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雙方合同的約定(不違法)和當地政府的規章沖突,應以什麼為准呢理由或法條
首先給你糾正一下,當地政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不是規章,不具有法律的效力。
規章只有國務院行政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發布的才稱為規章(詳細可查閱立法法),地方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文件不叫規章,只能叫行政決定、命令或文件。
如果雙方約定的合同不違法,當於當地政府的行政決定有沖突,可以向其上級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相關鏈接:《行政復議法》第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下列規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一)國務院部門的規定;
(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
(三)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
前款所列規定不含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
『貳』 行政合同與民事合同的有什麼聯系與區別
行政合同又稱(行政契約)是指行政主體為了行使行政職能實現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標,而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經過協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達成的協議。
行政合同具有以下特徵: 1.行政合同當事人中一方必定是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一方是從事行政管理、執行公務的行政主體,另一方是行政管理相對人,且行政主體處於主導地位並享有一定的行政特權,行政機關憑借國家賦予的優越地位,通過合同的方式行使行政管理權。2.行政合同的內容是為了公共利益而執行公務,具有公益性。行政合同是為履行公法上的權利和義務而簽訂的,如果合同內容只涉及私法上的權利與義務,則應視為民事合同。由於行政合同的公益性決定其內容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雙方都無完全的自由處分權。行政合同的簽訂,其目的是為了執行公務,實現特定的國家行政管理目標。3.行政合同以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為前提。行政合同屬於雙方行政行為,雙方的行政行為須以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為前提。當然,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並不等於雙方追求的目的相同,行政主體簽訂行政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執行公務,行政管理相對方則是為了營利。 4.在行政合同的履行、變更或解除中,行政主體享有行政優益權。行政合同中當事人並不具有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行政機關可以根據國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單方面的依法變更或解除合同,而作為另一方當事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則不享有此種權利。5.行政合同受特殊法律規范調整。行政合同的內容除少部分受民商法調整外,總體上是受行政法調整的,行政合同糾紛可以通過行政法的救濟途徑解決。在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行政合同法律制度,其糾紛的處理途徑尚未規范化.
行政合同與民事合同相比,兩者的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首先在合同主體方面,行政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必定是行政主體,另一方是行政管理的相對人。雙方的權利地位是不平等的,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民事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其次在合同成立的原則方面,行政合同的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是行政要求前提下的自願和對等。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的締結過程中處於優先要約的地位,行政管理的相對人如果自願同行政主體締結合同就意味著要服從它的管理和監督,履行某些先合同義務。簽訂合同後,即使在具體的合同中未規定行政特權條款,也應視為其已經就上述內容與行政機關協商一致。而民事合同,充分保護契約自由,必須以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為前提,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最後在合同的履行、變更或解除方面。由於行政合同雙方當事人不具有完全平等的法律地位,行政機關享有行政優益權,行政機關可以根據國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單方依法變更或解除合同,行政管理的相對人則不享有此種權利。而民事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對當事人雙方都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由上述可見民法中的平等主體、意思表示一致、契約自由等原則並不能完全適用於行政合同,但它們體現出來的基本原則仍是行政合同的精髓之所在,是行政合同區別於行政命令、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等其他行政行為的重要標志。
鑒於行政合同的特殊性質,行政合同糾紛的救濟途徑也應有別於民事合同和其他的行政行為。我們認為首先是自力救濟。由於行政合同中包含大量的民法精神,行政合同糾紛的成因也很有可能包括合同的誠實信用、顯失公平、不可預見、不可抗力等因素。如果基與此類發生的糾紛,行政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完全可以先通過協商解決。這樣既可以使行政機關圓滿完成簽訂行政合同的目的即執行國家公務,又可以最大限度保護行政相對方的經濟利益。
其次是行政救濟。行政合同作為一種行政行為,應受行政法所調整,對於行政合同糾紛,故救濟途徑不可能排除行政救濟即行政復議。我國行政復議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適用本法。」第6條對行政復議范圍作了明確的規定,其中第五款「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經營權的」,第六款「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是將納入行政復議范圍的行政合同具體化了。所以相對人也可以通過行政復議來解決發生的行政合同糾紛。
最後是司法救濟。行政主體在行政合同中處於優越的地位,而行政管理的相對人就成了弱勢群體。所以司法救濟是保護他們合法權益的最有效也是最後的途徑。我國行政復議法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為。」行政合同行為屬於行政機關針對特定的相對人就特定的行政合同事項實施的,能夠影響相對人法律地位,產生行政法上法律後果的行為,應屬具體行政行為,具有行政可訴性。
『叄』 合同糾紛可向哪些法院起訴
《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 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六條 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七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肆』 跟政府簽定的合同無效是民事還是行政
跟政府簽定的合同,屬於行政合同,如果產生糾紛,可提起行政訴訟。
與民事合同相比,行政合同具有如下法律特徵:
第一,行政合同的當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享有行政權力;
第二,行政主體簽訂行政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行政管理職能,維護公共利益,而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第三,行政主體對於行政合同的履行享有行政優益權;
第四,行政合同雙方當事人因為履行合同發生的爭議,受行政法調整,通過行政救濟的方式予以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根據新的司法解釋,行政合同屬於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行政合同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相對人因履行行政合同引發的爭議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資料來源於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5/id/1293245.shtml
『伍』 公司與政府有合同經濟糾紛案件多長時間能處理好
公司與公司之間經濟糾紛一般屬於民事糾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二條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答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條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第三條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第八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陸』 公民甲與行政機關因設備租賃合同發生糾紛,能不能提起仲裁
你好,如果約定發生爭議,可以提起仲裁的,則可以提起仲裁,如果沒有,可以向法院起訴。
『柒』 公民的一些權利比如發生合同糾紛後的提出訴訟的權力是否可以放棄從而導致法院因為合同放棄而不予受理
不可以放棄!
法院應當受理。
(假設可以放棄的話,法院也應當受理。因為只有受理審理後才能確認該條款的合意是否真實等)
『捌』 個人與公司合同糾紛政府有權解決嗎
政府有權解決。
一,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個人與單位之間因為用工問題產生的糾紛,可以請求勞動監察大隊出面調解,用工單位有違法違規行為的,勞動監察大隊有權予以糾正,並對單位作出罰款處理。
二,勞動監察部門調解不成的,個人可以向當地勞動仲裁部門申請仲裁裁決。仲裁庭其實也是政府主導的裁判機構。
『玖』 與政府補簽合作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合同注意事項
合同是民事交往中最基本的法律文書,與每一個民事主體都息息相關,是確定民事主體間權利、義務的基本法律文件,不僅可以保障民事活動順利、安全的進行,更能在發生糾紛時及時、妥善地解決雙方糾紛,把損失減少到最小!
與合同有關的法律關系包括:1、合同的訂立;2、合同的執行;3、合同糾紛的解決三個重要階段。分述如下:
合同的訂立是合同關系中最基礎的,是決定今後執行中所有問題的階段,因此最重要!
1、合同相對方的資格審查。
資格審查也就是審查合同相對方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合同法第九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當事人依法可以委託代理人訂立合同。)對單位就是審查對方是否有從事相關經營的資格、資質、履約能力和信用等級等;對公民就是公民是否屬於限制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是否對合同標的有處分權。可要求對方提供相應的證明文件並在所提供的文件上簽名蓋章確保真實,文件包括:營業執照復印件、資質證明、授權委託書,詳細記錄其身份證號碼、住址(地址)、電話等。對於標的額較大的合同應派人進行落實,基礎工作做好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糾紛。
如對方是單位的要特別注意對方簽合同的工作人員是否有單位的授權,保存對方的授權委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