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有公辦醫院的醫生,其與用人單位的糾紛,屬不屬於勞動法調整的范圍
當然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⑵ 關於醫院勞動關系糾紛的法律方面問題
1、看醫院有沒有跟那個人事代理醫生簽訂服務協議,看協議是如何規定的。
2、不合法。因版為根據勞動權合同的相對性,那個人事代理醫生的老婆不是勞動合同的當事人,不受醫院跟那個人事代理醫生訂立的勞動合同的約束。
3、如果鬧到仲裁或者法庭,主要是看誰提供的證據更有說服力,還要結合其他因素作出裁判的,還沒深入了解整個案件的事實之前,很難判斷出誰更有優勢。
4、醫院現在可以採取協商、仲裁、法院等方式去解決問題。
⑶ 醫生是否受勞動法保護
醫院不給你辦理解除勞動合同的相關手續,你可以使用如下方法進行維權,獲得合法權益:
1是及時向勞動監察部門進行投訴、舉報;
2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提起勞動仲裁(不服仲裁再提起訴訟)。
⑷ 醫院的用人是否適合《勞動合同法》的問題
勞動法關於適用范圍的規定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勞動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勞動法執行。對於仿照公務員編制管理的事業組織人員、社會團體人員,不適用勞動法。醫院不是公務員體制的管理,可以適用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但是並不是必須,因為醫院和醫生的關系是特殊的勞動關系,不能簡單的用這個法來處理,行業規范等也很重要。
新勞動法的適用范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同時,在附則中規定: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
所以你最好先咨詢下律師看有多大勝算再去辭職比較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⑸ 醫院僱傭無行醫證的醫生後,醫生與患者發生糾紛,醫生與醫院責任的分配原則
怎麼還有這樣的情況,現在也只能是自己倒霉了
⑹ 和醫院的勞動糾紛問題
你好,單位沒有理由不給你辦理離職手續,如果協商未果,請去當地勞動局監察大隊舉報!
⑺ 醫生與所在醫院的勞動糾紛,是否適用《勞動合同法》
考慮到目前事業單位正處於改革過程中,用人制度的情況比較復雜,事業單位的聘用合同具體特殊性和復雜性,將事業單位實行聘用制工作人員納入本法調整需要慎重。同時,考慮到事業單位中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如不納入本法調整,將缺乏實體法依據,其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本法第二條關於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圍維持了勞動法第二條第二款的表述,另外在本條中規定:「事業單位與實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員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未作規定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執行。」對事業單位聘用制工作人員的勞動合同如何適用本法作出特別規定。有人形象的說這種條文安排是「先請出去,再拉進來」。這樣規定,既解決了本法與現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銜接,解決了事業單位聘用合同無法可依的局面,也為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留下空間。
參考資料: http://www.51labour.com/zhuanti/2007ldht/html/R2-96.asp
簡單的說,適用的,但比一般人要多出一些「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如果與這些相抵觸的時候不適用,不抵觸的,都以勞動法為准。
所以要看你朋友打什麼官司了。具體,你朋友也可以請律師咨詢。
⑻ 打醫療糾紛官司應以誰為被告
現實困惑
韓某因頭疼到某醫院治療,該醫院醫生夏某對韓某進行診斷後開了葯,由護士楊某對韓某進行肌肉注射。隨後,韓某一直感到被針扎過的左臀疼痛,無法正常活動。三天後,韓某疼得無法忍受再到醫院就診,被確認為肌肉注射造成坐骨神經損傷,韓某為此支付醫療費等費用8千餘元。出院後,韓某將為他治頭痛的醫生夏某及護士楊某告上法院並要求賠償。夏某與楊某辯稱自己是醫院的工作人員,他們行為的後果應由醫院承擔責任,因此韓某不應將他們列為被告。韓某告錯人了嗎,醫療事故應以誰為被告?律師點評
本案中醫生夏某與護士楊某的行為是職務行為,應由醫院承擔相應的責任,韓某應將醫院作為醫療損害賠償訴訟的被告。實踐中,在醫療事故賠償訴訟中以醫生個人為被告,多出現在個體醫生在行醫的過程中致人損害的情況,而且即使是個體診所所僱用的人員在治療中致人損害,也應直接以個體診所的業主為被告,而不應該向受僱人索賠。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情況,比如甲醫院的醫生在醫院不知情的情況下,受聘於乙醫院,即所謂的「干私活」。這種情況下如果致患者傷害的話,則應以醫生本人與乙醫院作為共同被告,而不應以甲醫院為被告。如果兩家或者兩家以上的醫療機構通過某種方式的合作共同實施醫療行為,一旦因醫療過錯傷及患者,則可將兩家醫院作為共同被告起訴。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五十六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特別提醒
因為醫療事故受到傷害,患者不能直接告醫生,而應當以醫院為被告,這是因為此時醫生的行為屬於職務行為。但這並不絕對,如果醫生「接私活」給患者看病,造成醫療事故的話,則由醫生個人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