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行政訴訟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超過5年提起訴訟法院不予受理,但又規定不知道訴權的從知道起最長不
前依據是說已經知道超過5年提起訴訟不再受理,後一句是說滿5年內不知道,滿5年後從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重新計算,滿2年後不再受理。
行政訴訟法第39條規定的起訴期限是從知道作出具體行為之日起算。那麼如果當事人不知道具體行為的內容的,只能從其實際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算。
Ⅱ 行政起訴的期限是從行政復議後起算嗎
行政起訴的期限是從行政復議後起算嗎
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Ⅲ 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
起訴期限:
(3)起訴期限的延長(《行政訴訟法》第48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
【提示】如,被限制人身自由。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10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提示】如,生病、交通阻礙、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尚未確定。
Ⅳ 行政訴訟的訴訟時效
1、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之規定,行政訴訟時效應當分為以下兩種:
第一,一般訴訟時效。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復議決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法定起訴期限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二,特殊訴訟時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我發表點個人意見,這種情況就是要求起訴離婚嘛,不是什麼行政訴訟啊
Ⅳ 行政訴訟時效的問題
行政訴訟的一般時效為六個月,從知道或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但不得超過五年,不動產案件不得超過二十年,以下是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Ⅵ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四十二條 是什麼意思本人不太了解
這一條包含了兩段規則:
1、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從知道時起計算時效,這點應該很好理解。很多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都是不知道……的,從知道時起算。就像民法規定2年的訴訟時效就是從「知道」時起算。這是為了保障未被告知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相對人的訴權的行使,就不多解釋了。
2、關於不動產的,從具體行政行為作出起20年,一般的從作出起5年,為最長訴訟時效,類似民法中從法律行為成立起20年的最長時效。給權利界定一個最長期限,過了這個期限法院就不保護了,一是促使相對人趕快行使權利,二是一旦拖延時間過長,事實不易認定了,或者認定與否意義已經不大了。
也就是說,訴訟時效是從知道行政行為內容時起算,但是如果你知道內容的時候已經超過最長時效了,那麼也喪失了勝訴權。如果知道的太晚,比如關於一個不動產的行政行為,第19年11月才知道它的內容,那麼訴訟時效也就只有最後1個月了。
另外,本條和第41條也有一定的關聯。訴權和起訴期限是程序法意義上的權利,和實體上的勝訴權不一樣,所以規則也不同,不要記混了。前者的起算也是從「知道」時算,這是共同的規則。但它帶來的最長時效只有2年,而且是從實體權利的形成即得知行政行為內容時起算。可見程序權利是依附於實體權利的。而前面那一段涉及到的最長時效從作出行政行為時起算,可以看作是實體權利依附於基礎事實的發生。
以上不是非常正規的表述,而是比較通俗的分析,希望對你的理解有用。
Ⅶ 行政訴訟法 期間從哪一天開始起算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1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第4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
這兩條是關於行政訴訟的原告應當在什麼期限內起訴的規定。行政訴訟的原告既有可能是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相對人,也有可能是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非行政相對人。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Ⅷ 行政訴訟時效法律是怎麼規定的
行政訴訟時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的規定如下:
第三十八條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屬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Ⅸ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其中的「知道或應該知道」法律上有什麼具體解釋
“訴訟時效期間”才能進行訴訟是為了督促當事人及時的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也是為了防止時間太久造成雙方舉證困難,訴訟時效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的3年訴訟時效,一種是20年的長期的訴訟時效。
一、普通訴訟時效與長期訴訟時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
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例如:甲要求乙還錢,乙說現在過了訴訟時效,這錢我不還了,乙的做法在法律上是成立的,法官是會支持乙的主張,這就是上述條款中的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又例如:甲要求乙還錢,實際上過了訴訟時效,但乙仍然同意履行義務,也就是答應還錢,然後乙就不能再以已過了訴訟時效為由反悔這個承諾;或者甲沒要求乙還錢,但乙主動把錢還了,此時乙就不能以自己還錢時超過訴訟時效為由要求甲再把這筆錢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