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起訴時被告人死亡怎麼辦
提起侵權賠償訴訟的主體一般是被侵權人本人,但在被侵權人死亡的情形下,該由誰提起侵權賠償訴訟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二款專門對此作出了相應的規定:「本法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因此,被侵權人死亡的,被侵權人生前依法負有現實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和被侵權人的近親屬有權提起侵權賠償訴訟。被扶養人包括未成年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由被侵權人供養的成年近親屬;參照《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七條之規定,被侵權人的近親屬中配偶、父母、子女存在的,應由其作為共同原告提起侵權賠償訴訟,若配偶、父母、子女均不存在的,則由其他近親屬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提起侵權賠償訴訟。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八條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貳』 民事訴訟中 未宣判 期間被告死亡 該怎麼辦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第一百三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
(一)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二)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三)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叄』 當事人死亡後如何確定民事訴訟的被告 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一方死亡的,法院會中止審理,由當事人的法定繼承人決定是否繼續參加訴訟。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肆』 民事訴訟被告一方當事人死亡是否中止訴訟
分兩種情況
第一,是中止訴訟,即需要等待繼承人是否參加訴訟。
第二,是終止訴訟,即被告沒有遺產,也沒有相應的義務承擔人。
所以需要根據情況來確定,不能一概當地認定未中止訴訟。
『伍』 民事案件中 被告人死亡, 原告要求的賠償該如何處理
可以將被告的合法繼承人列為被告,要求繼承人在繼承被告遺產的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
『陸』 在民事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怎麼辦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百三十七條的有關規定,應視具體情況分別處理:
1、一方當事人在訴訟中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法院應裁定中止訴訟。繼承人表明願意以繼承人的身份參加訴訟的,法院可以撤銷中止訴訟的裁定,繼續審理案件。
2、下列四種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結訴訟,不再審理:
(1)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2)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3)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4)追索贍養費、撫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6)民事糾紛被告死亡擴展閱讀:
訴訟過程中,如果一方當事人死亡,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繼承人參加訴訟,繼承人參加訴訟不但繼承被繼承人的權利義務,還需繼承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
同樣,上訴人在二審訴訟過程中死亡、再審申請人在再審程序中死亡、執行申請人在執行程序中死亡也適用訴訟繼承。
實踐中,訴訟權利人在生效判決做出後死亡的,其繼承人可以作為執行申請人啟動執行程序。原告或被告在一審判決做出後判決生效前死亡,其繼承人也是有權提出上訴的。
即使是生效判決的一方當事人死亡,其繼承人對生效判決不服可否提出申請再審的問題,答案也是肯定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一條規定:民事再審案件的當事人應為原審案件的當事人。
原審案件當事人死亡或者終止的,其權利義務承受人可以申請再審並參加再審訴訟。綜上,可以看出,民事案件中,不管是訴訟正在進行中,還是判決生效後申請再審的過程中。
訴權的繼承都是貫徹始終的,但是訴權繼承仍應遵照繼承法律關系的客體以被繼承人遺留的權利義務的范圍為限的原則,不得超出被繼承人原所享有的權利及應承擔的義務。
『柒』 民事判決書下達之前被告死亡判決書是否有效
你好,對於你的疑問,我想從生活常識來引導你理解。民事判決書解決民事糾紛,主要就是民事領域的財產、人身糾紛了。此類糾紛的特點是民間產生,較少關涉社會和局外人的利益,那麼法律的態度是彌補,也就是使產生問題的民間關系得到彌合就行了,法律不會過多干涉,也不會懲罰,區別於某些刑罰。民事判決作出後,而被告死亡,本來判決的主要內容就是金錢給付,人亡而財物存(合理假設被告有可供執行的財產)(少數情況下,如果是一些人身性判決,則在不可能履行或沒有必要履行時,自然不會生效),那麼被告其人是否生存並不影響判決的生效、執行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所以,我的結論是,大部分民事判決不會因為被告死亡而不生效。供你參考,謝謝。
『捌』 民事訴訟中被告死亡的,原告還能繼續訴訟嗎
原告家屬賠償告死告家屬要賠原告意思
『玖』 民事訴訟中被告死亡後如何確定當事人
1.被告死亡的案件,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時依法終止訴訟。
2.事訴訟過程中,被告死亡的,有遺產,有繼承人的案件需要根據繼承人是否同意參加訴訟分別對待。
(1)繼承人表示參加訴訟的,變更繼承人為被告,繼續審理,已經進行的審理對變更後的被告仍然具有法律約束里,但被告僅以繼承遺產的價值為限承擔賠償責任。
(2)繼承人表示不參加訴訟的,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的做法也不一致。
一般情況下繼承人不同意參加訴訟時,通知其作為被告參加訴訟,查清遺產,判決以死亡的當事人的遺產承擔責任。這樣可以節省司法資源,減輕當事人的訴累。
3.被告死亡,有遺產,無繼承人案件的處理。
在此種情況下,一般應當及時通知民政部門或者被告所在集體,參加訴訟,同樣僅以繼承的遺產的價值為限承擔民事責任。
(9)民事糾紛被告死亡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一)
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法律尊重繼承人的意思表示,就不能簡單的不論其意思表示,而一概通知繼承人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尤其是在繼承人明確表示不同意參加訴訟情況下,不能將不同意參加訴訟的繼承人列為被告,但是,案件的處理與該繼承人有利害關系,故應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
(一)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二)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三)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五十五條規定,在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裁定中止訴訟。
第四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通知繼承人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承擔訴訟的繼承人有效。依照本條規定,繼承人不同意參加訴訟時,通知其作為被告承擔訴訟,這與繼承法規定的繼承人有權放棄繼承的法律規定相違背。繼承人清償債務以繼承的遺產價值為限,如果繼承人放棄繼承,沒有繼承遺產,也就不用承擔清償債務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