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認定保證合同糾紛中的夫妻共同債務
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夫妻一方或者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為維持婚姻家庭共同生活或者為共同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與夫妻共同債務對應的是個人債務。婚姻法語境下的個人債務是指夫妻一方婚前債務或者婚後以個人名義所負的與夫妻共同生活無關的債務。可見,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應該以該債務是否用於夫妻共同生活,是否使夫妻共同受益或者存在夫妻共同受益的可能作為基本的判斷原則。
《婚姻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對於《婚姻法解釋二》中的「明確約定」,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此處的明確約定,是強調形式上的明確,只有雙方以明示的方式表達了該債務為個人債務的意思表示,才可以認定為個人債務。另一種觀點認為,並不必然以明示為形式要件,要視債務本身的屬性而定。基於夫妻共同債務的本質乃因夫妻共同獲益而產生的債務,第二種觀點更符合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公平原則。
綜上所述,保證合同具有鮮明的人身特徵,而按照現行婚姻法律制度,婚姻關系的締結,並不會影響夫妻任何一方作為自然人的人格獨立,亦不會帶來夫妻雙方人格上的混同和附隨。同時,婚姻關系使得夫妻雙方財產上的獨立性大為降低,共同生活必然帶來財產上的共同所有、受益、處分和分配。因此,在認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保證合同產生的債務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時,要以夫妻是否共同獲益或者存在共同獲益可能,區分不同情形。
(1)無獲益保證合同產生的保證債務不宜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保證合同本身具有單務和無償性。因此,在保證合同中,大部分保證人是純粹負擔義務,而無任何經濟上的獲益。在此種情況下,保證人的配偶基於夫妻雙方的人格獨立,無法約束保證人基於人身信任、個人情感等原因作出的保證承諾,同時又無法享受到該保證合同帶來的任何利益。在此種情形下,因保證合同產生的保證債務不宜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2)直接獲益保證合同產生的保證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保證合同雖然具有單務和無償性等特徵,但這並不能必然得出保證人不會因此合同獲得任何收益。在實踐中,基於債權人對保證人的人身信任,為了促成債權人與債務人的一般民事合同成立,債務人會向保證人支付一定的服務費用,請求其與債權人訂立保證合同。在此種情形下,保證人通過該保證合同直接獲取經濟利益,如果保證合同締結時,雙方沒有明確約定該債務為個人債務,則該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若債權人主張保證人的配偶對該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應當予以支持。承擔責任後,獲得同保證人同等的權利,可以向債務人追償。在該情形下,債權人應對保證人直接獲益負擔舉證責任。
(3)間接獲益保證合同產生的保證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在某些情形下,保證人獲取的利益並非直接以收取服務費等形式直接體現。在此種情形下,雖然保證人未直接獲益,但其獲益卻通過能夠得到銀行貸款得以間接體現。該貸款或用於家庭生活,或用於生產經營,保證人的配偶也因此獲益。盡管獲益是間接的,但就獲益本身而言,奠定了配偶連帶承擔保證責任的基礎。因此,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同樣,仍要以保證合同中未以明示方式明確約定該保證責任為個人債務作為前提。在此種情形下,債權人應當對保證人通過該保證合同間接獲益,其獲益與訂立保證合同存在因果關系負擔舉證責任。
『貳』 保證合同糾紛與追償權糾紛有什麼不同
保證合同糾紛是因 保證合同履行、解釋、變更、解除等由爭議而產生的糾紛。
追償權糾紛 是對追償權的 成立、行使 等存在爭議而產生的糾。
『叄』 關於民事訴訟法中因保證合同糾紛提起訴訟的當事人問題。
最高院關於民訴法的意見是1992年頒布的,而根據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回法答》第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是法律,而最高院關於民訴法意見是司法解釋,效力低於法律;且最高院關於民訴法意見頒布時期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相對來說屬於舊法,也應被新法的效力所替代。故當上述二者之間的內容有沖突時,應優先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規定。
綜上,如果一份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也沒說是一般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實際承擔的是連帶責任,即債權人有權僅起訴保證人,法院不必通知被保證人參加訴訟。
『肆』 合同法有關保證合同的問題
本人認為應該選C。
保證人一般是指用人的信用來擔保債務人的債務,向債權人出具的保證。
此外保證人分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為連帶責任保證。
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伍』 擔保合同糾紛
一 貸款合同是有效的
二 擔保條款是無效的,條文你已經比較清楚了(但是你要承擔舉版證責任)
三 律師費用可權以和律師面談,勝訴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四 如果敗訴了,要承擔連帶責任,並且你當時也有過錯(簽字前合同上無貸款人甲的名字也沒有其他人的姓名)
五 當然你如果能舉證證明銀行即債權人有過錯的話(如對方不具備貸款條件),你承擔的賠償責任不超過甲不能償還的1/2
補充:銀行明知對方無還款能力還放貸,個人認為是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者利益 符合無效合同要件(擔保無效)
『陸』 保證合同糾紛起訴狀範本
就是一般的民事訴訟狀
保證人作為被告起訴
網上有搜一下改改就可以
注意法律規定是否修改
『柒』 數字化時代如何解決電子合同糾紛,實現數字正義
電子合同本就是當下合同糾紛解決「預防+解決」的基礎。
何為數字正義?數字正義是隨著法律人工智慧研究的發展,從上個世紀末開始興起的新研究流派,在數字化的今天,我們如果要Access to Justice的話,那必要和現實的途徑之一就是實現數字正義。「數字化」正在成為社會經濟交往越來越普及的方式,以前買東西要去商店,現在手機端就能實現。
傳統的企業風險防控與糾紛解決,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一個高大上的律師團隊來給你做長期的法律服務,但現在,電子合同將會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功能替代角色。電子合同的前期存證實際上就是一個最好的風險預防,它保證了交易後期雙方發生爭議和問題發生的可能性會比較小。
電子合同通過一系列數據的分析提取和交叉比對,相當於現在糾紛解決當中的早期專家評估,傳統的專家評估原來是依賴專家,現在數據和演算法卻可以在早期和中期的時候給你提供這樣一種預測,告訴你不必跟對方爭了,直接告訴你大數據分析的結論是怎麼樣的,這就相當於一個早期的專家評估。到後期的數據分析反饋,則會直接幫助糾紛解決階段實現高效便捷的程序處理與方案設計。在線爭議解決最近五年發展迅速,現在智慧法院建設已經頗有成效,北京已經有互聯網法院了,在線仲裁的發展也非常迅猛,這幾年也在以幾十萬的數量往前激增。而這一切都需要與前期的電子數據的規范化、合法化的技術手段和制度相配套,電子合同就是其基礎配套設施之一。
在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電子合同+在線仲裁,也是我們研發推出的一個服務於企業、特別適合企業的未來商業模式選擇。
『捌』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關於「 保證合同成立的認定」現行有效嗎
您好,現行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法發[1994]8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問題作如下規定:
一、保證合同成立的認定
1.保證人與債權人就保證問題依法達成書面協議的,保證合同成立。
2.保證人以書面形式向債權人表示,當被保證人不履行債務時,由其代為履行或者承擔連帶責任並為債權人接受的,保證合同成立。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玖』 擔保合同糾紛,這是一般保證還是連帶保證,這種擔保負什麼責任如何該如何答辯
看甲方有沒有償還能力,沒有的話,你償還,然後你向甲追償,你也可以工程款中扣除甲方應該給你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