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專利申請的十大誤區你知道是哪些嗎
專利申請的十大誤區你知道是哪些嗎?專利申請的十大誤區 專利申請的十大誤區你知道是哪些嗎?近年來,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愈益重視,大家逐漸認識到專利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麼,在申請專利時有哪些誤區呢?請往下看。專利申請的十大誤區你知道是哪些嗎?誤區一、自主研發成果不申請專利有知識產權一些技術人員認為只要是自主創新,就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其實不然,專利是一種壟斷權,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如果不申請專利,就得不到法律確認和保護。當他人盜用其研究成果時,因研發者對成果不具有專利權,得不到法律保護,就無法追究盜用者的法律責任。同時,在我國,專利申請採用的是先申請原則,具有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的發明創造誰先申請了,專利就授予誰。因此,研發者如不及時申請,而被他人搶先申請並被授予專利權,研發者就無法追究他人的法律責任。這樣的案例在中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誤區二、產品投入大規模生產後才申請專利在與發明人就申請專利的技術內容進行交流時,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這一技術方案還未投入生產,也沒有產品問世,此時申請專利是為時過早,等產品大規模投入生產後再申請專利更合適。殊不知,這時已經晚了,即使你僥幸獲得授權,專利也處在不穩定狀態之中。此時如果你發現有人侵權並提起訴訟,侵權人則會以專利申請之日技術已經被公開為由進行抗辯。你不但打不嬴官司,而且以前為申請專利所花費的精力、時間、金錢統統付之東流。專利申請的基礎不是已經在市場上存在的產品,也不一定是已經成型的產品。只要有了切實可行的想法,就可以著手申請文件的撰寫了。誤區三、專利產品的改進不需再申請專利有部分發明人認為申請了一項專利後,就可高枕無憂,從而忽視了後期的繼續研發工作,即使開發出了新產品或有了新改進,也不再申請專利。這種錯誤認識的後果不異於未申請專利。因為當他人對該產品有了改進並申請了專利,反過來就限制了原專利權人產品的更新換代,這就會導致原專利權人不經意間反而變成了侵權人。此時,原專利權人就喪失了自己的知識產權。誤區四、一項技術成果只能申請一類專利有部分發明人認為一項技術成果一次只能申請一類專利,即只能申請發明專利或只能申請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只能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我國專利法規定的專利類型有三類: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一項產品發明可同時申請多種專利,技術方案也可以同時申請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對於一些重要的產品發明,若發明人只申請了發明專利,而此時他人雙管齊下,同時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那麼他將先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擁有了產品的專利權。發明人若使用該產品,反而構成了侵權。
『貳』 關於侵權責任中的過失相抵原則的問題
你有個誤區,就是你沒有搞清楚絕對無過錯責任的適用條件,絕對的無過錯責任一般適用於危險行業,比如施工,爆炸物等行業。而飼養動物不適用絕對無過錯!
『叄』 專利申請的十大誤區,你中招了嗎
專利申請的十大誤區:
誤區1:自主研發的成果不申請專利就有知識產權。
一些技術人員認為只要是自主創新,就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其實不然,專利是一種壟斷權,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如果不申請專利,就得不到法律確認和保護。
當他人盜用其研究成果時,因研發者對成果不具有專利權,得不到法律保護,就無法追究盜用者的法律責任。同時,在我國,專利申請採用的是先申請原則,具有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的發明創造誰先申請了,專利就授予誰。
因此,研發者如不及時申請,而被他人搶先申請並被授予專利權,研發者就無法追究他人的法律責任。這樣的案例在中國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誤區2:產品投入大規模生產後才申請專利。
在與發明人就申請專利的技術內容進行交流時,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這一技術方案還未投入生產,也沒有產品問世,此時申請專利是為時過早,等產品大規模投入生產後再申請專利更合適。
殊不知,這時已經晚了,即使你僥幸獲得授權,專利也處在不穩定狀態之中。此時如果你發現有人侵權並提起訴訟,侵權人則會以專利申請之日技術已經被公開為由進行抗辯。
你不但打不嬴官司,而且以前為申請專利所花費的精力、時間、金錢統統付之東流。專利申請的基礎不是已經在市場上存在的產品,也不一定是已經成型的產品。只要有了切實可行的想法,就可以著手申請文件的撰寫了。
誤區3:專利產品的改進不需再申請專利。
有部分發明人認為申請了一項專利後,就可「高枕無憂」,從而忽視了後期的繼續研發工作,即使開發出了新產品或有了新改進,也不再申請專利。這種錯誤認識的後果不異於未申請專利。
因為當他人對該產品有了改進並申請了專利,反過來就限制了原專利權人產品的更新換代,這就會導致原專利權人不經意間反而變成了侵權人。此時,原專利權人就喪失了自己的知識產權。
誤區4:一項技術成果只能申請一類專利。
有部分發明人認為一項技術成果一次只能申請一類專利,即只能申請發明專利或只能申請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只能申請外觀設計專利。
我國專利法規定的專利類型有三類: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一項產品發明可同時申請多種專利,技術方案也可以同時申請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
從近兩年的審查情況看,實用新型專利通常4-7個月左右即可授權;發明專利則需1年多。因此,對於一些重要的產品發明,若發明人只申請了發明專利,而此時他人「雙管齊下」,同時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那麼他將先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擁有了產品的專利權。發明人若使用該產品,反而構成了侵權。
誤區5:得到了專利證書就獲得了有效的專利權。
這是多數專利權人的普遍認識誤區。在我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不進行實質審查,即使在你申請之前已經有人就相同的技術方案申請過相同的專利,你的申請仍可能會被批准。
如果沒有人提出異議,你的專利權會維持下去。一旦有人對你的專利提出無效宣告,那麼你的專利會百分之百地被無效掉,也就是說你並沒有取得有效的專利權。
就發明專利而言,雖然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它進行過實質審查,但誰也不能保證發明專利審查部門對世界范圍內所有相關的文獻資料都檢索過。所以得到專利證書,並不代表你的專利是真正有效的專利,只是代表國家知識產權行政機關對該專利申請的批准。
只有在你的專利有效期內沒有人對你的專利提出無效宣告或者有人提出無效宣告但復審委員會經過復審後維持了你的專利權,此時你的專利才是真正有效的專利。
誤區6:技術方案交待不清楚。
很多單位的發明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文件非常簡單,有的甚至只有幾句話,技術方案完全沒有交待清楚,這給專利代理人製作正式專利申請文件帶來很大困難。
要求發明人提供更多的技術方案時,他們會以技術保密為由迴避,表明這些發明人沒有把握好保密與公開的度。他們只是一味要求保密,害怕多透露一點技術信息,而恰恰忽視了公開不充分的問題。
大量的案例表明,如果一件專利申請被審查員以技術方案公開不充分為由而發出審查意見通知書,則這件專利申請有98%的可能被駁回。這一點希望引起發明人的高度重視。
誤區7:專利申請前不做任何檢索。
有些發明人提交的專利申請文件沒有做查新檢索,對技術方案的新穎性如何不確定,根本不知道其技術方案有沒有公開過或公開使用過,這也是我國技術人員的通病——信息檢索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極低。
就公開而言,全世界范圍內的任何文獻都可影響技術方案的新穎性。就公開使用而言,只有國內的使用才影響技術方案的新穎性。也就是說,國外已經普遍使用過的東西,如果國內沒有出現,各種文獻也沒有相關記載,那你就可以申請專利。
如果他人已經就某一技術方案申請過專利或者在相關文獻中公開,你沒有做檢索也去就這一技術方案申請專利,那隻能是白白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了。
誤區8:先發表論文或成果鑒定再申請專利。
有些發明人取得研究成果後急於發表文章或成果鑒定,而沒有想到先申請專利保護。
因為發表文章或成果鑒定不可避免地要公開技術內容,使專利申請失去新穎性而得不到保護。
誤區9:對專利缺乏有效的管理。
有些企業申請了很多專利,但無專人管理。專利文件之間有的互相沖突,有的已無市場價值還在交納年費。有的專利權已經遭受侵犯但企業管理者對專利特徵不了解,不能及時提起訴訟,還有的則是專利文書撰寫的申請質量差,不能起到應該有的保護作用。
誤區10:缺乏長遠的專利戰略規劃。
有計劃地實施專利戰略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首先,可以避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一些企業毫無目的的申請大量專利,結果導致授權率低,並產生大量的垃圾專利,浪費時間和精力。
其次,可以突破國外企業的專利包圍。一個企業應該對自己行業內的基本專利狀況及外圍專利狀況有十分明確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技術突破口,排除他人專利障礙,確立自己的專利優勢,從而贏得市場競爭。
『肆』 婚外情的幾個法律誤區
一、婚外情容易導致婚姻破裂
據相關調查數據與研究顯示,我國離婚率逐年遞增,有5個婚姻破裂的危險時期,即婚後1-2年,婚後7-8年(「七年之癢」時期);男性40歲左右;孩子考上大學後;75-80歲的再婚夫婦不能相互照顧之時。「七年之癢」至男性40歲上下,婚姻破裂主要原因是婚外情。很多經濟條件不錯家庭,丈夫容易出軌,而條件偏差家庭,妻子容易發生婚外情。為不耽誤孩子上學,也怕單親家庭給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便將感情早已破碎的婚姻維持到孩子考上大學,這就是為何每年高考結束後,會出現四十七八歲夫妻離婚高峰的原因。婚外情的產生主要原因包括:(1)飽暖思淫慾;(2)為傳宗接代;(3)喜新厭舊;(4)所謂找到的「真愛」;(5)尋找生理刺激;(6)追趕潮流;(7)想證明自己魅力依舊;(8)一時心血來潮;(9)擺脫枯燥的生活;(10)逃避壓力;(11)對人生失去熱情;(12)相互不夠關心;(13)天生多情。
婚外情屬於道德與法律交叉的復雜現象,具有相當的危害性,不僅直接導致家庭不能和平相處重則導致家庭分裂,還可能引起的虐待、遺棄、重婚、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溺嬰、傷害、兇殺等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然而,在當今社會,一方面人們對婚外情的輿論譴責不如往昔嚴厲,使得人們發生婚外情的心思更為隨意,另一方面在離婚的案件中很多人對婚外情一方恨之入骨,希望法院能夠主持公道,對出軌一方給予懲罰,甚至希望對方能夠凈身出戶。在此,本文以下僅在法律層面討論幾個問題。
二、婚外情的法律責任與後果
1、一般情節較輕的婚外情法律並不直接干預
一般情節較輕的婚外情屬於道德層面管轄范圍,法律並不直接干預。《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條規定「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三條規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但是,以上規定屬於原則性規定,法院判案時一般不會以原則性規定作為判案依據,對此,《婚姻法解釋一》第三條特別規定「當事人僅以婚姻法第四條為依據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顯然,如果一方當事人僅僅簡單地以婚內與他人發生性關系或婚外情,起訴法院要求離婚或賠償不一定可行。
2、達到重婚或同居行為的婚外情須承擔法律責任與後果
(1)民事後果包括判決離婚與損害賠償。《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了與婚外情相關的重婚或同居行為將導致判決離婚民事法律後果,即「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至於婚外情是否屬於「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留給法官自由裁量權,以「感情確已破裂」作為判決離婚的酌定標准,對此,《婚姻法解釋一》第二條特別規定婚姻法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2)婚外情可能導致承擔刑事責任後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
三、婚外情損害賠償誤區
如上所述,並非所有的婚外情行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與後果,通常有效或有用的婚外情法律責任與後果證據分為三大類:其一是一般婚外情相關證據。包括一般的婚外性行為、婚外戀;其二是《婚姻法》說的「有配偶者與其它異性同居」的婚外情證據;其三是涉及到重婚罪的婚外情證據。在實踐中,比較常見的婚外情證據有:照片、錄音、簡訊、QQ聊天記錄、視頻、保證書等。關於婚外情證據,需要消除的一些誤區主要如下:
1、婚外情並不一定導致離婚財產多分割
有很多當事人不顧一切,甚至付出巨大代價去取得對方婚外情證據,以期待在離婚時候可以多分到夫妻共同財產,實際上離婚財產分割的影響並不大。通常情形下,夫妻離婚時候,法院進行財產分割的總原則是按照均等分割原則、按照照顧婦女兒童的原則,照顧無過錯方和生活困難的一方的原則。婚外情證據屬於法官酌情考慮的證據。對於以上第一類婚外情證據包括像嫖娼、一夜情、通姦、短期的婚外情等在經濟上難以得到賠償。
2、婚外情並不導致可以主張精神賠償
婚外情離婚賠償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離婚物質損害賠償和離婚精神損害賠償。離婚物質損害賠償標准一般也是根據實際的物質損失額度進行賠償,如收集證據的費用、誤工費、差旅費等等。婚外情導致離婚的精神損害賠償,參照《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主張精神賠償,精神損害賠償標准一般為1000元—5000元。根據目前法律規定以及審判實踐來看,即使有「捉姦在床」的直接證據,也不能必然得到法院精神賠償的支持,在法律規定的層面只有屬於重婚或同居行為的婚外情證據才比較容易取得精神賠償。一般的「通姦」與法律規定的「同居」是兩個法律概念,「同居」要求二者在一定的期限內有連續、穩定共同生活的事實,偶爾通姦行為與「同居」行為存在區別。有了孩子,只能證明兩者有不正當男女關系,但不能必然證明有同居的事實。因此,取得婚外情證據要適可而止,不顧一切目的捉姦也可能涉及侵犯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採取極端的侮辱、侵犯他人人格權、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則可能構成犯罪。
(3)婚外情難以向小三請求賠償
婚外情是否向小三請求賠償?這個情況目前還無法請求,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條的規定,破壞合法夫妻關系不屬於民事侵權的范疇,而夫妻關系亦不屬於民事權益,因此受傷害的一方僅僅能向婚姻關系的另一方請求損害賠償,並不能向婚姻關系之外的第三人主張。
四、夫妻忠誠協議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和相關法律規定來看,婚外情將可能面臨道德、民事責任與賠償和刑事責任與賠償,那麼是否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通過簽訂《夫妻忠誠協議》來更好地預防和解決婚外情後續問題?
從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而言,夫妻忠誠是一項法定義務,其第四條規定了「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第四十六條中規定配偶一方有重婚或者與婚外異性同居行為的,另一方在離婚訴訟時可以要求其損害賠償。但是從司法實踐來看,自新婚姻法實施後不久,全國各地就相繼發生因離婚而牽扯出的「夫妻忠誠協議」是非糾紛的訴訟案,各受案法院對「夫妻忠誠協議」是否有效,認識不同,判決各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內部司法解答意見明確指出「《婚姻法》第4條規定的忠實義務,是一種道德義務,而不是法律義務,夫妻一方以此道德義務作為對價與另一方進行交換而訂立的協議,不能理解為確定具體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並據此規定上海法院對因忠誠協議而提出的訴訟請求或不受理,或不支持。有關資料顯示北京、廣東等地多出現支持夫妻忠誠協議的判決,上海、浙江、江蘇等法院則傾向於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
司法實踐中審判機關對夫妻忠誠協議是否有效認識不一、判決不同,在學術界專家學者的觀點不同,甚至是尖銳對立。認為「夫妻忠誠協議」無效的主要觀點有:(1)夫妻忠誠協議具有非道德性和不可執行性,其忽視了忠誠的自願本質、違背婚姻自願原則,其將金錢賠償作為不忠誠的對價,將導致婚姻關系的異化並可能淪為守信方攫取錢財的工具;(2)夫妻忠誠協議更多可能是情緒化的產物,不具有合同法上的效力,用金錢維系的忠誠具有虛偽性、脆弱性;(3)婚姻法規定「夫妻應當相互忠實」而非「必須忠實」,「應當」意在提倡,只有「必須」才是法定義務。認為夫妻忠誠協議有效的主要理由包括:(1)婚姻法沒有明確禁止夫妻就忠誠問題進行約定,協議又出自平等雙方的真實意願,既不損害他人利益,理應得到法律層面上的保護;(2)夫妻忠誠協議使得婚姻法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的原則性規定得以具體化、具備了可訴性,夫妻忠誠協議符合婚姻法的基本精神;(3)將道德義務約定為合同義務的夫妻忠誠協議屬於廣義的民事契約、符合我國民法中的「合同」之含義,可被認定為有效。
『伍』 什麼樣的行為視為侵權行為呢在自己的博客上轉載網別人寫的文章這是不是侵權
如果你註明轉載,並寫出出處以及作者的名字,那麼就不算是侵權
畢竟中國的網路法律還不健全。
網上抄襲的人多是是,很多拿了別人的文章硬說成自己的
這樣的人我們只能道德上鄙視
法律上暫時還懲治不了
『陸』 簡答題,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什麼為什麼
「歸責」是指行為人因其行為和物件致他人損害的事實發生以後,應依何種專根據使其負責,屬此種根據體現了法律的價值判斷,即法律應依行為人的過錯還是應以已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准,抑或以公平考慮等作為價值判斷標准,而使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
原因:(1)從侵權法的發展史來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當只是就損害賠償請求權而言的,即只有損害賠償責任作為確定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依據,並非以其他民事責任的承擔作為確定歸責原則的依據。
(2)侵權行為歸責原則在古代社會表現為結果責任(即加害責任),在羅馬帝國後期表現為過錯責任,法國民法、德國民法則繼承了這種過錯責任,20世紀出現了無過錯責任。無論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都是依據損害賠償請求權確定歸責原則。如《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錯而致損害發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此後制定的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均作如是規定。
『柒』 行為違法性是一般侵權的構成要件嗎 如何運用公平責任原則
你對行為的違法性理解陷入了誤區哦,民法裡面行為的違法性並不是指違反了法律法規規定的義務,侵權行為中的行為的違法性 只要是行為侵害了別人的民事權利或受法律保護的民事利益就可以認為是行為的違法性,但有違法阻卻事由的,則應排除其違法性,像正當防衛
特殊侵權行為中不以行為人的過錯為要件,並不是無過錯就不侵權
在緊急避險,正當防衛致人或財物的損害中,以及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侵權行為中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民法通則128條規定: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時,應該承當民事責任
129條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當責任或承擔適當責任,因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時,緊急避險人承擔適當責任
這些都是公平責任原則的體現
1、誤區之一:軟體轉讓合同必須以書面形式,否則無效應當明確,是否採用書面合同來實現軟體著作權的轉讓,屬於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疇,完全屬於私權。要求採用書面形式的法律規定,是基於防止爭議和解決糾紛的需要,並且有利於軟體轉讓合同的履行而進行的倡導性規定。至於當事人是否採用書面形式,與是否違約、是否履行合同一樣均系其自由處分其權利的范圍,由其自行承擔責任,國家不宜過多干涉合同的訂立。實踐中,軟體轉讓方式以書面占絕大多數,但也有不少口頭形式的軟體轉讓合同形式,且其中不少已經實際履行,故沒有必要強迫當事人在軟體轉讓時必須採用書面形式;更沒有必要在當事人沒有採用書面形式發生糾紛訴諸法院時,一律認定其無效。2、誤區之二:軟體轉讓必須實行登記,否則無效現行《計算機保護條例》第二十一條對此的規定是,軟體轉讓合同「可以」向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的軟體登記機構登記(國家版權局主管全國軟體著作權登記管理工作,國家版權局認定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為軟體登記機構。經國家版權局批准,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可以在地方設立軟體登記辦事機構),強調的是自願登記原則。該規定的合理性表現在:一、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體現了國家對私權的尊重;另外從實際情況看,國家進行了幾次的機構改革,原來的軟體轉讓合同登記管理機構已幾經轉換;二、減輕了政府相關部門的負擔,符合入世後政府職能轉變的大的趨勢;三、避免了司法部門在審理案件時因為軟體轉讓合同是否生效而產生的分歧,有利於法制的統一。故在實踐中應當充分認識和掌握現行《計算機保護條例》對軟體轉讓合同登記已經由舊《計算機保護條例》的強制登記改為自願登記,准確把握軟體轉讓合同是否登記本身並不影響該轉讓合同的效力。3、誤區之三:軟體署名權與其他著作權中署名權一樣不能轉讓現行《計算機保護條例》在規定軟體著作權中署名權時,具體區分自然人與法人、其他組織的不同情況下規定有所不同。對自然人的軟體著作權轉讓中的署名權是否可以隨財產權一並轉讓沒有明確,僅在第十五條規定繼承時署名權不能繼承。筆者認為,軟體受讓方堅持要改成由受讓方署名,而軟體著作權人又同意的,法律不予禁止。而且此類情況在軟體著作權交易習慣中並不少見,許多個人開發的軟體在作為「技術產品」出售轉讓時,一般由受讓方買斷,其中明確包括署名權。而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軟體著作權的情況下,軟體著作權的轉讓也涉及署名權轉讓的問題,考慮本身署名權已經與實施技術開發者分離的因素,同樣允許當事人約定在軟體著作權轉讓時,將署名權一並轉讓,由受讓方行使署名權,該類情況同樣在軟體交易中大量存在。故在現行《計算機保護條例》對軟體署名權是否可以轉讓沒有規定或規定不明時,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法律要做的是鼓勵軟體交易,為其提供好的法制環境,不要過分強調軟體署名權作為著作人身權不能轉移,而認定轉讓合同無效,過多地干涉軟體正常的交易,以免妨害軟體業的發展。4、誤區之四:善意受讓盜版軟體不承擔責任採用了過錯責任推定原則,推斷第三人侵權並且承擔責任。他必須要停止使用該侵權復製品,同時要將侵權復製品予以銷毀。對於停止使用並且銷毀侵權復製品將造成重大損失的,如果要求不停止使用或銷毀侵權復製品的,作為善意第三人的軟體受讓方必須再向真正的軟體著作權人支付合理的費用後方能夠繼續使用。該「合理費用」的數目一般可參照該軟體非專有許可使用費的標准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