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86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於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已廢止)
1986年4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
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已普遍推行,農村承包合同糾紛大量發生。為了解決各地人民法院在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現根據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結合各地人民法院的審判實踐經驗,提出意見如下:
一、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的受理問題
處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應當發揮有關農村基層組織以及承包合同管理部門的作用,絕大多數糾紛可以由它們調處。當事人不服處理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當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也應當依法受理。
有些農村承包合同的履行因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季節性很強。因此,人民法院對此類合同糾紛要及時立案,盡快審理,必要時可裁定先行恢復生產,然後解決糾紛。
二、無效農村承包合同的確認和財產處理問題
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首先要審查合同是否有效,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確認合同無效:(一)屬於違反國家法律、政策的;(二)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三)違背民主議定原則的;(四)採取欺詐、脅迫或其他不正當手段簽訂的;(五)發包人無權發包的;(六)承包人私自轉讓、轉包承包合同以及轉包漁利的。
承包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對產生的財產問題應當依照法律、政策合理解決。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而遭受的經濟損失;如果雙方都有過錯,各自承擔相當的責任。
三、農村承包合同的轉讓與轉包問題
轉讓是指承包人自找對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發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為。轉讓的合同內容雖無改變,但是變更了承包人,終結了原承包人與發包人的權利義務關系,確立了受讓人與發包人的權利義務關系。
轉包是指承包人把自己承包項目的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條件發包給第三者,由第二份合同的承包人向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履行,再由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向原發包人履行合同的行為。
承包人將承包合同轉讓或轉包給第三者,必須經發包人同意,並不得擅自改變原承包合同的生產經營等內容,否則轉讓或轉包合同無效。
承包人在履行承包合同中有安排勞務的經營自主權,某些臨時性的勞務,如季節性的農活,果子的摘收、銷售等,可以不經發包人同意包給他人。
承包人承包後自己既不從事經營或生產活動,又不承擔任何風險,坐收「管理費」或者高價轉包的,屬於轉包漁利。如果轉包的價額超出承包價額,而其超出部分大致接近於承包人的投資(包括勞務)加上由於投資(勞務)應當獲得的正常利潤,可以視為合理;如果懸殊過大,則應作為轉包漁利論處。轉包漁利部分應當收歸集體或追繳國庫。
四、承包合同的變更和解除問題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應當允許變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一)當事人雙方協商同意,並且不損害國家、集體利益的;(二)訂立承包合同依據的計劃變更或者取消的;(三)因國家稅收、價格等政策的調整,致使收益情況發生較大變化的;(四)由於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致使承包合同無法履行的;(五)因發包方或承包方不履行承包合同規定的義務,致使承包合同無法繼續履行或者沒有必要繼續履行的;(六)承包人喪失承包能力的;(七)承包人進行破壞性、掠奪性生產經營經發包人勸阻無效的。
因變更或解除合同使對方遭受損失的,應當負責賠償,但依法可以免除責任的除外。
五、因自然災害而產生的責任免除問題
由於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外因,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的,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免除承包人的責任。
審理涉及這類問題的案件,必須查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害程度和承包人對自然災害的抗禦情況,然後決定對承包人的責任是部分還是全部免除。如果承包人已經盡了自已應盡的責任,仍不能避免標的物遭受損失,可以全部免除承包人的責任;如果既有自然災害的影響,又有承包人經營不善的原因,則應按兩個因素所佔的比例,酌情免除承包人的部分責任。
六、發包方單方任意毀約問題
有些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是因為發包方任意毀約或有關行政部門違法干預造成毀約而引起的。審理這類案件,應當依法維護原合同的效力。承包人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的,應予支持。發包方毀約給承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當予以賠償。因行政部門違法干預而毀約的應由行政部門承擔違約責任,給承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應當先由發包方賠償,再由應負責任的行政部門負責處理。發包方無力賠償的,如果承包合同尚未到期,可以按賠償數額抵除承包人應繳交的承包金額;如果承包合同已經到期,可適當延長承包期,並在承包期內按賠償數額抵除承包人應繳交的承包金額,或者延期給付賠償金。
七、承包指標過高或過低問題
審理因承包指標過高或過低而發生的糾紛案件,應對承包指標的高低作具體分析,主要審查指標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承包指標一般可根據承包前三至五年平均產量(或產值)並考慮合理增產比例予以確定。
目前,農村承包合同中的承包指標一般都以投標方式確定。有的承包人為了取得承包權,違背客觀實際,盲目地提高承包指標,導致指標明顯過高而無法履行。對於因此而發生的承包合同糾紛,應當通過調解,引導雙方當事人協商,實事求是地確定合理指標。但對指標基本合理,主要由於承包人本身不努力而完不成指標的,應當維持原合同的承包指標。
對於發現人因缺乏經驗,導致指標明顯過低而發生的承包合同糾紛,應當通過調解,引導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合理的承包指標。如果承包指標基本合理,承包人通過積極努力和科學管理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發包人為此要求提高指標的,則不予支持,而應維持原合同的承包指標。
對於承包指標的調整,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的,由法院依法判決。
八、承包人搞破壞性掠奪性生產問題
承包人在承包期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應當注意對自然資源的保護,例如:承包土地不得破壞地力;承包山林不得亂砍亂伐;承包礦業生產不得亂開亂采;承包果園不得為短期收益而破壞果樹的長期生長。承包人在承包期間搞破壞性、掠奪性生產經營,發包人勸阻無效要求解除合同的,應予支持,因此而造成的損失應當由承包人負責賠償,情節嚴重的可責令加倍賠償,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九、農村的鄉鎮企業承包中對外發生債務的承擔問題
承包人對於企業在其承包前的債務,如果在承包合同中規定由其承擔的,應按合同規定承擔;如果承包合同中未作規定的,應由發包人承擔,亦可酌情由承包人先予償付,然後從應向發包人繳納的承包金中扣除。
承包人對於企業在其承包期內所欠的債務,應當承擔清償責任,發包人應負連帶責任。
承包人逃匿或無力清償債務的,由發包人負責清償。
十、合夥承包人的訴訟地位問題
合夥承包人在訴訟過程中,應作為共同訴訟人對待。合夥人眾多的,可由他們選派代表(須經法院認可)參加訴訟。參加訴訟的代表人一經確定,其訴訟行為對全體合夥人或合夥組織的全體成員有效。
十一、執行問題
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的判決、裁定、調解協議發生法律效力後,凡執行人暫無給付能力的,可裁定中止執行。中止執行的原因消失後,應當及時恢復執行。被執行人喪失給付能力的,可裁定終結執行。被執行人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或者故意拖延履行的,應傳喚其到庭,責令自動履行,仍不履行的,按照《民事訴訟法(試行)》第十七章的規定,強制執行。
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現在是否實行
2008年12月24日。
本篇法規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2007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第七批)的決定》(發布日期:2008年12月18日 實施日期:2008年12月24日)廢止(原因:已被物權法及新的司法解釋所取代)
Ⅲ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還有效嗎
可以參照來《最高人民自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七條本解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後受理的第一審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
施行前已經生效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處理出租汽車承包合同糾紛案件的規定
有的地方判決公司有承擔連帶責任,要看各地對法規的理解了,一個地方一個理解也有可能。
Ⅳ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處理的幾點思考
一、當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成因
一是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認識含糊以及合同內容、訂立程序不規范。從本地實際反映的情況來看,廣大農牧民群眾對土地承包經營方面的知識了解的甚少,主要不能正確地分辨農村土地發包方和承包方的權利和義務;土地承包合同該如何訂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如何保護和流轉;發生爭議該如何解決等。因此出現土地承包合同的簽訂既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實施、合同內容也不夠完整這種現象。
二是農牧村人口遷移與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的沖突。農村土地承包中「生不添,死不去」的鄉規村約在大部分村落中沿襲,它在一定時期對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與現行《農村土地承包法》中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保護發生了沖突,產生了矛盾。表現較為突出的是部分農牧村人口移居國外(主要是移居哈薩克),而土地承包權亦在流轉。部分移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把原戶口所在地的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連同房屋等私有財產一同出租、轉讓。由於缺乏及時的引導和管理,受讓方盲目承包,一次性繳納了土地或草場承包費用,而結果由於承包主體不合法,而喪失了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後又一時無法得到法律救助。筆者以為,這不僅給當事者造成經濟負擔,而且也嚴重損害了國家集體經濟組織利益,侵害了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應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是土地貧瘠與現實人民群眾利益分配之間的矛盾。從目前我縣各鄉、村土地分布情況來看,總體屬丘陵地帶,呈現出北高波、南低窪;下潮澇、西沙大;好地少,貧地多;耕地少,荒山、荒丘、荒灘多地域特點。農牧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情況是:集體經濟底子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差,老百姓有一年種、三年荒,輪耕、棄耕現象時有發生,主要是投入大、收益少,遇有風沙、旱澇,收入無保障,經濟效益差。所以,也就導致這些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對「三荒」土地重視程度不夠,土地、草場承包走形式也不足為奇。這在集體經濟落後的鄉、村表現得最為突出。可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三農」優惠系列政策的逐步兌現,農村經濟的復甦和發展,農民種糧和發展家庭經濟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也就自然出現了發包方、農村集體經濟的農戶與承包方之間發生了利益上的矛盾。在法院受理這些案件和接待群眾來訪中,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表現為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與承包方之間的沖突。如前所述土地承包經營權錯誤行使,土地承包非法流轉等情況產生的矛盾糾紛。另一種情況表現為承包方與鄉、村民委員會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在農牧民所承包土地、草場面積與實際佔有面積有較大的懸殊,承包程序沒有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執行。土地、草場面積不均衡、承包程序不透明,對此農牧民意見很大。這兩種情況的共同特點都在於土地、草場荒蕪時間長,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且承包期限較長,承包費用低,土地、草場的「荒頭」大等。承包方在取得承包經營權後,經過對「三荒」土地的改造,享受各方優惠政策後,在明顯取得經濟效益的情況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又沒有及時地同承包方做好雙方利益的調整,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不顧承包合同是否期滿,搶占搶種承包過的土地;或新一屆鄉、村民委員會對前任村民委員會決定的承包土地合同內容沒有很好履行或根本不履行,對承包過的土地進行再分配或第二次承包。這兩種情況都明顯地表現出當前農村集體經濟利益分配不均衡,不僅損害了承包方的經濟利益,挫傷了承包方的積極性。而且在社會上造成較大影響。由於目前作為土地所有者的鄉、村兩級職能部門對以上兩種現象認識上不到位,管理上存在漏洞,同時沒有嚴格按照現行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相關規定執行,造成了農牧村土地、草場糾紛案件上升的,甚至有的農牧民為此長期上訪,這是當前農村土地、草場糾紛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至2007年,哈巴河縣法院共接待處理此類案件57件,其中正式立案的有24件,調解處理11件,判決處理10件,撤訴1件,駁回起訴2件,協調處理33件。2008年1—4月份共接待咨詢和正式立案的近40餘件,其中正式立案的只有6件,調解處理4件,其他2件正在審理之中,其餘的30餘件仍是通過相關行政部門協調處理。
四是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的錯誤行使。《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遵循平等協商、自願、有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原則。但從產生糾紛的起因上分析,由於承包方錯誤行使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出現的問題最多。主要表現形式:第一,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體明而不晰。兒子娶妻生子,另立了門戶,可土地承包經營權不明晰,權利不明,原本是一家人的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產生不同意見,村民集體經濟組織在處理此類問題時又不及時加以調整,使原本是一家人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分散。土地、草場在轉包、出租、轉讓等流轉過程中有存在諸多問題,如同一塊土地或草場老子轉包一次、兒子轉包一次。第二,由於缺乏監管,土地、草場流轉現象混亂。土地、草場在轉包過程中為部分好吃懶做的村民提供了可乘之機,對自己承包的土地採取「一女二嫁」,一塊地分別先後轉包給二人或二人以上。此種現象已佔到土地來訪案件數的近四分之一。第三,「三荒」土地自主開墾經營存在問題突出。由於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農牧民自主開墾經營的「三荒」土地缺少管理,沒有對此進行明確的發包或確權,所以「三荒」土地在流轉中發生的矛盾和糾紛最為突出,主要是現行兩級政府對「三荒」土地的行政管理措施與《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相比滯後,法律的調整可能帶來利益的更大沖突,不利於農牧村團結穩定。據不完全統計,河西部分農牧村此種情況佔到全部自然村的五分之二,潛在的問題非常多,對此農牧民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鄉、村兩級政府也拿不出解決此類問題的好辦法,在法律的救濟措施不濟的情況下,發生矛盾糾紛最好的辦法是藉助當地鄉、村兩級行政部門和當前相關的土地政策加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