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侵權責任法44條 產品質量法 41條是否有矛盾啊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四條:「 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專陷,造成他人損害的屬,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生產者免責條款(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這二者並不矛盾,《產品質量法》的規定是免責條款,可以認為是對《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的補充,是一種例外情況,,因為第三人過錯導致產品存在缺陷,生產者需要承擔賠償責任,但如果投入流通時缺陷尚不存在,那麼生產者可以免除賠償責任。
⑵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四十五條第一款: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第二款: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 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第四十七條 因產品質量發生民事糾紛時,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通過協商、調解解決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當事人各方的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各方沒有達成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八條 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可以委託本法第十九條規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對有關產品質量進行檢驗。
(2)產品質量法43條侵權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四十二條 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第四十四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
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
⑶ 產品質量法41條的規定在侵權責任法中是如何得到反映的
侵權責任法中有關產品責任的條款是對產品質量法中的責任進行進一步的補內充和完善。產品責容任法第四十一條只是規定因產品質量侵權須承擔法律責任和免責的一般原則。具體的歸責原則、責任承擔方式等由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這就是對產品質量法的補充和完善的具體體現。
因為產品質量法屬於經濟法的范疇,是調整產品質量法律關系的專門規定。一般不能作為民事責任承擔的主要依據。也就是說民事侵權責任只能由民法侵權行為法律法規加以調整,而不能直接引用調整經濟范疇的法律法規。這是法理學中法律適用的問題。
侵權責任法中有關產品責任的條文中具體規定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和責任分配方式等等,是對產品質量侵權的具體規范。所以,如果受害人遭受產品質量侵權,應當根據侵權責任法,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主張賠償責任。
⑷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四條與《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是否矛盾怎麼理解
法律矛盾是正常的,你說的這個問題適合用「後法推翻前法」的原則,也就是以《侵權責任法》為依據進行。
流通的含義比運輸倉儲要寬泛些,包括商業服務業都是。
⑸ 違反產品質量法四十九條,超過5萬元追究刑事責任嗎
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罪,是指生產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電器、壓力容器、易燃易爆產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以上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產品,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上述產品,如不構成本罪,但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即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如果構成本罪,根據其銷售金額,又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則按該條規定的法條競合的處罰原則即重法優於輕法原則,依照處刑較重的罪定罪量刑。可見,生產或者銷售達到五萬元以上都涉嫌本罪。
⑹ 產品質量法42和43是否矛盾
給你解釋以下吧。
買到不合格的產品或則有缺陷的產品,可能造成兩種責任,就是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如果同時存在這兩種責任,就說明你買的產品對你的人身或則財產造成了損失。
這兩個責任如果起訴的話,是必須選擇一種的,而不是可以既告侵權又告違約。
如果告侵權,你可以告銷售商和生產商。即使他們其中一方盡到了義務也不行,因為侵權責任是由經銷商和生產商負連帶責任的。他們之間的關系你不用知道。因為那時他們之間的事。也就是說,他們其中一個人賠完你,之間無過錯的可以向有過錯的追償。
如果告違約,那就只能告銷售商。因為這是合同關系,合同有相對性,你是和銷售商簽定的合同,所以,根據合同的相對性,你應該只能告銷售商。
所以,侵權和違約同時存在,一般告侵權。因為雖然得到的賠償差不多,但是,被告好找。
⑺ 法律部條款中說「可以」的條件 急!!!
可以的含義:
1 指有多種選擇。如產品質量法43條,既可以追究生產商的侵權責任,也可以追究銷售者的違約責任。
2 不一定要這樣做,抉擇權在做出該行為的主體。如應當指定辯護的情形:
(1)被告人是盲、聾、啞人;
(2)被告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
(3)被告人是未成年人;
(4)被告人是可能被判處死刑的人。
可以指定辯護的情形: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可以為其指定辯護人。
前者一旦符合條件就必須如此,後者決定權在法院。
⑻ 民法上既可主張違約又可主張侵權的情形有哪些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專身、財產權益的屬,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以買賣合同為例:
出賣人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質量要求,根據《合同法》第155條、第111條,出賣人應承擔質量不合格的違約責任。有時不合格的標的物符合《產品質量法》第46條所規定的「缺陷產品」,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債權人人身、財產損害的,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3條的規定,受害人可以向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求賠償。在買受人選擇要求銷售者賠償時,就構成責任競合。
⑼ 侵權責任法對於醫療產品質量侵權有哪些規定
您好,
產品質量責任 醫療器械
在醫療糾紛中,導致醫患雙方發生糾紛的原因多種多樣,諸如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醫療機構的管理問題等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醫療器械或葯物等的質量問題引發的醫療糾紛也日益增多。
在醫療機構向患者出售葯物或者醫療器械時,應視為醫療機構扮演了產品銷售者的角色。根據《產品質量法》43條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像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當然,應當說明的是,在因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的醫療糾紛中,應當進行具體的分析判斷有關責任的承擔問題。
一、如葯品或醫療器械等確系存在《產品質量法》第46條的缺陷,即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違反了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則生產商與醫療機構應就此侵權責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屬於生產者的責任,而醫療機構賠償的,該機構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
二、如果患方受損害的原因系因其未按照醫囑配合治療,如沒有進行適當的鍛煉或沒有按時服用而導致醫用產品的效用未能正常發揮時,應由患方自行承擔損害後果。
三、如果葯品或醫療器械的質量問題是由於醫療機構未嚴格執行進貨驗收制度,未驗明產品合格標志或未檢查醫療器械質量檢驗報告書,而對患者使用了缺陷醫用產品,造成了損害後果,此時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由醫方承擔。
⑽ 產品質量法的41條和侵權法中41條的區別
一、《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回外的其他財產(答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
(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一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二、區別
兩條法條都規定的是產品存在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的並且造成損害時,生產者需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前者法條與後者法條的區別在於前者跟強調了生產者除了要承擔因產品缺陷而導致的人身損害和產品本身的財產損失以外,還要承擔其產品缺陷造成的其他財產損失。
此外,前者法條還明確規定了生產者的免責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