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相鄰土地的糾紛問題
相鄰一方因受自然條件所限,如其土地或建築物在鄰人土地或建築物的回包圍之中,其答進出必須通過鄰人土地時,應當允許其通行。這種權利稱為相鄰通行權。如因通行造成他方損失的,使用一方要給予賠償。對於歷史形成的公認的通道,土地所有人或佔有人不得隨意堵塞或者改道,如確實需要改道的,應徵得相鄰人同意。
② 土地出現糾紛怎麼確權
您好:
土地使用權出現爭議時,怎麼才能確定土地使用權權屬。在實踐中,土地使用權出現爭議怎麼確權?在土地使用權出現爭議時,有哪些規定可以作為確定土地使用權的標准?土地使用權是相關權益人的合法權益。
一、行政訴訟在土地確權案件中的作用與立法預求相去甚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顯然本法的立法目的是為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提供保障,為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救濟提供渠道,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這就是訴訟法的立法目的、立法預求。就土地確權案件而言,行政訴訟的立法預求難以實現。理由如下:
一、土地確權案件不僅涉及土地行政管理關系,同時涉及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單純的行政訴訟以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審查制度,很難觸及查清行政爭議的本質,使行政審判的審查停留在行政行為的是否合法的表層的問題上,當然這對於行政審判而言是核心問題,而從「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角度講,這里的審查顯然屬於表層次的問題,這是行政訴訟審查制度與立法目的在土地確權案件中暴露出的矛盾。
二、行政相對人的訴訟請求往往得不到人民法院的審查角度、范圍完整的呼應。行政相對人之訴願在於實現其對土地的使用權,實現其民法上的物權,希望人民法院通過行政審判監督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從而實現其根本的請求,但行政訴訟的審查角度雖然立足於相對人的民法上的權利即土地使用權而賦予其起訴的資格,但審查的靶子是行政行為是否違法。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之規定,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全面審查,只要存在五種違法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即應判決撤銷。相對人民法上的權利是否可以得以實現,並不是行政判決關注的焦點,其裁判的結果也往往不能滿足相對人的根本的訴訟請求。
三、撤銷判決對相對人的土地使用權保護只能是宣告式的,宣告被訴確權行為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也不能真正使其權利的內容明朗化、確定化。因此,即使判決撤銷確權文件,決定也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第四、審判實踐中存在大量的行政機關敗訴後不再作作為,拖延作為的問題,有的將矛盾推向法院,從而使當事人最高關注的土地權利懸而未決,使當事人長期陷入無盡的紛爭中,審判實踐中因不服土地確權引起的行政訴訟案件反復審理長達五、六年的並不罕見,審判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均受到質疑。
上述問題實質就是行政審判土地確權案件並不能一步到位,切中當事人真正的訴願,將其關注的民事爭議解決徹底。針對該問題,有人提出以行政附帶民事的方式一並解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的98條解釋第61條似乎採用了此觀點。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對98條司法釋義專著對該條解釋又稱行政與民事的判決、裁定一般分別作出。這其實並不是附帶民事訴訟,只能是同一審判組織包攬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而已,況且分別作出必然由行政庭作出民事判決,違反了法院組織法及訴訟法的規定。因此筆者認為應當明確行政附帶民事制度。這類行政爭議基於民事而言,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爭議是天經地義,合並審理不存在理論上的障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出台前,土地使用權爭議案件本身就是由人民法院作為民事案件審理。在行政訴訟中,無論是原告或是第三人提出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請求都應該允許,而事實上無論原告或第三人除對被訴確權決定表示異議或支持外,對爭議土地的歸屬肯定是要提出自己的請求。
基於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判決的情形歸納如下:
(一)政府對土地之確權行為合法的,判決維護。
(二)土地確權主要證據充分,而存在程序或適用法律錯誤的判決確認違法由人民法院以司法權確認土地權。
(三)土地確權主要證據不足,而法庭可查明事實的直接由法院判決確權。
(四)土地確權主要依據不足,而人民法院又無法查明權屬的亦由人民法院本著尊重歷史、方便生產、生活的原則,依相鄰權理論法律作出土地權屬判決。
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關於相鄰關系的訴權規定與《土地法》中關於土地權屬爭議解決機制沖突
98條解釋第61條僅限於被告對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違法方能啟動行、民一並審理程序,對被告作出的頒發土地證書的確權行為在頒證違法的情形下是否應啟動行政附帶民事裁判程序?實踐中很少有人提及。因為這里不存在行政裁決而且裁決違法的前提。而實踐中,不服頒發土地證而引起的行政案件在全國范圍一直在20%以上,這類土地確權案件能否得到妥善的歸屬和處理關繫到行政審判的健康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安定。
實踐中不服頒發土地證的情形有以下兩種:
一是有證的起訴政府給另一方頒證侵權;
二是無證的起訴政府給另一方頒證行為侵權。筆者認為,無論起訴方有無相關證件起訴政府給另一方頒證行為侵權,只要有行政訴訟法上所稱政府頒證行為與其有利害關系即是有原告資格,可以起訴。但問題是頒證行為被撤,被維持當事人間暗含的民事爭議並未消除,而人民法院又不能一並解決。筆者認為如上述兩種起訴的情況,過去的行政審判並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不服頒證行為並沒有反映矛盾的實質。因此,人民法院沒有釐清不服確權行為的實質而簡單地受理而形成了隔靴撓癢。筆者認為,此類糾紛應當屬於土地使用權爭議。理由如下:所謂土地權屬爭議,望文生義是指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歸屬爭議。
《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2003年1月3日國土資源部公布,同年3月1日實施)即採用了上述定義。針對上述不服頒證行為的行政訴訟案件,表面看是對政府的頒證行為不服,僅指一具體行政行為而言,而事實上當事人不服之理由則是當事人認為該行為侵犯了其特定范圍的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當事人起訴的前提必然是關於特定范圍的土地權屬與相鄰方或其他相關方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各自均主張權利,否則根本不可能引起一方對政府給另一方頒證行為不服的問題。既然如此,筆者認為頒證行為僅僅是造成土地權屬爭議的原因,而當事人的訴願指向應該是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歸屬,因此,應該看到在原告與第三人間存在的土地權屬爭議才是原告起訴的真正原因,故頒證行為是表象,糾紛實質是土地權利之歸屬。因此,人民法院拋開人民政府直接審理頒證行為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糾紛。
筆者認為讓人民政府依《土地管理法》第16條按土地權屬爭議進行解決,人民法院在爭議違法、當事人不服再提起行政訴訟時,人民法院依行政附帶民事判決的方式一並解決應該是一步到位的解決爭議的最佳方式。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有學者也認為,土地權屬爭議的前提是各方均沒有權屬合法、面積准確、址清楚的權屬證明文件、辦法文件,但歷史上已由他人無條件合理的長期使用至今,造成永久性佔有的事實。筆者認為,這是對土地權屬爭議外延的人為的限制,爭議是雙方當事人的態度,至於爭議是否有道理那是實體問題,即使雙方均有證件,各方也仍然對證件的理解表示不同的意見,依然可以形成權屬爭議。《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第20條規定,處理爭議機關應當審查雙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中第(一)項為人民政府頒發的確定土地權屬的憑證。由此可見,有證件依然可以形成爭議。
有一點須要說明的是人民政府的處理結論、方式,《辦法》並沒有明確如裁判的形式多種多樣。筆者認為這種裁決是一種准司法的行為,應該包括駁回申請,維持現狀,如須撤銷土地證件(該爭議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作出)應對爭議的土地歸屬作出結論。如果不作為土地爭議先行由政府處理。相鄰方的任何一方起訴,很多情形下會形成互訴對方的土地證,甚至雙方均被撤銷,再由政府重新確權又可能產生新的被訴頒證行為。而依筆者之見以可直接抓住各方爭議的民事爭議,同時不至於使政府繞過對頒證行為的審查,人民法院在對處理決定審查時仍然可以對頒證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防止違法的頒證行為不能得到糾正。
綜合所述,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的98條解釋第十三條中賦予相鄰權一方具有行政起訴權對於土地相鄰關系中的土地使用權爭議問題解決方式與土地法的解決方式相沖突,筆者認為,這種籠統的關於相鄰關系方訴權的規定,沒有引導出正確的解決糾紛的途徑。應對土地相鄰權引起的行政爭議明確界定為土地權屬爭議,先行由政府裁決,這樣可以使大量的涉及土地的案件在進入人民法院前經過政府部門的第一步的梳理審查,更有利於政府自我糾正違法行為,也方便當事人申請,更重要的是可以大量減輕人民法院日益沉重的審判壓力,也符合現代行政裁決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關於土地等自然資源爭議先行復議中復議前置的范圍及復議與訴訟如何銜接存在激烈的爭議。依筆者之見,准確界定土地爭議范圍,提倡政府裁決在前,人民法院作終局裁判可以消除許多不必要的爭議。
三、行政訴訟在土地確權案件中忽視了第三人的信賴利益保護,個別情況下審判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紛爭
由於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一旦作出,就應被推定為合法有疚。法律要求相對人予以信任和依賴。基於信賴因素的存在,法律也應保護相對人基於依賴所生之利益,禁止政府行為以任何借口任意變更既有行政決定甚至反復無常,哪怕是「有錯必糾」也應受到必要的限制。在行政審判也應當對相對人的依賴利益予以高度重視,對違法行政行為實行有限有撤銷,土地確權案件主要涉及第三人的利益。現行行政訴訟法雖然設立了第三人制度,但對第三人是否可以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沒有明確規定,以至導致人民法院在只要原告啟動訴訟程序時即時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全面審查,第三人的舉證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是否有參考作用法律規定態度不明,從而忽視了第三人的利益。
以土地確權案件為例,第三人對土地的佔有、使用是基於被告的審批、確認,為維護法律秩序和社會生活的穩定,為禁止政府行為反復無常,信守承諾應該對相對人因信賴政府而取得的利益予以保護,這是行政法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的應有之義。因此,行政審判應該關注第三人基於對被告的信任而取得的財產或其他方面的利益保護,不能因被告的違法行為而承擔實際上的損失。在不服頒發土地證的土地確權案件中,實踐中一般不作土地爭議理解,更容易忽視第三人的利益。特別是在當事人已修房蓋屋的情況下,撤銷證件將會帶來更大的社會隱患。筆者認為只要不存在證件兩證權利沖突、重疊問題一般不能撤銷。而最合乎實際的方法應將其歸為土地使用權爭議處理,政府在處理爭議中首先對爭議問題作出處理,如果須要撤銷證件,由此造成的損失被告應給予適當的補償,在人民法院審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中對當事人持有的土地使用證件只要不存在權利沖突的一般也不能否認其效力,這既是出於對維持社會安定性的考慮,也是對誠信政府的一種支持。在涉及土地確權案件中,輕易地撤證行為可能使政府無所適從,也使人民法院無所適從。值得強調的是人民法院否認頒證的合法性,依職權再作土地權屬的裁判,必然強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兼顧政府在行政行為中的檔案材料,在事實確定難以查清的前提下,只能以公平原則、以尊重歷史、方便生產生活為原則,當然法院的司法能力將承擔考驗。
綜合所述,人民法院審理土地確權案件應該明確適用行政附帶民事判決,並應與土地法相呼應,明確土地權屬爭議的范圍形式,在判決中應確立信賴保護利益,盡量避免引發新的矛盾,取得最佳的社會效果。
③ 如何處理相鄰土地,建築物利用關系糾紛案件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專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屬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④ 土地四周都被包圍,怎樣處理相鄰權
幾類常見的房地產相鄰權我國年4月12日通過的《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這是我國立法關於房地產相鄰關系和相鄰權的原則性規定,也是各類房地產相鄰權的基本法律依據。隨後,1988年1月26日了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97-103條對各類相鄰關系問題相應作了較為詳細的司法解釋。此外,其他一些法律法規對此也有所規定,如1982年6月4日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發布的《城鎮個人建造住宅管理法》第6條,1988年1月21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12、13、20、42、44條以及1989年11月21日建設部發布的《城市異產毗連房屋管理規定》等。根據上述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我國現實生活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房地產相鄰權:一是相鄰土地關系中的相鄰權,如鄰地通行權、臨時施工佔用鄰地權、鋪設管線通過鄰地權等;二是相鄰房屋關系中的相鄰權,如相鄰共牆=城市異產毗連關系中的權利;三是相鄰水流關系中的相鄰權,如相鄰用水、截水、排水、流水、滴水關系中的權利;四是相鄰環保、防險關系中的相鄰權,如相鄰排放「三廢」及其他污染物、噪音、惡氣等關系中的權利。後兩個方面相鄰權裨上是前兩個方面相鄰權的特殊形態。此外,有些房地產相鄰權可能同時涉及到土地、房屋、水流、環保中兩個以上方面,這里就不一一詳述。下面就幾類常見的房地產相鄰權進行分析:(一)通行、通道相鄰權對此除《民法通則》第83條有原則規定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下文簡稱最高法院意見)第100條進一步規定:「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准許;因此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101條又規定:「對於一方所有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的,也可以另開通道。」關於相鄰通行權,應注意兩點:(1)相鄰通行權的主張必須以確有必要為前提。也就是說,只有在相鄰一方的土地或房屋由於自然條件或其他原因限制,而處於相鄰他方所有或使用的土地或房屋包圍之中,致使其不通過他方土地或房屋就不能通行的情況下,相鄰方才能主張其行使相鄰權。如果除經由該土地或房屋通行外,尚有公共通道或其他通常可以通行,則相鄰方一般無權主張「通行權」。(2)主張相鄰通行權的一方應當選擇給相鄰他方造成損失最小的通行路線、通行方法,並且對所造成的他人損失予以適當補償。關於相鄰通道問題,應當注意:對於歷史上形成的必經通道,除政府部門統一規劃外,房地產所有人或佔有、使用人不得以自己享有所有權或佔有、使用權為由而予以堵塞或獨占,妨礙相鄰他方的生產、生活。但是如果有條件另開通道,也可以另開通道。對所謂「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應當根據主張相鄰權人的使用該通道的時間長短,有無可供替代的其他通道以及該通道對使用人生產、生活便利的影響等,結合相鄰關系的實際情況加以認定。(二)建築施工臨時佔用鄰地權建築施工臨時佔用鄰地權對此最高法院意見第97條規定:「相鄰一方因修建、施工臨時佔用他方使用的土地,佔用一方如未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使用的,應當責令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1、相鄰一方因建築施工需要臨時佔用相鄰他方土地的,他方應給予便利,雙方可以約定使用土地的范圍、用途、期限,土地權利人不得對臨時用地人加以不合理的限制;2、臨時佔有方應嚴格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用地,使用完畢應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因臨時佔用造成土地權利人損失的,佔用方應當賠償。(三)鋪設管線相鄰權根據《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的原則和有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精神,在鋪設電纜、管道、架設電線及其他空中線路時,如果必須經過相鄰他方的地下或地上時,相鄰他方不得拒絕或妨礙。雙方應當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協商確定補償法。土地的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應當保護其土地上空或地下的管線和設施。鋪設管線佔用鄰地權與建築施工臨時佔用權的區別在於:後者只是施工期間內短期、暫時佔用,前者則是較長時期甚至是永久佔用。(四)用水、截水、排水、滴水相鄰權對此除《民法通則》第83條有原則規定外,最高法院意見第98條規定:「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第99條規定:「相鄰一方必須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應當予以准許;但應在必要限度內使用並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損失的,由受益人預以補償。相鄰一方可以採取其他合理措施排水而未採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毀損或可能毀損他方財產,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清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應當予以支持。」第102條規定:「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的,應當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1、相鄰用水排水權:(1)上下游之間水源共享權。相鄰多方共臨同一自然流水時,各方均有權進行利用,但不得擅自堵塞、妨礙鄰地用水。各方應當按照水的自然流向由近到遠,由高到低合理利用水源,正當排除水患。水流有餘時,低地相鄰人不得擅自攔截,使水倒流,影響高地排水;水流不足時,高地相鄰人不得獨自控制,斷絕高地排水;水流不足時,高地相鄰人不得獨自控制,斷絕低地用水。此外,自然流出的地下水、自然浸積的水及其他自然水流經地的所有人或使用人,有權使用其水;非自然流出而由人工引來的水或工作物排出的水,要允許相鄰人按合理流向引水或排水。(2)通過鄰地引水、排水權。相鄰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引水或者排水進,如果必須經過相鄰他方土地,相鄰他方應當允許水流通過,不得拒絕或妨礙。但排水引水一方應當採用合理的保護措施,盡量避免或減少相鄰他方的損失;造成損失的,應當適當補償。相鄰一方引水或排水流經他人土地可以採取合理措施而未採取,致使他人財產受到侵害的,相鄰他方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2、流水、滴水關系中的相鄰權。房地產一方在修建建築物或開挖溝渠時,應當與鄰人房地產保持一定距離,不得使房檐流水、滴水或溝渠流水直接瀉入相鄰人房地產,造成相鄰人損害。否則相鄰人有權請求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五)防險相鄰權對此最高法院意見第103條規定:「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窖等或種植的林木根枝延伸危及另一方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相鄰防險關系除上條所列情況外,還包括:相鄰一方在自己房地產范圍內放置或使用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腐蝕性等危險物品的;相鄰一方房屋或其他設施有倒坍、脫落、墜落危險,可能危及相鄰他方人身、財產安全的;相鄰房地產權利人在鐵路、公路、機場、碼頭、航標等專用設施兩側或周圍挖土、取沙、掘井,可能動搖上列設施基礎的,等等。防險相鄰權的主要內容是:(1)要求相鄰他方保持適當距離。這是預防危險發生,避免危及本人的最基本的要求。(2)要求相鄰他方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這主要是針對那些客觀上沒有或不可能保持適當距離或即使保持一定距離也不能消除危險的情況,對此相鄰他方應依法律法規、技術規程或生產、生活常識,採取必要的防險措施。(3)要求相鄰他方及時制止危險,防止損害擴大。對危險已發生的,例如在他人房屋旁挖井使房基下陷,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有權要求行為人採取補救措施,修復、充實房基。(六)環保相鄰權根據《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的原則和《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精神,環保相鄰權的主要內容是:1、相鄰人在排放廢水、廢渣、廢氣、雜訊、粉塵時,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的環境保護法,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不得影響相鄰他方生產、生活和人畜安全以及植物生長。2、相鄰人在修建廁所、污水池、牲畜廄欄,或堆放垃圾、腐爛物、有毒物、惡臭物及其他污染物時,應當與相鄰地方住房保持一定距離,或採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他人生活環境。3、相鄰人不得製造噪音、喧囂、震動、惡氣、異味等,妨礙相鄰他方的正常生產、生活、損害他人身心健康。環保相鄰權作為權鄰權的一種,與一般意義上的環境權是不同的:後者為一切公民所享有,不以房地產毗鄰關系為基礎,且內容十分廣泛;前者則僅為特定范圍內的人所享有,以房地產相鄰關系為基礎,且內容較為有限。(七)通風、採光相鄰權對此除《民法通則》第83條有原則規定外,《城鎮個人建造住宅管理法》第6條第1款也規定:「城鎮個人建造住宅,必須符合城市規劃的要求,不得妨礙交通、消防、市容=環境衛生和毗鄰建築的採光、通風。」1、相鄰通風權。是指房屋的所有人或使用人所享有的通過門窗或其他通風設施,保證其室內與室外空氣流通與變換的權利。實踐中主要包括三種情況:一是相鄰一方建造房屋或其他設施時,應當與相鄰他方房屋保持適當距離,不得相距大近而致使相鄰他方室內空氣流通不暢或堵檔其門窗致其無法通風;二是相鄰一方種植竹木,不得任由竹木枝葉伸展至相鄰他方門窗,阻礙相鄰他方室內空氣流通;三是相鄰一方不得故意或長期對著相鄰他方門窗排放冷氣、熱氣、污濁空氣,影響相鄰他方門窗正常通風。2、相鄰採光權。是指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所享有的從室外采進適度光線(主要是指自然光)的權利。實踐中主要包括三種情況:一是相鄰一方房屋或其他設施應與相鄰他方房屋保持適當距離或者限制適當高度,不得遮檔相鄰他方室內採光,致其採光不足;二是相鄰一方種植竹木,不得任其枝葉伸展而遮檔相鄰他方室內採光,致其採光不足;三是相鄰一方不得因自己的過度或不適時光源照射而導致相鄰他方採光過度或不適時。(八)地界相鄰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地界相鄰權的主要內容是:1、對於毗鄰土地、山林、草原、牧場、水面、河道、道路、宅基地等,相鄰各方應當協商劃定地界。地界不清的,應在主管機關主持下,參照歷史和現實情況,協商確定。相鄰各方不得越界或採用危及鄰人的方法使用土地,侵犯鄰人權益;2、相鄰地界線上的竹木及界限、界碑、界樁、界籬、界河、界溝等,所有權或使用權不明的,推定為相鄰各方共同所有或共同使用,雙方應共同搞好養護,不得破壞。(九)共牆相鄰權共牆是指同一牆壁為相鄰雙方共同所有或一方所有、雙方共用。共牆相鄰權的主要內容是:1、相鄰各方對共牆的使用不得妨礙、損害相鄰他方的合法權益,一方不得實施可能危及相鄰他方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使用共牆;2、相鄰一方需要搬遷,一般不允許拆除或拆走共牆;如果要求拆走一方對共牆享有所有權,一般也應保留共牆,由相鄰他方折價合理補償;3、共牆的維修和翻建,一般應由雙方協商,合理出資出力共同承擔。(十)城市異產毗連房屋相鄰權這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產相鄰權,1989年11月21日建設部發布,1990年1月1日起實施的《城市異產毗連房屋管理規定》對此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該規定第5條明確指出::「所有人和使用人對房屋的使用和修繕,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房地產管理、消防和環境保護等部門的要求,並應按照有利使用、共同協商、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毗鄰關系。」城市異產房屋相鄰權的主要內容是:1、所有人或使用對共有、共用的門廳、陽台、屋面、樓頂、樓道、廚房、廁所以及院落、上下水設施、煤氣暖氣管道設施等,應共同合理使用並承擔相應的義務;除另有約定外,任何一方不得多佔、獨占。所有人和使用人在房屋共有、共用部位,不得有損害他方利益的行為。2、異產毗連房屋所有人以外的人如需使用異產毗連房屋的共有部位,應取得各所有人一致同意,並簽訂書面協議。相鄰一方所有人無權擅自同意讓異產毗連房屋所有人以外的人使用毗連房屋的共有部位。3、一方所有人如需要改變共有部位的外形或結構,除須經需市規劃部門批准外,還須徵得其他所有人的書面同意。4、異產毗連房屋的一方所有人或使用人有造成房屋危險的行為時,他方有權採取必要措施,防止危險發生。
⑤ 農村相鄰土地糾紛
親戚怎麼能為證人呢?應該是無效證人啊。
當初分地時,都是村裡的幹部帶領的,難道他們也說不清了嗎?
要找到當時帶領你們分地的人,讓他證明。
⑥ 相鄰權糾紛屬於鄰里糾紛嗎
鄰里糾紛應該包括相鄰權糾紛!
鄰里糾紛,可以是一般民事權利義務糾紛,也是可以是由回此產生的行政治答安糾紛或刑事糾紛;
相鄰權糾紛,在物權法上是相鄰關系糾紛,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其僅指雙方在不動產上所發生的糾紛!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遵守相應的容忍義務!
⑦ 相鄰權法律規定
相鄰權法律規定,主要是《物權法》、《民法通則》、《民通意見》。
《民通意見》
第九十七條
相鄰一方因施工臨時佔用他方使用的土地,佔用的一方如未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使用的,應當責令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第九十八條
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
第九十九條
相鄰一方必須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應當予以准許;但應在必要限度內使用並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損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補償。
相鄰一方可以採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採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毀損或者可能毀損他方財產,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應當予以支持。
第一百條
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准許;因此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零一條
對於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第一百零二條
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的,應當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一百零三條
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窖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其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拓展內容:
相鄰權的界定更有其深刻的道德價值。每個人都有為自己的利益自由行事的想法,也都想過舒適、享樂、寧靜、合諧的家庭生活。
社會生活中的人都會意識到自己有隨心所欲生活的權利,只是不要給他人造成麻煩,否則他人也會有給自己生活造成麻煩的權利,哪怕他開始並沒有意識到,最終也會接受該生活規則。人的權利觀念並不是一開始就由法律賦予的,而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
只要人們都能和平地行使一定權利,對他人權利的尊重逐漸就會為人們所意識到。相鄰權觀念也有這樣一個過程。法律並不是在人們的意志之外課以權利、義務,而是在人們自覺的意識中將其法制化。
很少有人意識不到相鄰關系的重要性,相鄰權義的法定化,是在尊重、信任人的基礎上通過對權利義務的充分明確,來協調相鄰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濟生活的合諧,實現鄰人之間進而人類之間互幫、互讓的人類本性生活。
相鄰權是為自己不動產便宜而對他人不動產進行使用或限制的權利。對他人不動產的使用,較明顯地體現了相鄰權的物權性,即對他人之物的直接支配。
而限制他人對己物的特定使用,主要是通過禁止相鄰不動產的使用人為特定行為來實現的。如果說這也體現出了相鄰權的物權性的話,至少是間接的,對他人行為的約束則是直接的。
⑧ 相鄰權糾紛處理的基本原則是怎樣的
相鄰關系糾紛是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中關於權屬、侵權及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糾紛案由的一種,是當前法院審理難度較大、法律依據相對較少的一種糾紛。而相鄰關系又是我國民法體系中關於所有權相關權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只要是有人的地方,相鄰關系都是必然產生和存在的重要的不動產法律關系。因此,對相鄰關系糾紛的認定和處理就關繫到相鄰各方的和睦相處問題,往大的方面說,關繫到社會的穩定與長治久安。作為一名基層人民法院的審判人員,在這里我就相鄰關系糾紛的形成、認定與處理問題作一下我個人的探討。
一、相鄰關系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 (一)相鄰關系的概念 不動產相互毗鄰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各自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時,都要尊重他方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權利,相互之間應當給予一定的方便或接受一定的限制,法律將這種相鄰人間的關系用權利義務的形式確定下來,就是相鄰關系。可見,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不動產相鄰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一方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財產權利的延伸,同時又是對他方所有人或使用人的財產權利的限制。反之亦然。例如,甲、乙都是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人,甲承包的土地處於乙承包的土地與公用通道之間,乙如果不通過甲承包的土地就不能到達公用通道或者雖有其他通道但非常不便,乙就有權通過甲承包的土地到達公用通道或到達自己的土地。這樣,在甲、乙兩個承包經營權人之間就發生了相鄰關系。這種相鄰關系對於乙來說,是其土地使用權的合理延伸,而對甲來說,是對其土地使用權的必要限制。這種財產權利的合理延伸和必要限制,既無損於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正當權益,同時也滿足了對方的合理需要,對於充分發揮財產的效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穩定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二)相鄰關系的基本特徵: 相鄰關系從權利人一方來看,就是相鄰權,從實質上說,它是一種法定役權。從權利人來說,是其權利的合法延伸,而從須提供便利的一方來說,是對其權利的法定限制。因此,相鄰關系的發生須具備以下條件,也可以說是相鄰關系應當具有的基本特徵:
首先,相鄰關系的發生須有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相鄰關系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動產相互毗鄰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間。相鄰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財產所有人。
⑨ 兩家相鄰土地因地界糾紛,是否為確權糾紛
可以是土地使用權權屬糾紛,也可以是相鄰權的糾紛,可以由土地管理機關按照《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規定的程序進行處理,還可以申請村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鄉鎮司法所或國土管理所進行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