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於加班工資糾紛應該是怎麼處理的呢
近年來勞動仲裁機復構和製法院受理的加班費爭議案件近幾年呈爆發態勢。大量引發加班費爭議的直接原因是申請仲裁時效的延長,勞動者權利意識復甦,紛紛要求追討歷史欠賬。根本原因是大部分企業存在長期超時加班並沒有嚴格按照勞動法支付加班費,有關部門也沒有及時查處。又適逢《勞動合同法》實施,部分企業誤讀而採取裁減老員工等應對措施,以及受出口退稅下調、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導致企業經營不佳,勞動者擔心在企業破產後不能獲得加班工資以及經濟補償金,紛紛以剋扣加班工資為由提出解除勞動關系,以至於以前積累的矛盾在近期爆發,引發了社會動盪。正是基於以上認識,為妥善解決因加班工資而引發的勞資矛盾,筆者認為有必要認真研究加班工資爭議中的法律問題。
㈡ 勞動法加班費怎麼補償的,法院會怎麼判
延長工作時間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加班費,休息日安排工作不能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加班費,法定節假日安排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加班費。如果用人單位拖延支付或拒絕支付,勞動者可以到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監察投訴。
《勞動法》
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㈢ 索要加班費超過訴訟起提交法院 有勝算嗎
索要加班費超過訴訟時效,基本上沒有勝算。
加班費屬於勞動報酬,勞動者追索加班費,根據《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二十七條規定,適用特殊時效,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為一年。勞動者主張加班費,超過了勞動爭議仲裁時效,也超過了民事訴訟時效,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時,雖然人民法院必須受理,但只要對方提出時效抗辯,人民法院就不會支持。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五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08〕11號
第三條 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㈣ 加班費訴訟時效多久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第4款)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加班工資屬於「勞動報酬」,適用特殊仲裁時效,勞動者在職期間或勞動關系終止後一年內提出加班工資的請求都是符合仲裁時效規定的。
㈤ 加班工資的訴訟時效是怎樣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第4款)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加班工資屬於「勞動報酬」,適用特殊仲裁時效,勞動者在職期間或勞動關系終止後一年內提出加班工資的請求都是符合仲裁時效規定的。在勞動關系終止或解除一年之後,勞動者逾期提出加班工資主張的,才受到仲裁時效限制。
㈥ 勞動爭議案件中加班及加班工資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6條第3款規定,用人單位必須書面記錄支付勞動者工專資的數額屬、時間、領取者的姓名及簽字,並保存2年以上備查。《北京市工資支付規定》第13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工資支付周期編制工資支付記錄表,並至少保存2年備查。 《勞動者爭議仲裁法》第27條第4款所規定的特殊時效,即勞動者在勞動關系終止後的1年內,均可以主張整個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欠付的加班工資。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北京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勞動爭議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討會會議紀要》第17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工資支付周期編制工資支付記錄表並至少保存兩年備查。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勞動報酬問題產生爭議時,在2年保存期間內,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超出這一期間的應當「誰主張、誰舉證」。
由此可見,用人單位對2年內加班事實承擔舉證責任,超過2年部分,勞動者主張的情況下,由勞動者承擔舉證責任。 好律師網參考
㈦ 追索加班費是否受兩年訴訟時效限制
追索加班費訴訟效期為一年。
根據《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
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7)加班費糾紛法院網擴展閱讀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但鑒於原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六條 用人單位應將工資支付給勞動者本人。勞動者本人因故不能領取工資時,可由其親屬或委託他人代領。
用人單位可委託銀行代發工資。
用人單位必須書面記錄支付勞動者工資的數額、時間、領取者的姓名以及簽字,並保存兩年以上備查。用人單位在支付工資時應向勞動者提供一份其個人的工資清單。
也就是說,申請仲裁之日起兩年內的勞動報酬的舉證責任由用人單位承擔,兩年以外的由勞動者承擔,並且以用人單位予以認可為條件。
如果是在勞動關系終止後提起勞動仲裁申請主張加班費權益的,
同樣可以追索在職期間的所有加班工資,但是應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而同樣由用人單位承擔兩年之內的工資支付舉證責任,勞動者承擔兩年以外的工資發放舉證責任,且需得到用人單位認可。
因此除企業必須妥善保存計算和支付加班工資的資料,以備舉證所需之外,勞動者也應及時、積極的追索加班工資,否則很可能會面對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
㈧ 法院加班費支持幾年起訴
勞動者因為勞動糾紛起訴到法院的,一般法院支持勞動者的加班費為2年,超過2年,如果勞動者沒有加班方面的證據的,一般是不予支持的。
申請勞動仲裁可以追討兩年前的加班工資,但是需要勞動者承擔全部舉證責任。
工作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月工資÷21.75÷8×加班小時數×1.5倍;
雙休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月工資÷21.75÷8×加班小時數×2倍;
法定節假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月工資÷21.75÷8×加班小時數×3倍。
證明加班時間方面的證據主要包括:考勤表、考勤卡、加班審批單、加班通知、監控錄像、證人證言、加班時所做工作形成的書面文字記錄、電子郵件等。
《勞動法》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