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法律上的土地糾紛
您可以把您來上述情況寫好,交到鄉鎮司自法所(即司法辦,每個鄉鎮都設有一個司法所,有的地方也叫司法辦,一般您去鄉鎮府辦公的地方都能問到),他們一般會組織一次調解,給出一份調解書,如果對方還是侵佔您家田地,可以以侵佔農村土地使用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主要可以提出幾點要求:1、歸還土地2、賠償因該事件所造成的損失3、承擔訴訟費用。希望能幫到您。
2. 什麼是土地侵權案件賠償損失協議書
土地侵權案件賠償損失協議書 土地侵權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就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賠償問題,經過協商一致所簽署的書面文件。其結構包括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首部包括標題和當事人雙方的基本情況;正文包括造成損失的原由、經過和結果、賠償條款、違約責任、協議書份數及保管方式等主要條款;尾部應由雙方當事人簽名蓋章,說明協議書簽訂日期。有第三人在場時,亦應簽名或蓋章。
3. 關於土地糾紛可以申請別省法院起訴嗎
土地糾紛不能申請去別省法院起訴,只能在土地所在地的基層法院起訴。
因為這專叫專屬屬管轄,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很明確。
《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4. 土地侵權怎麼訴訟
土地侵權可以訴訟的范圍比較窄,一般是侵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可以訴訟。
5. 關於土地糾紛的法律知識!
你們應該先向當地政府申請裁決,對裁決不服者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內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容民法院起訴。
《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6. 關於土地侵權糾紛村委會有哪些法律法規
《解釋》明確規定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土地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引起的爭議等五種情形屬於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予以受理; 並非所有的農村糾紛法院均予受理,雖然此做法目前尚存爭議,但國家法律、政策的規定,仍應依照執行,現舉幾例,供參考:
(1)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就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做出的調解意見不服,法院不予受理。
因行政機關就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做出調解意見,屬於調解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法院將不予受理當事人對該調解意見的起訴。
(2)失地村民直接向法院起訴要求重新獲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院一般裁定不予受理。
失地村民要求重新獲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須先通過行政手段解決,當然如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侵害了承包經營權的,失地村民可以提行政訴訟,要求確認該行政許可行為違法,並可因其損失而要求行政賠償。失地村民直接起訴要求重新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院一般不予受理,即使受理也會裁定駁回起訴。可起訴要求分配土地徵用補償款,無限期徵佔時,也可要求地上物補償。
(3)村民對村民會議就集體財產收益決議、分配方案起訴要求確認無效或撤銷的,不予受理,但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除外。
也就是說,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法院審查職責的,法院一般不進行司法審查,因此,在法律法規有明確賦予法院司法審查權的前提下,法院不予受理。比如,對下述法律規定的對村民自治范圍進行的限定就是法院介入村民自治,行使司法審查權的法律依據。《物權法》第63條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0條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討論決定的事項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所有權利的內容」
(4)沒有對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的決議、方案而直接起訴要求分配集體財產收益的,法院不予受理;認為分配決議、方案沒有給予平等的村民待遇,起訴要求平等待遇的,法院也將不予受理。但對於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的決議、方案,經村委會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在履行中發生糾紛的,權利人有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5)村民認為被征地的村委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征地補償費用的收支和分配情況,起訴要求知情權的,法院不予受理。
(6)村委會強制繳納入戶費等費用的糾紛,以及村民要求村委會退還被強制繳納的入戶費的糾紛,法院將不予受理。
(7)村委會及組織,因選舉換屆、辭職、辭退、開除等,就行使村集體事務管理權產生的糾紛,法院不予受理。
涉及土地權屬糾紛的案件法院不應受理
7. 一個關於土地糾紛的案例分析。。。誰能幫幫我
農業抄補貼和繳納農業稅的畝數是對應的,分地行為是家庭自己的,政府不會干涉,不過辦理補貼時村委會會根據政策自動把補貼給納稅人。他的三伯應該考慮公平,如果人家的稅款沒有靠補貼領回來,他打算要地就應該用現金補夠,當然商量著來最好了
8. 關於土地使用權糾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版若干問題的解釋》土地使用權權人作為轉讓方就同一出讓土地使用權訂立數個轉讓合同,在轉讓合同有效的情況下,受讓方均要求履行合同的,合同均未履行,依法成立在先的合同受讓方請求履行合同的,應予支持。
因為你的地是先買的,你可以訴至法院,要求履行合同,法院會支持你的請求。
9. 什麼是土地侵權糾紛
當事人因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以及其他有關土地的權利歸屬問題發生的爭議。專
土地糾紛由當事人因土地所有權屬和使用權以及其他有關土地的權利歸屬問題發生的爭議,兩個以上單位或個人同時對未經確權的同一塊土地各據理由主張權屬,根據各方理由難以解決的土地權屬矛盾。
主體的多樣性,土地所有權的爭議發生在國家和集體之間,集體和集體之間;使用權的爭議則是發生在國家和集體之間、集體和集體之間。也有發生在國家或集體和個人以及個人和個人之間。
(9)關於土地侵權案件擴展閱讀:
土地糾紛處理標准:
1、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政府處理。
2、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以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3、協商不成的,可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行政調處。當事人對行政調處不服的,可以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也可不經行政調處直接提起民事訴訟。
10. 有關土地糾紛的法律有哪些規定
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第四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
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
但是,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前款所稱依法申請使用的國有土地包括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國家徵收的原屬於農民集體
所有的土地。
第四十四條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
續。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國務
院批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國務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
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
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機關批
准。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地可以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
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五條徵收下列土地的,由國務院批准:
(一)基本農田;
(二)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三十五公頃的;
(三)其他土地超過七十公頃的。
徵收前款規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備案。
徵收農用地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先行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其中,經
國務院批准農用地轉用的,
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
不再另行辦理征地審批;
經省、
自治區、
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征地批准許可權內批准農用地轉用的,
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
不再另行辦
理征地審批,超過征地批准許可權的,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另行辦理征地審批。
第四十六條國家徵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
告並組織實施。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
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第三十六條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土地利用年度計
劃,
制訂農用地分批次轉用方案,
其中佔用耕地的應當同時制訂補充耕地方案,
經同級人民
政府審核同意,逐級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審批。
第三十七條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
由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擬訂土地徵收方案,
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逐級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審批。
第三十八條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
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倍至十倍。
徵收耕地以外的其他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土地所在鄉(鎮)耕地前
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五倍至八倍。
徵收未利用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土地所在鄉(鎮)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倍至
五倍。
第三十九條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
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倍至六倍。
徵收耕地以外的其他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安置補助費,為該土地所在鄉(鎮)耕地前
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倍至六倍。徵收未利用地的,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第四十條依照本條例第三十八條和第三十九條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後,
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
經省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再增加安置補助費。
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下列限額:
(一)徵收耕地的,不得超過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二)徵收耕地以外的其他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不得超過該土地所在鄉(鎮)耕地
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二十五倍。
第四十一條徵收土地的青苗補償費按當季作物的產值計算。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標准由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第四十二條土地被徵收後應當核減所徵收土地的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和農產品定購任
務。徵收時,未收獲當年作物的,當年核減;已收獲的,下年核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