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共同侵權行為的問題是如何的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版聯權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2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當連帶責任。使用民法原理分析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個分析不來了,因為現行法律沒有具體規定。 舉一判決實例吧:某人從一幢大樓下經過,結果被一拋棄物砸成重傷,沒有證據證實是某一戶人所拋物品致人重傷,結果這幢樓的所有住戶(住一層排除、部分有證據證實事發時其家人全不在家的之外),都被判決共同承擔民事賠償。聯名上訴被駁回維持原判,向二審法院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也被告知證據不足而不予受理。 請一並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叄』 共同侵權,就賠償款項的一部分與一個侵權人達成賠償協議,能否再向全部共同侵權人主張權利
《侵權責任法》第十三條規定:"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您跟一個侵權人達成賠償協議後,還可以像另外一個侵權人繼續主張賠償權益。——律雲050號雲律師
『肆』 請問共同侵權的構成要件
共同抄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伍』 共同侵權過錯責任如何認定
共同過錯是指兩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這也是共同過錯責任區別於普通過錯責專任和混合屬過錯責任最本質的特徵。因此,認定共同過錯是追究行為人共同過錯責任的前提。對於共同過錯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認定:
第一,主體是否具有復合性,即侵權人是否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共同侵權人,即具備了共同過錯責任對行為主體的一般要求。
第二,兩個或兩個以上侵權人在主觀上是否具有共同過錯。共同過錯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首先,共同故意是共同過錯的主要過錯形式。如果共同侵權人具有希望或放任侵權致損的意思聯絡,就可以認定具有共同故意。共同故意在共同侵權人之間的直接作用,在於造成了他們之間主觀意志及客觀行為兩個方面的直接統一,最突出的表現出共同過錯的主觀特徵,因而是共同過錯最為普遍的表現形式。其次,共同過失也可成為共同過錯的過錯形式。
第三,數個侵權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共同性。即他們各自行為是否相互關聯成同一的不可分割的致損原因。
『陸』 淺析如何追加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共同侵權當事人
一、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共同侵權人的訴訟地位 (一)對共同侵權的認識 何謂共同侵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但該規定對什麼是共同侵權沒有具體明確,從而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是否屬於共同侵權認識不一,造成對這一法律規范適用的混亂。有時同一性質的案件會因法官認識上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處理結果。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第三條第一款的規定明確了共同侵權的構成,共同侵權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則通的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確定共同侵權案件中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共同侵權案件中當事人訴訟地位的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並無規定,訴訟實踐中多按照必要共同訴訟來處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也貫徹了這一做法。該解釋第五條規定,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顯然,追加當事人是以存在必要共同訴訟為前提的。此前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十七條、第五十八條都對解決必要共同訴訟人未共同起訴或被訴的問題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如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理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當事人參加訴訟。 同時,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了共同侵權的必要共同訴訟性質,將共同侵權與當事人的追加聯系起來。但對於共同侵權人沒有一同被訴情況的具體處理辦法,卻有別於以往對必要共同訴訟的當事人追加方案,不再強調法院對必要共同訴訟必須一同作出判決。該解釋第五條還規定「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存在共同侵權人時,應當按照必要共同訴訟處理的根據,並不在於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因為根據民法連帶責任理論,權利人可以向連帶責任人中的任何一個主張全部權利。因此,負有連帶責任的多個主體都具有實體法上的獨立人格,即使權利人只訴其中一人,也不存在當事人不適格問題,不會導致人民法院無法作出判決的現象。根據私法自治的原則,只要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主張權利和放棄權利的自由。在主張權利時,有依法選擇保護途徑和依法選擇相對人的自由。受害人,可以選擇向求償機會成本最小的主體主張權利。所以交通事故中有關利害關系人是否共同起訴或者被共同起訴,應當由他們或原告自己決定。這種做法既能確保人民法院處於中立地位,減輕人民法院負荷,又能在保證權利人有足夠的,合理的保護權利的手段的同時,避免對權利人的不當傾斜。 (三)借鑒西方國家關於類似必要共同訴訟 按照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來處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的共同侵權問題,與西方國家類似必要共同訴訟有很強的相似性。所謂類似的必要共同訴訟,是指基於訴訟標的客觀牽連性,數人若共同起訴或共同應訴,人民法院必須並案審理,合一確定的訴訟。 類似的必要共同訴訟具有下列特徵:一是訴訟標的具有客觀的牽連性。即類似的必要共同訴訟中的復數當事人不具有共同的訴訟標的;復數當事人與同一相對方當事人訟爭的民事權利義務客觀上存在著牽連,這種牽連既可能源於同一法律行為或事實,也可能源於一系列法律行為或事實。二是具有相對獨立且可單獨起訴的訴訟請求。類似必要共同訴訟中的訴訟請求往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且主張的權利或義務歸屬於不同的共同訴訟人。三是具有合一確定的必要性。這一特徵決定於訴訟標的客觀牽連性,原因之一是法院對類似必要共同訴訟中一人的判決,其效力往往客觀上及於其他共同訴訟人;原因之二是具有牽連性的幾個訴訟標的,由於源出同一法律行為或事實,或者一系列法律行為或事實,因而總是涉及到共同的事實或共同的法律問題,為避免分別審理而致相互矛盾的判決產生,通過共同訴訟的形式而合一確定,是完全必要的。四是形成為共同訴訟人的相對任意性。所謂相對任意性,是指對可分性的訴訟標的是否作為共同訴訟提起,由當事人自己決定。 二、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當事人的追加 (一)人民法院擁有追加當事人的權利 按照現行司法解釋規定,對共同侵權造成的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案件依然按照必要共同訴訟處理,盡管類似必要共同訴訟在邏輯上並不存在當事人遺漏問題,但我們依然堅持人民法院擁有追加當事人的權利,同時又盡量尊重賠償權利人的意願,於是出現了上述看似矛盾的規定。這一方面是因為司法解釋的法律位階限制其突破現行共同訴訟立法確立完全的類似必要共同訴訟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現行訴訟實踐需要。畢竟在共同侵權的情況下,查明侵權事實及其責任分擔都需要有侵權人的共同參與,人民法院追加當事人的內在目的和價值,在於依法正確、查清事實,徹底地解決民事糾紛。 在賠償權利人只起訴部分人共同侵權人的情況下,人民法院追加當事人的後果之一,就是杜絕同一案件的再次涉訴。由於我國民事訴訟立法中尚無明確關於人民法院判決對所有人具有既判力制度的規定,如果不追加當事人,該判決對未參加訴訟的當事人是否有拘束力就會存在多種理解。同時在人民法院已查明訟爭法律關系的主體范圍後,是依職權追加當事人,還是告知當事人申請追加,都已不存在增加或減輕人民法院負荷的問題。從經濟意義上看,依職權追加當事人比之於告知當事人申請追加更快速、更省事,更有利於提高審判效率,因而更有利於及時解決糾紛。 (二)追加當事人方式的確定 在確定了目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必要共同訴訟中法院依法有追加當事人權利的前提下,還有一個追加方式是否僅僅限定為人民法院自主發現和主動追加的問題,如在審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被告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需要追加案外人作為被告,有的被告要求追加保險公司,有的被告要求追加賣車人為被告,人民法院是否允許?現行立法對追加當事人的方式並未作出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掌握也不一樣,被告提出申請後,人民法院有的允許,有的不允許,有的不予答復。根據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當事人。在民事訴訟理論中當事人應當包括原告和被告是不存在任何疑問的。因此,被告要求追加當事人的權利應予以保證。表面看來被告范圍應當由原告確定,才符合不告不理的規則,但實際上被告也是享有訴權的,並不排除被告可以主動申請參加訴訟以維護自身權益的情況。而作為已經參加訴訟的被告申請其他被告參加訴訟,既可能是認為其他被告應當與其共同對原告承擔責任,也可能認為被申請人基於特定事實關聯而對自己被訴乃至承擔責任負有義務。對於前者可以作為發現共同訴訟的途徑,對於後者則會導致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無論屬於哪一種情況,都屬於人民法院職權判斷的范圍,當事人的申請只是人民法院裁量的前提。對於申請有理的分別情況追加被告或第三人,申請無理的,應當明確作出裁定駁回。
『柒』 簡述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回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答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捌』 共同侵權行為的法律規定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版共同侵權行為。權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玖』 共同侵權如原告對其中一人撤訴其他侵權人如何承擔責任
共同侵權人對被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被侵權人對其中一人撤訴的,不影響其他共同侵權人的連帶責任,因為被侵權人有權要求部分或者全部侵權人承擔全部責任,也就是說被侵權人有選擇起訴部分或者全部侵權人的權利。
法院一般會判決剩餘被起訴的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
撤訴只是程序上的處理,撤訴後並不意味著被撤訴的侵權人不需要承擔責任。如果其他侵權人承擔了全部責任,在共同侵權人的內部就產生了追償問題,已承擔超出自己責任部分的侵權人有權要求其他侵權人承擔自己多承擔的部分。
例如:甲、乙、丙三人共同傷人,造成丁3萬元醫療費損失,丁起訴甲和乙,法院判甲和乙承擔3萬元的連帶責任,經法院強制執行,甲賠償丁3萬元。因甲、乙、丙三方難以確定各自的責任大小,因此在三人內部應平均承擔責任。這時,甲就有權要求乙和丙各返還1萬元給甲。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三條 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第十四條 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