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凡是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去鬧事而被對方殺死的,只能自己活該,對嗎
如果二選一隻能選B,但是說實話,B答案的內容尤其是後句話是與法不符的,因為正當防衛成立,狗主人是無需承擔刑事和民事法律責任的。
Ⅱ 怎麼處理鄰居之間的建築糾紛問題
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你可以與對方協商解決方法,也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停止損害,賠償損失.
Ⅲ 你是如何解決鄰里糾紛的
其實可以放低姿態和他們心平氣和的說,讓他們體會你家的難處,還有個辦法就是找社區調節,或者直接報警或者直接上法院。
Ⅳ 有人說法律途徑並不是解決糾紛的唯一途徑,也不一定是最佳途徑。我認為。
《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因產品質量發生民事糾紛時,「當事人各方沒有達成仲裁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這是法律規定的解決產品質量民事爭議的最後途徑。向人民法院起訴是整個訴訟活動中的一個階段,整個訴訟活動由起訴、審判、執行三個基本階段構成。根據訴訟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不同性質,訴訟可以分為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種類型。因產品質量引起的糾紛屬於民事糾紛,因此採用的訴訟類型是民事訴訟。
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策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在原《民事訴訟法》試行9年的基礎上修改,並加以完善的。新的《民事訴訟法》全面規范了人民法院、訴訟參加人、訴訟參與人進行民事訴訟活動的行為,是人民法院審理各種類型的民事案件,解決民事糾紛的法律依據,也是公民進行民事訴訟活動的行為准則。一般來講,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司法保護必須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起訴和受理。提起訴訟的人稱為原告,原告起訴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原告與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二是有明確的被告。被告是指原告認為侵犯其權益的人或組織。三是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是屬於人民法院受理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口頭起訴。人民法院收到起訴狀或口頭起訴後,依法進行審理,對符合條件的,決定立案受理,對不符合條件的,裁定不予受理。
(2)審判。對決定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之前都要做好准備工作,包括發送起訴書副本和答辯狀副本,審閱訴訟材料,調查收集證據,更換或追加當事人等。准備工作做好的,即通知開庭。開庭審理中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是准備開庭。二是法庭調查。三是法庭辯論。四是法庭調解。五是合議庭評議。六是宣判。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當事人對一審判決不服的,還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所做的判決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
(3)執行。就某一個具體案件講,執行不一定是必經程序,如果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自覺履行了判決的內容,就沒有必要再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了。如果負有義務的一方當事人無故拒不履行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就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Ⅳ 鄰里糾紛如何處理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是回清代禮答部尚書張英家書中的一首打油詩。原來,張英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兩家在當地都是名門望族,誰也不甘示弱。張英知道此事後,修書一封勸解家人,內容只有上文的這首詩。張英的家人接信後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這樣處理此事,自覺也有不妥之處,遂仿效張家又讓出了三尺土地。於是就盛開了六尺的巷道。一時間,兩家處理問題的做法傳為美談。
Ⅵ 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對無原則糾紛的處理辦法是什麼
第一、它是黨的整體意志的體現。黨章內容包括黨的活動和黨的建設的基本規定,代表了全黨的最高利益和最大利益,是這些利益的集中體現,實際上也集中了全黨的信念和願望。認為黨章是少數人的意志所決定的,這是不正確的。
第二、它是黨內的普遍行為規范。毛澤東曾經說:「政黨就是一種社會,是一種政治的社會。「黨內有大量的人與人的關系問題,有復雜的行使權力和承擔義務的問題。像整個社會需要確立法律規范一樣,在共產黨內為了維護正常的生活秩序,正確高速黨內關系,也需用要確定一種適用於所有黨員的普遍行為規范,以指導和約不人們的行為,黨章就是這種規范。
第三、它是具有最高權威的黨內法規。黨內法規包含許多種類,適應不同層次、不同范圍、不同對象,都有相應的規則、規章、條例、制度、但是黨章卻是具有最高權威的黨內法規,或是稱為黨內的基本法。所有的其他法規,都是它的延伸或補充,又必須服從或從屬於黨章。我們也可以將黨章稱為「母法「,其他法規稱為」子法「。
因此,一部正確的和完善的黨章,一定會在黨的生活中發生積極作用;這種作用磊體上有四個方面:1、調整黨內關系。黨內上下左右有多方面的復雜聯系,正確處理好黨內的關系,是保證黨的統一和團結的重要條件。黨章調整黨內關系的功能,主要通過規定黨的各級組織職責、黨員的權利與義務來實現的。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就能使用權黨的各級組織、各個部門,各得其所,互相配合,保證黨內正常秩序。2、改善組織工作。黨的工作一刻也少不了法規作為依據。黨的工作若是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就不可能很好開展起來,以至難以防止本可避免的無效率、低效率或混亂。在所有的法規中,無疑黨章是特別重要的,因為有了一部完善的黨章,才有可能形成與之配套的具體法規文件,黨的各項工作才能得以正常開展。3/鞏固組織紀律。黨章是權責分明的規范性文件。就是說,一個黨組織或一個黨員,在決定自己行動時,就能夠根據黨章知道自己這種行動是符合黨章,還是違反黨章,而且知道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包括受到何種處罰等等。歷史經驗證明,有了一部好的黨章,並能得以施行,對於鞏固黨的紀律是有著重要意義的。4、戰勝黨內動搖及各種危害分子。有法可依,依法辦事。黨章是保證黨在政治、組織上的純潔性的重要武器。
Ⅶ 急!急!急!關於鄰里間民事糾紛,請求法律指導和解決方案
回答如下:
一、你家的屋頂和水管的損失應全部由樹木所有人承擔。
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一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民通意見》第一百零三條 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窯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其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二、修繕我家屋頂時需要在對方的土地上搭架子,這屬於暫時佔用,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如果在約定的時間內你不拆除,就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利。
法律依據:《民通意見》 第九十三條 相鄰一方因修建施工臨時佔用他方使用的土地,佔用的一方如未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使用的,應當責令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三、如果折款,應按現行的市場價格賠償。
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十九條 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
四、如果協商不好,可以通過鎮里調解,調解不成,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主張你的民事權利,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賠償損失。
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十五條 損害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協商賠償費用的支付方式。協商不一致的,賠償費用應當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確有困難的,可以分期支付,但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
Ⅷ 處理相鄰關系糾紛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一、原告訴求能否得到支持,即要看其提供的證據是否達到法定標准,又要看其訴求理由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1)從行政角度看:原告提供的證據無法證明被告的房屋系違章建築。原告的思路是只要被告不能拿出建房的規劃許可或產權證,就說明被告的建築是建章,其實,這樣的思路是錯誤的,依據規劃法規定,違章建築是一種法律事實,需要經過行政規劃主管部門的行政確認,並非只要被告不能證明取得行政規劃許可證,就一定是違章建築,就必須予以拆除。
(2)從民法角度看:依照處理相鄰關系的司法實踐,鄰地使用人如果知其越界,而不及時提出異議的,不得請求移去或變更。結合本案情況,如果確如原告所述情況,由於涉案房屋已建成,原告未及時提出異議,被告的建房不存在故意和過失,根據法益衡平原則,司法實務中以建造程度作為是否「及時」的參考因素,如果已經建成,無論如何也稱不上及時,為平衡雙方之間的利益,對利益微小或並無利益的主張,鄰地使用人應當負擔容忍的義務,不能再行支持拆除的訴求。
二、正確理解相鄰權保護的立法精神:
《民法通則》及《物權法》規定的相鄰關系,是以調整毗鄰不動產權利人之間利益為主,以謀求實現不動產經濟利用的最大化為其制度目 的。從原告的訴求內容看,主觀上將相鄰侵權理解為權利人對「不動產本身」的所有權方面。經現場勘查,現實建築布局並未對原告行使其不動產權利和利益造成客觀上的妨害,原告無證據證明其房屋的使用價值存在後果上、范圍上有危險或隱患以及客觀損害的實際發生,其訴求理由顯然不符合法律關於處理相鄰關系的立法精神。
三、程序問題: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一)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第二 關於審理房地產案件幾個問題。
四、請求權基礎問題:
最高院司法解釋對「是否違建」以及「是否拆除」的判斷和確認交由行政機關裁定,並未列入民事案件審理的范圍,原告的請求權缺乏基礎。另從《民法通則》及《物權法》關於相鄰權的規定看,現行法律針對相鄰權,僅限於「用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污染;損害防免」六項,原告主張的內容不屬司法可裁范圍。
五、證據標准問題:
原告提供的證據能證明相鄰關系的存在,但尚不能證明相鄰損害發生的事實。原告遞交的證據得不出清楚明確的損害結論,只有主觀推斷,沒有證據支持。
法律規定,法庭的職責並非確定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是否實施危害不動產安全的事實,法庭也不負責宣告這些事實是否確已發生,法庭只判斷案件中「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是否達到足以支持其訴求的標准」,「是否達到必須拆除相鄰房屋的標准」,這是法律事先設定的證據標准。原告現有證據缺乏可信度,與法律規定證據的質量規則相差懸殊。
六、訴求理由問題:
處理相鄰關系的法律原則是「有利於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相鄰權的保護並非針對不動產所有權本身,而是權利人對不動產的利用以及不動產功能的正常發揮。被告翻建房屋是否妨害原告對其不動產的佔有、使用、處分的權利,才是法律考查的主要內容。
Ⅸ 鄰里糾紛:簡單的說教不能化解全部問題,化解不了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首先我要問問樓主是站在什麼角度你看,如果你是受害一方,那麼你應該去起訴。
其次你如果是物業一方,依舊要起訴,但是和上面的訴訟略有不同。
再次,派出所根本不可能去協調,這幾方沒有什麼必然聯系,只能從具體事件出發,誰的利益受損,誰需要用法律的武器去保護,誰損害了別人的利益,就需要被法律處罰,讓他長長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