專門化。比如:第一,審執分立式立法。即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分別立法,前者一般稱民事訴訟法,後者一般稱強制執行法。比如日本、我國台灣地區等。德國、我國大陸及澳門等採取審執合一式立法:將民事審判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一並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通稱民事訴訟法。
現在,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正積極探討強制執行法的制定問題。
第二,民事特別程序立法。民事特別程序是相對於通常訴訟程序而言的。從世界各國民事
訴訟法規定看,以案件是否有爭議為標准,特別程序可分為:1 民事權益爭議案件所適用的特別程序,主要包括:(1)訴訟標的性質特殊的訴訟程序,如人事訴訟案件程序等。日本單獨制定了《人事訴訟程序法》、《家事審判法》。(2)專門設立的簡易性特別程序,如證書訴訟程序等。另一種簡易程序是通常訴訟程序簡化的程序,如簡易程序(在我國屬於通常訴訟程序)和小額訴訟程序等。2 非訟事件程序。有關非訟事件程序的立法例大體有兩類:(1)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典中,這類非訟事件與訴訟案件及確定民事權利較為密切,如禁治產案件、宣告死亡案件、公示催告案件等。
(2)單獨立法規定,如德國的《非訟事件管轄法》、奧地利的《非訟事件法》、日本的《非
訟事件程序法》、我國台灣地區的「非訟事件法」等。
此外,在現代社會,民事訴訟法包含的新科技因素將越來越多。民事訴訟法的科技化可以
帶來訴訟成本的低廉和迅捷便利,但是同時又將沖擊傳統的訴訟觀念和制度。就網際網路和數字通訊技術而言,經濟和日常交往中形成的電子資料、運用網際網路從世界和國內各地捷調查取證、通過電子郵件發送法院的命令和訴訟文書等等,其法律效力如何?如果運用多媒體視頻會議進行案件事實和法律觀點的交流,是否將失去法庭傳統的布置和服飾給法律訴訟程序增添的正統性和庄嚴性?對當事人應直接見面和證人應親自出庭的觀念以及直接言詞原則等產生怎樣的沖擊等等。這些問題的充分認識和合理解決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不管怎樣,民事訴訟法應當充分合理地接納現代科技,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充分合理地運用現代科技。1999年8月召開的國際訴訟法協會第十一屆世界訴訟法大會中,已就這類問題進行了討論。
㈦ 有一個民事訴訟作業。要針對民事訴訟原則或制度結合案例,寫一篇3000字的論文。
民事訴訟 3000字 你才給5塊。。。太吝嗇了吧 想幫你寫都沒動力啦
㈧ 關於民事訴訟的論文應該怎麼寫
寫寫審判監督程序,當事人的救濟途徑之類的
㈨ 民事訴訟論文 提綱
這個論題太大、太全,事實上如果深入分析下去,可以寫一本專著,建議您把題眼放小點再寫,這樣更容易些。不過實在要寫,我可以給你提供一個思路吧。
論證人證言提綱
一、民事訴訟證人證言的法律地位及意義
1、證人證言的含義,特點及其淵源
2、證人證言的屬性,效力及意義
二、民事訴訟證人制度的立法規定及司法實踐
(一)立法規定
1、證人的主體資格
2、證人的權利與義務
3、證人證言的質證
4、證人的保護
5、證人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二)司法實踐中的問題
1、證人出庭作證率低
2、書面證言的廣泛使用
3、證人作偽證後不被追究法律責任
4、證人證言的收集和使用問題研究
三、民事訴訟證人證言制度構建必要性
(一)證人證言存在的理論基礎
(二)民事訴訟司法實踐的需要
四、完善民事訴訟證人證言制度的設想
(一)規范單位證人制度
(二)建立證人家庭人身財產安全保險制度
(三)建立證人作偽證的民事賠償責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