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中的嚴重損害
一、以職業或身份來確定被侵權人的精神損害嚴重標准及賠償額。
職業是人在社會中基於生存、發展所從事的固定性、常規性的工作;身份是個人在社會中地位和價值的表現,而職業往往也是身份的表現。如果某人的人身權益受侵害,且與其職業有密切聯系,自然對其職業或身份會有重大的影響。例如,以模特、演藝等為職業的人,其臉部被劃破與一般的老百姓相比較,其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顯然要比非模特、演藝等職業的人要大,因為,模特、演藝人員的形象是決定其職業生涯的關健性因素,縱使這種臉部被劃破不構成傷殘,但在認定其所受的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來講,是應當得到確認的。這就是因職業或身份不同而確定嚴重精神損害之標準的不同之所在。其他如從事足球職業人的腳受傷害導致其以後無法或難於從事足球運動;書法家、畫家的手受傷害導致其以後無法或難於從事書寫、繪畫等工作,其所受的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都是應當得到確認的。關於確定精神損害賠償額方面,如在同一地區、同一類型的侵權行為中,因職業或身份不同,但所受的傷害一樣的情況下,我們如何確定精神損害賠償額,例如在同一類型的交通事故中,面部受傷均構成8級傷殘的模特、公司員工等人,其賠償額是否一樣?筆者認為,在確認受到相同等級侵權如都構成8級傷殘的被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額方面,除了考慮實施侵權方的因素外,還應考慮被侵權人的職業或身份特點,不能簡單以傷殘等級來作為唯一的確定標准。
我們強調受害人的職業或身份特徵不是為了強化職業或身份的等級與貴賤,而是為了更好地貼近實際,符合個性特點,以更好地保護公民個體的正當權益。
二、不同年齡的受侵害人遭受相同的侵害,其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及賠償額也應有所不同。
眾所周知,不同年齡的人具有不同的人生價值及生命意義;年齡差距越大,人生價值及生命意義之差距也會越大。一個年青者所遭受的侵害和一個年老者所遭受的侵害就被侵權人的精神損害程度相比較來講,肯定是不相同的,如果年青者和年老者兩者都死亡,則年青者之亡帶給其親屬的悲痛一般會比年老者之亡帶給其親屬的悲痛要多得多,其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也相應的要高得多、強烈得多。因為年青者因其生命的短逝而會令親人心理更加不平衡和更加悲痛;如果兩者都受到相同等級的傷害而活著,例如兩人在車禍中受傷都構成5級傷殘,那麼,雖然兩者都痛苦,精神都受到傷害,但就年青者與年老者相比較而言,年青者因其後面的生命之路還長,但生存因傷殘出現障礙而承受的精神與心理痛苦要比年老者多得多,其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也相應的要高得多。就其賠償額來講,自然,確定年青者的被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額就應比年老的要多。筆者認為,在確定精神損害嚴重程度及賠償額中,年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越是年青、年幼者,其所受傷害給被侵權人所帶來的精神損害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是災難性的。所以,我們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方面必須充分考慮年齡這一因素。
三、受害人的家庭地位也應作為被侵權人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及賠償額考慮的因素。
被侵權人的嚴重精神損害要麼是受害者本人,要麼是受害者的近親屬。被侵權人系受害者的近親屬的,一般是受害者已死亡。但也有例外,如受害者年幼或受害者因受侵害而成植物人等。可不管怎麼樣,受害人的家庭地位也應作為被侵權人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及賠償額考慮的因素,例如受害者系獨生子女或系家庭中經濟等方面的頂樑柱或者家庭中最有前途、最有出色的人,因其遭受的傷害給家庭、親人即被侵權人所帶來的精神損害、心理痛苦之嚴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這種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及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額應當有別於非獨生子女或一般的家庭成員。提出這一觀點的理由不是歧視其他家庭成員,而在於維護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而且更主要的是對家庭和社會有貢獻的人即家庭經濟等方面的頂樑柱者給予肯定。
四、對特定對象的被侵權人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及賠償額,人民法院也應予以關照和考慮。
特定對象的被侵權人是指侵權人所帶來的傷害即使不嚴重,也會給被侵權人帶來災難性影響的人。例如,依靠受害人贍養、撫養或照顧的老人、兒童、殘疾人,如果受害人死亡或構成傷殘,對這些被侵權人今後的生活或精神來講都是影響巨大的。我們在確定其精神損害嚴重程度及賠償額時應當考慮其因素,因為他們相對於普通人來講,其生存能力本來就有限、生活就有困難。其他如幼年喪失父母的兒童、中年喪失配偶的夫或妻,晚年喪失孩子的父母,其精神損害程度之高之強烈,是他人所難於比擬的,顯然,其精神賠償額的確定也應充分考慮其因素。因為,這些被侵權人所經受的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作為法官沒有理由對之冷漠與木然。
對特定對象的被侵權人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及賠償額的關照和考慮,有時會出現與上面所提及的年齡因素相重疊,為了公平,如果在確定賠償額時已考慮了一種因素,就不宜將兩種因素都考慮在內。
五、同命同價的死亡賠償金,其精神損害的賠償額是否一樣的問題。
多個受害人的親屬即多個被侵權人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個受害人死亡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其精神損害的賠償額是否一樣?對於這一問題應作具體分析,不宜一概而論。筆者認為,如果沒有前文所提及的被侵權人年齡、系特定對象以及受害人的家庭地位等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講,其精神損害賠償額應當是一樣。因為立法所規定的可以同命同價的原則,不僅要體現在財產損失方面,而且也應體現在精神損害賠償額方面,如果沒有特殊或例外的情形,我們沒有理由對同一被侵權人所確定的精神損害的賠償額不一樣的。
⑵ 《侵權法》中「損害的確定」是什麼意思
我印象中侵權責任法沒有這個概念。希望你指出你說的損害的確定是出自何處!
⑶ 侵權責任法里有沒有涉及「損害的確定」的有的話解釋下什麼意思。謝了。
侵權責任法主要是根據過錯大小和侵權行為跟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大小來確定的。
法律依據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七條 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九條 【財產損失計算】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
第二十條
【侵害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賠償】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難以確定,侵權人因此獲得利益的,按照其獲得的利益賠償;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
第二十六條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第二十七條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第二十八條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十九條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十條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第三十一條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⑷ 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過錯的本質是是什麼 求各位大神
您好!是一種心理態度。
侵權責任法中的過錯是指侵權人實施行為時對可能造成損害後果的心理態度,分故意和過失兩種基本形態。故意,是行為人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仍希望它發生或者聽任它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過失,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結果應當預見或者能夠預見而沒有預見,或者對自己行為的後果雖然預見但輕信可以避免的主觀心理狀態。過錯是侵權責任構成的一個重要要件,不僅決定了一般侵權行為的成立與否,而且對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范圍也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對過錯的認定有主觀認定標准和客觀認定標准。前者是從行為人自身的認識能力出發判定其主觀狀態的正當性,適用主觀認定標准主要是對行為人是否存在故意作出判斷。客觀認定標準是能過確某種客觀的行為標准來衡量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適用客觀認定標准主要是對行為人是否存在過失作出判斷。多數人認為過失是主觀的,是一種可歸責的心理狀態,但是過失的判斷標准應當是客觀的。6例如,對過失中違反注意義務的判斷就有客觀標准:普通人的注意標准。即如果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人也難以注意到,那麼行為人盡管沒有避免損害但也盡到了注意義務,所以行為人沒有過失;然而,如果一般人能夠在一般情況下注意到的行為人卻沒有注意,就是有過失。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⑸ 侵權責任法上的損害
以抄人身損害為例,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相應的費用。
《侵權責任法》
第十六條 【人身損害賠償】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⑹ 侵權責任法的問題
(1)、丁可以單獨起訴甲,也可以主張100萬(但法院一般不會支持),甲可以要求追加被告。
(2)、如果丁不同意追加,甲可以主張只承擔一部分的責任。丁不同意追加乙丙,視為放棄部分責任,甲只承擔50萬。
(3)同意追加丙為被告 ,甲出60萬,乙丙沒出。當甲出60萬時,有權利向乙追償33萬,不是10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十條 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一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三條 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第十四條 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⑺ 侵權責任法賠償的內容是什麼
侵權責任法
第十六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版理費、交通權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第十八條 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單位,該單位分立、合並的,承繼權利的單位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侵權人已支付該費用的除外。
第十九條 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
第二十條 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難以確定,侵權人因此獲得利益的,按照其獲得的利益賠償;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
⑻ 侵權法第11條中的 同一損害 是什麼意思
您好抄。我舉個例說明下:A和B同時打襲C一下,AB互不相識,打C時也沒事先商量,結果C 的腿被打斷,那麼此時AB的行為就造成了C腿被打斷的損害結果即同一損害。假如沒有B的參與,A 打C 一下,會把C的腿打斷;假如沒有A的參與,B打C 一下,也會把C的腿打斷,那麼即法律所說「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的情況,AB承擔連帶責任,否則承擔按份責任。
A和B同時打C一下,AB互不相識,打C時也沒事先商量,結果C 的腿被 A打斷,C 的手被B打斷,那麼雖然AB都造成C受傷的損害結果,但不是法律所說的同一損害。
⑼ 侵權責任法中的違法行為有哪些
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造成死亡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侵權責任法》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⑽ 侵權責任法 物件損害責任
這位朋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高空拋物的責任確定在舉證上實際上實行的是「舉證責任倒置」原則,亦即原則上推定所有可能的加害人存在過錯,除非該可能的加害人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的例外。此處的「可能的加害人」所形成的是連帶責任,亦即不能舉證自己無過錯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的加害人有權向其他加害人進行追償。回答完畢,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