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條 侵犯版權的補救方法:損害賠償和利潤
(a)總則——除本法另有規定外,版權侵犯者有責任賠償——
(1)版權所有者的實際損害以及(b)款所規定的版權侵犯者的任何附加利潤;或
(2)(c)款所規定的法定損害賠償。
(b)實際損害和利潤——版權所有者有權要求賠償其由於版權受到侵犯所蒙受的實際損害,以及版權侵犯者由於侵犯其版權所獲得的沒有計算在實際損害中的利潤 。在確定版權侵犯者的利潤時,只要求版權所有者提供有關版權侵犯者的總收入的證據,同時要求版權侵犯者證明其可扣除的費用,以及由於有版權的作品以外的其他因素所獲得的利潤。
(c)法定損害賠償——
(1)除本款第(2)項另有規定外,版權所有者在終局判決作出以前的任何時候,可要求賠償訴訟中涉及的任何一部作品版權侵犯行為的法定損害賠償,而不是要求賠償實際損害和利潤。此項法定損害賠償的金額,每部作品至少不低於250美元,最多不超過l萬美元,由法院酌情判定。賠償金可以由任何一個侵犯者單獨承擔,或者由任何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侵犯者共同承擔。為了本款的目的,一部編輯作品或演繹作品的所有部分構成一部作品。
(2)在版權所有者承擔舉證責任的情況下,如果法院判定侵犯版權是故意的 ,法院可酌情決定將法定損害賠償金增加到不超過5萬美元的數額。在版權侵犯者承擔舉證責任的情況下,如法院判定這個版權侵犯者不知道也沒有理由認為其行動構成對版權的侵犯,法院可酌情決定將法定損害賠償金減少到不少於100美元的 數額。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一個版權侵犯者認為共有合理根據認為其使用有版權作品根據第107條的規定是合理使用,法院應豁免法定損害賠償金,但該版權侵犯者應屬於以下范圍:(Ⅰ)一個非營利的教育機構、圖書館或檔案館的雇員或代理人在其工作范圍內;或這類教育機構、圖書館或檔案館本身,由於把著作復製成復製件或錄音製品而侵犯了版權;或者(Ⅱ)一個公共廣播台或一個人,作為公共廣播台的非營利活動的經常部分(如第118條(g)款所規定的),演出一部已出版的非戲劇性文學作品或復制包含這一作品的表演的廣播節目而侵犯了版權。
2. 按照美國法律,美國專利侵權判定是怎麼判的
美國專利法第271條涉及侵權問題,該條款只是開列了一串侵權行為,並且指出這些侵權行為指向的目標是「獲得專利權的發明」,但卻沒有進一步指出如何判斷一項專利是否遭到了侵權。美國法院在解釋專利權利要求時,使用了兩種證據以供使用。即美國專利侵權如何判定的證據。
一、內在證據。即由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和專利審查檔案組成。法院要求將所有內在的證據記錄加以考慮來決定權利要求的含義。第二是外在證據,包括從字典的定義到專家證據。初審法院的法官有決定是否採納外在證據的自由裁量權,但是如果內在證據可以對權利要求進行合理解釋,則不需要對外在證據加以考慮。
二、字面侵權。字面侵權是指被控侵權的產品或方法與某一專利的權利要求相比,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具備了權利要求中的每一個技術特徵;或者說權利要求里的每一個限定或要素都可以在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找到,則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構成對該專利的字面侵權。
三、等同侵權。在處理專利侵權糾紛時,長久以來問題最多、爭議性最強的當屬等同原則。等同理論起源於美國,用於調整日益多樣化的發明和專利說明書解釋程度之間的界限,通常作為強化專利權的理論根據被使用。等同侵權是相對於字面侵權而言,其含義是指:被被控侵權的產品或方法與某一專利的權利要求相比,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的一個或幾個要素雖然與權利要求中的限定或要素不一樣,但兩者只有非實質性的區別;或者說,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的一個或幾個要素等同於權利要求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限定或要素,則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構成對該專利的等同侵權。
3. 簡述美國法中侵權責任的基本原則
在美國,侵權法主要屬於各州的法律范疇,而且主要由判例法組成。在聯邦法律中1946年的Federal Tort Claims Act (聯邦侵權索賠法)是最主要的一個法律。
侵權行為可分為故意侵權行為(intentional tort)、過失侵權行為(negligence or negligent tort)和嚴格責任侵權行為 (strict liability tort). 對侵權行為的一般救濟方法是對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予以一定的金錢補償,在涉及交通事故等領域的侵權賠償則廣范採用保險賠償的方式。
侵權法的原則簡單有:
1、每個人都要對其侵權行為承擔責任,在有限的形式下兒童亦然(但是,父母僅當其作為該兒童之代理人或未能按照其監護義務行事時才負此責任),但國家不在此例,除非法律明確規定取消了國家的豁免權。
2、每個人包括新生兒都受到侵權法的保護。 當其被繼承人或近親屬被故意或過失導致死亡時(非正常死亡之訴),繼承人或近親屬可以提起損害賠償之訴。
3、過失侵權責任以過失行為和對人身或財產的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為前提要件。一個人若沒有盡到其注意義務就被認為是有過失的。
4. 第三者責任險 美國
我現在美國投資的哪套別墅,一年交800美金的保險費,單單保障房子的,第三者不關事吧。基本上美國八成居民都自己會買保險的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5. 美國對icp侵權責任歸責原則實施什麼原則
網路服務商若只是單純的經營網路連接服務或僅僅提供網路內容服務,那麼判斷其法律
責任並不困難。但是,伴隨著網路技術發展與商業形態的的改變,單一的網路服務從業者往往施行
多方位、多元化的業務經營模式,這就導致同一企業可能同時兼具IAP、ICP、IPP中雙重或多重身
份。網路服務商提供的服務越多樣,它的侵權責任承擔問題就越復雜。
6. 在美國,發明專利過期後,還能追究未過期時的侵權責任么(求專業人士回答啊)
雖然沒研究過美國的專利法,但法律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就大陸法系而言,對於專未過屬專利保護期的侵權行為,專利權人有權追究侵權人的責任。超過專利保護期之後,只要沒有超過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原專利權人仍然有權追究未過期時的侵權責任。
7. 一個美國侵權責任法的案例
美國有個老太太在給她的寵物貓洗完澡以後,突發奇想把貓咪放進微波專爐烘乾,屬結果貓死了。老太太悲痛欲絕將製造商告上法庭,理由是他們沒在說明書中警告不能把貓咪放進微波爐,結果法庭判決支持。有口難言的製造商只好在他們已十分冗長的說明書中又加一條:本產品僅用於食品加熱,請不要將貓咪放入其內。
8. 美國法律的侵權法
沿襲自英國法來,即民事侵權行為的受害自人得提起損害賠償之訴。美國關於侵權的成文規定主要見諸州法,聯邦並無統一立法。故意侵權行為除保留英國法原有的傷害、侵佔財產、非法拘禁等外,增加了一些新項目,如干預隱私(竊聽、擅自使用他人照片等)以及生產危險商品等。過失侵權必須過失與損害有因果關系才負賠償責任,過失又必須是有違照管義務,其大小視行為人專業資格而定。例如工程建築師的義務高於建築工人。如受害人也有過失,即比較其大小,雙方分擔責任,相應減少賠償額。在違反契約造成損害時,受害人可提起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一般多選擇後者,因為侵權賠償包括無形的損害在內。美國目前的侵權訴訟求償程序復雜,訴訟往往曠日持久,耗費巨大,不利於收入微薄者。有的州為簡化訴訟,已開始實行所謂無過失責任,即不必證明行為人有過失,亦能獲得損害賠償。
9. 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第一、美國的產品責任法首先是由法院的判例發展起來的,迄今適用的仍基本上是判例法。各州在產品責任問題上的司法實踐差別甚大,因此實際上很難對這一領域的美國法加以概括。
第二、在美國,如果製造商生產的產品有缺陷,造成了傷害,受害人有三項訴因可選擇,據以控告製造商和銷售商,即:他可以提起過失行為的侵權之訴,或者違反明示或暗示擔保的合同之訴,或者嚴格責任的侵權之訴。美國各州如今都以某種形式採納了嚴格責任制。
第三、特點:
1、過失行為訴訟
在美國,據說每個人都有義務避免那種不適當地增加他人傷害風險的行為或不行為。法院已將這個一般原則適用於製造商和裝配商,認為他們有義務使用「適當注意」(即一個具有理智的人應有的注意),生產安全的產品。
2、違反合同訴訟
因違反合同擔保而提起的訴訟,通常是遵循《統一商法典》第2節的規定。除路易斯安那州外,各州都已接受該節規則。在多數情況下,以違反明示或暗示擔保為由提起的違約之訴,可能給原告提供比過失行為之訴或嚴格責任之訴更大的勝訴機會。
3、嚴格責任訴訟
美國大多數州,特別是已採用《侵權法注釋匯編》(第二版)第402A節的各州,都要求製造商產品責任案的 原告證明:涉訴產品「處於有缺陷狀態,對使用者或消費者或其財產是不合理地危險的」。「不合理地危險的」這一要求使得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決定究竟是以消費者的指望為依據還是以謹慎的製造商的觀點或其他觀點來判定危險性的合理程度。
10. 美國交通事故賠償的一些問題
在美國發生車輛撞擊行人的車禍事故並不是太多。但從交通法規方面來講,如果發生機動車與行人相撞的情況,在事故處理和責任賠償認定方面,美國法律雖然注重「以人為本」,但也絕對不簡單偏向行人,而注重具體責任認定。 美國各州的交通法規雖然在大的規則方面相近,但在一些細則上還是有很大差異。在有關車禍責任與賠償認定的法規方面,州與州之間的差別就很大。從總體上來看,美國有一半以上的州實行的交通法律都是採取「誰責任大,誰就多負責」的原則,來確定事故責任。所以,假如在美國發生由於行人違反交通法規而被車輛撞上的車禍,大多數情況下主要責任還是由行人來負擔。
單就處理機動車與行人交通事故責任的交通法來說,美國50州大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採取過半認定製,即涉及事故的一方一旦被認定應負責任超過50%,那麼就應擔負全部事故責任。實行這個制度的包括科羅拉多州、內華達州等佔美國半數以上的州。在實行這類法律的州,行人如果違規在先,那麼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必須責任自負,得不到任何保護。
第二類採取比例分攤制,即根據事故具體情況來確定事故涉及者的具體責任比例,並按相應比例來分攤賠償。實行這類制度的包括加利福尼亞州、路易斯安納州、阿拉斯加州等13個州。按照這些州的法律,行人的路權總是高於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總是有優先路權,而不管行人是否違反交通規則。至於事故的責任比例則由警方和交通安全管理部門的專家來認定。
第三類則採取簡單多數制,即事故中承擔責任比例最多的一方就應該負全責。實行這一制度的有包括阿拉巴馬州在內的6個州。這類制度強調機動車和行人各守其責,誰違法在先,誰就得擔負全部責任。在這幾個州,行人如果違規在先而受到傷害,顯然必須自己承擔全部責任,這比第一類制度更加苛刻。
盡管車禍責任認定的制度不一,但美國交通法規的基本理念上還是提倡以人為本,因為美國法律認為駕車是一種「特權」,並非基本權利。為了保障行人權益,美國通過改善道路狀況,強制實施配套車輛保險政策、嚴厲懲罰醉酒駕車等措施來減少車禍,以確保交通安全。 美國強制購買車輛保險,無保險的車輛不許行駛;此外,許多美國人還投有其他人身傷害或壽險,因此在出現車禍的情況下,受害者通常可以獲得一定的保險賠償。在採取「無過錯責任」保險制度的各州,只要發生車禍,那麼無需證明誰對誰錯,保險公司都可以向雙方提供賠償,這類保險制度避免了許多法律糾紛。但其缺點是賠償有限額,而且只提供財產損失和醫療費用的賠償,而不提供精神痛苦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