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固定總價合同怎麼結算
結算價=合同價(也就是投標價)+所有變更(即:原來圖紙是15個構造柱、現在經建設、施工單位設計部門供同研究改變為20個)、簽證價格(一般情況下都與圖紙不發生直接聯系,例如:施工現場周圍填土、伐樹等)。
Ⅱ 固定總價合同該如何結算
固定總價合同結算:
1、和總價對比不是和清單項目逐一對比。因合同約定了「本合同為固定總價合同,物價波動引起的價格風險由投標人自行承擔」。
2、完成了94%按100%計算,完成106%按合同固定的價+1%。
3、完成106%,應結101%對,完成94%結99%不對,完成94%按100%(合同約定的固定價)計算。
4、簽訂合同是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簽訂的,如不存在威脅、脅迫和未違反法律禁止性、強制性規定的條款內容,合同約定對雙方是有效的。
(2)建設工程固定總價合同糾紛處理與結算方式擴展閱讀:
固定總價合同有如下特點:
1、工程造價易於結算。
由於總價固定,因此只要業主(發包方)不改變合同施工內容,合同約定的價款就是承發包雙方最終的結算價款。對於業主來說,這樣的價款確定形式可以節省大量的計量、核價工作,從而能集中精力抓好工程進度和施工質量。
2、量與價的風險主要由承包商承擔。
對承包商而言,固定總價合同一經簽訂,承包商首先要承擔的是價格風險。這里投標時的詢價失誤、合同履行過程中的價格上漲風險均由自己承擔,業主不會給予補償。
其次,承包商還要承擔工程量風險。在固定總價合同中,業主往往只提供施工圖紙和說明,承包商在報價時要自己計算工程量,再根據申報的綜合單價,得出合同總價。
即便業主提供工程量清單,也僅僅是承包商投標報價的參考,業主往往聲明不對工程量的計算錯誤負責。這樣,承包商還要承擔工程量漏算、錯算的風險。
Ⅲ 固定總價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結算如何處理
朋友您的問題我已經仔細地看過,關於投標書的報價、清單項目該填、不該填的問題,現在應當按照下列程序辦:
1,切記投標書工程量清單與圖紙計算出的工程量清單,不是一回事,他們之間沒有聯系,
1),投標書工程量清專為建設單位優化選擇施工隊伍之用,依據此工程量看誰報價符合業主標底(攔標價),誰就中標;
2),實際施工時必須按照施工圖施工,完工時這份「施工圖紙」+-設計變更後,就叫做「竣工圖紙」
3),施工單位竣工結算時,應當依據「竣工圖」計算工程項目、工程量;
4),按照「竣工圖」計算的項目 - 投標書清單的項目 = 設計變更增加的項目;
5),設計變更增加的項目 * 投標書里的單價、投標書沒有的單價就用定額里的單價 = 增加的結算額
2,工程結算總值 = 原來投標書的報價 + 增加的結算值 + 施工現場簽證額;
Ⅳ 固定總價合同結算問題
合同專用條款約定:固定價格是指固定總價。招標范圍內及投標書范圍內的工程總價不變。。現在招標范圍內工程量因建設單位要求出現增減工程量,那最後結算的時候該如何計算?
Ⅳ 國有資金投資的工程合同約定結算方式為「固定總價合同」是違法合同
朋友您好:我仔細看了您提的問題,我對您這位律師的看法有異議?
1、請問這位律師你明白過程預算嗎?他是工程預算員(造價師)嗎?還是臨時學習的?
2、我是做工程預算審計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明確工程招標、投標的全面過程;
3、施工單位經過招投標後 「固定總價合同」的約定是甲乙雙方的事,一般情況下業主在「招標書就已經確定」,當然投標書也得100%的相應,否則不可能中標,中標後就必須按照事先約定的辦,根本沒有錯、更談不上 「固定總價合同」的約定是違法的,屬於無效合同,簡直是胡說八道。
4、 「固定總價合同」雙方共同承擔「風險」,當物價指數上漲、施工單位吃虧;當物價指數下調建設單位吃虧,任何合同都有「風險因素」,不知道違法在什麼地方?
5、「在清單合同中」,有的是「單價承包」,也有的是「總價承包」,就當今情況下,建設單位都不願意「單價承包」,因為我們國家物價都處於上漲的趨勢,如果採用「單價承包」,竣工結算時建設單位還有多付很大部分工程款,「總價承包」就是為了規避增加工程款這個實施;
Ⅵ 如何解決建設工程固定總價合同糾紛
案例:
某承包商中標承建一廠房的土建、安裝、裝飾工程。承發包雙方選用了新版示範文本為合同文本。在協議書第五條約定:合同價款金額2320萬元。在專用條款第23.2款約定:本合同價款採用固定價格合同方式確定。(合同價款包括的風險范圍:合同價格即為招投標中的中標價格。竣工工程量按實結算,以發包人委託有審價資質的單位提交審計報告審計為准)。 工程竣工後,承包方根據「竣工工程量按實結算」之約定,編制並向審價單位提交了竣工結算報告。但是在審價過程中,承發包雙方就該合同是總價包干合同還是單價包干合同產生爭議。發包方認為,本合同價款採用固定價格合同方式確定,故本合同應認定為總價包干合同。承包方認為,雙方約定的是竣工工程量按實結算,故本合同應認定為單價包干合同。
由於按總價包干合同方式確定的合同結算價款與按單價包干合同方式確定的合同結算價款大不一樣,後者比前者的結算款要高10%。因此,對於承包商而言,如果按單價包干合同方式結算,則其尚有盈利,否則,必然會虧損;對於發包方而言,如果按總價包干合同方式結算,則其可以節約10%的成本。因此,雙方對該合同約定的內容究竟為單價包干合同還是總價包干合同爭執不下。於是,雙方並審價單位共同至本律師事務所咨詢。經筆者為他們詳細分析,發包方、審價單位最終同意該合同應認定為單價包干合同。承包商因此而獲得承包該工程應得的利潤。
為什麼該合同應認定為單價包干合同而不應認定為總價包干合同呢?
實際上,新版示範文本通用條款第23.2款約定的三種合同價款確定方式系《建設工程施工發包和承包價格管理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第七條中規定的三種工程價格類型。即:固定價格。工程價格在實施期間不因價格變化而調整;可調價格。工程價格在實施期間可隨價格變化而調整;工程成本加酬金確定的價格。工程成本按現行計價依據以合同約定的辦法計算。該規定中的工程價格、固定價格、可調價格均系新概念,
根據《暫行規定》第五條工程價格構成第1款「工程價格由成本(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利潤(酬金)和稅金構成」之規定,工程價格實際上就是指通常所稱的工程造價(工程造價由直接費、綜合間接費、利潤、開辦費、其他費用、稅金組成),即工程價格中之「價格」指「造價」,是量和價的結合概念。但是,固定價格、可調價格、成本加酬金確定的價格及其定義條款中出現的「價格」是否指「造價」呢?
我們認為,因工程價格與固定價格、可調價格、成本加酬金確定的價格是同一層次的概念,故這些概念中的「價格」應理解為「造價」。但是,這個合同定義條款中出現的「價格」並非指「造價」,只能理解為人工、材料、機械等價格。否則,該定義條款就犯了「造價」系「造價」之循環定義的錯誤。 同時,我們不妨將上述「價格」分別替換成「造價」及「人工、材料、機械等價格」,則《暫行規定》第七條規定變更為:「工程造價的分類。(一)固定造價。工程造價在實施期間不因人工、材料、機械等價格變化而調整。……(二)可調造價。工程造價在實施期間可隨人工、材料、機械等價格變化而調整。……(三)工程成本加酬金確定的造價。工程成本按現行計價依據以合同約定的辦法計算,……」。
顯然,《暫行規定》將工程價格分為固定價格、可調價格、工程成本加酬金確定的價格三種類型,系採用了不同的分類標准。固定價格、可調價格僅考慮了價的因素,工程成本加酬金確定的價格卻不但考慮了價的因素,而且考慮了量的因素。因固定價格合同僅考慮了價的因素,故承發包雙方對工程量的不同約定決定了合同的不同類型,如果雙方約定在圖紙不變的情況下,工程量不作調整,則合同應為總價包干合同,否則應為單價包干合同。
本案中,承發包雙方既在專用條款中約定了合同價款確定方式採用固定價格方式,又約定了竣工工程量按實結算,故本案所涉合同應認定為單價包干合同。
通過該案例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新版示範文本中確定合同價款的三種方式劃分標准不一。固定價格、可調價格合同僅考慮了價的因素而沒有考慮量的因素,如果承發包雙方不對量進行約定,則雙方因對量沒有約定而產生糾紛;如果承發包雙方對量進行了約定,雙方又會因對固定價格的理解不一而產生糾紛。因此,這系新版示範文本的缺陷之一。
為了糾正這一缺陷,我們建議承發包雙方在採用新版示範文本時可在專用條款中約定刪除該通用條款,並對合同價款確定方式進行重新約定,比如首先約定單價是否可以調整、及調整方法,然後再約定圖紙不變工程量是否可以調整、及調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