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看待華為前工程師楊學志關於4G核心專利的看法
日前,美國商業專利資料庫公布的信息顯示,2014年美國專利商標局授權專利數量共計30.0678萬件,其中約92%為發明專利,IBM連續22年占據榜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華為公司憑借755件發明專利位居2014年美國專利授權TOP50企業排行榜第48位。
進入4G時代以來,「核芯」競爭力缺乏一直是困擾國產手機廠商的大問題。然而,隨著技術的積累,這塊短板正迎來重大突破。日前,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全球范圍4G領域專利中,華為公司擁有專利數量佔比已達25%。
近年來,以華為公司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依靠自身努力和技術創新,逐漸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尤其是華為公司注重創新,以專利質量取勝的創新模式在科技領域不斷取得好成績。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盡管華為公司每年在國內外獲得的授權專利數量不斷增長,尤其是在4G領域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但同時也要看到,華為公司與國際巨頭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業內專家建議,國內企業要想在所關注的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不僅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還需要企業潛下心來研發更多的核心技術,不斷提高產品品質。
注重創新以質取勝
近日,華為公司公布的2014年公司業績預期數據顯示,該公司2014年全球銷售收入為2870億元至2890億元,同比增長約20%;預計2014年華為公司主營業務利潤為339億元至343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率約為12%,與2013年基本持平。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2014年是華為公司自2011年以來銷售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
與高速增長的智能手機銷量相比,華為公司核心的電信設備製造部門——運營商事業群增長比較溫和,但也貢獻了15%的增長。業內人士指出,這方面的擴張得益於全球對3G和4G網路的投資,尤其是中國上一個財年的4G網路支出約佔全球總投資的一半。運營商網路業務收入大幅增長與華為公司2014年廣泛布局和開拓4G市場密不可分。據華為公司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在全球范圍300多張LTE網路中,華為公司建設了超過154張4G網路,所建網路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佔全球46%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為了保持行業領先,「在過去的10年間,華為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已累計超過1880億元。」孟晚舟表示,依靠巨額資金的投入,華為公司不僅占據中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第一的位置,還闖入2014年美國專利授權TOP50企業排行榜前50位,歐洲專利授權量排行榜前15位。近年來,華為公司共提交546件4G標准專利申請,在行業內佔比達2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華為公司的創新能力不斷加強以及知識產權意識逐漸增強。」北京力量專利代理事務所負責人宋林清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華為公司在4G領域的專利積累,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
抓住核心突出重圍
一直以來,華為公司不僅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研發,還在關鍵和最新的領域持續創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華為公司除了在4G技術領域加大研發力度外,還可能在2018年前至少投資6億美元,用於5G技術的研發。
據華為公司內部人士表示,也許華為公司在2G和3G時代都是付專利費用給別人,但是LTE時代華為公司就不再如此了。因為近幾年,華為公司已經開始在專利授權方面獲得數億美元的收入。業內人士表示,2014年,華為公司依靠充足的4G專利儲備一舉拿下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約1/3的合同,並在2014年建設了約60萬座4G/LTE基站。
「從市場反應來看,華為公司是受益於國內運營商的4G網路升級工程。」一位長期研究知識產權領域的專家表示,注重創新,以質取勝是華為公司多年來的經營理念,這使得華為公司在4G領域積累了許多核心技術,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
B. 怎樣看待華為前工程師楊學志關於4G核心專利的看法
日前,美國商業專利資料庫公布的信息顯示,2014年美國專利商標局授權專利數量共計30.0678萬件,其中約92%為發明專利,IBM連續22年占據榜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華為公司憑借755件發明專利位居2014年美國專利授權TOP50企業排行榜第48位。進入4G時代以來,「核芯」競爭力缺乏一直是困擾國產手機廠商的大問題。然而,隨著技術的積累,這塊短板正迎來重大突破。日前,華為公司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全球范圍4G領域專利中,華為公司擁有專利數量佔比已達25%。近年來,以華為公司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依靠自身努力和技術創新,逐漸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尤其是華為公司注重創新,以專利質量取勝的創新模式在科技領域不斷取得好成績。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盡管華為公司每年在國內外獲得的授權專利數量不斷增長,尤其是在4G領域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但同時也要看到,華為公司與國際巨頭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業內專家建議,國內企業要想在所關注的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不僅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還需要企業潛下心來研發的核心技術,不斷提高產品品質。注重創新以質取勝近日,華為公司公布的2014年公司業績預期數據顯示,該公司2014年全球銷售收入為2870億元至2890億元,同比增長約20%;預計2014年華為公司主營業務利潤為339億元至343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率約為12%,與2013年基本持平。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2014年是華為公司自2011年以來銷售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與高速增長的智能手機銷量相比,華為公司核心的電信設備製造部門——運營商事業群增長比較溫和,但也貢獻了15%的增長。業內人士指出,這方面的擴張得益於全球對3G和4G網路的投資,尤其是中國上一個財年的4G網路支出約佔全球總投資的一半。運營商網路業務收入大幅增長與華為公司2014年廣泛布局和開拓4G市場密不可分。據華為公司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在全球范圍300多張LTE網路中,華為公司建設了超過154張4G網路,所建網路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佔全球46%的市場份額。事實上,為了保持行業領先,「在過去的10年間,華為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已累計超過1880億元。」孟晚舟表示,依靠巨額資金的投入,華為公司不僅占據中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第一的位置,還闖入2014年美國專利授權TOP50企業排行榜前50位,歐洲專利授權量排行榜前15位。近年來,華為公司共提交546件4G標准專利申請,在行業內佔比達2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華為公司的創新能力不斷加強以及知識產權意識逐漸增強。」北京力量專利代理事務所負責人宋林清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華為公司在4G領域的專利積累,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抓住核心突出重圍一直以來,華為公司不僅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研發,還在關鍵和最新的領域持續創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華為公司除了在4G技術領域加大研發力度外,還可能在2018年前至少投資6億美元,用於5G技術的研發。據華為公司內部人士表示,也許華為公司在2G和3G時代都是付專利費用給別人,但是LTE時代華為公司就不再如此了。因為近幾年,華為公司已經開始在專利授權方面獲得數億美元的收入。業內人士表示,2014年,華為公司依靠充足的4G專利儲備一舉拿下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約1/3的合同,並在2014年建設了約60萬座4G/LTE基站。「從市場反應來看,華為公司是受益於國內運營商的4G網路升級工程。」一位長期研究知識產權領域的專家表示,注重創新,以質取勝是華為公司多年來的經營理念,這使得華為公司在4G領域積累了許多核心技術,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
C. 5G通信取得局部性勝利!關鍵技術到底有哪些
不久前,中國華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消息一出,在網路上就炸開了鍋,甚至有媒體用「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來形容這次勝利。那麼,媒體報道是否名副其實,除了編碼之外,5G還有哪些關鍵技術呢?
5G通信到底是什麼
5G,顧名思義是第五代通信技術,3GPP定義了5G三大場景:
增強型移動寬頻(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按照計劃能夠在人口密集區為用戶提供1Gbps用戶體驗速率和10Gbps峰值速率,在流量熱點區域,可實現每平方公里數十Tbps的流量密度。
海量物聯網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不僅能夠將醫療儀器、家用電器和手持通訊終端等全部連接在一起,還能面向智慧城市、環境監測、智能農業、森林防火等以感測和數據採集為目標的應用場景,並提供具備超千億網路連接的支持能力。
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主要面向智能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能夠為用戶提供毫秒級的端到端時延和接近100%的業務可靠性保證。
從中可以看出,相對於4G通信,5G通信能夠提供覆蓋更廣泛的信號,而且上網的速度更快、流量密度更大,同時還將滲透到物聯網中,實現智慧城市、環境監測、智能農業、工業自動化、醫療儀器、無人駕駛、家用電器和手持通訊終端的深度融合,換言之,就是萬物互聯。
5G通信有哪些關鍵技術
有媒體將中國華為主推的Polar在信道控制eMBB場景中擊敗美國主推的LDPC和法國主推的Turbo2.0,認為是華為掌握了5G的核心專利,並用「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來形容。但這種描述是比較值得商榷的。
本次高通和華為爭奪的eMBB場景編碼方案,就這件事情本身而言還不能成為核心專利。核心專利是由幾個體系來組成的,一般來說,物理層都認為是最核心的關鍵技術,這其中就包括編碼,編碼一方面可以傳遞信號,同時編碼技術也可以增加抗干擾能力,Turbo2.0、Polar Code、LDPC就是目前法國、中國、美國主推的編碼方案。
另外一個就是多址,多址技術指的是解決多個用戶同時和基站通信的問題,怎麼來分享資源的技術,第一代通信採用的是FDMA技術,第二代通信採用的是TDMA技術,第三代通信採用的是CDMA技術,第四代通信採用的是OFDMA技術,5G時代多址是一個很關鍵的爭奪點,現在流行看法就是NOMA。不過,4G奠基性技術「軟頻率復用」的發明人楊學志不久前撰文《NOMA只是一個誤解》,認為NOMA未必能問鼎5G時代,依舊存在一定變數。
還有一項關鍵技術就是多天線,多天線是一種增加容量的技術,在理論上能把容量提高很多倍。簡單的說,就是在現有多天線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天線數,甚至配置數十根甚至數百根以上天線,支持數十個獨立的空間數據流,實現用戶系統頻譜效率的大幅提升。現在比較火的是MIMO技術,大規模MIMO技術不僅能夠在不增加頻譜資源的情況下降低發射功率、減小小區內以及小區間干擾,還能實現頻譜效率和功率效率在4G 的基礎上再提升一個量級。此外,射頻調制解調技術也屬於關鍵技術。
為何說「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名不副實
所謂核心專利,是指能在物理層方面做出基礎性的創新並掌握話語權的專利技術,所謂話語權就是,一旦技術商用後,就具備獅子大開口的技術實力。比如高通在3G時代掌握擁有軟切換和功率控制兩大核心專利以及兩千項外圍專利,具備了像愛立信、華為、諾基亞、中興等全球通信廠商徵收「高通稅」的技術資本。華為如果僅憑一項Polar碼是構不成核心專利的,何況Polar碼也並非華為原創。
美國高通主推的LDPC是由國際信息領域泰斗Gallager約五十年前提出的,經過50多年的發展和改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雖然由於提出的時間較早,部分理念已經不能稱之為先進,但經過多次改進和擴展,依舊是非常優秀的技術。
法國主推的Turbo2.0是Turbo的延伸和發展,Turbo碼是4G時代使用的編碼之一,在技術上同樣非常成熟。而中國主推的Polar碼是由土耳其畢爾肯大學Erdal Arikan教授(是Gallager的學生)在2008年首次提出,polar碼的優勢在於糾錯能力強,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已知的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編碼方法,這對於高帶寬網路的規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某些應用場景中已經取得了和Turbo碼和LDPC碼相同或更優的性能。但劣勢也非常明顯,就是誕生時間太短,技術不夠成熟。
本次Polar碼戰勝LDPC碼和Turbo碼贏得的是eMBB場景短碼控制信道。之前說過,3GPP定義了5G三大場景:增強型移動寬頻(eMBB)、海量物聯網通信(mMTC)、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RLLC)。而華為這次僅僅獲得了eMBB場景中短碼的控制信道,而高通卻斬獲了eMBB場景的長碼和短碼的編碼信道,而且mMTC和URLLC場景的編碼方案還懸而未決。拋開之前提到的多址技術、多天線技術、射頻調制解調技術等關鍵技術,僅僅憑華為在編碼上取得了eMBB場景中短碼的控制信道,一些媒體就聲稱「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這既不符合客觀實際,也頗有捧殺的嫌疑。
誠然,本次能夠在編碼標準的制定上占據一席之地是中國通信產業取得的勝利和實力的體現,但也不可忘乎所以,將取得的局部性勝利定義為「拿下5G時代」。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鐵流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D. 5g殺到,射頻前端的需要怎樣的工藝和技術
不久前,中國華為公司主推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消息一出,在網路上就炸開了鍋,甚至有媒體用「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來形容這次勝利。那麼,媒體報道是否名副其實,除了編碼之外,5G還有哪些關鍵技術呢?▲5G通信到底是什麼5G,顧名思義是第五代通信技術,3GPP定義了5G三大場景:增強型移動寬頻(eMBB,EnhanceMobileBroadband),按照計劃能夠在人口密集區為用戶提供1Gbps用戶體驗速率和10Gbps峰值速率,在流量熱點區域,可實現每平方公里數十Tbps的流量密度。海量物聯網通信(mMTC,),不僅能夠將醫療儀器、家用電器和手持通訊終端等全部連接在一起,還能面向智慧城市、環境監測、智能農業、森林防火等以感測和數據採集為目標的應用場景,並提供具備超千億網路連接的支持能力。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RLLC,UltraReliable&LowLatencyCommunication),主要面向智能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能夠為用戶提供毫秒級的端到端時延和接近100%的業務可靠性保證。從中可以看出,相對於4G通信,5G通信能夠提供覆蓋更廣泛的信號,而且上網的速度更快、流量密度更大,同時還將滲透到物聯網中,實現智慧城市、環境監測、智能農業、工業自動化、醫療儀器、無人駕駛、家用電器和手持通訊終端的深度融合,換言之,就是萬物互聯。————————▲5G通信有哪些關鍵技術有媒體將中國華為主推的Polar在信道控制eMBB場景中擊敗美國主推的LDPC和法國主推的Turbo2.0,認為是華為掌握了5G的核心專利,並用「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來形容。但這種描述是比較值得商榷的。本次高通和華為爭奪的eMBB場景編碼方案,就這件事情本身而言還不能成為核心專利。核心專利是由幾個體系來組成的,一般來說,物理層都認為是最核心的關鍵技術,這其中就包括編碼,編碼一方面可以傳遞信號,同時編碼技術也可以增加抗干擾能力,Turbo2.0、PolarCode、LDPC就是目前法國、中國、美國主推的編碼方案。另外一個就是多址,多址技術指的是解決多個用戶同時和基站通信的問題,怎麼來分享資源的技術,第一代通信採用的是FDMA技術,第二代通信採用的是TDMA技術,第三代通信採用的是CDMA技術,第四代通信採用的是OFDMA技術,5G時代多址是一個很關鍵的爭奪點,現在流行看法就是NOMA。不過,4G奠基性技術「軟頻率復用」的發明人楊學志不久前撰文《NOMA只是一個誤解》,認為NOMA未必能問鼎5G時代,依舊存在一定變數。還有一項關鍵技術就是多天線,多天線是一種增加容量的技術,在理論上能把容量提高很多倍。簡單的說,就是在現有多天線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天線數,甚至配置數十根甚至數百根以上天線,支持數十個獨立的空間數據流,實現用戶系統頻譜效率的大幅提升。現在比較火的是MIMO技術,大規模MIMO技術不僅能夠在不增加頻譜資源的情況下降低發射功率、減小小區內以及小區間干擾,還能實現頻譜效率和功率效率在4G的基礎上再提升一個量級。此外,射頻調制解調技術也屬於關鍵技術。————————▲為何說「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名不副實所謂核心專利,是指能在物理層方面做出基礎性的創新並掌握話語權的專利技術,所謂話語權就是,一旦技術商用後,就具備獅子大開口的技術實力。比如高通在3G時代掌握擁有軟切換和功率控制兩大核心專利以及兩千項外圍專利,具備了像愛立信、華為、諾基亞、中興等全球通信廠商徵收「高通稅」的技術資本。華為如果僅憑一項Polar碼是構不成核心專利的,何況Polar碼也並非華為原創。美國高通主推的LDPC是由國際信息領域泰斗Gallager約五十年前提出的,經過50多年的發展和改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雖然由於提出的時間較早,部分理念已經不能稱之為先進,但經過多次改進和擴展,依舊是非常優秀的技術。法國主推的Turbo2.0是Turbo的延伸和發展,Turbo碼是4G時代使用的編碼之一,在技術上同樣非常成熟。而中國主推的Polar碼是由土耳其畢爾肯大學ErdalArikan教授(是Gallager的學生)在2008年首次提出,polar碼的優勢在於糾錯能力強,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已知的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編碼方法,這對於高帶寬網路的規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某些應用場景中已經取得了和Turbo碼和LDPC碼相同或更優的性能。但劣勢也非常明顯,就是誕生時間太短,技術不夠成熟。本次Polar碼戰勝LDPC碼和Turbo碼贏得的是eMBB場景短碼控制信道。之前說過,3GPP定義了5G三大場景:增強型移動寬頻(eMBB)、海量物聯網通信(mMTC)、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RLLC)。而華為這次僅僅獲得了eMBB場景中短碼的控制信道,而高通卻斬獲了eMBB場景的長碼和短碼的編碼信道,而且mMTC和URLLC場景的編碼方案還懸而未決。拋開之前提到的多址技術、多天線技術、射頻調制解調技術等關鍵技術,僅僅憑華為在編碼上取得了eMBB場景中短碼的控制信道,一些媒體就聲稱「華為碾壓高通,拿下5G時代」,這既不符合客觀實際,也頗有捧殺的嫌疑。誠然,本次能夠在編碼標準的制定上占據一席之地是中國通信產業取得的勝利和實力的體現,但也不可忘乎所以,將取得的局部性勝利定義為「拿下5G時代」。內容來自:科普中國
E. 5G關鍵技術到底有哪些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術(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
我們知道3G採用直接序列碼分多址(Direct Sequence CDMA ,DS-CDMA)技術,手機接收端使用Rake接收器,由於其非正交特性,就得使用快速功率控制(Fast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來解決手機和小區之間的遠-近問題;而4G網路則採用正交頻分多址(OFDM)技術,OFDM不但可以克服多徑干擾問題,而且和MIMO技術配合,極大的提高了數據速率。由於多用戶正交,手機和小區之間就不存在遠-近問題,快速功率控制就被舍棄,而採用AMC(自適應編碼)的方法來實現鏈路自適應;NOMA希望實現的是,重拾3G時代的非正交多用戶復用原理,並將之融合於現在的4G OFDM技術之中。從2G,3G到4G,多用戶復用技術無非就是在時域、頻域、碼域上做文章,而NOMA在OFDM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維度——功率域;新增這個功率域的目的是,利用每個用戶不同的路徑損耗來實現多用戶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