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第三人侵權的構成要件

第三人侵權的構成要件

發布時間:2021-05-11 20:07:45

⑴ 簡述侵害所有權構成要件

侵害所有權的歸屬或所有權人的法律地位
所有權是絕對的歸屬權,某物置於所有權人的財產之下,就意味著該物受到法律保護並且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不得干預這種所有權關系。[8]侵害所有權的歸屬或所有權人的法律地位,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其一,無權處分他人之物;其二,非法佔有(包括侵奪或扣留)他人之物;其三,非法佔有遺產(有體物)。以下分別對此予以探討。
(一)無權處分他人之物
無權處分他人之物,因「處分」有法律上的處分與事實上的處分之分,其意義有廣狹之別。依據我國理論上的通說,《合同法》51條規定的「處分他人財產」是指法律上的處分,例如出賣他人之物、出租他人之物以及以他人財產設定抵押權、質權等,而不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在內。[9]無權處分他人之物,若符合《物權法》106條規定的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善意的受讓人可以取得該物的所有權;若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但所有權人其後追認的,第三人也可取得該物的所有權。相應的,因善意第三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無權處分人由於侵害了原所有人的所有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若原所有人其後追認的,雖該無權處分行為已經權利人的承認而生效力,但不得因權利人的承認當然免除無權處分人的賠償責任,原所有權人仍可要求無權處分人承擔侵權責任。[10]
(二)非法佔有他人之物
非法佔有他人之物,是指沒有法律根據而佔有屬於他人之物,例如盜竊、侵奪以及非法扣押等。非法佔有他人之物的,若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理應承擔侵權責任。依據我國《侵權責任法》2條並結合第6條(過錯責任)或者第7條(嚴格責任)的規定,非法侵佔他人之物的,應當承擔侵害所有權的責任。同時,《物權法》37條規定,「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依據學者的解釋,本條規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屬於侵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則。[11]申言之,該條屬於引用性法條,以溝通《侵權責任法》2條關於侵害物權產生侵權責任的具體規定。

⑵ 如何認定名譽侵權案的第三人

(一)、行為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並指向特定人。

根據《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並指向特定人,誹謗作為其主要的形式,因此認定行為人的行為與各構成對了人名譽權的侵害。首先應當確定行為人是否對他人實施了侮辱、誹謗等行為。

1、侮辱行為

侮辱是指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在侮辱他人的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都具有毀損他人名譽的故意目的,侮辱行為通常表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惡意。侮辱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暴力行為。所謂暴力行為,是指故意對受害人施以暴力,使他的人格名譽受到侵害。如往他人衣服上吐唾沫,往他人身上潑糞便、剝光他人衣服、強令他人從胯下爬過去等。

②語言侮辱。用語方對他人進行嘲笑、辱罵,使他人蒙受恥辱,名聲敗壞。如用下流、骯臟的語言漫罵他人等。行為人做出一定的姿態表演有辱他人人格的,也屬於語言侮辱。

③文字侮辱。即通過書寫文字、圖形對他人進行侮辱,侵害他人名譽。如書寫和張貼醜化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的大字報、小字報、標語、漫畫等。

侮辱行為只有造成一定影響的情況下,才能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所謂造成一定的影響,並非指造成了受害人嚴重的損害後果,而是指是否影響了受害人在公眾中的社會評價降低,即可認定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

2、誹謗行為

所謂誹謗。指因過錯捏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誹謗行為的特點捏虛假事實並予傳播誹謗行為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一般可以分為兩類,即口頭誹謗和書面誹謗。

①口頭誹謗又稱言語誹謗。即通過語言將捏造的虛假事實加以散布,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實施該行為的行為人主觀上一般都具有故意,行為的方式也較簡單。

②書面誹謗又稱文字誹謗。即通過書寫文字把捏造的虛假事實進行散布,敗壞他人名聲。該類行為的方式較為復雜。責任主體也可能具有多樣性。過錯的形式也不限於故意。例如新聞出版社因審稿不嚴發表了誹謗他人的作品、屬於過失侵權、但也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3、其他毀損名譽的行為

侵害名譽權行為的種類很多,除侮辱、誹謗行為外,還應當包括其他毀損名譽權的行為,如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等。

(二)妨害名譽的行為必須指向特定人

1、特定人不限於某個人。

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指向某個極小的組織或團體,如
某個家庭、工作小組、個人合夥組織等,依據行為實施時的情況,可使該某個極小的組織或團體的人員都遭受名譽的毀損,也可認定為指向特定人。

2、指向特定人並不限於指名道姓地侮辱、誹謗某人。

3、如果行為人的言詞是含煳的,應根據什麼標准來確定是否指向特定人。

(三)行為人的行為為第三人所知悉

受害人要證實行為人的行為侵害了其名譽權,必須證明行為人所實施的侮辱
、誹謗等行為因行為人的過錯而為第三人所知悉。第三人知悉則足以表明其名譽已受損。

(四)行為人具有過錯

過錯是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確立了侵權行為的過錯責任原則。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認定行為人在侵害名譽權中的過錯,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在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指向特定人時,應當考慮行為人主觀上是出於故意還是過失,考慮行為人的動機和目的的問題。

第二、行為人實施某種行為以後,該行為的內容因傳播而使受害人名譽受損,這就必須要確定內容的傳播是出於行為人還是第三人以及受害的過失所造成。如果是後者行為所造成,則行為人沒有過錯。

第三、行為人實施了某種行為,本身並不具有侮辱和誹謗性,而只是因為第三人對該言詞進行修改、誇張等,從而使該言詞具有侮辱、誹謗性,則不能認為行為人具有過錯。

第四、在已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時,認定行為人主觀上的故意和過失狀態也是有意義的。一方面,某些故意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可能要構成侮辱、誹謗罪,行為人應承擔刑事責任。另一方面,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對責任范圍的確定應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在故意侵權的情況下,表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惡意,應使行為人承擔較重的損害賠償責任。而在過失的情況下,則可適當減輕行為人的責任

(五)侵權行為與損害後果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就追究行為人的民事責任而言,行為的違法性只有在行為造成損害結果時才有意義,換言之,只有在發生損害結果時,才去討論行為的違法性。即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前因後果的關聯性,損害結果的出現是由侵權行為所引起。

在名譽侵權中,受害人如果能證明因行為人的侮辱、誹謗等侵權行為使其社會評價降低,遭受他人的嘲笑,難堪、憎恨、蔑視等,妨害了受害人與他人之間的交往,並因此而產生精神上的痛苦,激憤、憂慮等情緒。那麼這種毀損名譽所造成的損害後果,就可以認定為存在法律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有過錯等四個侵權構成要件,結合侵害名譽權的具體行為方式來綜合考慮和認定。

⑶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抗辯事由

一般侵權,是最為基本與最為傳統的侵權行為。其適用的歸責原則系過錯責任原則。
構成要專件有如下四個屬:1、侵權行為;2、損害事實;3、因果關系;4、主觀過錯。
其抗辯事由分兩大類:1、客觀方面的,主要指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於《民法通則》第153條中規定:本法所稱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意外事件可類推至《刑法》第16條: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2、主觀方面的,主要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受害人的過錯與第三人的過錯。《民法通則》第128條和第129條分別規定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值得注意的是,正當防衛是免責事由,即正當防衛人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而緊急避險是免責或減輕事由,有時候,緊急避險人不可以免責,應當承擔適當責任。究竟系免責或減輕事由,視具體情形而定;受害人的過錯與第三人過錯將在特殊侵權中講述。

⑷ 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構成要件

第三人侵害債權一般是指合同外的第三人明知合同債權的存在,仍然故意以損害他人債權為目的,實施某種侵權行為,致使債權人的債權部分或全部不能實現並致債權人損害的行為。

中國現行法律對於該問題並沒有明確的規定,理論界對於第三人侵害債權問題也持有不同的觀點,因此在討論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構成要件前,需要對第三人侵害債權做較為全面的介紹。

一、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起源

1853年,在英國發生了的拉姆雷訴蓋案(「Lumley V.Gye」案)。當時,英國某劇院老闆拉姆雷(Lumley)與當紅女演員喬漢娜·韋波訂立的演出合同,限定某一時期韋波只能在該劇院演出,另一劇院的老闆蓋明知該演出合同的存在,為了競爭而引誘韋波到自己的劇院演出,從而因演員背約而致觀眾退票鬧劇院,使拉姆雷遭受慘重損失。

為此拉姆雷對蓋訴請賠償。法官認為既然違約是唯一的訴因,被告又非合同當事人,那麼合同相對性原則當然斥引誘之訴,因而根據債的相對性原則判原告敗訴。

但其他三位法官一致認為該案不應以合同相對性原則排斥第三人致損害的賠償責任。

他們依「主人依主僕關系對僕人所供勞務享有財產權」的觀點,創立了合同財產的一般理論,即履行合同義務的承諾是一種無形財產,應受到與有形財產同等的保護,引誘他人違約正是對這種無形財產的侵害,受害人應得到損害賠償救濟,因此法院以被告惡意損害原告的合同而判決其賠償原告損失。

從此,第三人侵害債權的理論得以確立,並對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理論界的不同觀點

第三人侵害債權長時間以來,各國法學家經過深入研究和探討,形成了三種學說,否定說、肯定說和折衷說。

(一)、否定說

否定說認為侵權行為以絕對權為侵害對象,債權是相對權,不能成為侵權行為的對象,中國合同法並沒有規定侵害債權制度,因此,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也應按本規定處理。合同一方對第三方不享有訴權,違約方仍需向對方履行,之後再向第三人行使追償權。

有學者雖有采肯定說,實則應以否定說為是。債權不具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第三人既不負債務,自無侵害的可能。"

(二)、肯定說

肯定說,認為第三人雖然處於債的關系之外,但亦可構成對債權人的侵害,因為債權具有不可侵犯性,債權作為民事權利,這種不可侵犯性是法律賦予的,而不是人們所臆斷的。

(三)、折衷說

折衷說認為第三人的行為雖然從理論上可以構成對債權的侵害,但債權不具有公示性,讓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未免過於苛刻,應謹慎為之。我本人持有這種觀點。

⑸ 如何認定商業秘密中第三人的侵權行為

第三人是指直接獲得權利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人以外的人。在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中,商業秘密權利人為第一人;而直接獲得權利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人為第二人,第二人包括以不正當手段獲取、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的行為人,以及雖通過正當途徑獲得商業秘密但違反保密約定或要求而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行為人。第三人有惡意第三人與善意第三人之分,由長昊商業秘密專業團隊律師為你分析:
(一)善意第三人的行為
善意第三人的行為是指第三人不知且不應該知道第二人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1款的違法行為而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行為。善意第三人不知且不應該知道第二人的行為違法,因此善意第三人獲取、使用、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主觀上沒有過錯,通常不應承擔法律責任,但自其知悉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後,應當經權利人的同意而繼續使用,並向權利人支付相應的使用費
一個國家對善意第三人的處理與其民法中動產的善意第三人保護制度有著某種聯系,並受其決定和制約。如何正確處理善意第三人的問題,國際許可貿易工作者協會主辦的AIPPI雜志有關商業秘密中的善意第三人問題討論中反映出各國較大的分歧。對行為人善意通過侵犯了商業秘密的他人獲得商業秘密,是否應該被禁止使用,主要有兩種認識:以芬蘭、荷蘭、愛爾蘭、巴西等國的工作小組認為,商業秘密權利人不能禁止善意第三人使用該商業秘密;德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丹麥、美國等國的小組認為商業秘密的所有者不能對善意取得該商業秘密的後繼使用者主張權利,然而經過通知後,商業秘密的所有者可以禁止後繼者使用;日本、法國、匈牙利等國的小組也同意禁止善意第三人使用,但存在比較有力的第三人免責、例外規定,日本小組認為正常商業交易中獲得的商業秘密應當除外(即不應被禁止使用),法國小組則建議對支付了對價或進行了投資且僅為善意獲得者的利益使用者除外,匈牙利小組認為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在特定時間內及時提出不得使用的要求,對善意獲得者進行了補償的條件下,善意第三人不應該使用該商業秘密。現在國際上多數國家認為善意第三人取得的商業秘密可以被禁止使用。
對善意第三人的「善意」主觀狀態,按多數國家的規定,「通知」有致使「善意」消失的破壞力。美國《侵權法重述》第758節規定,行為人從第三人獲得他人使用商業秘密,沒有注意到其屬商業秘密且第三人的披露違反了對他人的義務;或行為人因錯誤獲知該商業秘密,沒有注意到秘密性和錯誤,對接到通知之前的披露或使用,對他人不承擔法律責任,對接到通知之後的披露或使用,對他人承擔法律責任,除非在此之前其已善意支付了商業秘密的對價,或已如此地改變了其狀態致使其承擔責任失去公平。在有些情況下,禁止被告接到通知後的進一步使用,是不公平的,可以考慮附加其他救濟,如允許被告使用,但需支付合理的使用費。
我國《合同法》第353條規定:「受讓人按照約定實施專利、使用技術秘密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由讓與人承擔責任,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這一規定有嚴重缺陷,沒有考慮到受讓人的主觀上是否具有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況。該規定應只適用於第三人沒有過錯的情況。在第三人有過錯的情況下,受讓人如不對專利權人或技術秘密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會嚴重動搖專利權制度和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基礎,損害整個知識產權制度。也有學者認為,《合同法》第353條規定應該是合同雙方之間內部的責任及分配。實施所轉讓的專利、技術秘密侵害合法專利權、商業秘密權的,如果被判賠償損失,對合法專利權人、商業秘密權人,應該由讓與人、受讓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還被責令停止侵權行為,受讓人還必須停止有關生產和銷售。在「對外」承擔了侵權責任之後,再根據《合同法》第353條規定,在「內部」由受讓人向轉讓人追索損失賠償,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第33條規定:「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的依據應當知道該技術秘密是非法轉讓或違約披露的,賠償責任由非法出讓入或違約披露人承擔,該技術秘密如果尚未公開,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獲悉屬非法轉讓或違約披露後應當立即停止使用,並採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守秘密。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所遭受的損失及採取保密措施的費用,可向非法出讓人或違約披露人追償;無法追償的,由合法擁有技術秘密的企業與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合理分擔。經合法擁有技術秘密的企業書面同意,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可以繼續使用該技術秘密。」相比之下,《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第33條的規定比《合同法》第353條的規定更科學,更具可操作性
(二)惡意第三人的侵權行為
惡意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是指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第二人實施了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1款的違法行為,仍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惡意第三人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實質上同第二人的行為一樣,也是對權利人商業秘密的侵犯。我國有關法律法規都十分明確地規定了惡意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2款規定:「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國家科委《關於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第8條規定:「用人單位在科技人員或有關人員調入本單位時,應當主動了解該人員在原單位所承擔的
保密義務和競業限制義務,並自覺遵守上述協議。明知該人員承擔原單位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義務,並以獲取有關技術秘密為目的故意聘用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第27條第3款規定:「明知他人負有競業限制義務不得到本企業任職,仍然招用該人的,市科技主管部門應當責令立即停止侵權,並根據情節處以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的罰款。」第30條規定:「明知或應知以違約披露或者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技術秘密,受讓、使用或煮再向他人披露該技術秘密的,其轉讓協議無效,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由市科技主管部門封存與技術秘密有關的設備和資料,並處以5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
惡意第三人侵權行為有兩大構成要件:
1.主觀要件,即第三人對第二人的違法行為「明知或應知」。明知是一種故意狀態,應知是一種過失的主觀狀態。在私法理論上,過失與故意產生相同的法律後果,因此,反不正當競爭法將惡意第三人的明知行為和應知行為同等對待,以侵犯商業秘密行為論。過失是指欠缺善良管理人的注意。
美國《侵權法重述》第757節專門討論第三人「應該知道」是什麼樣的主觀狀態:所謂行為人應該知道,指一個有理智的人從其掌握的信息可以推論出該事實;或一個有理智的人在特定情勢下會產生疑問,根據疑問其以合理的智力和注意力,將會知道該事實。美國《侵權法重述》第757節還指出,「應該知道」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商業秘密的秘密性和違反義務披露:依本條所述規則,行為人只有同時意識到有關信息是秘密的事實,和第三人的披露違反其義務的事實,才承擔法律責任。但是,這兩個事實經常相互依存,注意到一個就同時注意了另一個。因此,如果行為人知道某人提供給他的是另外一個人的商業秘密,行為人就應該對某人有否披露該信息的授權,產生疑問。只要商業秘密的收受者知道存在違反保密義務或不正當獲取手段,知道意外或事故導致泄露,就應該知道自己的收受行為構成侵權。從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1款的規定來看,如果行為人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違法行為的結果,而是積極促成、唆使他人盜竊、利誘、脅迫或以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得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那麼行為人應該是「第二人」,而不應該是「第三人」。這一認識與世界貿易組織中的《TRIPS協定》及美國《侵權法重述》的精神相一致。
2.客觀要件,即第三人自己客觀上實施了違法行為,包括從第二人那裡獲取商業秘密,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該商業秘密,披露該商業秘密。具體您可以咨詢專業的商業秘密律師,邱戈龍尖端知識產權專家

⑹ 第三人財產侵權保險的相關規定是什麼

有些財產侵權案件當中其實是由於第三人的介入才導致的,可現在也有很多人購買的都有保險公司的財產侵權險。人們在遇到類似狀況以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首先讓保險公司賠付,不過這種由第三人導致的財產侵權在賠付的時候不是像大家想的那麼簡單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第三人財產侵權保險的相關規定是什麼?
一、第三人財產侵權保險的相關規定是什麼?
損失屬於保險責任,
如為第三人導致,保險公司可以協助向第三人追償。如覺得麻煩一時半會追不到錢,可以要求保險公司先行賠付。但是有義務協助保險公司向第三人追償,如果追回的錢少於等於保險公司賠償的部分,那就是保險公司收回。如果超出,超過部分自己收款。如果追不回來,那就沒辦法。
二、訴訟財產保全責任保險的承保流程
保險公司承保流程:
(1)核保
(2)作出承保決策
1、正常承保。對於屬於標准風險類別的保險標的,保險公司按標准費率予以承保。
2、優惠承保。對於屬於優質風險類別的保險標的,保險公司按低於標准費率的優惠費率予以承保。
3、有條件地承保。對於低於正常承保標准但又不構成拒保條件的保險標的,保險公司通過增加限制性條件或加收附加報費的方式予以承保。
4、拒保。如果投保人投保條件明顯低於承保標准,保險人就會拒保。
(3)繕制單證
(4)復核簽章
(5)收取保費
訴訟財產保全責任保險,在成功承保後,保險公司一般迴向法院發一份擔保函,以用來為當事人的訴訟財產保全行為提供擔保。
三、財產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具體侵權行為的各種作為必要條件的因素。行為人的某一行為只有具備了法律規定的相關要件,才構成侵權行為,行為人才可能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過錯責任的侵權與無過錯責任的侵權之構成要件:
1、過錯侵權的構成要件
其構成要件應為四個,即加害行為的違法性(侵害行為)、損害事實、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人的過錯。
2、無過錯侵權的構成要件
其構成要件應為三個,即加害行為的違法性(侵害行為)、損害事實、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無過錯責任的侵權案件中,不考慮加害人在主觀方面是否存在過錯,只要具備加害行為、損害事實以及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就認定加害人的行為構成侵權行為。不考慮加害人的過錯,是無過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本質特徵。
由此可見,第三人財產侵權保險公司一般是不會賠付的,但是有些保險公司可能也會給保險人先行墊付一部分,但是當事人必須要追究第三人的法律責任,第三人應該承擔最終給當事人造成的損失,然後追回來的財產再由當事人如數交還給保險公司,如果保險公司肯這樣做的話,那當然是最好的,大多數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其實都不願意冒這種風險的,還是在於找到第三人要求其進行賠償。
延伸閱讀:
無子女無財產離婚協議書範本2018
最新夫妻財產約定協議書範本
如何應對離婚時夫妻一方隱匿、轉移財產?

⑺ 侵權要符合四要素條件,請問在哪部法律上,第幾條

侵權責任法。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具體侵權行為的、各種作為必要條件的因素。行為人的某一行為只有具備了法律規定的相關要件,才構成侵權行為,行為人才可能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反之,則不構成侵權行為,行為人也不承擔任何民事責任。根據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本文主要以一般侵權行為為例具體分析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1、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在一般情況下,構成侵權行為所必須具備的因素。只有同時具備這些因素,侵權行為才能成立。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有加害行為、有損害事實的存在、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四個方面。
(1)加害行為,即行為的違法性
加害行為又稱致害行為,是指行為人做出的致他人的民事權利受到損害的行為。任何一個民事損害事實都與特定的加害行為相聯系,亦即民事損害事實都由特定的加害行為所造成。沒有加害行為,損害就無從發生。從表現形式上看,加害行為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以不作為構成加害行為的,一般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的義務為前提。
加害行為就是行為具有違法性,侵害他人的民事權利或受法律保護的民事利益的原則上可認定為違法,但有違法阻卻事由的,比如職務授權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等,則應排除其違法性。違法情形包括違反法律規定和違背社會公序良俗。
(2)損害事實,即具有客觀存在的損害
損害事實,是指因一定的行為或事件對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造成的不利影響。損害事實既包括財產損失,也包括非財產損失,如人的死亡、人身傷害、精神損害(痛苦、疼痛)等。作為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損害事實須具備以下特點:損害是侵害合法權益的結果、損害具有可補救性、損害是已經發生的確定的事實。依侵權損害的性質和內容,大致可分為財產損失、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三種。
財產損失,民法理論認為是指一切財產上的不利變動,包括財產的積極減少和消極的不增加,主要是指由於行為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權利施加侵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既包括積極損失,如人身傷害的費用支出,也包括消極損失,如誤工減少的收入等。
人身傷害,是指由於行為人對受害人的人身施加侵害所造成的人身上的損害。具體包括生命的損害、身體的損害、健康的損害三種情況。同時,對自然人人身的損害往往也會導致其財產的損失,如傷害他人身體致其支付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和誤工減少的收入等。
精神損害,主要是指自然人因人格受損或人身傷害而導致的精神痛苦,當然廣義上還包括法人的商譽損失等。與其他損害不同的是,精神損害具有無形性,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司法實踐也只是補償責任。
(3)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社會現象之間的一種客觀聯系,即一種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引起另一種現象的發生,則該種現象為原因,後一種現象為結果,這兩種現象之間的聯系,就稱因果關系。理論上認定因果關系具體有三種方法:根據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來認定;根據事件的客觀性來認定;根據原因現象是結果現象的必要條件規則來認定。
侵權行為只有在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才能構成。如果加害人有加害行為,他人也有民事權益受損害的事實,但二者毫不相干,則仍不能構成侵權行為。因此,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必要要件。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過錯,是行為人對其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行為人是否有過錯直接關繫到對其行為性質的認定。根據民法原理,過錯分為故意、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民事權利的結果而實施行為的,為故意。行為人根據一般人的見識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害他人的民事權利但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為過失。一般認為一個專業人士違反了普通預見的水平的即構成重大過失。衡量行為人對其作為和不作為是否有主觀故意或過失,應根據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等多種因素綜合進行確定,這也是侵權行為歸責原則應當考慮的因素。
2、特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特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構成侵權行為所必須具備的各個因素,主要包括:損害事實的存在、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等。在特殊侵權行為中,職務侵權行為的發生必須是執行職務中的不當行為,且造成了實際損害,存在因果關系;產品侵害責任、高度危險作業的損害責任、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責任、動物致人損害的責任、監護責任等,根據侵權主體和損害事實的法定關系,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建築物等致人損害、地面施工緻人損害是根據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實行過錯推定原則。
因此,對於特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主要結合侵權主體、損害事實和法律的明確規定,參照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來認定是否構成侵權行為以及侵權責任承擔原則。
三、侵權行為的分類與歸責原則
根據侵權行為的過錯要求、構成要件和歸責原則等,侵權行為一般分為以下幾類:
1、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這是侵權行為的最基本分類。
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因為過錯而實施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侵權責任一般構成要件以認定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而不以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適用無過錯原則或過錯推定原則歸責的侵權行為。
2、單獨侵權行為和共同侵權行為
這種分類是根據侵權行為人的人數多少劃分的侵權行為類型,一人即為單獨行為。
3、積極侵權行為與消極侵權行為
這種分類是基於行為的主觀行為所作的分類,行為人以作為形式造成的侵權就是積極侵權行為,而行為人的無意識行為或者默示不作為造成的侵權就是消極侵權行為。
根據民法原理,民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有三個原則:即: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件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了一般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確立了該原則作為我國侵權法一般歸責原則的地位。過錯推定是在某些行為人的過錯無法判明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情況下所適用的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變通方式,它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除非行為人能夠證明自己無過錯方可免責,我國《民法通則》第125-126條關於地面施工緻人損害、建築物等致人損害的規定就是採用了過錯推定原則。
2、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行為人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該原則的責任范圍通常有限額,僅適用於法律特別規定的情形,在《民法通則》和「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中有明文規定。
3、公平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對受害人顯失公平時,依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害承擔的責任原則。因此,適用此原則的前提必然是該侵權行為只能是一般侵權行為,而且加害人的主觀上不能有過錯。對於此歸責原則的適用,在《民法通則》、「民通意見」和「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也有明確的規定。
因此,根據民事法律規定,對於一般侵權行為,實行過錯責任原則,實行誰主張,誰舉證;在特殊侵權行為中,產品責任、高度危險作業的損害責任、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責任、動物致人損害的責任、監護責任等,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建築物等致人損害、地面施工緻人損害實行過錯推定原則。對於造成的損害在雙方當事人均無過錯,法律又未規定實行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根據社會公平觀念,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四、侵權行為的免責事由
侵權行為的免責事由,又稱為「免責條件」,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致人損害時,依法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事由。免責事由一般由法律定,部分事由也可以約定。民法理論上將免責事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正當理由,包括職務授權行為(依法執行職務)、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助行為、受害人的同意等;二是外來原因,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的故意、第三人的過錯、意外事件等。
五、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
侵權行為人對其不法行為造成他人財產或人身權利損害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就是侵權民事責任。侵權責任的形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⑻ 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有沒有支持三要件的文章

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分為四要件或二要件兩種,還沒有學者提內出過三要件論點(盡管存容在三要件的構成情況)。
侵權損害賠償構成要件(4要件):違法行為、損害後果、因果關系、主觀過錯。
其它責任形式構成要件(2要件):違法行為、過錯行為。

閱讀全文

與第三人侵權的構成要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