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林糾紛
這其實是一件很普通的民事糾紛。首先,要看陳生簽公章時的精神狀況,如果醫院出具證明陳生當時是精神不健全的,那他就是真沒有民事能力,之前的協議無效,之後的山林糾紛只能大家協商,最好是給第一輪承包時原來的屋背山估個價,然後換也好不換也好只要能等價就好了。這個不能硬碰硬,只能好好協商。在與村政府商量時最好自己對村子的山有個了解,冷靜的談判,說明陳生的可憐狀況,盡量爭取最好的解決。
2. 法律求助,山林糾紛
你好:
你的問題比較專業,涉及界線糾紛與山地(土地)所有權歸屬問題,此事處理建議如下:
一、區域界線爭議歸縣(市、區)民政部門負責調處,你可以通過鎮政府向民政部門反映情況,要求民政部門(代表政府)出面處理。
二、處理此問題還須通過國土資源部門參與,目前國內一般均初步完成了土地資源的詳查,他們對你提到的山地應該有個定性,也就是說該山地的屬性是茶園還是耕地、林地等,並且所有權是集體的還是國有的,具體是否有手續。
三、你們要拿出足夠的證據證明此山地原來就是自己的,這樣民政和土地部門才能將該地塊所有權歸還給你們。
五、該片山地被劃為農林保護區,通常不影響土地所有權歸屬問題。
上述原則僅供參考,希望能對你起作用。
3. 山林糾紛,..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不服,可以起訴維權
4. 山林糾紛急
1.既然是親戚,最好是和為貴,以你誠心換他良心。如果當時你對他除包頭費之外承諾過什麼,你應該按照承諾兌現。如果他現在的生活出現了某種急需解決的困難,你最好是真誠地幫助他解決全部或者部分困難,比如借錢或者送錢給他。畢竟,當時的包頭費和現在的收益比較,已經翻了很多倍了,人家看著眼紅,你多寬容。但是,這種寬容是有限度的。
2.你要准備好給他包頭費的字據,沒有字據,一些幫忙的知情人所說的情況法官也會採信的。你家的林地當然是你家的,生產的木材一般也應該是你家的,除非你和他簽訂了造林的合同,合同約定了他幫你家造林給他分林分山,或者有與他沒有厲害關系的人給他作證,證明你家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誰說過給他分林分山。否則,他要求分林分山是沒有充分的證據的,你可以不理睬他的非法要求。
3.快速處理方法:你和村幹部打好招呼,那6畝林地的林木是你家的,別人向林業主管部門申請林木採伐許可證的呈報表村裡絕對不要蓋章。亂蓋章是要負法律責任的。沒有採伐證,那就是盜伐林木或者濫伐林木行為,是要追究違法責任的。
5. 山林糾紛,
根據《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授專權林業部依法頒發的森林、林木屬、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以下簡稱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的規定,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時,要確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首先應以依法核發的林權證為准。
但是,我國山林權屬政策自解放以來經歷了四次大的變革和調整,各個時期形成了相應的山林權屬書證,在當時確權過程中出現的政策性及人為性失誤,導致現在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認定林權證書效力成為了難題。
6. 此山林糾紛怎樣認定,法律高手請支招
一、應當以超越鄉政府的職責范圍為由請求縣政府處理。山和林都是不動產,但必須區別看待,山權不管屬於馬路組還是屬於關路組或某村,都必須屬於集體,而不是個人。要解決林權問題,首先要解決山權問題,即山歸哪個單位(組)所有的問題。顯然這已是單位之間發生的林地所有權爭議,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處理。一般縣級政府會指令縣級林業局具體承辦,該單位有專門的調處山林糾紛的班子和人員,然後以縣級政府的名義確權。鄉政府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宣講法律和政策,預防和制止雙方武鬥和採伐林木。《森林法》第十七條規定:
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二、調查建議報告。
(一)介紹山林權屬糾紛初步調查情況
(二)鄉政府的危機防範和應對措施
(三)建議
要解決林權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決山權的問題。《森林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因此,本府認為,對某村沙堡子的山權即林地所有權如何確認權屬,歸馬路組或關路組哪個單位所有,已經超越法律規定的鄉級政府的職責范圍,本府不便於深入調查及無權作出行政確權決定。現建議縣人民政府指令縣林業局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繼續調查,提出處理意見。
三、應你要求,現予補充:關於誰的證有效問題,不能純粹看證本身,而是要看證是怎麼取得的,取得的過程是否存在不正當利益、程序,或者有必要到縣檔案局或林業局等單位查閱發證的原始登記冊,看登記冊是否和證件登記內容相符,最好是找到當年的發證承辦人核實。需要強調指出,要撤銷某一證件的效力,必須由原發證機關或者其權力繼承機關作出書面決定。
山林權屬糾紛是指圍繞林地、林木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歸屬問題所發生的糾紛。歷史上,由於林地的自由買賣,遷徙嫁娶的隨帶與贈送,使山林權屬不斷變遷轉移,造成十分復雜的山林分布和權屬關系,經過幾代後,彼此牽扯不清。新中國成立後,雖然經過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林業三定幾次確權,有些地方由於工作粗糙,權屬仍然不清。1981年,隨著穩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的林業「三定」政策的出台,山林的定權發證工作全面鋪開,山林權屬糾紛的調處工作就此在全國拉開序幕,1983年底基本結束。一般來說,往後調處山林糾紛,林業「三定」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核發的山林權屬證書所確認的林木、林地權屬,應予維護,不得擅自變更,確有錯誤,且權屬仍有爭議的,由原發證的人民政府負責處理。原國家林業部於1996年10月14日發布了《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至今有效,可做依據。
若有必要,鄉政府應當調查爭議雙方擁有沙堡子這塊林地的歷史原因,重點是林業「三定」或發證時的原因。
7. 怎樣處理土地山林權屬爭議
山林土地權屬糾紛主要是指爭議當事方因林地上林木尤其是其所佔用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的歸屬而發生的爭執。《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這就表明與土地有關的權屬糾紛的確權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政府在調處山林權屬糾紛時,所講求的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考慮的重點更多偏向事實根據方面。
根據經驗結合自身對參與處置土地權屬糾紛特別是山林權屬糾紛的總結來看,這些糾紛大部分始於人民公社時期。由於當時法制不健全,對山林權屬的確定太過隨意,導致既沒有科學界定又缺少文字記錄。加之時間太久,當時的見證者有的已經去世,這給正確調節此類糾紛帶來很大障礙。
由於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計劃經濟時期,農村管理體制多次變動,從土改到合作化到聯產承包責任制,期間合了分,分了又合,因而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復雜,時間跨度大,牽涉面廣,取證難,結案難,歷史遺留問題多。所以,對山林權屬糾紛的處理,一定要慎之又慎,如處理稍有不慎,必將影響地方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在之前的呈子、李家園等村關於林地爭議當中,由於村民不懂法,曾發生過一村村民私自扣押另一村村民做人質的違法事件。
由於絕大部分山林權屬糾紛歷史情況較為復雜,從申請人申請調處到最終確定權屬,難免會出現問題,其中每個環節都可能對最終的確權造成影響,所以應做到:
要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性。農村山林權屬糾紛的產生,一般來說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因素,兩者都不能忽視。如何妥善處理好這個關系,對各級人民政府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尊重歷史,就是要對引起爭議的歷史因素進行全面的客觀分析,哪些是可以依據的,哪些是不能依據的,都應該有十分明確的判斷。但是尊重歷史又不能割斷現實,要充分考慮現實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對爭議作出客觀、公正的處理。
要注重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有機結合。各級人民政府是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主體,各級政府要以在法律法規范圍內採用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的方式,對山林土地作出適當調整和重新劃分,構成犯罪的要堅決移送司法機關給予相應刑事處罰。因此,注重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機結合有利於對爭議的處理,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思想工作,是處理山林權屬糾紛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它並不是絕對的,特別是不能流於空洞說教。調處中,工作人員還要耐心向群眾宣傳政策法規,並切實考慮到他們的實際困難,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如果僅僅停留在講道理、做思想工作上,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感化群眾,進而有效防止糾紛演變成更嚴重的社會矛盾。
8. 山林土地糾紛
1、需要說明的是:不管你家耕種和管理多少年,只要沒有確實的證據如林權證、土地版劃界權說明書等證明這片山林是你家承包的,你家也仍然不能對這片山林擁有使用權。
2、應對辦法:
(1)要他家的林權證來看,看是否你家的山林確實是在他家的林權證范圍內:如果他家有林權證范圍不包括你家的山林在內,不用理他。
(2)如果他家的林權證上確實註明你家現耕種的山林在他的林權證范圍內:找你所在村的村委會、到當地鎮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縣級土地局或林業局、檔案館等處查找與你家這片山林相關的權屬證據。
(3)如果找到的證據足以證明這片山林歷史上應屬於你村,對方的林權證登記錯誤的:可以持相關證據,到林權證的發證機關請求更正對方的林權證、辦理你家的林權證,如果發證機關不予變更,可以到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告發證機關。
9. 山林糾紛怎麼解決
你好:
你的問題比較專業,涉及界線糾紛與山地(土地)所有權歸屬問題回,此事處理建議如下:
一、答區域界線爭議歸縣(市、區)民政部門負責調處,你可以通過鎮政府向民政部門反映情況,要求民政部門(代表政府)出面處理。
二、你的問題是村級界線糾紛,嚴格的說,村級之間是沒有行政界線的,因為村不是行政區劃的單位,一般來說,村與村之間只存在著生產線,以生產線替代界線,即使存在界線,界線附近的土地是允許有插花地的,處理此問題應本著誰開發誰擁有的原則,也就是說原來是誰的山地,現在仍然歸誰所有,以保持邊境居民生產生活的穩定。
三、處理此問題還須通過國土資源部門參與,目前國內一般均初步完成了土地資源的詳查,他們對你提到的山地應該有個定性,也就是說該山地的屬性是茶園還是耕地、林地等,並且所有權是集體的還是國有的,具體是否有手續。
四、你們村要拿出足夠的證據證明此山地原來就是自己村的,這樣民政和土地部門才能將該地塊所有權歸還給你們村。
五、村級界線一旦確定以後,插花地(越界地塊)應當保持現狀不變,不得再擴大面積。
六、該片山地被劃為農林保護區,通常不影響土地所有權歸屬問題。
上述原則僅供參考,希望能對你起作用。
10. 重大矛盾糾紛的定義
為了將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加大矛盾糾紛化解力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小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鄉、大事不出縣」。銅鼓縣從3月中旬開始,在全縣范圍內大力開展縣﹑鄉﹑村三級書記大接訪活動。該縣結合本縣實際,創新工作舉措,在大接訪活動中推行 「三三制」,努力做到三公開、三結合、三包干。截止5月初,共接待來訪84起,涉及人數500餘人,其中個體訪62次,集體訪22次,解決78起,其餘6起正在處理中。
三公開,即:公開接訪領導姓名,公開接訪時間,公開接訪地點。在縣四大班子領導接訪前一個星期起利用銅鼓電視台、《銅鼓通訊》公開接訪領導姓名﹑職務﹑主管及分管工作,公開接訪時間﹑接訪地點。同時,各鄉鎮場在集鎮所在地、人口密集地等場所提前3—5天公開接訪領導﹑接訪時間﹑接訪地點,從而做到讓群眾早知道﹑早了解。縣政府辦副主任、信訪局局長蔡曉河介紹說:實行「三公開」後,大大方便了群眾,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
三結合。首先,幹部下訪與書記大接訪活動相結合。該縣在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從各單位各部門抽調了千名黨員幹部到鄉村﹑農戶﹑包案對象家庭、社區﹑企業開展「五進五促五同活動」,與書記大接訪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高橋鄉﹑排埠鎮黨委書記與鄉鎮幹部及「五進五促五同」幹部一起帶案下訪,積極化解矛盾,解決疑難問題。其次,消化重點重復信訪案件與書記大接訪相結合。縣委胡書記胡國瑞帶頭把5件重點重復信訪案件作為大接訪活動的攻堅點,在他的帶頭示範下,25名縣級黨員領導幹部共化解重復信訪案件32起。再次,村民代表隨訪與書記大接訪相結合。各鄉鎮場在黨委書記公開大接訪之日,聘請當地懂政策法規,有威信的村民一起同鄉黨委書記接訪,通過他們宣傳政策,化解矛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永寧鎮黨委書記充分發揮村民代表作用成功化解了8起山林糾紛。
三包干,即:包情況掌握抓穩控,包困難解決帶教育,包依法處理促和諧。三級書記接訪時間,都安排2—3名法律工作者隨同,用法律和案例講解,使上訪對象對政策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准確。縣委副書記、縣長楊玉平於4月13——14日在信訪局接待室公開接訪,共簽批59起來訪,涉及群眾100餘人。同時,事後立刻召開解決協調會,對於本級政府能解決問題及困難給予及時解決,對於涉及到其它單位和部門的問題,由黨委書記牽頭並安排專人專職負責協調解決。溫泉鎮溫泉村陳章和的勞動傷害案,在勞動部門依法仲裁得不到落實的情況下,向法院起訴時,出現兩地法院相互推諉的情況,陳章和因此不斷上訪;4月2日接訪後,溫泉鎮黨委書記金四清幫助其爭取宜春市法院的重視,最終得到成功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