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析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聯系與區別
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可供人們選擇的產品越來越多,而有關產品責任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有關產品責任的訴訟案件無論在標的額上還是糾紛案件的數量上都有不斷的升級,在產品責任越來越受到關注的情況下,為保障受害人可以及時地從侵權人那裡獲得相應的合理賠償,對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進行研究和區分,顯得尤為必要。
一、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概述
產品瑕疵與產品缺陷都屬於產品質量問題。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將產品瑕疵與產品缺陷混為一談,其實在產品責任法領域,二者有著不同的概念。關於「缺陷」與「瑕疵」,台灣學者王澤鑒認為,瑕疵者,就買賣契約而言,指標的物具有滅失或減少其價值或契約預定效用的特點。就侵權行為而言,則指其未具有通常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又稱之為「缺陷」。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14條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2條對產品瑕疵做出了規定,但兩法均未給出產品瑕疵的明確定義。英美法將產品瑕疵定義為「買賣標的物不具備該種物應當具備的價值、效用或者契約預定效用或者出賣人所保障的品質。《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六條對缺陷的定義有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由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引起的責任即為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
二、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聯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根據產品責任發生的領域將救濟機制份為兩部分,一為產品瑕疵責任制度,規范的是產品本身的質量瑕疵;另一為產品責任制度,規范產品對其他財產、人身損害的賠償。前者屬於合同責任,後者屬於侵權責任。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產品存在瑕疵和存在缺陷時所產生的民事法律責任。二者都是與產品有關的責任,且都是民事責任。
實踐中,很多人處理產品責任糾紛時沒有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概念,甚至將其混為一談。我認為在正確看待二者聯系的基礎上,正確區分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是處理產品責任糾紛的首要問題,也是正確適用法律,處理糾紛的關鍵所在。
三、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區別
(一)責任性質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又稱產品瑕疵擔保責任,即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就產品的使用性、效用性、價值或其他品質所承擔的默示或明示擔保責任,是一種基於約定而產生的合同責任,屬於違約責任的范疇。
產品缺陷責任又稱產品責任,指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因產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種,但是某種意義上。產品缺陷責任也是違約責任的一種。
(二)歸則原則不同
由於二者的責任性質不同,導致了歸責原則的不同。由產品瑕疵產生的責任是一種基於約定而產生的合同責任,屬於違約責任,其後果一般是對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因此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由產品缺陷產生的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往往導致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因此,對生產者使用嚴格責任,對銷售者實行過錯推定責任,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承擔連帶責任。
(三)權利主體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是一種契約責任,根據合同相對性的原理,其權利主體只能是產品買受者。而產品缺陷責任為特殊侵權責任,因缺陷產品的侵害而獲得賠償請求權的主體,不僅包括產品買受者,還包括其他受害人。
(四)責任主體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的責任主體是銷售者,產品缺陷責任的主體是生產者和銷售者。
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的規定,銷售者負責瑕疵產品的更換、修理、退貨,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由銷售者進行賠償。銷售者依規定負責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第四十四條規定: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五)舉證責任不同
根據《民法通則》和《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產品瑕疵責任採取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舉證原則,受害人主張其合同權利受到侵害,必須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產品銷售者提供的產品存在瑕疵,否則,受害者應對其主張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而產品瑕疵責任採取的是「舉證責任倒置」的特殊舉證原則,不要求受害人證明該產品存在缺陷或生產者未盡注意義務,只需證明其受到損害的事實,且該損害是由於缺陷產品造成的。如果生產者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其生產的產品不存在缺陷,則應依法賠償相應的賠償責任。 (六)訴訟時效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的訴訟時效是一年。《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訴訟時效為一年。產品缺陷責任的訴訟時效是二年。《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七)免責條件不同
產品瑕疵的免責條件是,根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的規定,銷售者對其銷售的產品存在瑕疵如事先向消費者作出說明的,或產品存在瑕疵但有合同約定的免於承擔責任之情形的,可以免予承擔法律責任。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1)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
(八)責任承擔方式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的承擔方式有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等多種形式。產品缺陷責任的責任承擔方式為賠償損失。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規定: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1)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2)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準的;(3)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第四十二條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九)法律後果不同
產品瑕疵的責任者承擔的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失的賠償。產品缺陷責任者需要承擔的不僅僅是財產損失的賠償,還包括人身損害及精神損害賠償。對此,《民法通則》及《侵權責任法》都有相關規定。
四、完善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制度的幾點思考
(一)完善我國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的立法模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立法模式都是由本國的國情決定的,但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滯後的立法模式必將阻礙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國外對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是分開立法的。例如,美國關於產品缺陷責任法一直以判例法為主,而我國對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采分開立法並將兩種責任一起分散規定在各個部門法中的立法模式。我建議,我國應將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分開立法,可將產品瑕疵責任的內容全部歸入民法中,對產品缺陷責任可單獨制定一部產品責任法。
(二)完善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
國外對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通常都採用消費者合理期待的安全標准,我國採用的是「不合理危險標准」及「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的雙重標准。為此。我建議:對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應採用一般標准。可以將「不合理危險」作為基本標准加以規定,但對「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我們不能將它作為基本標准,應對符合「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的產品,要求同時適用不合理危險標准,違反任何一項標准均可以認定具有缺陷。
(三)完善我國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的賠償制度
完善產品瑕疵責任中「三包」賠償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三包」制度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但立即廢除「三包」制度也不現實,因此,我建議,我國應盡快建立統一的條例,對產品瑕疵賠償方式只做原則性的規定,針對不同種類的產品瑕疵制定不同的責任賠償方式。此外,完善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發生競合時的賠償制度。當發生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的競合時,我國法律規定,受害人只能選擇向生產者求償產品缺陷責任或產品瑕疵責任其中一種的救濟方式"筆者認為,這樣規定對受害人來說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建議對我國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發生競合時的賠償規定應作適當修改,規定當發生兩種責任的競合時,消費者既可以請求得到對產品自身損害的賠償,同時也可以請求得到由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的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的賠償。
綜上所述,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不能正確區分,容易導致對案件定性錯誤,繼而直接影響到法律的適用、舉證責任承擔等一系列問題,勢必造成司法實踐的混亂,司法裁判的錯誤。我期待法律及早對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責任作出更明確的界定,把兩種責任嚴格區分開來,從而有利於法律工作者對法律條文的正確理解與適用。
『貳』 簡述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的區別
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產品質量民事責任的兩種主要形式,二者區別表現在:
1.產生依據不同。
瑕疵與缺陷分別是二者的產生依據,瑕疵與缺陷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兩種責任的區分。瑕疵與缺陷不僅是二者的區分標志,也是兩種責任在產生依據上不同的表現。
2.性質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是一種單純的違約責任,是以當事人違反法定或約定義務為責任承擔前提,也可以說是一種合同責任。產品缺陷責任則是典型的侵權責任,又因生產者產品責任和銷售者產品責任的不同而區分為特殊侵權責任和一般侵權責任。
3.歸責原則不同。
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0條的規定,只要銷售的產品存在瑕疵,銷售者就應當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不論是否造成損害後果,也不論銷售者是否有過錯。在我國,生產者的缺陷責任適用嚴格責任原則,銷售者的產品缺陷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或過錯推定原則。
4.責任主體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由銷售者承擔,受害人可直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或供貨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可向真正責任者追償,但不得以此向受害者抗辯,拒絕賠償。而對於產品缺陷責任,受害人既可向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向銷售者要求賠償;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再可根據實際情況追償。
5.免責條件不同。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0條未就銷售者產品瑕疵責任免責事由作出規定,但根據法定瑕疵的第二種情形,即「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可以推斷出,如果銷售者事先就「產品不具備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這一瑕疵作出說明的,則可免除瑕疵擔保責任。對於產品缺陷責任,《產品質量法》第41條第2款明確規定了三種免責事由。
6.產生時間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不以損害後果為構成要件,只要產品售出,存在法定瑕疵即構成產品瑕疵責任。產品缺陷責任以造成一定損害後果為構成要件,因此只能在損害後果發生之後才可能成立,沒有損害後果則不可能產生產品缺陷責任。
7.賠償方式和范圍不同。
對產品瑕疵,銷售者應負責修理、更換、退貨以至賠償損失。對產品缺陷,生產者或銷售者須按《產品質量法》第40條的規定,賠償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及其他重大損失。
8.訴訟時效不同。
我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出售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訴訟時效為1年。《產品質量法》第45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0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10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叄』 產品侵權責任和產品瑕疵責任的區別
產品侵權責任,顧名思義,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屬於特殊侵權行為的回一種,是由於產品本身的缺答陷導致受害人人身財產的的損失,應當承當民事責任的行為
與產品瑕疵責任相比主要有3個特點
1.產品侵權責任是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2.侵權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可以要求損害賠償,造成人身傷害的,還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等
3.侵權責任的形式,范圍都由法律明確規定而不允許當事人協商改變,因而具有極強的強制性和制裁性
和樓上一樣,產品瑕疵責任屬於質量問題應當承擔的維修,更換或者退貨責任
『肆』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誰請求賠償
現實問題
夏天來了,刁某在一家大型家電賣場里購買了某品牌的電冰版箱,使用時,電冰箱漏電,把刁某電倒,所權幸沒有生命危險,但皮膚多處被電傷,休養了幾個星期才出院。經檢查,是該電冰箱存在質量缺陷。出院後,刁某找到賣場要求賠償,但賣場稱是產品質量問題,應直接找廠家,但廠家遠在外地,刁某該如何維護自身的權利呢?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被侵權人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後,往往不清楚這一缺陷究竟是誰造成的,因此也就不知道應當向誰請求賠償。本條就是法律關於被侵權人要求損害賠償的途徑和先行賠償人追償權的規定。
在這則案例中,由於確實是電冰箱質量問題造成的損害,刁某既可以向廠家請求賠償,也可以向賣場要求賠償,賣場不得推諉。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四十三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
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伍』 產品缺陷責任和產品瑕疵責任的區別是什麼
1、產生依據不同
瑕疵與缺陷分別是二者的產生依據,瑕疵與缺陷的不同直回接導致了兩種責任的區答分。瑕疵與缺陷不僅是二者的區分標志,也是兩種責任在產生依據上不同的表現。
2、性質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是一種單純的違約責任,是以當事人違反法定或約定義務為責任承擔前提,也可以說是一種合同責任。產品缺陷責任則是典型的侵權責任,又因生產者產品責任和銷售者產品責任的不同而區分為特殊侵權責任和一般侵權責任。
3、歸責原則不同
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40條的規定,只要銷售的產品存在瑕疵,銷售者就應當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不論是否造成損害後果,也不論銷售者是否有過錯。在我國,生產者的缺陷責任適用嚴格責任原則,銷售者的產品缺陷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或過錯推定原則。
『陸』 侵權責任法對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是如何認定
侵權責任法對產復品責任的責任主體制是如何認定?
答: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是生產者和銷售者,運輸者、倉儲者等不是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產品責任的歸責事由都是無過錯責任,兩者對被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均不以其存在過錯為前提,但在其中一方向被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之後,可以向有過錯的另一方追償,這種追償是最終責任承擔意義上的追償,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所承擔的不是連帶責任,而是不真正連帶責任。
『柒』 產品缺陷侵權責任有哪些構成要件
一般侵權責抄任的構成要件包括:襲行為、過錯、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四個構成要件。而構成特殊侵權行為需要依照法律特別規定的具體要件,通常不需要行為人主觀具有過錯,適用無過錯責任。其行為是某種間接侵權行為,往往與責任人有關的其他行為或事件構成,在責任承擔上需要依照相關的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