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社保糾紛案例啟示

社保糾紛案例啟示

發布時間:2021-05-09 18:54:16

『壹』 社保案例分析,急用,謝謝

工傷是在工作的時間做和工作相關的事時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叫工傷

『貳』 社保仲裁的一個案例,請點解

一、由原用人單位繳納保險的,可以自行查證,也可以申請仲裁機構調查(本人身份證號碼既是社會保險帳號)。
二、有證據表明本人拒絕辦理繳納社會保險手續的,可以作為證據提交仲裁。

『叄』 有誰有勞動和社會保險業務方面的案例分析,1000字左右的,謝謝了急!!!

員工不辭而別,勞動關系如何處理?
案情簡介:
張某2010年2月1日到某公司工作,崗位為司機,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口頭約定張某的月工資為人民幣2000元。每月月底發放工資。2010年3月31日張某要求某公司加薪,某公司未同意,於是,張某在當天領取工資後,口頭提出不幹了,從2010年4月1日起就未到公司上班,公司多次要求張某到公司辦理離職手續,但張某置之不理。張某於2010年6月1日申請仲裁,訴稱,自己主要開車到外地送貨,經常連續幾天工作,沒有休息,公司不支付加班費。而且,公司從2010年4月1日就讓自己待崗,未發放工資,為此請求仲裁裁決:1、與某公司解除勞動關系,該公司支付經濟補償金1000元,並加付50%的額外經濟補償金500元;2、支付2010年4、5月工資4000元及25%的額外賠償金1000元;3、支付2010年2月至5月未簽訂勞動合同賠償金4000元;4、支付2010年2月、3月期間的加班工資2000元。
某公司在庭審過程中辯稱:1、雙方從2010年4月起已訂立勞動合同。2、張某的工作是司機,執行的是不定時工作制,不存在加班問題。3、2010年3月31日張某要求公司增加工資,公司未同意,於是,張某在當天領取工資後口頭提出辭職,自2010年4月1日起再未上班,公司多次要求張某到公司辦理相關解除勞動合同的相關手續,但張某置之不理。故不存在支付其經濟補償金及2010年4月、5月份的工資。
處理結果:
仲裁委經審理後,依法進行調解,雙方達成如下調節協議:
1、確認雙方勞動合同關系自2010年5月31日起解除;2、某公司支付張某一個月未訂立勞動合同的工資2000元、2010年4月和5月生活費1022元;3、張某放棄本案其他仲裁請求。
案件評析:
本案涉及勞動者不辭而別的勞動關系處理問題,也是企業經常遇到的問題之一。雖然此案經調解結案,但其中涉及解除勞動關系的手續及對不辭而別勞動者勞動關系的處理問題應當引起用人單位足夠的關注。
用人單位或勞動者在解除勞動關系時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1、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依據《勞動合同法》第36、39、40、41條的規定執行。其中,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法》第40、41條的規定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還應提前30天書面通知勞動者,如用人單位沒有履行提前告知義務,則需要按照員工上個月工資的支付標准支付一個月的工資作為代通知金。同時,用人單位還應按照《勞動合同法》第50條第1款的規定,在解除勞動合同時向勞動者出具解除勞動合同的證明。
2、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時,應依據《勞動合同法》第36、37、38條的規定執行。勞動者可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也可以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7條提前30天書面通知用人單位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當然,若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事先告知用人單位。同時,勞動者還應當按照《勞動合同法》第50條第2款的規定,辦理工作交接。勞動合同解除(終止)後,勞動者還應當辦理工作交接,若有關於保密協議、競業限制等約定,還應遵守相關約定,否則,勞動者可能會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
法條提示: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工會有權要求用人單位糾正。用人單位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並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啟示:
對於不辭而別勞動者勞動關系的處理,用人單位的解除(終止)勞動合同通知書、勞動者提交的辭職書等均可以證明雙方勞動合同關系的解除時間。但實踐中,有的員工不履行任何手續,不辭而別,針對該種情況,用人單位應積極、妥善的履行管理職責,應根據其規章制度,盡快對勞動者的勞動關系作出處理。用人單位若解除勞動者勞動合同的,應將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辦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的通知等材料,以書面形式直接送達員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家屬簽收,直接送達有困難的,可以郵寄送達;在上述方式無法送達的情況下,可公告送達即通過新聞媒介通知(即登報公告)。用人單位及時履行了以上程序,可以避免因未及時對勞動者勞動關系作出處理而承擔支付工資、繳納社會保險費等不利的法律後果。

『肆』 關於社保糾紛問題,社保糾紛如何解決

(一)社會保險法律關系 社會保險是指勞動者因生育、年老、患病、傷殘、死亡等原因造成勞動能力暫時或永久喪失以及失業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和補償的一種社會制度。社會保險關系涉及勞動者、用人單位、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銀行等金融機構這四方主體,這里主要討論以下三方主體間的關系: 1、勞動者與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勞動者既是權利主體也是義務主體,勞動者依法享有社會保險待遇,同時也負有繳納義務;而依法收繳和發放社會保險金則是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的職責所在。 2、用人單位與社會保險機構或稅務機關之間的關系。用人單位負有依法向社保機構繳納保險費的義務,收繳社會保險費是社保機構的法定職責。雙方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關系。 3、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用人單位向社保機構繳納保險費而非直接向勞動者履行支付義務,雙方沒有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 (二)社會保險糾紛的種類 司法實踐中,常見的社保糾紛有四種: 1、社會保險損失賠償糾紛。指保險事故發生後,勞動者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用人單位賠償因其不交、少交或遲交社會保險費的行為所帶來的社會保險待遇損失糾紛,司法實踐中一般包括工傷損害賠償糾紛和醫療保險賠償糾紛。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勞動爭議。 2、參保糾紛。指用人單位依法應當參加社會保險而未參加,勞動者要求建立社會保險關系的糾紛。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行政爭議。 3、不交、少交或遲交社會保險費糾紛。指社保關系建立後,用人單位不積極履行繳費義務的幾種表現形式,是社會保險費瑕疵繳納行為。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行政爭議。 4、社會保險金發放糾紛。這種糾紛性質上屬於行政爭議。 (一)行政處理方式 從對社會保險糾紛的性質分析中可知,對於社會保險參保糾紛、因瑕疵繳納行為引起的糾紛及保險金發放糾紛這三種糾紛均應採用行政處理方式,而不應作為民事案件予以受理。 (二)司法救濟方式 司法實踐證明,不區分各種社會保險糾紛的性質而將其一概作為勞動爭議案件予以受理,效果不理想,弊端很多。 首先,判決難以明確、具體。社會保險費的應繳數額是根據勞動者的月工資總額計算的,由於勞動者每月工資總額總是處於變動之中,當人民法院判決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補辦社會保險時,判決主文難以對每月應補交的社會保險險種及其數額、補交時間逐一明確。 其次,判決難以執行,由於社會保險糾紛的特殊性,人民法院判決的執行需要相關相關行政部門的協助。目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稅務機關與人民法院在可補交的險種、補交的時間等諸多方面存在分歧。導致判決難以執行。 再次,不利於及時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將社保糾紛作為勞動爭議尋求司法救濟,必須經過「一裁二審」的漫長過程,即使其訴訟請求最終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結果還是由用人單位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稅務機關為其補交社會保險費。若由勞動者直接申請勞動行政部門處理,不僅可以避免「一裁二審」的復雜過程,當勞動者對勞動行政部門的處理不服時,同樣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尋求司法救濟,對其合法權利並無損害。 最後,與國家推行社會保險的政策不協調。勞動法雖然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社會保險統籌問題,但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保險制度在各地落實情況參差不齊。我們在開展社會保險費的執法和司法過程中,應當尊重這些歷史和現狀,但由於司法的特性,人民法院在處理具體爭議時,又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作出判決,無法顧及政策的靈活性。 社會保險糾紛的性質決定了在適用司法救濟方式時必須嚴格限定其適用范圍。具體包括兩種情形: 1、對於社會保險賠償糾紛應作為勞動爭議案件予以受理。 2、勞動者對勞動行政部門的處理不服時,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以上便是關於社保糾紛問題,社保糾紛如何解決的相關內容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伍』 社會保險案例分析

根據最新勞動法第十七條,勞動合同應當具備「社會保險」條款
第十九版條,合同期限1年以上權不滿3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2個月
案例中:李從08年1月份至4月份已經過了試用期,屬於正式職工,公司有責任為李繳納社會保險
根據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合同」
第四十六條,「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第四十七條,「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所以李要求保潔公司支付其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500元是合法的

『陸』 急求勞動和社會保障業務案例分析論文!要求3000字,對於案例都不知道額,這兩天急著交

勞動和社會保障業務案例分析 論文3000字,誰有?幫幫忙啦

『柒』 案例四:社會保險 案例引導

社會保險是基礎,商業保險只是社會保險的補充,社保是必須要買的,整個社回會都在普及的,是趨答勢。
公司個個人簽訂的不辦理社會保險的協議是無效的。「根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以及《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規定,企業為勞動者繳納各項社會保險是法定義務,也是勞動合同中的法定必備條款。」對於社會保險是否繳費以及繳費的金額和比例,企業與勞動者都不能通過自行協商來規避法律法規的明文規定。
公司應該為劉先生補交社保。企業如果與勞動者有不繳納社會保險的約定,因違法而無效,勞動者離開企業時仍然可以要求企業補繳相關社會保險費。而企業如果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已經將相應的補貼發給勞動者,勞動者的請求往往會得到勞動仲裁、法院判決的支持。這樣一來,企業就相當於支付了兩筆費用,得不償失。「企業在處理類似問題上應該格外謹慎,要按規定依法為所有勞動者足額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切勿抱著僥幸心理。」
最後兩個問題我不太會,只能答這么多。抱歉抱歉。希望能有幫助

『捌』 社保費違法違規案件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因交付社會保險費用發生的爭議不屬於勞動爭議。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險的權利,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這是強制性規定,如未依法繳納深灰保險費用,屬於違法行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因申報繳納社保費發生的爭議不是勞動爭議,不能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程序處理,只能通過勞動行政部門或社保費徵收機構查處。
《勞動法》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第七十二條社會保險基金按照保險類型確定資金來源,逐步實行社會統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第一百條用人單位無故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的,可以加收滯納金。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的下列糾紛,屬於《勞動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裁決,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
(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後發生的糾紛;
(三)勞動者退休後,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老金、醫療費、工傷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費而發生的糾紛。

閱讀全文

與社保糾紛案例啟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
民事案件申訴的期限 瀏覽:706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許可合同範本 瀏覽:281
馬鞍山市政府王曉焱 瀏覽:176
vn豬年限定 瀏覽:90
馬鞍山金蘋果駕校 瀏覽:324
軟體使用權合作協議 瀏覽:123
七日殺75創造模式 瀏覽:905
濰坊高新區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瀏覽:455
馬鞍山深藍光電 瀏覽:699
06歲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1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 瀏覽:24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記錄表 瀏覽:59
電力qc成果發布ppt 瀏覽:407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