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評析未成年人侵權

評析未成年人侵權

發布時間:2021-05-10 17:33:20

1. 法律案例分析題:學生在校期間因他人的侵權而受到損害

一、超市負有賠償責任;
二、學校補充責任(沒有照看好學生,未成年人,內因為圍牆有缺口)容;
三、劉某承擔部分責任(參加了拉扯氣球);
四、如果氣球有質量問題,廣告公司負有賠償責任(學生和劉某可以選擇向超市或者是廣告公司作為被告);
所以,本案中起訴連帶責任是合理的,因為作為原告這樣起訴對原告有利,但是,法院肯定會內部劃分的,具體比例按照責任大小。
學校是有責任的(以上解釋),承擔責任人由不同的對象按照不同的角度不同。

2. 評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對策的注釋哪裡有

未成年人研究學。

3. 未成年人保護法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保護法案例分析
某一小學高年級,學生絕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嬌慣成性,組織紀律性差。某一周三下午,綜合實踐課教師王老師上課期間,學生朴某在課堂上大聲說話,無理取鬧,王老師制止時,又與老師蠻纏,下課後王老師將朴某叫到王所住宿舍內批評朴某(只有兩人在場),學生不服,與其爭辯,王老師便給了朴某兩記耳光,並說要與學生玩命,以此表示自己將學生「管好」的決心,直至下午5點50分才放學生回家,第七節英語課沒上著(教師下班時間為5:30)。
【案例分析要點】
(1)學生朴某在課堂上大聲說話,無理取鬧,當王老師制止時,又與老師蠻纏,這對老師不尊重,違反了《小學生守則》第二條專心聽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三條,尊敬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導,與老師交流。也違反了《中國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八章法律責任第三十五條,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 因此,鑒於情節不是特別嚴重和惡劣,學生朴某應該向王老師承認錯誤,賠禮道歉
(2)王老師作為人民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對工作認真負責應該是好的,但採取的方法不當,對學生的人格不夠尊重,違反了《中國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二章權利和義務第八條的規定:教師義務(四)「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以及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章第21條「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打學生「耳光」是屬於侵犯學生人身權利行為;致使學生一節課沒上,是侵犯了學生受教育權的行為,王老師行為是違法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教師法》第37條,《義務教育法》第29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8條之規定,可先由學校給予王老師一定的行政處分。如果矛盾激化,必要時要通過法律手段予以調解。 案例反思:
從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教師要懂法守法,尤其要了解我國的教師法和教育法等基本的法律法規,增強教育管理和組織協調能力,學會做學生思想工作.,用規律法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並將此作為保障自己合法權利的手段;同時,應該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 其次,學校有計劃的組織家長會,定期家訪,一來增加溝通,讓家長理解教師工作的性質、內容、難度,二來可以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方法的輔導,使他們掌握教育方法、配合學校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還要加大宣傳力度,以靈活的形式宣傳教育的政策、法規,讓全社會真正把教育工作重視起來,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合力,對孩子實施有效的教育,促進孩子健康、和諧發展。

4. 從社會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問題

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刑法所規定的犯罪行為。近幾年來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呈逐漸上升的趨勢,並表現出與成年人犯罪不同的特點。

從社會角度分析來看:商品經濟下,一些個體暴露出的重利輕義本性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隨著信息化的日益深入,傳媒暴力也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誘因。

從社會角度怎麼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社會環境要清新健康。社會環境的好壞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國家要重視對網路、電視、報刊等傳媒的監察力度,杜絕不健康的內容對未成年人的思想侵蝕。

5. 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評價

未成年人犯罪的至關點在哪裡?你知道嗎?
籠統的說表現在:教育的缺陷/法律意識淡薄/知識太淺/過早接受本不該接收的"文化"/還有一個就是"社會因素"
社會給他們帶來了太多的干擾.

6. 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和分析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原因

唔,這樣啊,用ABCD代替人物了,真名肯定涉嫌侵權
首先,這個事例,就是我身邊,一個小學同學的例子。
A某是某企業職工B和C的兒子,其中,男方B和女方C在婚後,大約A在8,9歲時候,女方C不務正業,不理家事,整天築長城,結果B和C協議離婚,A判決給B撫養。
由於B工作很忙(那個廠我知道,國企,收入不錯但是經常加班),疏於對A的管教,加上我上的那個小學,龍蛇混雜,經常有高年級的欺負,敲詐低年級同學,結果,A長期疏於管理,和一幫高年級大齡留級生混在一起,5年紀時候就學會抽煙了。並且經常和這幫人一起出去混世,逃課,還會敲詐小同學。
後來,學校方面向其父親B反映,B知道後,恨鐵不成鋼,狠狠的湊了A一頓,並表示一定好好管教兒子。
之後,B確實狠狠教育了A一段時間,A也在B的管教下,暫時收斂了些。但是後來,B又忙於工作,A也舊病復發。
過程么,大家也應該有數。後來,在月長石上初三的時候,聽聞A因為敲詐不成,用刀子把人捅了。
這確實是真實的事情,此人的父母和我的母親是一個廠的,大家從小在一起玩的。
本案中,A從一個少年,一步步走向墮落,最終把人捅了犯了罪。
首先,和A本身有關,A作為一個孩子,本身應該對自己的行為由一個認識,因為A長期放縱自己,墮落,才有了後來的問題。
然後,家長疏於管教。B長期忙工作,C則是管都不管,只知道打麻將等,父母親在孩子小時候,不給於正確的引導,是導致後來事件重要原因。
接下來,就是父母管教不當。B雖然很想管較好兒子,但是採取了暴力的手段,雖然目的是好的,但是這種手段,會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當B顧不上管理孩子時候,A會以同樣手段,向其他人發泄,以暴制暴不可取。
最後呢,社會也沒有給予足夠關心。當時A在學會抽煙什麼的時候,我聽說B曾經也因為工作忙,在放假期間將A託付給居委會,但是那時候,我參加居委會組織活動,從來沒有見到過A,而且居委會人也不去管。社會缺乏足夠關心也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原因。
還有,學校方面也疏於管理。學生在學校逃課,還吸煙,打架,學校只是通知其家長,但是具體管教措施卻沒有,我沒見到當時A被怎麼教育的,老師也懶得管......

7. 防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及評析

16歲的中學生劉某是某中學高二學生,家庭條件很好,劉某從小就嬌生慣養,在學校不求上進,幾乎每天都出入網吧並染上了賭博的惡習,花錢如流水,時間長了,父母知道他的惡習,便嚴格控制他的經濟來源。由於找父母要錢這條路走不通,又實在渴望出去瀟灑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機,將家裡的5000元現金偷走。一個多月後,劉某的父母發現5000元現金被盜,很快就懷疑到他,於是追問兒子有沒有拿家裡的錢。此時,5000元錢都快被他揮霍光了,劉某害怕家長責備,便一再說自己沒有拿,其父親便向公安機關報了案。公安機關經過縝密的偵查後將犯罪目標鎖定在劉某身上。在大量事實面前劉某不得不承認錢是自己偷的,公安機關遂將其刑事拘留,後轉為逮捕。父母知道竊賊是自家的兒子後,認為兒子偷拿父母的錢財不犯罪,他們也不想追究責任,要求公安機關釋放劉某,但公安機關認為劉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對於劉某父母的請求未予允許。
案例分析:
盜竊父母或近親屬的財物,在是否構成犯罪和處罰上有其特殊性。法律規定:「偷拿自己家的財物或者近親屬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處罰時也應與在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劉某偷盜自家錢財達5000元,數額大,在父母追問時又拒不承認,且把偷拿的錢用於賭博和揮霍,結合這些情節看,劉某應當屬於「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情形。司法機關以涉嫌盜竊罪將劉某刑事拘留,這是完全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不過,劉某偷盜的財物畢竟是自己家的,其社會危害性明顯比在社會上作案要小,加之他屬於未成年人,因此法院在宣告其有罪的同時,通常會給予較大幅度的減輕處罰。

8. 未成年人法律案例分析求救

1、未成年人犯罪,我國刑法規定是不應當適用死刑的。所以,說「很可能判死刑」是錯誤的。
2、不是必須請律師。因為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解釋中規定,未成年人犯罪,如果沒有辯護人,法律應當為其指定。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試行)
第三十六條 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為其指定辯護人:
(一)盲、聾、啞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人;
(二)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
(三)認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
3、律師不能「直接」上訴,還應當經過被告人同意後才能上訴。
4、省高院決定是否「死刑」不是用的「判決」而是「裁定」。
5、不是「下級法院」,而是「原審法院」執行死刑。
6、不是「十日」,是「七日」
可能還有,回去看了書再來補充,下班了,不能上網了……

9. 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例、事實舉例

案例一:

1996年冬天某日的一個上午,某市一小學二年級(1)班班主任數學教師馬某(民辦教師),因該班學生劉某未完成家庭作業,非常生氣,把學生劉某叫到其辦公室訓話,他越說越著急,順手拿起在其旁邊的熱爐鉤子將劉某臉部燙傷有三處之多。馬某體罰學生的惡劣行為,在當地造成極壞的影響,教師馬某後來被學校開除。

本案中,教師馬某因學生劉某未完成家庭作業,就用爐鉤將該生臉部燙傷,並有三處之多,是一種明顯的故意傷害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首先對於學生劉某造成的傷害應該給予賠償,根據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這應該屬於特殊的侵權責任,對於學生劉某的賠償責任應由學校承擔,在學校承擔民事責任之後,由學校對有過錯的老師馬某進行追償。另外鑒於馬某的故意傷害行為給學生劉某的身體造成了傷害,行為人馬某還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相關法規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6條:「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監護人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8條:「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案例二:

小剛為某校八年級的學生,今年14歲,很調皮,不愛學習,讓班主任傷透了腦筋。「要不要小剛繼續在校讀書」問題在全班進行 無記名投票表決,給小帶剛來很大的精神壓力,他再也不肯到學校讀書了。小剛的父母覺得他繼續上學也不會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場當服務員。

小剛在當服務員期間,結識了一些不良青年,學會了吸煙、喝酒、賭博,而且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錢財,受到了商場的警告。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戶盜竊,因數額較大,觸犯了刑法,在逮捕歸案時,公安人員不開警車,不穿警服,不擴大知情面,並對小剛進行了不公開的審問。

案例三:

某一小學高年級,學生絕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嬌慣成性,組織紀律性差。某一周三下午,綜合實踐課教師王老師上課期間,學生朴某在課堂上大聲說話,無理取鬧,王老師制止時,又與老師蠻纏,下課後王老師將朴某叫到王所住宿舍內批評朴某(只有兩人在場),學生不服,與其爭辯,王老師便給了朴某兩記耳光,並說要與學生玩命,以此表示自己將學生「管好」的決心,直至下午5點50分才放學生回家,第七節英語課沒上著。

10. 如何評價未成年人犯罪卻受到了法律的

因為,未成年屬於刑法中無刑事責任能力,但是其監護人有義務承擔一定責任。但是,一般會有一些批評教育之類的。

閱讀全文

與評析未成年人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