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新聞版權的知識與案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
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 1990年9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
國主席令第三十一號公布 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
益,鼓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
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
有著作權。
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
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
第三條 本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
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作品;
(四)美術、攝影作品;
(五)電影、電視、錄像作品;
(六)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
(七)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第四條 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護。
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第五條 本法不適用於:
(一)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
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
(二)時事新聞;
(三)歷法、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第六條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第七條 科學技術作品中應當由專利法、技術合同法等法律保護的,適用專利
法、技術合同法等法律的規定。
第八條 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國的著作權管理工作;各省、自治
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著作權管理工作。
第二章 著作權
第一節 著作權人及其權利
第九條 著作權人包括:
(一)作者;
(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
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即以復制、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
、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以及許可他人
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並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
第二節 著作權歸屬
第十一條 著作權屬於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
者非法人單位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視為作者。
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為作者。
第十二條 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
、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第十三條 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沒有參加
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但行
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體的著作權。
第十四條 編輯作品由編輯人享有著作權,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
的著作權。
編輯作品中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
第十五條 電影、電視、錄像作品的導演、編劇、作詞、作曲、攝影等作者享
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製作電影、電視、錄像作品的製片者享有。
電影、電視、錄像作品中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
使其著作權。
第十六條 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
,除本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外,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有權在其
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
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
非法人單位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可以給予作者獎勵:
(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並由法人或者非
法人單位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計算機軟體、地圖等職務
作品;
(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享有的
職務作品。
第十七條 受委託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託人和受託人通過合同約定
。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於受託人。
第十八條 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
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第十九條 著作權屬於公民的,公民死亡後,其作品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在
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
著作權屬於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變更、終止後,其作
品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由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非
法人單位享有;沒有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由國家享有。
第三節 權利的保護期
第二十條 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
第二十一條 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
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如果是合作
作品,截止於最後死亡的作者死亡後的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
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享
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作品首
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
法不再保護。
電影、電視、錄像和攝影作品的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五十
年,截止於作品首次發表後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後五十
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
第四節 權利的限制
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
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
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
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節目或者新聞紀錄影片中
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
台、電視台已經發表的社論、評論員文章;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
,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
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
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
像;
(十一)將已經發表的漢族文字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以上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
利的限制。
第三章 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
第二十三條 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合同或者取得許可,本法規定
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 合同包括下列主要條款:
(一)許可使用作品的方式;
(二)許可使用的權利是專有使用權或者非專有使用權;
(三)許可使用的范圍、期間;
(四)付酬標准和辦法;
(五)違約責任;
(六)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內容。
第二十五條 合同中著作權人未明確許可的權利,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另一方
當事人不得行使。
第二十六條 合同的有效期限不超過十年。合同期滿可以續訂。
第二十七條 使用作品的付酬標准由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
制定。
合同另有約定的,也可以按照合同支付報酬。
第二十八條 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等依照本
法取得他人的著作權使用權的,不得侵犯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和獲得報酬權。
第四章 出版、表演、錄音錄像、播放
第一節 圖書、報刊的出版
第二十九條 圖書出版者出版圖書應當和著作權人訂立出版合同,並支付報酬。
第三十條 圖書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作品,在合同約定期間享有專有
出版權。合同約定圖書出版者享有專有出版權的期限不得超過十年,合同期滿可以
續訂。
圖書出版者在合同約定期間享有的專有出版權受法律保護,他人不得出版該作
品。
第三十一條 著作權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期限交付作品。圖書出版者應當按照
合同約定的出版質量、期限出版圖書。
圖書出版者不按照合同約定期限出版,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承擔民
事責任。
圖書出版者重印、再版作品的,應當通知著作權人,並支付報酬。圖書脫銷後
,圖書出版者拒絕重印、再版的,著作權人有權終止合同。
第三十二條 著作權人向報社、雜志社投稿的,自稿件發出之日起十五日內未
收到報社通知決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發出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收到雜志社通知決定
刊登的,可以將同一作品向其他報社、雜志社投稿。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
作品刊登後,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作
為文摘、資料刊登,但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第三十三條 圖書出版者經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
報社、雜志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作者許
可。
第三十四條 出版改編、翻譯、注釋、整理、編輯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
當向改編、翻譯、注釋、整理、編輯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
第二節 表演
第三十五條 表演者(演員、演出單位)使用他人未發表的作品演出,應當取
得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
表演者使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進行營業性演出,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
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
表演者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進行營業性演出,
應當按照規定向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支付
報酬。
表演者為製作錄音錄像和廣播、電視節目進行表演使用他人作品的,適用本法
第三十七條、第四十條的規定。
第三十六條 表演者對其表演享有下列權利:
(一)表明表演者身份;
(二)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
(三)許可他人從現場直播;
(四)許可他人為營利目的錄音錄像,並獲得報酬。
第三節 錄音錄像
第三十七條 錄音製作者使用他人未發表的作品製作錄音製品,應當取得著作
權人的許可,並支付報酬。使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製作錄音製品,可以不經著作權
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
錄像製作者使用他人作品製作錄像製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並支付報
酬。
錄音錄像製作者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當向
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支付報酬。
第三十八條 錄音錄像製作者製作錄音錄像製品,應當同表演者訂立合同,並
支付報酬。
第三十九條 錄音錄像製作者對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
行並獲得報酬的權利。該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該製品首次出版後第五十
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
被許可復制發行的錄音錄像製作者還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和表演者支付報
酬。
第四節 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
第四十條 廣播電台、電視台使用他人未發表的作品製作廣播、電視節目,應
當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並支付報酬。
廣播電台、電視台使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製作廣播、電視節目,可以不經著作
權人許可,但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並且除本法規定可以不支付報酬
的以外,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
廣播電台、電視台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製作廣
播、電視節目,應當向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
人支付報酬。
第四十一條 廣播電台、電視台製作廣播、電視節目,應當同表演者訂立合同
,並支付報酬。
第四十二條 廣播電台、電視台對其製作的廣播、電視節目,享有下列權利:
(一)播放;
(二)許可他人播放,並獲得報酬;
(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其製作的廣播、電視節目,並獲得報酬。
前款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該節目首次播放後第五十年的十二
月三十一日。
被許可復制發行的錄音錄像製作者還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和表演者支付報
酬。
第四十三條 廣播電台、電視台非營業性播放已經出版的錄音製品,可以不經
著作權人、表演者、錄音製作者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
第四十四條 電視台播放他人的電影、電視和錄像,應當取得電影、電視製片
者和錄像製作者的許可,並支付報酬。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
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
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
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六)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規定支付報酬的;
(七)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其表演的;
(八)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
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並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給予沒收非法
所得、罰款等行政處罰:
(一)剽竊、抄襲他人作品的;
(二)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營利為目的,復制發行其作品的;
(三)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四)未經表演者許可,對其表演製作錄音錄像出版的;
(五)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
(六)未經廣播電台、電視台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廣播、電視節目的;
(七)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第四十七條 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應
當依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承擔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 著作權侵權糾紛可以調解,調解不成或者調解達成協議後一方反
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不願調解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九條 著作權合同糾紛可以調解,也可以依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事
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向著作權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對於仲裁裁決,當事人應當履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可以
申請人民法院執行。
受申請的人民法院發現仲裁裁決違法的,有權不予執行。人民法院不予執行的
,當事人可以就合同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沒有在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事後又沒有書面仲裁協議的,可以直接向
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十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三個月內向
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執
行。
第六章 附 則
第五十一條 本法所稱的著作權與版權系同義語。
第五十二條 本法所稱的復制,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
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為。
按照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進行施工、生產工業品,不屬於本法所
稱的復制。
第五十三條 計算機軟體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第五十四條 本法的實施條例由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
准後施行。
第五十五條 本法規定的著作權人和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
電台、電視台的權利,在本法施行之日尚未超過本法規定的保護期的,依照本法予
以保護。
本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或者違約行為,依照侵權或者違約行為發生時的有關規
定和政策處理。
第五十六條 本法自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⑵ 卓偉工作室的報道行為是不是屬於隱私權侵權案例,為什麼
根據以下的條例,如果你是第一二條的使用情況,那麼就不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⑶ 《錦綉未央》存在那些侵權事件
早在2013年就有網友在貼吧爆料:火熱連載的《庶女有毒》涉嫌抄襲諸多耽美、言情小說,引起大量網友關注。
⑷ 新聞侵犯隱私權案例
一位整形醫生在公開演示及電視訪談中使用了病人術前與術後的對照照片。當拍攝這些照片時,病人被告知這是「醫生操作規程的一部分」。一年後,這位醫生在電視節目和一次演講中使用了4張照片,並指明了該病人的姓名。與這位病人熟識的人在看到節目後即開始傳播與她的手術有關的消息。這位病人則完全被「擊垮」而陷入了「可怕的抑鬱」中 。法院認為該病人的隱私確實受到了侵犯。在此案中,被告以整形手術能引起合理的公眾興趣為主題辯稱,但法院沒有採納這一新聞價值抗辯理由,而認為該主題的新聞價值與使用原告照片之間不存在「邏輯關聯」。
⑸ 愛奇藝狀告超級視頻盜播侵權,侵權事件何時可了
艾媒網綜合報道 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奇藝」)以侵害作品信息網路傳播權為由,起訴「超級視頻」未經允許提供權屬作品《盜墓筆記》和《琅琊榜》的在線播放服務,並向被告北京文青博業科技有限公司主張兩項總計100萬元的損害賠償、停止侵害,讓影視劇盜錄盜播一事再次引發了輿論的關注。日前,海淀法院受理了此案。
原告訴稱,其經北京奇藝科技有限公司授權,依法享有影視作品《琅琊榜》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占性信息網路傳播權。被告北京文青博業科技有限公司為"超級視頻"手機應用軟體的運營單位,未經其允許在"超級視頻"上非法向公眾提供涉案影視作品的在線播放服務。
原告表示,截止2016年6 月,僅在原告網頁平台累積的點播數就已經突破 42.6億次;而被告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其信息網路傳播權,給原告造成了巨大損失。故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對原告著作權的侵害,停止提供《琅琊榜》的在線播放服務;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合計人民幣50萬元;被告在其"超級視頻"官網首頁刊登聲明,消除影響。
2015年12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通報指出,保證影視節目的版權安全是影視產業生存發展的命脈,而盜錄盜播影片等侵權違法行為將被重點打擊,否則會傷及行業根本。然而今年以來,此類盜錄盜播事件仍屢禁不止,5月16日,電視劇《小丈夫》劇組新麗傳媒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將嚴厲打擊盜版,保護觀眾的觀劇體驗;7月5日,熱播劇《歡樂頌》出品方之一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在微博發布聯合聲明,將打擊網路侵權盜播,並表示將與飛狐信息技術(天津)有限公司不遺餘力追查到源頭;由TFBOYS主演的網路劇《超少年密碼》,自7月11日在樂視視頻首播後便遭盜播,對此樂視採取了停播維權的強硬手段。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影視公司的維權意識在不斷加強,但是依然不能有效減少盜播事件的發生。
從技術層面來講,盜錄盜播行為是一種盜鏈行為,鏈接分兩種:一種是普通鏈接,本身不侵權;還有一種是深度鏈接,從法律上來講,提供深度鏈接可視為提供內容,構成侵權,這種鏈接在播放時沒有頁面的跳轉,不顯示鏈接來源,
針對盜錄盜播行為屢禁不止的現象,有專業人士表示,網路在給予侵權人虛擬身份的同時也加大了偵查的難度,導致偵查機關無法快速有效地鎖定侵權人的真正身份。而通過法律手段遏制這種侵權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時也需要行業的自律和相關部門對存在侵權作品的網站或網路媒體進行管制。侵權行為的制止是需要通過多方努力才能成功的。
⑹ 新聞侵權案例
1、電視台不屬於侵權,為新聞播放等公益事業的行為
2、
⑺ 記者因公司事件來公司采訪。未經我同意就錄像並在電視台播放,是否違法,是否侵犯我肖像權等個人權利
分兩種情況:
1、法律保護的是合法權益。電視台記者是播放報道違法之事,首先為了社會大益,這是合法的。
2、對方采訪的內容含有個人隱私(合法)或者商業秘密類似保密信息,個人不願意公開的信息。那麼有涉嫌侵權之疑。具體因情節,其保護的相對利益而定。
在我國,肖像權的限制是指出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雖然沒有經過肖像權人的同意而使用了肖像權人的肖像,但依照法律的規定不構成侵害肖像權的情形,法律上將這種使用也稱作"合理使用"。
比如:對不文明行為拍照、公安現場執法等。從我國的立法及司法實踐來看,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為了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的目的而在一定的范圍內使用他人的肖像;
2、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
3、使用公眾人物的肖像;
4、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而強制使用他人的肖像;
5、公共場所的必要限制;
6、描述歷史性的事件;
7、為了自然人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其肖像。
《民法通則》第100條: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39條: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
(7)電視新聞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新聞采編人員擁有合法的采訪權利
一、新聞采訪活動是保證公眾知情權,實現社會輿論監督的重要途徑,有關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為新聞機構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二、新聞采編人員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采編人員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
三、新聞單位要為所屬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提供必要保障。新聞單位要按照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與所屬新聞采編人員訂立書面聘用合同,繳納社會保險金,完善各項保障制度,保護新聞采編人員合法權益。
四、新聞采編活動是新聞單位的中心工作和核心環節,新聞單位要選派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人員從事新聞采訪工作,要把好進人關、用人關,並加強對新聞采編人員的考核、培訓、教育和管理,要及時為符合資格條件的新聞采編人員申請發放新聞記者證。同時加強新聞采編人員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強新聞采編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
五、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活動,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嚴格自律、禮貌待人、以理服人。新聞采編人員采寫的新聞報道必須真實、准確、客觀、公正,不得損害國家利益,不得侵犯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得借新聞采訪活動從事有償新聞、強拉廣告或牟取不正當利益。
六、在采訪活動中,新聞記者應主動向采訪對象出示新聞記者證。暫未領取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必須在本新聞單位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帶領和指導下開展采編工作,不得單獨從事新聞采訪活動。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如遇到可能發生沖突的情況,新聞采編人員應迅速與有關黨政部門取得聯系,請求協調或援助,有關部門應及時進行協調或提供援助。
⑻ 500名藝人發文反對短視頻侵權,你知道有哪些段視頻侵權事件
在4月9日的時候,就開始有70多家影視傳媒單位、行業協會聯合聲明,將對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進行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而在4月23日,500多名藝人,包括李冰冰,楊冪,龔俊等人在內,聯合發起聲明反對網路短視頻侵權行為。
而在19年的時候也有人因為自己拍攝的汽車被相關公司未經允許進行宣傳推廣,最後將相關公司一紙訴狀告上法庭,最終結果是相關公司被證實侵權,賠償原告損失。其實在近年來,我們對於知識產權的意識也是越來越強,所以在這一次的反對短視頻侵權當中也是獲得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
⑼ 新聞中真實的案例改變成小說,算侵權嗎
應該不算,電視劇《重案六組》也是改編的。
⑽ 新聞不屬實,嚴重侵犯名譽權,各位怎麼辦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問:因新聞報道或者其他作品引起的名譽權糾紛,如何確定被告?
答:因新聞報道或其他作品發生的名譽權糾紛,應根據原告的起訴確定被告。只起訴作者的,列作者為被告;只訴新聞出版單位的,列新聞出版單位為被告;對作者和新聞出版單位都提起訴訟的,將作者和新聞出版單位列為被告,但作者與新聞出版單位為隸屬關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職務所形成的,只列單位為被告。
新聞侵犯名譽權是指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所反映的內容侵犯了特定的自然人或法人對其名譽所依法享有的權利。 而新聞侵害名譽權抗辯事由即指媒體的新聞活動雖然給他人的名譽造成了損害,但該行為依法不構成侵權行為的情形。
上世紀以來,伴隨著廣播、電視的誕生和報業的發展,各種大眾傳播媒介諸如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新聞傳播媒體更是被冠以「無冕之王」的稱號。
在我國,由於近十年來國家對傳媒事業的大力發展和新聞政策對輿論監督的積極倡導,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更是深入到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聞媒體所進行的輿論監督這項帶有社會責任的工作也使其在相當程度上被權威化。傳播事業的發展,傳媒影響力的擴大,輿論監督的加強,新聞媒體公信力的提高,都不可避免使新聞報道在追逐新聞的同時更加深入和細致,引起侵犯名譽權的案件。據最高人民法院梁書文先生介紹:「1993年受理的侵害名譽權案件比上年上升26.53%;1994年為3543件,比上年上升12.1%;1995年為3843件,比上年上升8.74%;1996年為4417件,比上年上升14.94%;1997年為4625件,比上年上升5.3%。1997年比1993年多了1514件,四年間上升了48.75%。」(徐訊:《新聞記者》1998年第1期)這其中就包括以新聞傳媒為當事人的訴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法制部主任徐訊曾指出:隨著新聞輿論監督事業的發展,中國新聞的侵權糾紛正處於第四次高峰期之中。(徐訊:《中國青年報》2002年2月10日)
由於新聞侵權案件多數是公權與私權的較量,在這種案件中,新聞媒體相對於普通自然人,是掌握話語權的強勢一方,在法律的公平原則之下,更容易被判罰侵權,承擔責任。新聞侵權訴訟的增多,使得新聞媒體常常作為被告,為了訴訟而奔波不休,勞民傷財,影響其正常運營。以至於部分新聞媒體談虎色變,避而遠之。在這樣一種現狀之下,新聞媒體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新聞的輿論監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新聞媒體如何才能充分的進行輿論監督,同時又不違反法律法規,正當的行使自己的權利並在相關法律問題中勝訴呢?這就引出了新聞侵犯名譽權的抗辯事由。
二、新聞侵害名譽權民事責任的免除事由
(一)證明傳播內容的真實性
新聞傳播內容的真實,並不要求作品百分之百的真實准確。由於新聞工作的時效性、復雜性特點,要求新聞作品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准確無誤是不現實的。只要報道中關繫到特定人名譽的部分基本准確就構成免責事由。這包括兩層含義,首先要關繫到特定人名譽。有的新聞在主要報道某人時並無失實之處,但涉及的其他人或事卻發生了基本內容的失實。這對於後一相對人來說,也屬於內容失實。其實,「基本事實」的劃分界限在於錯誤報道的比例是否足以影響到特定人公正社會評價的降低。比如將數額不大的偷稅行為描繪成偷稅漏稅上百萬元,就是將一般違法行為變成了犯罪,明顯貶低了他人的社會評價,侵害了他人名譽權,屬於基本事實失實。再比如,將某公司從事非法經營所投入的總金額700萬元說成了非法牟利700萬元,經調查,該公司非法牟利是50萬元。報社對公司非法經營的報道是基本屬實的,報道中牟利金額的失實,對公司的名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不構成侵權。在該案中,數字的失實就不構成基本事實失實。
(二)權威的消息來源
國家立法、行政、司法機關及執政黨組織的文件、行為、事務稱為權威消息來源。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人員據此撰寫發表的客觀報道,不必承擔對內容真實性的審核責任。也就是說,各級國家機關和執政黨組織供新聞單位發表的材料應當具有使公眾相信其為真實確定的證明效力,即公信力。新聞媒體的活動以滿足公眾知情權和實現言論自由為根本目的,是一種具有公益性質的信息傳播活動,因此新聞媒介客觀准確的報道有關黨和國家機關的行政、立法、司法等公共事務,既是其權利也是其義務。只要報道是對黨和國家機關的公共文件、行為、事務的客觀引用和描述,即使內容對特定人的名譽有損,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也不承擔侵權責任。當然,如果國家機關對其公布的文書和公開的職權行為做出公開糾正,則新聞機構有義務做出公開更正。
以上具有公信力的權威消息來源以外的個人、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因不具有足夠的權威性,提供的新聞材料也不具有公信力。新聞單位和作者對這些消息來源提供的材料應當也能夠調查核實。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即使是提供本單位內部或自身活動的材料,如果內容涉及特定人的名譽,新聞單位和作者也應進行核實。有些新聞單位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來稿只看公章,不予核實就發表,如果構成侵權,新聞單位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公正評論
新聞學上的評論是指新聞媒介結合重要的新聞事實,針對普遍關注的實際問題發表的論說性意見。從性質上分為批評(criticism)和評價(comment)。新聞媒介是社會輿論的窗口,也是社會監督的重要工具之一,更是公民行使憲法賦予的批評監督權利和言論自由的途徑和手段。因此保護新聞媒介就社會關注的焦點及公眾利益有關問題進行評論的權利就非常必要。
我國對「公正評論」適用范圍相當狹窄,僅提到「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批評和評論」。實際上,公正評論這一抗辯事由的內涵相當廣泛,但其構成必須符合兩個要件,一是公益,二是公正。所謂「公益」指評論的對象必須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包括: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立法和司法機關的各種政策、措施。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各種行為和決定,個人和團體在藝術上的表現,公眾人物以及重大事件的真相。所謂「公正」,是指評論者依據客觀事實,發自內心的誠實、公正的立場和認真的態度做出評論,對藝術作品和學術作品的評論應當對事不對人。
(四)未通過大眾傳媒公開
在我國,新聞機構可以將自己了解但不適於公開刊登的材料編成「內參」供領導部門參考。這些內部參考資料,顯然是排除在大眾傳媒之外的。因此,盡管這些內部參考資料由新聞機構編印,但其刊載的內容即使有不實之處,也不構成新聞侵權,甚至連一般名譽侵權都不構成。在現實中還存在很多機關團體學術機構和企業編印的、只在本單位(系統)或其他一定范圍內傳播的刊物。這些刊物只取得國家「內部資料准印證」而不能公開發行,但是可以在單位之間交流贈閱。這種內部刊物的受眾相對有限,但往往是與受害人接觸機會較多的人,內容一旦失實也會給涉及人造成相當的影響。盡管如此,這種內部刊物跟大眾媒體在製作主體、受眾范圍、社會影響上都有質的差別,因此內部刊物發表的內容侵害特定人名譽的,也只能認定為一般名譽侵權,不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
(五)受害人同意
受害人同意是指被侵害人事先明確做出自願承擔某種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在新聞侵害名譽權中,就是指被侵害人同意發表可能對自己名譽造成影響的內容。新聞作品以特定人為寫作對象時,往往要采訪特定人本人或由其提供材料。作者根據受訪人自己的陳述或提供發表的材料寫成的文章發表,應視為受訪人同意,作者和新聞機構可以免責。不過在實際生活中,作者根據受訪人的陳述或提供發表的材料成文發表,卻常常引出糾紛。如李某某訴郝某某、《蘭州晨報》社、《現代婦女》雜志社案。原告系「變性人」,在接受《蘭州晨報》記者郝某某采訪時,不僅向記者詳盡講述了其做變性手術的前因後果,還提供了關於自己經歷的書面材料。期間,第一被告為原告拍攝了照片,隨後用原告真名寫成文章發表於《蘭州晨報》,並配發了原告照片。第一被告後又將該文發表於《現代婦女》雜志。在原告所在地引起轟動,導致原告被迫遷往外地。原告至蘭州中級法院起訴三名被告侵犯名譽權。後雙方庭外和解,原告獲賠。在本案審理過程中,第一被告曾提供了其通過長途電話向原告詢問能否使用真名的電話記錄和電話錄音。但合議庭認為該證據不能證明原告明確同意被告使用其真名和照片。因此,爭議的關鍵往往在於當事人在相關內容公開之前是否對文章的寫作和發表所可能涉及的事項明確表示同意。新聞采訪人通常具有專業知識,在采訪中處於主動地位,而采訪對象在提供了相關素材之後,對采訪者如何使用資料,如何製作和公布采訪內容,往往無能為力。筆者認為,新聞采訪人員與采訪對象應當在采訪之前,就采訪及采訪內容的製作和公布所涉及的問題等進行明確約定。例如是否允許使用本人真名和照片,是否允許引用所提供的全部資料,有關內容公布前是否須經本人審核等。還要約定,如果遇到約定以外的情況時,應當先與本人協商。另外,在采訪對象同意的情況下,對於涉及其他人名譽的部分,采訪人也應當徵得相關人同意。 (朱旋:《合法與非法——論新聞侵犯名譽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與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