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動遷家庭成員內部糾紛如何找律師打官司
盡量自己家人協商解決,家庭矛盾找當地的律師就可以辦理。
有拆遷糾紛可點擊頭像右側可見聯系方式,免費咨詢
2. 冠領的律師打上海的拆遷糾紛案子怎麼樣
中國太大, 不了解(自問自答吧)
當地法院附近有很多律師事務所。
可以就地咨詢委託,方便溝通辦理。
避免異地委託,產生不必要的費用。
3. 上海產權房拆遷後糾紛!達人進!
其兩位子女可以按照繼承 主張你後奶奶擬進人口應得的份額
4. 上海動遷如何認定同住人和他處有房
筆者雷敬祺律師全面研究上海相關法律規定,上海法院相關口徑及案例後,得出以下結論:
(一)同住人,共同居住人認定:僅指福利性住房。
法律依據:上海高院2004年解答、上海高院2014年公房居住權糾紛研討會綜述
多數意見認為:應限定在福利分房,但曾經在他處享受過公房動遷補償,未將補償款用於購房的,或者獲得其他住房福利補償的,達到標準的,也應視為「他處有房」。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關於房屋動拆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在涉及公房拆遷中的共同
居住人認定時,對「他處有房」的解釋,限定為福利性分房(增配除外),雖然公房居住權與公房拆遷補償糾紛不同,但二者在本質上都涉及福利政策享受的限制標准問題,根據同類問題同樣對待的原則,在公房居住權認定時,「他處有房」應僅指福利分房。第二,從現實角度考慮,公房在具有居住保障功能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財產屬性。如果以在他處擁有私房為由,剝奪其在公房中原本享有的權益,實際上是以當事人的現實居住條件為標准來判斷權益享有或喪失,這樣不僅會遏制公房同住人在外勤勉購房的動力,還會在現實中造成明顯的不公,
例如當事人雖經濟條件較好但未另購私房的,或者在訴訟前、訴訟中又將私房處分掉的,則其仍在公房享有居住權益,與前面所述情形形成明顯不合理的反差。
(二)居住困難戶托底保障、經濟適用房認定:既包括福利性住房,也包括非福利性住房。
法律依據:上海市府71號文第31條、滬房管規范保[2012]8號、滬房管征(2014)243號
按照《細則》及本市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核定規定,居住困難審核的內容,應當是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在被徵收房屋處有本市戶籍的人員,在本市有無其他住房或者是否居住困難。其他住房指在被徵收房屋處有本市戶籍的人員本人及配偶(或以未成年子女名義)在本市有其他住房,有下列情形之一均認定為其他住房:
(1)在他處擁有公有住房使用權,或者擁有私有房屋所有權(含宅基地、商品住房包括使用貸款購房的情形);
(2)將已購公有住房出售、公有住房承租權差價交換,或者獲得過住房貨幣補貼;
(3)他處房屋獲得過拆遷補償安置,或者房屋徵收補償;
(4)享受過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政策。
居住困難戶的房屋徵收補償所得包括保障補貼,按照《細則》規定,屬於被徵收人所有,或者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
5. 推薦一下上海好的動遷糾紛方面的律師
上海融孚律師事務所的高軍律師專門辦理房產糾紛、動遷拆遷糾紛案件。
6. 目前上海法院在判決承租房動遷的案子,法律己據是什麼
這個問題你要去查一下,關於這方面的法律法規等各項規章制度
7. 上海動遷分配案件
百分百贏,你要打要快,不然滿5年他們把房子賣了你就殘了,如果你打了官司,請及時告訴我們消息,我們可以進一部分析
8. 上海拆二代得到拆遷款後都經歷了什麼
上海拆二代得到拆遷款後都經歷了什麼?
其實拆遷的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情況,因為很多地區都會面臨著拆遷,有些城市正在逐漸擴展,在逐漸擴展的過程中就會佔用一部分郊區的土地,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拆遷的一個原因?
但是不同地區拆遷的補償金額也是不一樣的,要根據當地的物價水平,有的地區拆遷的補償金額就會比較高,但是有些地區拆遷的補償金額就比較少,就比如一些農村地區,他們的拆遷補償金額就會比較少,但是如果是城市地區在這種情況之下,城市的拆遷補償金額是非常高的,很多人都可以以此為收益。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點贊關注,我將會和大家積極互動。
9. 上海虹口區舊改(提籃橋街道)公有房屋拆遷補償款分割糾紛案件
1、案情介紹
2012年底,被告金某代表公平路某弄某號公房承租人及原告等共同居住人與上海市虹口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簽訂了《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協議》。依照上述協議,被告獲得補償款及各項獎勵共計230餘萬元。原告兩人主張應分得50餘萬元動遷補償款項。被告金某等稱兩原告數十年來一直在無錫上班生活,且在江蘇南通享受過福利分房,現拆遷房屋系其母親(承租人)的房屋,她如今無處居住(協議約定屬於全貨幣補償)需要買市區內商品房,拒絕原告50萬元的請求。經提籃橋街道司法所、拆遷辦扥更多次調解,被告等願意拿出5萬余元補貼原告。原告遂找到上海申之春律師事務所陳強律師,委託代為訴訟維權。接受委託後,代理律師通過法院財產保全程序凍結了動遷部門尚未發放的50餘萬元款項。
2、法律分析
一、 本案三原告屬被徵收公有房屋利益的共同共有人。
首先、三原告在被拆遷公有房屋中有合法的居住權,依法屬於共同居住人。此公有住房使用權基於法律的明確規定(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51條,上海高院關於房屋動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5條)。
本案系爭房屋公房租賃憑證記載的居住面積只有27.40平方米,根本無法滿足12人共同生活居住。原告系68屆知青,從出生到下鄉時就一直居住在系爭房屋內,戶口因知青上山下鄉的原因遷出至黑龍江,退休後一直有著回上海家中居住的心願,其與另一原告均系按國家知青返滬政策落戶在系爭房屋內,擁有本市戶籍分別已滿15年和2年。原告無力在上海市場上購買商品房居住,加之系爭房屋居住困難,故在外借房居住。
被告出示證明指出原告在江蘇省南通市享受過動遷,但是當時南通市的動遷屬於宅基地上的私房動遷,並非上海市公房動遷,更非在上海市(本市)獲得的福利性房屋。其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71號的明細規定毫無沖突。另外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房屋動拆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三條明確了同住人是指在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居住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已實際居住一年以上,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解答同時確定了這里所指的他處房屋的性質,僅限於福利性質取得的房屋,包括原承租的公有住房、計劃經濟下分配的福利房、自己部分出資的福利房,房款的一半以上系用單位的補貼所購買的商品房,公房被拆遷後所得的安置房(包括自己少部分出資的產權安置房),以及按公房出售政策購買的產權房等。
因此,同住人的認定並非必須以實際居住為條件,原告是因系爭房屋居住困難而在外居住的,且原告在上海市他處均未取得過福利性房屋,也未在上海市公有房屋動遷中獲得過補償,因此依法應當認定為同住人。
其次、三原告之公房使用權還得到了公有房屋承租人的書面承諾保證(承租人變更時,被告人金某作為新的承租人承諾原告在系爭公有房屋中的永久居住權),因此三原告確屬被拆遷公房之同住人。
按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制定的《關於公有居住房屋變更、分列租賃戶名的若干規定》中的解釋:承租人死亡,其生前在本處有本市常住戶口的共同居住人協商一致可要求變更租賃戶名;由此可見,承租人身份的取得必須基於戶口內所有共同居住人的同意。被告金某在變更承租人時作出書面承諾保障原告在該公房中的永久居住權。
最後、依照本次動遷法律文件《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實施細則》,本案中所涉動遷利益應由公房承租人及共同居住人共有。
二、三原告依法應當分得所在公房拆遷利益。
首先、原告均已退休,作為知青返滬,生活拮據居住困難。上海高院關於房屋動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九條中明確:承租人、同住人之間,一般遵循一人一份、均等分割的原則取得拆遷補償款。
其次、被告和其他共同居住人均沒有法律規定的酌情多分的情形。本案原告作為上海人,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想在上海有一安身之所安居樂業。作為親屬,原告並未對被告之子不屬於公房同住人提出異議,也未堅持要求承租人依法申報困難戶以多得補償款,希望能保持家庭和睦。但本案被告憑承租人身份提出要原告放棄法定份額,具體補償由其隨意決定。原告堅決反對,堅持依法分割。
最後、知青下鄉是一段艱辛的經歷,本案被告金某也是兩年前才落戶返滬的知青,對此應有同感。我們認為,基於特定的歷史事實,法院應該充分保障返滬知青及其子女法律和國家賦予的合法利益,不要使他們成為權利上二等公民,再遭受不公正的侵害!因此,代理人懇請法院認定被告與原告在拆遷利益的分割上具有相同的權利並依法分割相關款項。
三、 公有房屋拆遷利益的具體分割主張:
本次拆遷房屋補償類費用計1760014.40元,原告應分得440003.6元;
自購房補貼382175元,原告應分得104229.55元;
各項簽約搬遷獎勵小計339870元(包含未認定建築面積獎,徵收面積獎,簽約獎,按期搬遷獎,集體鼓勵獎,簽約超標鼓勵獎,額外獎勵,但裝潢補貼、搬遷補助費、臨時安置費原告不參與分割)原告應分得84967.5元;
上述三類款項44天的銀行利息(440003.6+104229.55+84967.5)*5.6%/360天*44天=4306.53元。)計4306.53元。
3、判決結果
因被告金某等人隨著訴訟對抗的深入,對訴訟結果的預判越來越悲觀,在開庭審理3次後,提出調解。原告方同意調解,結案。
4、律師建議
上海市虹口區舊改法律咨詢志願律師提醒:不論私有房屋還是承租公房,在2012年起的虹口區舊改新一輪動遷中已經按照俗稱的「三塊磚」加補貼獎勵的形式進行簽約履行,極少數托底的按照人頭進行處理。基於以上原因,簽約後,家庭內部極易出現糾紛,各當事方必要時咨詢舊改地懂法律懂政策有實務的專業律師,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合理分配利益,不要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維持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