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才能避免醫患糾紛
醫患糾紛指的是醫生與患者之間產生的糾紛,這些糾紛可能是因為醫務人員的態度問題引起的,也可能是病人及家屬對治療效果不滿意而引起的糾紛。我們總結了一下,一般以下這些原因比較容易引起醫患糾紛。
2,提高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標准。
這一項是關鍵,提高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規范禮貌用語,患者前來看病,除了身體治療以外,心理上急需疏導,切勿用厭煩,不予理睬等態度對待他們。很多醫患糾紛是從語言開始的,因此,多一份笑容,多一份耐心,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糾紛。
3,加強醫療體系監督管理。
建立一個完善的監督體系,定期檢查醫療設備,定期對醫療技術質量進行分析跟蹤,從而讓醫療技術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B. 如何預防醫療糾紛
1、嚴格遵守醫療來衛生管理源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C. 如何防範和處理醫患糾紛
醫患糾紛是目前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極易影響社會關系的穩定,同時對醫療機構也會產生不良影響(1、影響醫療機構的形象;2、影響業務工作秩序;3、影響業務管理職能;4、增加醫院經濟負擔;5、導致防衛性醫療行為;6、擾亂醫患關系)。所以如何更好地規范醫療行為,防範醫患糾紛發生,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既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又有利於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們根據近年來司法實踐的經驗總結如下,肯定不夠全面,僅供參考。
(一)防範:總的來講醫方在平時要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1、強化安全意識、風險意識和防範意識;2、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水平,增強業務素質;3、健全技術規范和工作制度,並認真實施;4、建立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加強質控;5、嚴格遵守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
1、病人的知情權問題,要謹記病人有知情的權利,醫師(方)有告知的義務。醫師告知時的注意事項:a、有全面告知診治信息和治療風險;b、有通俗的語言告知;c、告知的內容必須真實;d、重要告知要用書面形式。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第五十六條對醫方的告知義務作了具體規定,要從嚴把握。
2、病人的同意權問題。病人有一定的自主權;病人對手術、特殊檢查和治療、實驗性臨床醫療有同意權。
同意權的三種處理形式:a、病人同意,並取得家屬或關系人簽字;b、無法取得病人同意,家屬或關系人簽字;c、無法以上同意,由醫院負責人批准實施。
3、病人名譽權和肖像權問題。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二條作了規定。醫院及其醫務人員擅自公開病人「隱私」病情,可以構成侵害病人名譽權;醫院向病人或其家屬通報病情,不構成侵害病人名譽權;因宣傳需要使用內容肖像的,應當取得病人同意。
4、重視病歷的證據作用(醫療訴訟證據)。主要分類包括:a、病歷;b、檢查報告;c、有關記錄;d、影像資料;e、有關實物;f、同意書;g、重要告知記錄。
(二)處理:醫患糾紛發生後,醫方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及時報告衛生主管行政部門;現場證據的保管,包括病歷、實物的封存等,特別是屍體的保存和告知屍檢的義務。屍檢是判斷死因的重要科學手段。我們在審理幾起醫療糾紛案件時,就是因為屍檢環節出現問題,導致醫療鑒定無法進行,死因無法查清,只有依據證據規則進行責任分擔。
D. 如何化解醫患矛盾
近年來醫療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醫患矛盾日趨激烈,嚴重影響了醫院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不斷加劇的醫患糾紛既困擾著醫院的發展,又影響著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醫療糾紛、醫患矛盾的解決方法恰當合理顯得尤為重要。
醫療糾紛的發生除了技術原因外,大部分都是因為服務而引發的,為此,必須通過兩種方法加以解決,一要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二要建章立制來規范和約束醫務人員的服務行為,以控制因服務不周而導致的糾紛。職業道德教育是轉變醫務人員服務理念,增強服務意識的有效方法。開展醫院文化建設活動,崗位明星評比活動,十佳醫生、十佳護士評比活動,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等,能極大地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使病人的滿意度不斷提高,醫院形象得到提升。
處理醫療糾紛要認真、冷靜、堅持原則。醫院要設專門部門接待病人投訴,對患方投訴的問題,應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及時查明真相,分清責任。對有爭議的專業問題,可組織院內外專家會診或咨詢相關專家,並充分利用各種法律法規文件,形成比較縝密嚴謹的書面意見。對於醫源性糾紛不袒護、不遮掩,責令當事人給患方道歉,取得其諒解,並採取及時的補救措施;對情節嚴重、導致一定的不良後果者,視情況給患方一定的經濟補償,並按醫院規定對責任人進行處罰,甚至追究法律責任。如屬患方醫療知識缺乏而引發的糾紛,例如:把正常的並發 症導致的不良後果和不可預測的醫療意外誤當做醫療事故等,工作人員可把院方調查情況及專家的有關意見書面送達患方,並積極與患方溝通,耐心地向患方宣傳相關的醫學知識,爭取患方的理解。另外,對醫療糾紛處理的結果最好進行公證,以增加法律效力。當多次接待雙方仍不能達成一致協議時,當患方堅持索要高額賠償時,當患方一直無理取鬧干擾正常工作時,一定要堅持原則,對其不合理要求予以堅決回絕,不能讓其抱有任何希望。醫院在向患方送達院方的書面意見後,應告知病人可申請醫療事故鑒定,如患方糾纏不休,又不提出鑒定申請時,醫院應主動申請事故鑒定,必要時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對此,醫方應准備好各種證據及相關材料,做好與代理律師的溝通工作,並積極配合司法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做好應訴准備。
醫療衛生工作與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關,人民群眾往往通過醫療衛生服務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看黨風政風建設,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會公平和諧。醫療服務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從一定意義上講,決定著病人的生死存亡。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戰勝疾病,減少痛苦,保障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必須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
醫生應從加強醫患溝通入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在醫療工作中,溝通也是一門藝術。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醫生有兩種東西能治病,一是葯物,二是語言。」可見醫患交流是多麼重要!醫生應尊重病人對疾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對治療方案、手術方案,使用特殊葯品、特殊檢查和特殊材料以及疑難危重病人的病情等方面,都要及時與病人或其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以取得患方的配合。醫患溝通是對醫學理解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是為病人的健康需要所進行的,它使醫患雙方能充分、有效地表達對活動的理解、意願和要求,這里泛指的醫患溝通還應當包括護患溝通和醫護溝通。良好的醫患溝通有助於醫務人員調整自己或病人的醫學觀念,也有助於醫患相互正確地理解對方,協調關系,保證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患方在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中所做的第一,是應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心態,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管現代醫學如何發達,醫院或是醫生對疾病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治療把握。患者只有在一個理性的認識基礎上,才有助於應對此後可能的風險。第二,應該尊重醫務人員。醫務人員的工作非常辛苦,勞動強度大,患者及其家屬應理解醫務人員的工作。尊重他們的權利,給他們以信任,積極配合治療。
要使醫患雙方在發生爭議、糾紛的時候,通過正常的途徑解決。現在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制定一部針對醫療糾紛的法律,規定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發生醫療事故時應如何賠償等問題。法律保護醫患雙方的權利,患者受到醫療損害時,可以依法要求賠償;同時,醫院和醫生的權利也應受法律保護,任何對醫護人員進行侮辱,使用武力手段對醫護人員造成人身傷害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三方都要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從而維護自己的利益。
建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和損害賠償基金制度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是由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向商業保險機構購買醫療責任保險,在發生保險范圍內的醫療損害時,依法由保險公司賠償的制度。醫療行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醫療事故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採取的風險分散機制。據美國醫學科學院的統計,美國的醫生都為自己購買了醫療事故保險。而我國現在醫患矛盾突出,醫療糾紛越演越烈,且性質越來越嚴重。所以建立責任保險是一個迫切而又有現實意義的事情。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正面宣傳作用衛生工作接受社會的輿論監督是必要的,要發揮新聞媒體的正面效應,那麼新聞媒體應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對醫療糾紛的來龍去脈,正反雙方都做實事求是的報道,而不應誤導消費者,讓事態更嚴重。除此之外,醫院方面應轉變觀念,主動與新聞媒體合作,介紹真實的情況,爭取媒體的正面報道,改善醫患矛盾。 總之,醫患矛盾不僅是醫務人員、醫療機構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的矛盾,實際上也是中國社會改革中各種矛盾在醫療工作中的反映。因此,緩解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E. 如何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解決醫患糾紛
醫患糾紛的產生主要因為醫患關系沒有處理好,作為醫務工作者,在自專己人際關系圈中,醫患關屬系佔有很大比例,在醫院的臨床實踐活動中,醫護人員與求醫患者的關系問題更是當前衛生工作的熱點問題。高煥雲老師專業幫你緩解醫患之間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國家,醫患關系本質上是兄弟式的、沒有階級差別的同志式關系,在政治上應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個體人群中的職業道德|、政治素質不同,在具體的工作中,醫患關系也遇到了不少新矛盾和新問題。為了清楚的表達這個觀點以尋求解決的方法,首先從醫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談起。
醫生作為一種職業,其服務對象是病人,其擁有專業知識與技能,有診治權和干涉權。對求醫患者有權利施行論斷和治療,並且可以在特殊情況下限制患者自主權利,為了是達到對患者負責的目的。權利與義務不可分割。醫生的義務也就是全心全意醫好患者病症。患者也享有平等的醫療權、疾病的認知權、知情同意權,要求隱私權。同時履行義務:遵守醫院紀律制度,支持醫院發展,配合醫生治療。
F. 解決醫療糾紛的基本原則和策略方法
醫療糾紛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它不單是指醫療事故,而是指患者及家屬對醫務人員或醫療機構的服務不滿意、當事人提出追究責任或賠償損失,必須經過行政調解、法律調解或裁決、或醫患雙方協商解決才能了結的醫療糾紛。
1.新形勢下為什麼醫療糾紛發生率越來越高
1.1法制健全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黨和政府對民生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使廣大的人民群眾越來越懂得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2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
社會發展很快,全民生活發展水平呈跨越式發展,隨之而來的對各種生活需求、文化需求都提高了,全民都有了法制觀念,他們認為患者或家屬與醫護人員處於同等水平,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主體,錯誤的認為「花錢看病就如同商品消費。」
1.3個別媒體的錯誤導向
個別媒體為了突出其新聞的特殊性,不深入調查,他們的盲目性、片面性、傾向性的報道,使醫患關系法雜化、矛盾化、對立化,僅僅根據患者片面之辭而渲染轉載,起到了引導大眾、煽動負面情緒的作用。還有一些患者更是把媒體當工具、籌碼,向醫院施壓,更激化了醫患關系。
1.4醫療體制的改變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民醫療保險的改革也越來越深入,覆蓋面越來越大,改變了原來的收費體制,由於醫保政策復雜、規定較多,使參保人員及醫務人員在理解上出現偏差。
1.5利益的驅使
有些個別患者,純粹是為了經濟利益與醫院發生糾紛,醫院為了息事寧人,減少影響,多採取賠償了事。
2.醫療糾紛的危害
2.1名譽受損
由於媒體的導向、家屬的大鬧,在社會上給醫院造成了很大的名譽損害,負面影響極大。
2.2破壞正常秩序
發生糾紛時,很多情況是病人及家屬大鬧醫療機構,圍堵工作人員,甚至出現打砸等活動,嚴重干擾醫院的正常秩序。
2.3嚴重經濟損失
由於醫院的正常工作無法展開,病人不能正常收治,有的贏了官司再賠錢等等使醫院的經濟遭受損失很大。我站為步步高論文發表網,本站刊載大量護理醫學論文範文格式,臨床醫學職稱論文。供廣大論文答辯需要者、評職稱需要者參考。
2.4醫生個人正常生活嚴重影響
如果一名醫生被牽進醫療糾紛當中,他會經歷爭吵、被調查、上法庭、宣判裁定、等候處理,甚至丟掉工作,嚴重影響個人名譽、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等等。
3.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
3.1醫療過失:也就是醫療事故(包括醫療責任事故和醫療技術事故)和醫療差錯(嚴重差錯和一般醫療差錯)
3.1.1醫療責任事故:由於醫院管理存在嚴重漏洞,或由於醫務人員嚴重的責任心缺失,直接給患者造成重大人身傷害。
3.1.2醫療技術事故:明知醫療技術水平,仍開展一些高難度操作的醫療行為,或者具備一定的醫療水平,但仍然出現了無法預估的意外。
3.1.3醫療差錯:醫療行為存在不足但不構成醫療事故。
醫療責任事故、醫療技術事故、醫療差錯,都是錯在醫療方,從法律上講是賠償的主體。
3.2非醫療過失:包括醫療意外,醫療並發症及疾病的自然轉歸。這方面是引起糾紛最多的部分。
3.2.1服務意識差:不論掛號、收費,還是取葯窗口及急診都是反映醫院綜合素質,給病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服務意識的強弱都會在接待病人中表現出來,在實際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冷、硬、頂的現象,這在病人進院的一剎那就埋下了糾紛的根,病人會帶著不滿的情緒就診、檢查、治療,一旦在診治過程中稍有不如意,就會誘發糾紛的爆發。
3.2.2工作粗心大意不認真:在醫療行為過程中,態度不嚴謹,馬虎大意,漏診漏查,病歷前言不搭後語,而且醫療信息登記錯誤百出。
3.2.3科室間配合不密切:由於科室間互相推諉收治病人,引起病人及家屬強烈不滿誘發糾紛。
3.2.4重要病歷書寫不合格:醫療文書在防止醫療糾紛方面,是唯一能夠作為證據保護醫務人員的資料,應該具有規范、清晰、全面、及時性等特點,因為它上面除有相關醫療信息外,還會有會診記錄、查房記錄、病重記錄、病人及家屬簽字記錄、以及病人及家屬拒絕進行的診治檢查簽字等,是處理糾紛時法院裁決的重要依據。急診病歷由於是實時性的,病人看病後當即就拿病歷離院了,要求更高,更全、更准,一些醫生恰恰相反,粗心、漏項、缺項,字跡潦草,隱患很多。
3.2.5醫務人員言語技巧與糾紛:美好的語言可以減少很多糾紛,可以給病人安慰,減輕痛苦,會很快使病人和醫護人員拉近距離,如:您好、別著急、慢慢說、您放心吧等,讓病人感受到了尊重,否則,病人極易出現不滿情緒。
3.2.6醫務人員配備不足:由於工作人員少,在大搶救及批量傷員搶救時,病人檢查、服務不到位,場面慌亂,也會因此引起病人的不滿。
G. 如何防止醫患糾紛
防範就是先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然後換位思考。
具體來說,醫療糾紛是由患者及醫務人員多方面願意產生的,作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也應該持有正常的心態,多做批評和自我批評。在醫療活動中要積極創造良好文化環境,為患者提供優美的就醫環境,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從社會客觀因素上盡量減少糾紛的發生;更應該從既往發生的醫療糾紛中汲取經驗教訓,積極改善自己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還應提高醫療質量避免醫療糾紛的產生,因此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防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起碼標准,所以醫院應該教育醫務人員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文明行醫,養成良好的服務態度,與病人建立親人般的醫患關系,擺脫「醫家至上,病家求治」的傳統觀念,在診療活動中尊重患者的意願,向患者履行告知義務,使患者及時了解有關診斷、治療、預後等方面的信息,以行使患者本人對疾病診治的相應權利,減少由於病人對醫療行為不理解而引發的糾紛。醫療質量事關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醫療糾紛的發生與醫療質量的高低成正相關關系。要提高醫療質量、對醫療安全有保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就要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對影響醫療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監控。醫院應該健全醫療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的預案,狠抓基礎質量,環節質量和終末質量的三級管理,堵塞漏洞,做到防患於未然,很抓「三基、三嚴」的培訓,才能確保醫療糾紛不發生或少發生。
H. 怎樣正確處理醫患關系,如何避免醫患糾紛
為堵住暴力「醫鬧」橫行,我國近年頻出重拳。與法治剛性相對應版的,是制度柔性,兩者權缺一不可。解決「醫鬧」問題,「堵」只是手段之一,更重要的還是「疏」——暢通沖突處置渠道、強化調解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提高調解的效率等,如此才能確保醫患糾紛處理步入正常軌道。
預防暴力傷醫,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需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政策和財政上給予支持,減輕貧困患者就醫的沉重負擔。還應該建立分級診療制度,通過立法,明確規定醫療糾紛發生後患者進行醫療糾紛救濟的途徑,減少患者救濟的程序限制,保護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