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美國如何處理孩子的校園暴力
今年2月得知自己入選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16-2017年度訪學學者,女兒隨我8月中旬啟程來到波士頓劍橋,進入劍橋某公立小學一年級讀書。班上共有17名學生,大多是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二代」,以及來這兩個學校的訪問學者的子弟。
是夜,習慣早睡晚起的我,徹夜無眠。翌日上午,趕緊討教小區內相熟的媽媽們,澳大利亞媽媽,冰島媽媽和美國媽媽三個人的意見一致,這事應該立馬投訴,要求面談解決。
趕緊回家寫郵件,自忖核心內容應該包括事實陳述,情感動員和直接訴求三部分。先描述女兒轉述的事實,對女兒造成的傷害,涉事男生跟女兒以往的不愉快經歷;接著試圖喚起班主任(她有三個女兒和兩個外孫女)的同理心,請她設想我周五晚至周二面談前的心理煎熬;最後提出在不幹擾正常教學的前提下,請她安排周二與我面談一次,商討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末了,感謝老師們對女兒入學以來給予的關心和照顧。
郵件發出後,我撥打學校的總機電話,留言提醒班主任老師查收我的緊急郵件。周二清早,送孩子上校車後,我立馬撥打學校電話,轉到班級,班主任老師接聽,我簡短告知此事,她答應馬上查閱郵件,並約定中午十二時半教室面談。
隨後,我按時去辦公室工作。當天中午,哈燕為訪問學者組織了哈佛學術期刊主編和哈佛出版社總編,主講有關英文發表和出版的講座,根本無心聽講。我將投訴信列印四份帶著,直奔學校。
按時走進女兒的教室,發現班主任正在跟一個男生談話。看他高高壯壯的樣子,我馬上猜想這位可能就是「本案」所涉男生。老師看到我,請我進去,同時送那孩子出教室門。我佯裝隨意地問這孩子的名字,果然是那孩子。我現在理解女兒的處境了:這么高大壯的男生,即便女兒班級第一女高個,熱愛體育,體質優秀,可哪是這孩子的對手啊。
未幾,校長、助手和班主任魚貫而入,互致問候入座。我主動走到「主位」坐定,三位老師陸續坐好。根據社會學理論,占據有利空間,是無聲地宣誓個體對談話的某種掌控權。跟三位母語是英語的美國人,正式嚴肅地討論校園暴力問題,我這個英語是第二外語的中國人需要理論傍身,自我暗示並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我把列印好的郵件分發給三位老師,大家開始閱讀。我再次陳述事實,班主任接著說明她了解到的情況,助手隨後補充,我最後重申問題的性質,並列舉麻省最新校園暴力的統計數據,主要的暴力現象以及學者的追蹤研究得出的對受害學生的心理傷害。總之,我認為這是一起校園暴力事件,同時,鑒於男孩的年齡和行為,我不排除此事涉嫌性騷擾。四位女士在他人講話時,都飛快地做記錄。末了,校長表示歉意,承諾翌日一早開啟正式調查(a serious investigation),分頭找兩個學生研討此事,同時約見男生父母。
我表示感謝,再次重申女兒很喜歡這個學校和她的老師,感謝他們對孩子的呵護和愛心。同時,我提出三條建議:第一,在兩個孩子能夠友好相處之前,上課時,盡量將涉事男生與我女兒分開就坐;第二,在我女兒能夠用英語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前,希望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把我女兒安排在靠近老師的位置上;第三,希望老師能夠時不時在放學前問問孩子當天的情況,如有問題,請迅速聯系我。
三位老師同意照辦,校長答應告訴其他任課老師前兩條安排,並承諾女兒每天離校前,她會親自詢問她當天情況。最後,校長和班主任都表示最近會集中跟學生討論校園暴力問題,並進行校園安全教育,助理老師說她每天送女兒上校巴時,也會跟她聊聊當天的情況。
談話過程中,我一直暗自告誡自己,不要遺漏重要細節。結束談話前,我突然想到女兒第二天早上跟校長談話時的語言問題。提出需要學校的ESL老師在場,幫忙翻譯。校長補充說,同時在場的還會有學校的心理醫生。
面談和溝通很順利,我十分感謝她們的幫助。晚上孩子的反饋也很正向,當天班主任的課上,的確討論了校園暴力問題。離校前,校長和助理老師都詢問了她當天的情況。
翌日下午,我接到校長的電話。調查結果是:男生說他不是故意碰我女兒的胸部,只是伸胳膊時無意中碰到;我女兒也承認男生並非有意為之;而且,我女兒要求男生正式向她道歉,稱若是再次道歉,她會感覺好很多。
我仔細聽完,首先感謝校長高效的工作,表示接受她的調查結果,但對我女兒要求對方道歉一事表示懷疑。我了解自己的女兒,援用這種外交辭令,並不是一個接受外國校長質詢的7歲小女孩的正常反應。況且,判定一種行為的目的性並不容易,尤其是缺乏視頻證據,未成年雙方當初各執一詞的時候。盡管當時班上有目擊者,或可佐證男生行為到底是否故意,但按照美國教育領域的政治正確性原則,大概也不可能操作。因此,這事就此打住。但是,我希望學校關注此事,防止再次發生。
掛斷電話前,我問校長,此事是否會記錄在案,若是,能否給我一份檔案資料。作為歷史學者,我對檔案的執著再次顯露。校長承諾翌日請孩子帶回給我。
周四,女兒帶給我一個信封,裡面是一份麻省公立學校校園不安全事件的正式記錄,班主任填寫了這份公文表格,上面有校長和班級助理老師的簽字。校長還貼了一個小便條,解釋說因為保護未成年人隱私的規定,她用塗改筆隱去了涉事男生的姓名,給我備案的這份記錄裡面,我女兒的名字由First
name的第一個字母代替。
如今,此事過去兩周,三位老師信守承諾,校長更是堅持每天在女兒放學前,詢問她當天的情況。目前孩子一切皆好。我衷心感謝她們,設身處地想想,我若在她們的位置,我能否做到她們這么好。
平心而論,女兒的兩位老師很好。因為參加學校組織的School
Night等活動,跟她們接觸過幾次,印象很好。班主任從教24年,是一位慈祥可愛的老太太;其助手很年輕,哈佛畢業的本科生,和聲細語,女兒很喜歡她們。我曾應女兒的要求,與她一起手繪卡片,送給感冒痊癒返校的班主任;也曾共同手工製作玫瑰花,送給過生日的助教。校長女士接觸不多,但印象也不錯,入學第一天,她親自介紹學校和女兒所在班級的概況,引介女兒的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老師,並帶我們辦理校巴登記和午餐注冊等事情。她高大壯碩,笑容親切,握手很力,跟學生也頗成打成一片,我親眼看見她在廣場上拉著學生們一起跳舞。
今晚女兒的學校組織萬聖節Party,我要再次向老師們表示感謝。
2. 美國社會如何應對校園事件暴力
校園欺凌極端案件每隔一段時間就集中暴發,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對待未成年人教育問題上,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司法遠未形成共識和合力。國外的情況怎麼樣呢?《環球時報》06-25)
日本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日本校園的現狀。
日本政府6月初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長期的跟蹤調查顯示,近九成學生曾遭欺凌。白皮書稱,校園欺凌多種多樣,既有肉體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也有網路圍攻。從2007年度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欺凌,12.7%從未欺負他人。 今年2月20日,川崎市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警方在一條河附近發現13歲男孩上村遼太的屍體。調查發現,上村曾多次表示被高年級學生欺負,他嘗試和他們保持距離,卻因此導致對方更暴力。最後,3名高年級學生模仿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手法,將上村殺害。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設24小時熱線反欺凌。面對泛濫的校園欺凌,2013年6月,日本6大政黨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在參議院正式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法案規定,學生因遭受欺凌受傷或長期缺課,學校有義務調查,並告知學生監護人。當欺凌行為被認定有可能對學生身體或財產造成重大侵害時,學校有義務報警。對於網路欺凌,國家及地方必須採取監控等對策,校園欺凌案件的相關責任人,將被追究監控不力的法律責任。
美國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美國校園的現狀。
2013年3月,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名少年對當地學區提起訴訟,緣由是學區未能制止他從4年級到高中期間在校園內受到欺凌。《今日美國報》在報道這起案件時提到,一名律師在兩年內曾代理過60到70起校園欺凌訴訟案。 根據美國欺凌統計網提供的數據,校園欺凌是美國學校系統的巨大問題。調查顯示,6年級到10年級的學生最有可能參與欺凌活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機構和計劃,很多公益性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與此同時,有關欺凌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凌的法案。 這些「反欺凌」法是為了保障學校安全、降低逃學率及減少校園暴力。它要求學校創建可以預防欺凌以及進行相應培訓和執法的舉措。違反者將被停學、開除以及受到民事罰款或刑事處罰,學校和學區也會面臨大額民事賠償金。 根據美國教育部門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報告,發生在12-18歲孩子身上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減少,2013年大約有22%的學生被欺凌,是2005年開始收集這類數據以來首次顯著下降。一名獨立於該調查的欺凌預防專家稱,學校進行的各種反欺凌項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
印度、巴西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印度、巴西校園的現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數據,印度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4.4年,6-14周歲學童能夠上到小學四年級的人數比例不到60%。同時,印度基礎教育的投入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不僅多數學校校舍簡陋,文具奇缺,而且平均一個老師要管教約70名學生。 上述情況表明,印度不少地方中小學適齡兒童缺少教育、疏於管理,這給校園暴力創造了條件。據印度教育部一份統計顯示,去年僅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個邦的校園暴力事件報案數就達600多起,其中多數發生在學校周邊,少數族裔學生成為受侵害的重點。而且,相當比例的欺凌事件發生在寄宿制學校。 「為什麼女生不敢上學?」《印度斯坦時報》曾分析稱,印度女學生能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在很多邦還不到50%,其中原因也包括校園欺凌,哪怕是在女校,校園「大姐大」的存在也很普遍。
據移居巴西多年的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教授邢玉濤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在巴西,中小學教育有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分,公立學校教育質量較高的不多,學生也不太容易考進去。而教育質量較差的公立學校內的學生,多來自貧民窟,校園欺凌現象明顯嚴重。相對來講,中產階級多選擇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這里學校管理比較嚴格,欺凌現象也容易杜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近些年來印度各界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採取了不少嚴厲懲罰措施,收效還是很明顯的。
不只巴西,經合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稱,整個拉美地區校園欺凌現象嚴重,墨西哥尤甚。為解決這一問題,非政府組織「欺凌無國界」將拉美作為解決校園欺凌的主要試點,該組織主要對教育界權威、教師及家長等進行專業培訓,以讓他們辨別什麼是學生間的正常沖突,什麼是校園欺凌。
3. 校園暴力觸犯的法律涉及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第7條中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 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 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 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 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4. 校園暴力涉及哪些法律
《刑法》:關於故意傷害、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規定
《侵權責任法》:關於侵權責任及賠償責任的規定
註:《民法通則》中關於侵權的規定已被《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替代
5. 材料中的校園暴力,侵犯了受害者的哪些權利
同學間因故看不順眼挑釁生事、辱罵、互毆、群毆等行為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過失至人死亡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故意傷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過失至人重傷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侮辱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聚眾斗毆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尋釁滋事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等等。
同學間以保護、借錢為名向同學勒索財務或以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務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搶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盜竊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搶奪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敲詐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綁架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現在還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負刑事責任,我們知道,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校園暴力的施害人如達到法定年齡,則法院應對犯罪嫌疑人加以刑罰,以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我國刑事訴訟法採取國家追訴主義的原則,由檢察官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
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由侵權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稱為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旨在保護受害人的身體財產不受不法侵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當九種人格權力遭受不法侵害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這九種人格權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被害人因侵權行為致死,其家屬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可以依法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要求支付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行為人因過失或故意不法侵害他人身體,致使被害人殘疾或死亡,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至被害人殘疾的應當賠償被害人醫療費、傷殘生活補助費 至被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
校園暴力的被害人如若死亡,就死亡本身來說並無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被害人已經死亡,權利能力因而隨之消滅,因此被害人的監護人或近親屬不能以被害人如果尚在人世時可以得到的利益為借口,請求施害人賠償。
6. 校園暴力的行為人責任有哪些
您好!1、刑事責任
同學間因故看不順眼挑釁生事、辱罵、互毆、群毆等行為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過失至人死亡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故意傷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過失至人重傷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非法拘禁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條)、侮辱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聚眾斗毆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尋釁滋事罪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等等。
同學間以保護、借錢為名向同學勒索財務或以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務有可能觸犯的法律是搶劫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盜竊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搶奪罪(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敲詐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綁架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現在還有些學生認為自己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犯罪也不用負刑事責任,我們知道,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校園暴力的施害人如達到法定年齡,則法院應對犯罪嫌疑人加以刑罰,以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我刑事訴訟法採取國家追訴主義的原則,由檢察官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公訴。
2、民事責任
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由侵權行為引發的損害賠償稱為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旨在保護受害人的身體財產不受不法侵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當九種人格權力遭受不法侵害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這九種人格權是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被害人因侵權行為致死,其家屬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可以依法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要求支付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行為人因過失或故意不法侵害他人身體,致使被害人殘疾或死亡,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至被害人殘疾的應當賠償被害人醫療費、傷殘生活補助費 至被害人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
校園暴力的被害人如若死亡,就死亡本身來說並無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被害人已經死亡,權利能力因而隨之消滅,因此被害人的監護人或近親屬不能以被害人如果尚在人世時可以得到的利益為借口,請求施害人賠償。
校園暴力的再犯會不會構成犯罪這個問題上文已經做了回答,如果只是普通的校園暴力,一般會被認定為違法行為,實施校園暴力的行為人只會受到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處罰,但是如果校園暴力的行為使被害人達到了輕傷及以上的級別,那就可能會構成犯罪。
關於賠償法,民事賠償是由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侵權引起的民事責任。民事賠償責任主體、責任性質、適用的賠償原則、標准和程序與國家法律賠償制度中的國家賠償不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民事主體身份實施的侵權行為屬於民事侵權,由此產生的責任是民事賠償責任。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