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股東會自行召集請求權是指
如果持有一定數量股份的股東向董事會提出召 集股東大會的請求,但董事會不啟動召集程序,少數股東可以自行召集召開會議。
Ⅱ 股東會決議未全體股東簽字的,登記機關是否應審查股東會召集是否合法
這個問題實質就是在登記中是實行什麼審查形式?從立法上看,我國企業登記審查原則經歷了從實質審查向形式審查為原則、實質審查為例外的折衷審查的歷史演變。(1)我國1988年制定的《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的審查范圍是:審查提交的文件、證件和填報的登記注冊書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並核實有關登記事項和開辦條件。從條例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當時的企業登記審查立法和實踐是奉行實質審查原則的,既要審查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還要審查有關登記事項和開辦條件。(2)2000年《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修訂後,將該條款修改為:審查提交的文件、證件和填報的登記注冊書是否符合有關登記管理規定,並核實有關登記事項和開辦條件,刪除了對申請材料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審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於登記主管機關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真實性是否承擔相應責任問題的答復》中明確,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和證明文件是否真實的責任應由申請人承擔。登記主管機關的責任是對申請人提交的有關申請材料和證明文件是否齊全,以及申請材料和證明文件及其所記載的事項是否符合有關登記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審查。以上規定說明審查方式逐漸從實質審查向形式審查轉變。(3)2004年7月1日實施的《行政許可法》規定,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機關應當當場予以登記。需要對申請材料的實質內容進行核實的,應當指派兩人以上的工作人員進行核查。《行政許可法》明確規定以形式審查為原則,但同時又規定了登記機關的實質審查裁量權,實行的是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相結合的折衷審查方式。國家工商總局在制定《企業登記程序規定》時,對企業登記審查原則進行了反復的研究和推敲,考慮到由登記機關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進行審查缺乏有效手段,且行政責任過大、效率不高,根據《行政許可法》的相關規定,再次確立了形式審查為主、實質審查為輔的審查原則,即登記機關一般只對材料是否齊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進行書面審查,在認為有必要時保留實質審查的權力。
Ⅲ 股東有權隨時召集股東會嗎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39條的規定,股東會會議分為定期會議和臨時會議。定期會議應當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按時召開。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提議召開臨時會議的,應當召開臨時會議。由此可見,「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有權利提議召開股東會。
Ⅳ 股東大會召集程序違法的,股東何時可以行使撤銷權
股東大會召集程序違法的,股東可以行使撤銷權,自該決議作出後的六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銷決議之訴。
Ⅳ 股東會召集權糾紛該如何處理
符合召集程序的組織就可以召集,10%股東,1/3董事,監事會都可以召集股東會。
Ⅵ 執行董事和監事召集臨時股東會會議,是他的權利還是他的義務
根據《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執行董事召集股東會議即是職權也是職責,權利義務具有相對性;監事召集臨時股東會議屬於權利范疇。
縱橫法律網
張作信律師
Ⅶ 如何確定股東大會或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效力糾紛的訴訟當事人
1,如果股東會決議、股東大會決議、董事會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規定的時候。原專告為任何人屬,因為這時候,決議違反法律,是有害於公共社會利益的。任何人都有權利發起訴訟,被告為公司。
2,如果股東會決議、股東大會決議內容違反章程的規定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的召集、表決程序不符合法律的規定的時候。此時,決議的效力為待定。原告為股東,被告為公司。這時候如果股東發起訴訟的時候,是要求股東提供擔保的,防止股東權利的濫用。
3,董事會決議內容違反章程的規定,或者召集、表決程序不合法,造成公司利益受害,股東有權利要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監事以公司的名義為原告,董事會為被告(其中,未參加董事會,或者是參加了明確表示不同意在董事會決議中簽名的董事無責任)。如果,情況緊急或者監事會在30日不起訴,那麼股東以股東個人的名義為原告,董事會被被告。
PS:::不懂還可繼續問。。。
Ⅷ 持有公司多少以上股份的股東享有臨時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
持有公司30%以上股份的股東享有臨時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