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機號被合眾房地產員工惡意掛在公司網站,我要怎麼投訴
這種情況你可以進行報案,讓警方來協助你處理,當然也可以投訴到他們公司的領導那裡去
2. 手機號被房地產售樓部天天打怎麼投訴
這個沒得投訴,下次聰明點,路邊買個卡,留電話給中介,用完就丟,所有房地產銷售都是外包給中介的
3. 房產糾紛如何維權
怎麼就房產糾紛正確維權
按照有關法律和政策規定,發生房地產糾紛後可區別不同情況,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1、凡以房屋為標的物的房屋確權、使用、買賣、租賃、典當、抵押等民事行為發生的糾紛,以及與房屋相關聯的房屋裝修、裝潢、設計、附屬設施的歸屬糾紛,當事人有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2、拆遷人與被拆人因拆遷補償、安置等發生糾紛,雙方協商達不成協議的,由批准拆遷的主管部門或房屋拆遷主管部門的同級人民政府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在接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法院起訴。
3、單位內部建房、分配公房使用權,是單位內部行政管理行為,職工對分房有意見,或者單位分房不合理引起的糾紛不屬於法院受理范圍,而應由本單位或者有關行政部門解決。
4、單位分給職工住房使用權並訂有分房合同的,職工由於本人原因離職、辭職,或被單位開除時,單位根據合同要求收回公房使用權,由此引起的糾紛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5、因為有關部門審批建築不當,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者由於污染引起的糾紛,當事人可向有關部門申請解決,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6、因違章建築引起的房產糾紛,以及因違章建築的認定、拆除引起的糾紛,行政機關不依法處理或處理不當,當事人不服的,可以作為行政案件提起訴訟。但是,當事人以違章建築物為標的發生的買賣、租賃、抵押等民事糾紛以及因違章建築妨礙他人通風、採光等引起的相鄰糾紛,可以作為民事案件向法院起訴。
打房產官司還應注意以下事項:
(1)根據《民事訴訟法》「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在提起房產訴訟時,應提出明確的請求事項。圍繞這些訴訟請求,向人民法院提出有效證據。例如:因房屋質量問題向開發商索賠時,就需要提交購房合同、開發商提供的房屋質量保證書,房屋質量與合同及開發商承諾事項不符,給住戶造成的財產損失的客觀證據材料等。
(2)如當事人對法院一審判決不服,可在收到判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如果對二審判決仍然不服,可在終審(二審)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請再審;或者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的規定,提請檢察機關依法提起抗訴。
(3)為確保判決的順利執行,當事人可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的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對被申請人的相應財產採取保全措施。另外,按照《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當事人在提起房產訴訟時,須在法律規定的2年訴訟時效期間內提出,以免喪失訴訟權利。
4. 買房遭遇房產糾紛如何維權
在民商事糾紛爭議解決途徑中,訴訟和仲裁是我國兩種不同的司法程序專,兩者在程序上大屬體相同,但因管轄機關不一樣,形式上會略有不同。首先是受理管轄,仲裁的管轄機構是各仲裁委員會,一件糾紛若要適用仲裁管轄的前提是雙方必須存在約定有效的仲裁條款,也就是說雙方必須明確約定如果出現了爭議,由某家仲裁委員會進行管轄審理,這樣才能適用仲裁程序。而訴訟管轄則無需約定,任何一方都可以到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當然在合同糾紛中,雙方當事人可以就多個有管轄權的法院進行約定管轄。其次,仲裁裁決一裁終局,當事人不得上訴,而法院訴訟一審判決後任何一方當事人均有權提出上訴,進入二審程序。在具體操作程序上,訴訟仲裁並無太大的差別,都是先立案、提交相關證據材料、被告/被申請人提交答辯狀、開庭、判決/裁決這一套程序,這套程序看似簡單,但其中所隱含的復雜細節難以估量,律師建議,如果大家沒有相關訴訟經驗,在訴訟之前一定要了解各項訴訟程序或者咨詢律師來進行應對,否則會產生較大的訴訟風險。
5. 房產公司被投訴到工商局有影響嗎
工商局不會阻止公司起名的因為只要與你的公司經營項目相似就可以通過查名的
買賣雙方解除房產交易,中介無權扣押房產證;
《合同法》第四百二十四條規定:居間合同是居間人向委託人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者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委託人支付報酬的合同。第四百二十六條規定:居間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託人應當按照約定支付報酬。根據上述法律規定,促成合同成立的,居間人只有要求買賣雙方支付中介費的權利。買賣雙方要解除房產交易,與中介方無關,中介無權扣押房產證。
6. 投訴房產中介應該向什麼部門投訴
房地產中介投訴處理流程及相關制度
客戶與門店之間、門店與門店之間產生的投訴,原則上由門店及區域負責人自行解決,如因處理不當,導致投訴升級至公司或行業主管單位,除非不是因門店原因造成投訴,否則公司將對當事門店進行相應處罰。
一、門店及經紀人被投訴的處理
因服務質量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客戶對門店和經紀人的非惡意投訴,公司將做如下處理:
(一)、客戶因服務質量或其他原因對門店進行投訴,公司將對該門店處人民幣500元罰金(門店內全組人員共擔)。
(二)、客戶因服務質量或其他原因對經紀人進行投訴,公司將對該門店負責人和當事經紀人共處人民幣500元罰金。
(三)、判斷客戶投訴是否為惡意,取決於門店或經紀人在整個業務履行過程中有無主觀過錯。
二、門店被投訴及曝光的處理
(一)、門店被媒體曝光,如能證明媒體所述與實際情況不符,需在5日內做出澄清,澄清刊登媒體必須為原媒體或同級媒體,逾期未做出澄清的,公司總部將視為所曝光情況屬實,並採取以下處罰措施:
1、客戶向報社(任何報社)投訴其門店服務問題或違規操作行為,並在媒體曝光,經查實後,給予被曝光門店500元的罰款。
2、客戶向電視媒體(任何電視台)投訴其門店服務問題或違規操作行為,並在電視台曝光,經查實後,給予被曝光門店500元的罰款。
投訴處理解決機制
(二)、所處罰金由處罰通知當日起三日內繳至公司財務部,所收罰金將分配至體系其他門店。
三、投訴處理規則
(一)、客戶與門店之間、門店與門店之間產生的投訴,原則上由門店自行解決,如因處理不當,導致投訴升級至公司或行業主管單位,無論是不是因門店原因造成投訴,公司均將對當事門店進行相應處罰。
(二)、公司將在年底對年度發生的投訴進行匯總,除惡意投訴外,投訴累計數量前三名的門店,將分別對其處以1000元、2000元和3000元的罰款(全店共擔)。
(三)、投訴處理時間原則上為5個工作日內完成,如在規定時間內未能完成投訴處理或客戶對處理結果不滿意,則轉至公司投訴中心(人事部組織相關人員成立)進行解決,公司除按規定對門店處以罰款外,還將按宗收取處理費用500元(店面共擔)。
(四)、如門店的投訴不能自行解決,需公司總部出面調解或處理,則門店應在3日內向公司總部提交書面材料
7. 投訴房地產有什麼好辦法嗎
隨著買房的越來越來,現在的房地產商也越來越多。有些房地產商為了促進購買不惜虛假宣傳。想必很多人想要了解,房地產虛假宣傳向什麼部門投訴?房地產虛假宣傳維權證據有哪些?房地產虛假宣傳維權途徑有哪些?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介紹一下。
一、房地產虛假宣傳向什麼部門投訴
房地產虛假宣傳投訴方法1:直接到工商部門投訴
房地產虛假宣傳投訴方法2:打12315電話投訴到工商
房地產虛假宣傳投訴方法3:打4000456007投訴到中國打假網
二、房地產虛假宣傳維權證據
1、售樓廣告、宣傳材料。這些材料可以作為書面證據證明開發商宣傳的前期所作出的承諾。
2、錄音錄像。這些影像資料可以證明開發商所言所未是否與宣傳、承諾一致。
3、購房合同。合同內是否有對宣傳作出的規定,或者是否存在無效的「霸王條款。」
4、規劃圖紙等資料。可以證明開發商是否在後期違反規劃改造。這些資料可以到房管部門查詢。
三、房地產虛假宣傳維權途徑
1、購房者可以向房地產管理部門、工商行政機關進行投訴,有相關的職能部門對開發商作出相應的處罰。
2、集體維權。業主們可以自發組成維權聯盟,共同收集證據,共同起訴。
3、委託律師代理起訴。委託資深的專業律師可以讓勝訴的幾率更大,律師更懂得維權的方法。集體委託律師,費用可以分攤,不會太高,且解約自己的時間。
3、製造輿論。可以通過論壇、報社、電視台等媒介將消息散播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對開發商的壓力,因為這會影響到它自身的形象和信譽。開發商如果理虧,則可能會主動妥協。
綜上所述,面對房地產虛假宣傳,消費者可以去工商局投訴,可以向消費者委員會投訴,可以去法院訴訟。若您有其他疑問,可以登錄法律快車官網免費咨詢律師,我們將為您解答困難。
8. 房產公司被投訴,事已解決,怎麼給工商局寫書面答復
房產公司被投訴,事已解決,怎麼給工商局寫書面答復隨便
9. 如何解決房產投訴問題
第一步:
爭議雙方協商解決房地產爭議雙方直接協商是目前解決房地產爭議的最常見途徑。針對房產交易過程中自身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購房者可以以口頭、書面等多種形式與房屋銷售方直接溝通,指出問題並商議解決辦法。
第二步:
求助於消費者協會商品房購銷產生爭議,解決過程中單個購房者與開發商相比處於弱勢,購房者可將商品房購銷糾紛投訴於當地消費者協會,求助消費者協會對相關商品房購銷糾紛的買賣雙方進行調解、處理問題。
第三步:
向政府主管部門申請調解處理針對所購商品房存在的與購房合同不符、施工質量、延期交付、物業管理、虛假廣告、收費等問題,購房者可向包括地方建設委員會、規劃委員會、房管局、工商管理等相關政府主管部門投訴並申請調解、處理。
第四步:
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房地產交易過程中出現的法律規定應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之外的糾紛,如購房合同的履行等問題,購房者可依據購房合同的仲裁條款或雙方另行簽訂的仲裁協議向約定的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委員會的仲裁結果對雙方當事人均具有法律約束力。菁英很高興為您解答
第五步:
通過法院司法途徑購房者通過協商、調解無法解決的房地產爭議問題,可通過司法途徑,向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解決相關問題。小貼士:購房者在選擇解決房地產爭議的途徑時,應立足於解決問題,分清不同的法律、利害關系,而不要引起訟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