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司在外地怎麼申請勞動仲裁
當事人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根據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的規定向相應的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級別管
轄是指不同級別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案件的分工。縣、市、直轄市普遍設立了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部分省、自治區也相應地設立了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
在現階段,勞動爭議案件大部分都由當地縣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除外。
地域管轄是指不同地區同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在受理案件方面的分工。如果發生爭議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不在同一個仲裁委員會管轄地區的,由職工當事人工資關系所在地(即向職工發放工資的單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受理。
(1)異地經營的勞動糾紛怎麼辦擴展閱讀:
申請勞動仲裁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仲裁申請書》。申請人應當按照規定如實准確填寫《仲裁申請書》,《仲裁申請書》一式三份,其中兩份由申請人本人或其委託代理人提交仲裁委,一份由申請人留存;
(二)身份證明。申請人是勞動者的,提交本人身份證明的原件及復印件:申請人是用人單位的,提交本單位營業執照副本及復印件、本單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委託代理人身份證明、授權委託書等;
(三)能夠證明與被申請人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的有關材料,如勞動合同(聘用合同或協議)、解除或終止合同通知書、工資單(條)、社會保險繳費證明等材料及復印件;
(四)申請人在申請勞動仲裁時,仲裁委根據立案審查的需要,要求申請人提交能夠證明被訴人身份的有關材料的,申請人應當提交。
如被申請人是用人單位的,應當提交其工商注冊登記相關情況的證明(包括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住所地、經營地等情況);如被申請人是勞動者的,應當提交其本人戶口所在地、現居住地地址、聯系電話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勞動仲裁
⑵ 在外地發生的勞動糾紛能不能在本地解決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管轄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
勞動爭議由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
據此,只有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有權管轄。
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追問
⑶ 可以在異地處理勞動糾紛嗎
舉報肯定是需要在原單位所在地的,因為各地勞動局管轄范圍都是有界定的,其他地區不會受理的,只要你有證據的話,直接到啟動勞動局舉報,應該沒問題的。
至於你說的簽協議的問題,那需要看協議具體是怎麼約定的,法律並未規定單位必須使用勞動局建議的勞動合同版本,自製勞動合同也是可以的)
祝你好運吧!
⑷ 請問,如何處理異地勞動糾紛
你好,你可以在武漢申請勞動仲裁,若對仲裁結果不服則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⑸ 外地的公司勞動糾紛怎麼解決
一、管轄權:
1、定義:管轄權(Jurisdiction)是指法院或仲裁委對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權力或許可權。法院或仲裁委要對案件具有管轄權,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即法院對所涉案件具有「標的物管轄權」,即法院具有審理該類型的案件的權力,同時,法院還需對案件當事人具有「個人管轄權」,即法院具有對訴訟中涉及的當事人作出影響其權利義務的裁決的權力。
2、勞動爭議的管轄權:勞動者與注冊地在外地的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可以在用人單位注冊地申請勞動仲裁,也可以在勞動合同履行申請勞動仲裁。其中,勞動合同履行地優先。
二、如何申請勞動仲裁:
1、去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原勞動局)內的勞動爭議仲裁委,申請勞動仲裁,立案時需攜帶:仲裁申請書2份、申請人身份證復印件1份;相關證據復印件和證據清單2份;用人單位的工商登記信息(北京地區不需要提供登記信息)!
2、提交材料後,5個工作日仲裁委給予立案,然後給雙方舉證期,給對方答辯期;然後開庭審理,之後對雙方進行調解,調解不成仲裁委下達裁決書;勞動仲裁60天內結案;對於裁決書不服,勞動者可以起訴到法院;
3、可以不請當地律師代理,請專業人士提供遠程指導服務並寫勞動仲裁申請書、證據清單等法律文書。並且申請勞動仲裁期間,不耽誤勞動者去新單位工作!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管轄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
勞動爭議由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
⑹ 異地公司,勞動糾紛如何解決
你好,如果你所在分公司有營業執照,並與你簽有勞動合同,那麼你與該分公司有勞動關系,該分公司應在工商注冊地即其法定住所地為你交納社會保險,並執行注冊地的標准
⑺ 跨省勞動糾紛怎麼處理
第1、雙方自行協商。
雙方通過協商方式自行和解,是當事人應首先爭取解決爭議的途徑。當然協商解決是以雙方自願為基礎的,不願協商或者經過協商不能達成一致,當事人可以選擇調解程序或仲裁程序。
第2、調解程序。
當事人可以向本用人單位所在地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程序是自願的,只有雙方當事人都同意申請調解,調解委員會才能受理該案件; 當事人可不經過調解而直接申請仲裁。另外,工會與用人單位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不適用調解程序,當事人應直接申請仲裁。
第3、仲裁程序。
若經過調解雙方達不成協議,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可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也可以直接申請仲裁。仲裁程序是強制性的必經程序,也就是說,只要有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且符合受案條件,仲裁委員會即應予受理;當事人如果要起訴到法院,必須先經過仲裁程序,未經過仲裁程序的勞動爭議案件,人民法院將不予受理。
第4、法院審判程序。
當事人如果對仲裁裁決不服,可以向當地基層人民法院起訴。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⑻ 公司在異地發生勞動糾紛時,可以申請當地的勞動監察部門管理嗎
他們不受理是不對的,可以申請當地的勞動監察部門。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十三條明確規定:
對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由用人單位用工所在地的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管轄。上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調查處理下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管轄的案件。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勞動保障監察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1條規定: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負責管轄本區域內發生的勞動爭議。
勞動爭議由勞動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
(8)異地經營的勞動糾紛怎麼辦擴展閱讀:
勞動監察管轄標准:
根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辦案規則》規定:
第十二條:勞動合同履行地為勞動者實際工作場所地,用人單位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注冊、登記地。用人單位未經注冊、登記的,其出資人、開辦單位或主管部門所在地為用人單位所在地。
案件受理後,勞動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單位所在地發生變化的,不改變爭議仲裁的管轄。
多個仲裁委員會都有管轄權的,由先受理的仲裁委員會管轄。
第十三條:仲裁委員會發現已受理案件不屬於其管轄范圍的,應當移送至有管轄權的仲裁委員會,並書面通知當事人。
對上述移送案件,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應依法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定不屬於本仲裁委員會管轄,或仲裁委員會之間因管轄爭議協商不成的,應當報請共同的上一級仲裁委員會主管部門指定管轄。
第十四條: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的,應當在答辯期滿前書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