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院對合作建房合同糾紛案件一般是如何處理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十四條 本解釋所稱的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是指當事人訂立的以提供出讓土地使用權、資金等作為共同投資,共享利潤、共擔風險合作開發房地產為基本內容的協議。
第十五條 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具備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的,應當認定合同有效。
當事人雙方均不具備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的,應當認定合同無效。但起訴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取得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或者已依法合作成立具有房地產開發經營資質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應當認定合同有效。
第十六條 土地使用權人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以劃撥土地使用權作為投資與他人訂立合同合作開發房地產的,應當認定合同無效。但起訴前已經辦理批准手續的,應當認定合同有效。
第十七條 投資數額超出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約定,對增加的投資數額的承擔比例,當事人協商不成的,按照當事人的過錯確定;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事由或者當事人的過錯無法確定的,按照約定的投資比例確定;沒有約定投資比例的,按照約定的利潤分配比例確定。
第十八條 房屋實際建築面積少於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約定,對房屋實際建築面積的分配比例,當事人協商不成的,按照當事人的過錯確定;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事由或者當事人過錯無法確定的,按照約定的利潤分配比例確定。
第十九條 在下列情形下,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當事人請求分配房地產項目利益的,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駁回起訴:
(一)依法需經批準的房地產建設項目未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批准;
(二)房地產建設項目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三)擅自變更建設工程規劃。
因當事人隱瞞建設工程規劃變更的事實所造成的損失,由當事人按照過錯承擔。
第二十條 房屋實際建築面積超出規劃建築面積,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批准後,當事人對超出部分的房屋分配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約定的利潤分配比例確定。對增加的投資數額的承擔比例,當事人協商不成的,按照約定的投資比例確定;沒有約定投資比例的,按照約定的利潤分配比例確定。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違反規劃開發建設的房屋,被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門認定為違法建築責令拆除,當事人對損失承擔協商不成的,按照當事人過錯確定責任;過錯無法確定的,按照約定的投資比例確定責任;沒有約定投資比例的,按照約定的利潤分配比例確定責任。
第二十二條 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約定僅以投資數額確定利潤分配比例,當事人未足額交納出資的,按照當事人的實際投資比例分配利潤
第二十三條 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當事人要求將房屋預售款充抵投資參與利潤分配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四條 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約定提供土地使用權的當事人不承擔經營風險,只收取固定利益的,應當認定為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
第二十五條 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約定提供資金的當事人不承擔經營風險,只分配固定數量房屋的,應當認定為房屋買賣合同。
第二十六條 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約定提供資金的當事人不承擔經營風險,只收取固定數額貨幣的,應當認定為借款合同。
第二十七條 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約定提供資金的當事人不承擔經營風險,只以租賃或者其他形式使用房屋的,應當認定為房屋租賃合同。
(1)聯營合同糾紛判決書擴展閱讀:
房地產聯建是較為多見的一種房地產開發形式,實踐中產生的問題也比較多,就存在的法律問題作以下詳解。
一、聯建的定義及特徵
所謂的聯建是指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權,他方提供資金,進行合作建房,並對建成後的房地產共同經營管理或進行利益分配的行為。我們通常所說的聯建協議、合作開發合同、聯合開發合同都屬於聯建合同。
從概念的界定我們不難發現聯合開發房地產屬於《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聯營,具有如下特徵:
(一)、主體特定性。體現在聯合開發雙方中必須有一方以上具備房地產開發資質。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的規定,合作開發房地產,至少一方當事人必須具備房地產開發的資格,否則,聯建合同被認定為無效。
《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對設立房地產開發企業限定了較高條件: 設立房地產開發企業,除應當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企業設立條件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有100萬元以上的注冊資本;
(2)有4名以上持有資格證書的房地產專業、建築工程專業的專職技術人員,2名以上持有資格證書的專職會計人員。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對設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注冊資本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條件作出高於前款的規定。以確保進入該領域的公司具備相應的開發能力。
(二)貫徹責、權、利統一的原則。
實踐中,有很多聯合開發行為就是因為違反了聯營個這一基本原則而被法院認定為無效。比如,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的聯合開發協議中約定:甲公司僅負責提供建設用地,不參與項目的建設管理,不論項目是否贏利,乙公司均應向甲公司支付若干收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規定,此類條款屬於聯營合同的「保底條款」,應認定為無效。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新的規定,這類合同不再直接認定無效而是作改性處理,即認定為借款合同。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的責權利統一,是從整個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地位角度而言的,是指從宏觀上看,雙方權利和義務向統一,並非指在開發的任何環節雙方當事人都必須均等的付出和收益。
比如說,在項目的建設工程中,不具備房地產開發資質的公司往不參與具體管理工作(或者僅派人監督),而是由房地產公司全權負責,這並不意味著違反了該原則。
(三)法律關系復雜。
聯合開發房地產涉及多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錯綜復雜。首先是合作雙方的關系,如上文所說應屬聯營關系,而聯營又分為法人型聯營和鬆散型聯營,組織形式和權利義務分配都需要仔細約定(文將詳細分析)。
其次是聯合體與政府主觀部門的關系,開發房地產的各個環節,立項、到規劃、開工、預售、驗收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監督,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要申請辦理若干個許可證或批准文件。
而聯合開發更需要向政府部門做好審批工作,辦理證件或批文都應以合作雙方的名義辦理,只要這樣聯合開發行為才能獲得法律的認可。由於沒有做好聯合開發的審批工作而導致某一方的權利受到損害或合作合同被法院認定無效的案例俯首皆是,教訓非常慘痛。
再次是聯合體與其他單位或個人的關系,包括與建築承包商、拆遷安置人員、購房業主、貸款和按揭合作銀行等。
二、房地產聯建的主要類型及其法律性質
在房地產聯合開發領域中,由於存在許多不規范的操作,聯建的類型則多種多樣,正確區分其類型則有利於判斷其法律性質,確認合同的效力。現就幾種常見類型的聯建合同及其法律性質分析如下:
第一、雙方共同提供建設用地,共同出資,共同辦理建房審批手續,共同負責建設施工,房屋竣工後,雙方按照合同的約定共同取得或分別取得竣工房屋的產權。
在此種類型合同中,因為規劃許可證是以雙方的名義取得,根據建設部《關於城鎮房屋所有權登記中幾個涉及政策性問題的原則意見》的有關規定,雙方可以按照合同的約定或投資的比例取得竣工房屋的產權,辦理產權登記。
從此類合同的具體權利義務內容可以看出,這類合同的主體雙方是為共同的事業而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利益、共擔風險,這種房屋聯建行為實質上是一種經濟合作行為,其權利義務關系類似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合夥關系。聯建合同,應認定為房屋合建合同。
第二、一方提供建設用地,另一方出資,雙方辦理了土地出讓及合建審批手續,共同負責建設施工,雙方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比例共享利益,共擔風險。此類合同因符合房地產經營開發的法定條件,則屬典型的房屋聯合開發形式。
第三、一方提供建設用地,以自己的名義取得了建房審批手續,另一方出資,並負責建設施工。雙方按合同約定的比例分別取得竣工房屋的產權。這種房屋聯建方式較為常見,主要發生在有地無錢和有錢無地的雙方之間。
在此類合同中,另一方是以投資方式參與一方的房地產開發,因規劃工程許可證等建房審批手續系一方領取,根據有關法律規定,這種方式實質上是一種房地產轉讓行為,房屋產權應首先歸持有建房審批手續的一方享有,只有一方在辦理了房屋權登記後,才能根據合同的約定將房屋產權轉移於另一方。
而根據我國《房地產管理法》第41條「房地產轉讓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載明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的規定,一方在向另一方轉移房屋產權時,該房屋所佔土地使用權也隨之轉移。因此,此類合同不僅具有房屋轉讓的性質,且具有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的性質。
第四、一方提供建設用地和資金,以自己的名義領取建房審批手續,自行負責建設施工,另一方只是按照約定的單價和面積提供一定的資金,房屋竣工後,一方按合同的約定給另一方特定的房屋產權或高額回報。這種聯建方式也較為常見。
享有土地使用權的一方,在建房資金不足時,往往採取這種參建方式,吸引另一企業帶資參與「共同開發」,由於參建投資方取得特定房屋產權或高額回報是以不承擔任何經濟風險為前提的,且又有未辦理合建審批手續,沒有建房開發資格,未實際從事建房及房地產開發活動,因此,這種參建形式實質上是一種非法融資行為。
這類合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規定,屬於聯營合同的「保底條款」,本應認定為無效。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新的規定,這類合同再次被認定為改性合同,即融資借款合同.
總之,房屋聯建的形式多種多樣,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房屋聯建,都應根據合同的內容,正確把握其法律特徵,確認其法律性質,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判斷合同的效力。
⑵ 連帶責任在判決中怎麼表述
在民事判決書的主文中,往往表述為「被告某某與被告某某共同償還原告某某**元,並承擔連帶責任」
在刑事判決書的主文中,往往表述為「被告人某某與被告人某某各承擔原告人某某**元;被告人某某與某某對原告人某某的上述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所謂的連帶責任,意在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基本權益。承擔連帶責任判決書是法律規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對其共同債務全部承擔或者部分承擔。一般多存在於合夥經營、承包、代理等商業關繫上,關系看似復雜,實則只要理清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就一目瞭然了。
連帶責任的構成:
1、連帶責任人必須在兩個或兩個以上。
2、連帶責任人與債權人之間須存在著債的關系且為不可分之債。
3、連帶責任所指向的債必須不可分。
4、連帶責任的客體必須是種類物。
5、承擔須有法律明文規定或者當事人明確約定。
(2)聯營合同糾紛判決書擴展閱讀:
連帶責任產生的法律上的依據主要有:
1、《民法通則》規定,這是連帶責任產生的基本依據。主要有:第35條合夥人對合夥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第52條因聯營而承擔連帶民事責任。
第66條、第67條代理中因授權不明、代理人與第三人串通、無權代理或利用代理關系進行違法活動而產生連帶責任的承擔。
2、《合同法》、《擔保法》的有關規定,為《擔保法》關於保證責任的祥盡規定。
3、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如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11條、第148條,《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73條。
《關於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條、第10條,《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9條等,均有連帶責任承擔的規定。
4、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如《廣告法實施細則》規定廣告虛假而承擔連帶責任等。
⑶ 法院判決生效兩年後,檢察院抗訴的案例!
艱難的勝訴之路
——解讀中抑公司訴華路公司投資款糾紛案
歷時近6年,歷經一審、2次再審、2次申訴、抗訴及發回重審,歷經被告人華路公司法人資格的注銷、撤銷注銷、行政復議及確認其訴訟主體資格,原告中抑公司終於贏得了200萬元投資款官司。
一、中抑公司訴訟大事記。
1、1998年3月,中抑公司向海南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華路公司(附件一),華路公司提起反訴(附件二)。
2、1998年8月,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做出(1998)海南民二初字第15號《民事判決書》(附件三)判決:①合同無效。②華路公司返還中抑公司86.368萬元。
3、1998年11月,中抑公司沒有上訴,而在判決生效後,向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附件四)。
4、1999年6月,海南中級人民法院以(1999)海民監字第2號通知書駁回中抑公司的再審申請(附件五)。
5、1999年6月,中抑公司繼續向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附件六、七)。
6、2000年5月,省高級人民法院以(1999)瓊高法民申字第154號《民事裁定書》指令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再審(附件八)。
7、2000年12月,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做出(2000)海南民再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書》,維持原海南中級人民法院(1998)海南民二初字第15號《民事判決書》(附件九)。
8、2000年12月,華路公司在儋州市工商局未經清算即注銷。
9、2001年1月,中抑公司不服,仍未上訴,而是在判決生效後,向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訴,申訴書同第5項。
10、2001年11月,省高級人民法院以(2001)瓊高法民申字第47號《駁回再審申請通知書》駁回了中抑公司的申訴(附件十)。
11、2001年12月,中抑公司仍不服,向省檢察院申訴,申訴書同第5項。
12、2002年2月4日,省檢察院以瓊檢民行抗字[2002]11號《民事抗訴書》(附件十一),向省高級人民法院就本案提起抗訴。
13、2002年2月25日,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2002)瓊民抗字第13號《民事裁定書》,提審本案,並中止海南中級人民法院(2000)海南民再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書》的執行(附件十二)。
14、2002年6月,經中抑公司投訴,儋州市工商局撤銷對華路公司的注銷登記,決定恢復華路公司(附件十三)。
15、2002年6月28日,華路公司法人代表陳某以其個人名義,向儋州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請求撤銷儋州市工商局恢復華路公司的決定(附件十四)。
16、2002年10月18日,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審期間,以華路公司注銷、恢復登記並行政復議為由,做出(2002)瓊民抗字第13號《民事裁定書》(附件十五),裁定中止本案訴訟。
17、2003年7月10日,省高級人民法院做出(2002)瓊民抗字第13號《民事裁定書》,撤銷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原來作出的兩份判決即15號及3號《民事判決書》,發回海南中級人民法院重審(附件十六)。
18、2003年12月12日,海南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03)海南民再初字第7號《民事判決書》,終於判決中抑公司勝訴(附件十七)。判令華路公司返還中抑公司192.668萬元投資款及利息,訴訟費用6.064萬元,均由華路公司承擔。歷時近六年的馬拉松訴訟,暫時劃上了句號。因華路公司拒不領取法律文書,下落不明,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已公告送達判決書,此案將於2004年3月8日上訴期滿。如華路公司不上訴,該判決生效。
二、本訴與反訴
1、簽約。
1993年1月10日,中抑公司與華路公司簽訂一份《聯營協議書》,合作開發華路別墅苑項目,合作期限23個月,華路公司出儋州美扶開發區36畝土地,中抑公司出全部建設資金,合作建設36棟別墅。
1993年4月8日,雙方簽訂聯營儋州市華路公寓項目協議書一份。該協議因故未履行。
1993年4月13日,雙方簽訂聯營儋州市木棠開發區80畝土地的《合作協議書》一份。雙方約定,華路公司出資600萬,中抑公司出資200萬,合作購買80畝土地。後又分別於1994年4月10日、1996年4月12日分別簽訂了兩份《補充協議》。
2、本訴。
中抑公司根據1993年4月13日的《合作協議書》投資200萬,華路公司已還7.332萬元,故請求華路公司返還192.668萬元投資款及利息。這本是一樁簡單的民事,但因華路公司的反訴,變得復雜了起來。
3、反訴。
華路公司根據1993年1月10日及1993年4月13日兩份協議提出反訴,請求中抑公司退還其多支付給中抑公司的8332元。理由是,根據2份合同,中抑公司共付給華路公司402.5萬元,而華路公司共付給中抑公司403.332萬元,多付8332元,中抑公司應退還此款。
針對中抑公司根據1993年4月13日合同投資200萬元的主張,華路公司反訴稱,這200萬元是中抑公司根據1993年1月10日第1份《聯營協議書》投資的,根本不是依據1993年4月13日第3份《合作協議書》投入的。根據第1份《聯營協議書》,這200萬中只有80萬是投資第3份《合作協議書》的。
中抑公司認為,根據第1、3份協議,中抑公司都負有投資200萬元的義務,中抑公司都依約投資了,不可將二者混淆。中抑公司根據第1份《聯營協議》投資200萬元,並投入36萬土方工程款、7.2萬元土地平整款及1萬元規劃費,合計244.2萬元。華路公司在1993年3月31日及4月1日分別支付中抑公司8萬及308萬合計316萬元土地款,其中200萬元是返還投資款,44.2萬元是返還土方工程、土地平整及規劃費,71.8萬元是支付中抑公司違約金和賠償損失的,因為華路公司違約將此項目轉讓了。華路公司支付中抑公司316萬元,了結了第1份《聯營協議書》的權利義務關系,與第3份《合作協議書》根本就沒有關系。
4、一審判決。
海南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認為:「1993年1月10日,華路公司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情況下,與中抑公司簽訂的名為土地聯營開發實為土地轉讓的《聯營協議書》違反法律規定,系無效合同。同年4月13日,華路公司與中抑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書》,約定由中抑公司提供合作的20畝土地,亦未取得土地使用權,且雙方約定以租賃方式收取固定利潤,實際上是名為聯營實為借貸,違反了國家金融管理法規,應當確認協議無效。當事人根據上述無效合同收取對方的款項應各自返還。根據雙方當事人舉證表明,華路公司共收取中抑公司409.7萬元,扣除已返還323.332萬元,余之86.368萬元應予返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七條第一款第一項、第十六條第一款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四條第二款之規定,判決如下:(一)、海南儋州華路住宅開發建設公司與海南中抑房地產實業公司於1993年1月10日簽訂的《聯營協議書》;同年4月13日簽訂的《合作協議書》及兩份補充協議書無效。(二)、海南儋州華路住宅開發建設公司返還海南中抑房地產實業公司86.368萬元。上述款項限華路公司在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付清,逾期履行,則加倍支付延遲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點評]
1、什麼是反訴?什麼是反駁?遭遇起訴之後是反駁,還是在反駁的同時再提起反訴?應如何提起反訴?這是每一位訴訟當事人都要遇到的問題,也是在訴訟實踐中經常出現錯誤的問題。
反駁只能起到減少甚至駁回對方訴訟請求的作用,必須對方有訴,才有反駁。但反駁不能起到提出新的訴訟請求的作用,要在對方的訴訟請求之外,提出新的訴訟請求,只能通過反訴。
反訴是一種被動的訴,是在原告提起本訴之後,才由被告被動提出的,是建立在本訴前提之下的。因此,反訴必定受到本訴的約束,不能無條件地隨意提出。依照現行法律規定,反訴的提出,受三個條件限制:其一,必須針對本訴提出,超出本訴范圍之外,只能另行起訴,不能提起反訴。其二,必須在第一次開庭法庭辯論結束前提出。其三,不能超過訴訟時效。
2、就本案而言,華路公司對反訴有誤解,不符合反訴法律規定。
其一,華路公司反訴沒有針對中抑公司本訴提出。中抑公司是依據雙方1993年4月13日《合作協議書》提起本訴的,華路公司也只能就此協議提出反訴,不能將雙方於1993年1月10日的《聯營協議書》牽連進來。如果華路公司認為中抑公司違反了雙方1993年1月10日的《聯營協議書》,應另行起訴,不能在本案中就此協議提起反訴。海南中級人民法院(1998)海南民二初字第15號《民事判決書》及(2000)海南民再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書》,均認定華路公司有權針對這兩份協議書提起反訴,明顯錯誤。正因此,這兩份判決被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02)瓊民抗字第13號《民事裁定書》撤銷,並由海南中級人民法院(2003)海南民再初字第7號《民事判決書》改判。
其二,華路公司未在法定期間,即第一次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依法不能成立。
其三,華路公司對反訴標的有誤解。華路公司認為反訴標的為8332元,事實是,其反訴標的應為其主張的根據第一份協議所謂多付的100餘萬元。省檢察院在其《民事抗訴書》里,對此問題有詳細的正確闡述,此不重復。
其四,華路公司已超過反訴時效,喪失了勝訴權。對已過訴訟時效的當事人,喪失的是何種權利,學界有爭議。一說認為喪失的是程序權利,即起訴權,不能提起訴訟。二說認為喪失的是實體權利,即能起訴但不能勝訴。通說認為,不管什麼權利,已過訴訟時效,喪失的是受法律保護的權利。
華路公司依據1993年1月10日《聯營協議書》反訴,但沒有舉證其一直向中抑公司主張多付出的100餘萬元款項的證據,因此,反訴時效已過,不再受法律保護。
三、再審、申訴與抗訴
中抑公司對一審判決不服,奇怪的是,中抑公司並不依法定程序上訴,而是等待判決生效後,仍然向一審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筆者帶著疑問,采訪了中抑公司胡某副總經理。「經與律師研究,我們認為一審程序違法。」「程序違法的表現呢?」「主要表現在反訴問題上,共有四項錯誤:其一,華路公司的反訴沒有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其二,沒有針對本訴提出。其三,一審法院超出反訴請求審理本案。其四,反訴超過訴訟時效,不應受法律保護。」「程序違法與你們公司上訴有什麼關系?」「根據法律規定,程序違法案件上訴後,只能是發回重審,二審法院不能直接改判。這樣,反而浪費時間,還莫不如直接向一審法院申請再審。」
1998年11月,中抑公司向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1999年6月28日,海南中級人民法院駁回中抑公司的再審申請。海南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復查結果表明原判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方面是正確的。你公司與儋州華路住宅開發建設公司於1993年1月10日簽訂的《聯營協議書》和1993年4月13日簽訂的《合作協議書》均屬無效,原判將兩個訴訟一並審理,按無效合同的處理原則,判決雙方相互返還財產,符合法律規定。你公司對該案的申訴理由不能成立,原判決應予維持。」
中抑公司不服,向省高級人民法院繼續申請再審。此次中抑公司申請再審的結果是,省高級人民法院指令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再審。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再審維持了原判。基於與第一次申請再審相同的理由,中抑公司仍未上訴,而是在判決生效後,向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此次申訴的結果是,中抑公司被省高級人民法院駁回。中抑公司仍不服,向省檢察院提出申訴,依法申請省檢察院抗訴。省檢察院依法受理,就本案向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省檢察院《民事抗訴書》認為:「一、再審判決認為反訴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無事實和法律依據。一審、再審時中抑公司均主張華路公司多付給該公司的107.8萬元系華路公司當時不願履行《聯營協議》的違約補償金;而華路公司一審時主張該款多付是由於過失造成,中抑公司屬不當得利;再審時,華路公司卻主張該款為該公司應中抑公司要求借給該公司使用的。由於該筆多付的107.8萬元款項的性質沒有其他證據予以證實,故只宜認定為華路公司因疏忽而多支付給中抑公司。中抑公司取得的107.8萬元屬不當得利,華路公司有權要求返還。但華路公司向中抑公司追索或主張抵銷該款,均應在其付款後兩年之內,即1995年4月1日之前;否則,即超過訴訟時效。而華路公司在訴訟時效內向中抑公司主張返還或抵銷該筆款項的事實無證據予以證實。因此,華路公司於1998年7月本案審理時才提出反訴,主張以該筆債權抵銷其所欠中抑公司的債務,已超過《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的訴訟時效,依法不應予以支持。二、再審法院審理華路公司的反訴請求時,擴大了審查范圍,支持了其反訴請求范圍之外的訴訟請求。華路公司的反訴請求為判令中抑公司返還多收取的款項8332元,華路公司向海南中院交納了相應的訴訟費343元。根據法律的規定,反訴的請求是為了抵銷本訴的請求。應該指出的是,本案反訴審查的《聯營協議》涉及標的為316萬元,在履行該協議時,中抑公司向華路公司支付的款項為208.2萬元,華路公司向中抑公司返還款項為316萬元。因此,在該協議中華路公司可以主張其向中抑公司多支付了107.8萬元。本案中華路公司若反訴請求法院審理《聯營協議》中雙方的債權債務,並且以其在該協議中對中抑公司享有的上述107.8萬元的債權抵銷本訴中華路公司所欠中抑公司的債務194.168萬元,則華路公司應向法院請求應為107.8萬元,其訴訟費應為1萬余元。然而,反訴中,華路公司只請求法院判令中抑公司返還8332元,其所交納的訴訟費也僅為343元,故一審法院依法只能審查《聯營協議》的部分內容。一審法院審查《聯營協議》的全部內容,並支持了華路公司在該協議中對中抑公司所享有的債權107.8萬元,並以該債權抵銷中抑公司在《合作協議》中對華路公司所享有的債權194.168萬元,最終僅判令華路公司向中抑公司返還購地款86.368萬元,明顯擴大了反訴的審查范圍,支持了反訴請求之外的主張,違反了民事訴訟法關於不告不理的基本原則,沒有法律依據。三、再審法院判決未依雙方的過錯程度劃分各自所應承擔的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錯誤。《聯營協議》、《合作協議》既然已經無效,則應各自返還取得的對方財產,此外,還要根據雙方對造成合同無效的過錯程度向對方賠償損失。本案中,再審法院未對雙方的過錯進行認定,也未判令華路公司對中抑公司資金被其佔用長達5年而造成的利息損失予以賠償,明顯違反了《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之規定,屬適用法律錯誤。」
[點評]
1、關於再審與申訴。二者有相同點,也有質的區別。二者相同點是:(1)都必須在判決、裁定生效後提出。(2)都認為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錯誤。(3)都必須向原審或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4)申請再審、申訴期間,都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二者的區別是:(1)申請再審應當符合法定條件,符合條件的必然引起再審的法律後果。而申訴,則沒有法定條件限制,只要當事人認為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就可以提出。(2)當事人申請再審,必須在判決、裁定生效後兩年內提出,而申訴則無此限制。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9條的規定,五種情形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1)有新證據,定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2)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3)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錯誤的。(4)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的正確判決、裁定的。(5)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
2、當事人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也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再審申請。實踐中,慣例是,一般由作出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再審,對再審結果不服的,才能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本案即是如此,對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審生效判決,中抑公司首先向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被駁回後才向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3、同是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做出的判決,為何對一審判決即(1998)海南民二初字第15號《民事判決書》,中抑公司可以申請再審,而中抑公司對海南高級人民法院發回重審後,由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做出的(2000)海南民再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書》不服,不能申請再審,只能申訴呢?這緣於一項司法解釋,即《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07條的規定,根據該條規定,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後維持原判的案件,當事人不得申請再審。
省高級人民法院第一次將本案發回重審後,海南中級人民法院適用的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本案。審判監督程序不是每個案件的必經程序,也不是一般的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而是一種審判救濟程序,是第一審和第二審程序之外的、不增加審級的一種特殊程序。海南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重審判決維持了原一審判決,根據上述司法解釋,對維持原判的重審判決不服,只能上訴或申訴,不能申請再審。
4、對於再審與申訴的區別,審判實踐中往往不注意區分,造成誤解,在本案中也存在此種情況。中抑公司第一次向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而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在駁回中抑公司的通知中,卻使用了申訴一詞,明顯混淆概念。中抑公司對海南中級人民法院的重審判決不服向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訴時,省高級人民法院卻以中抑公司不得在此種情況下申請再審為由予以駁回,也明顯混淆了概念。正是因為中抑公司知道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法的第207條司法解釋的規定,中抑公司向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的是申訴,而不是申請再審。這貌似玩文字游戲,實則是中抑公司嚴格遵守了現行法律關於審判監督程序的法律規定。中抑公司在此種情況下的確不能申請再審,但只要對生效判決、裁定不服,卻可以申訴。
5、抗訴是檢察機關對審判機關實施審判監督的一種形式,抗訴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最大不同是,檢察機關抗訴,審判機關必須再審,同時作出中執執行原判決、裁定執行的裁定。檢察機關抗訴的情形,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情形,除「新證據」情形外,其它四種情形是一致的。需說明的是,同級檢察機關不能對同級審判機關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出抗訴,必須通過其上級檢察機關抗訴。就本案而言,本案的生效判決是由海南中級人民法院做出的,海南檢察分院不能對此判決提出抗訴,而應由海南省檢察院抗訴。
⑷ 最高人民法院《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失效沒有
按實際情況,
《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指的是《關於審理聯營合回同糾紛案件若干問答題的解答》的,該文件到目前為止還有法律效力。
發文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文號:法經發[1990]27號
發布日期:1990-11-12
執行日期:1990-11-12
⑸ 人民法院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中對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如何確認
保底條款違背復了聯營制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聯營方和聯營體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確認無效。聯營企業發生虧損的,聯營一方依保底條款收取的固定利潤,應當如數退出,用於補償聯營的虧損,如無虧損,或補償後仍有剩餘的,剩餘部分可作為聯營的盈餘,由雙方重新商定合理分配或按聯營各方的投資比例重新分配。 (二)企業法人、事業法人作為聯營一方向聯營體投資,但不參加共同經營,也不承擔聯營的風險責任,不論盈虧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潤的,是明為聯營,實為借貸,違反了有關金融法規,應當確認合同無效。除本金可以返還外,對出資方已經取得或者約定取得的利息應予收繳,對另一方則應處以相當於銀行利息的罰款。 (三)金融信託投資機構作為聯營一方依法向聯營體投資的,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分享固定利潤,但亦應承擔聯營的虧損責任。
⑹ 民事案件案由里為什麼沒有聯營合同糾紛
這個應該詢問最高人民法院,但沒有聯營合同糾紛並不影響案件審理,可以適用上一級案由即合同糾紛
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是否有效
即然還沒宣布廢止就還是有效的。
⑻ <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解答>現在是否還有效
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解答
是有效。
⑼ 陳某某訴A公司租賃經營合同糾紛
1、案情介紹
2003年12月8日,原告陳某某與被告A公司簽署《協議書》,同年12月10日簽署《補充協議》,約定陳某某將登記在其名下的陳某某加油站用地租賃給A公司建設經營,租賃期限為20年,租賃期間不得轉租。
租賃合同簽訂後,陳某某將該土地交付給A公司使用,並將相關證照過戶至A公司名下,A公司在該租賃土地上投資建造了某加油站。
2013年4月1日,陳某某委託B律師事務所致函A公司稱:A公司在未經陳某某的同意下,將某加油站轉租給C公司,還將加油站內的便利店轉租給林某某經營便利店,構成根本違約,要求解除雙方簽訂的《協議書》及《補充協議》。2013年5月2日,A公司進行回函對解除函提出異議,認為加油站不存在轉租。
2013年7月15日,陳某某向D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交還該加油站,將相關證照過戶至其名下,認為A公司存在轉租,其有權解除《協議書》及《補充協議》,同時認為A公司在收到解除函超過三個月沒有向法院起訴或向仲裁機構申請確認上訴解除函無效,《協議書》及《補充協議》已經解除。A公司認為其不存在轉租,並進行舉證,同時認為其雖未在發出解除合同通知後三個月內以訴訟的方式對陳某某解除合同提出異議,但陳某某在發出解除函時並不具備法定或約定解除權,《協議書》及《補充協議》未解除。
2、法律分析
如果當事人在發出解除合同通知時實際並無解除權,對方亦未在約定或法定的三個月期間以向訴訟的方式提出異議,是否發生合同解除的效果?對於超過異議期限的異議權訴訟,法院是否需要對發出解除通知的當事人有無合同解除權進行實質審查?對此,司法實踐中存在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不論發出解除合同通知的一方在發出通知時是否具備合同解除條件,對方在收到通知後三個月內均應以訴訟或仲裁的方式提出異議,否則合同就達到解除的效果,法院不需要再對發出解除合同通知的一方有無解除權進行實質審查。
另一種觀點認為:行使合同解除權的前提是符合法定或約定的解除條件,法院應對發出解除合同通知的一方有無解除權進行實質審查。若其在發出解除合同通知時一方實際並無解除權,另一方即便未在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三個月內以訴訟的方式提出異議,合同也不發生解除的效果。
在司法實踐中,以上兩種觀點均有判例支持。
3、判決結果
根據《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九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債務抵銷雖有異議,但在約定的異議期限屆滿後才提出異議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沒有約定異議期間,在解除合同或者債務抵銷通知到達之日起三個月以後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A公司與陳某某沒有對合同解除的異議期限進行約定,如對陳某某發出的解除合同通知書有異議,應在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三個月內以訴訟的方式提出異議,因A公司未在三個月內以訴訟的方式提出異議,即使陳某某在發出解除合同通知時沒有解除權,《協議書》及《補充協議》已經解除,法院不對陳某某發出解除合同通知時有無解除權進行實質審查。
4、律師建議
司法實踐中對於合同解除異議期條款的適用有著不同的認識,也存在著不同的判決,為避免這種不確定的因素給公司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也為避免不必要的訟累,在公司日常經營過程中,如有接收到解除合同的通知書,不管對方在發出解除合同通知時實際有無解除權,公司如有異議,應在收到解除通知後在約定的異議期內或者在沒有約定異議期時於法定的三個月期間以訴訟(若合同約定以仲裁解決爭議的,則為申請仲裁)的方式向法院(或仲裁機構)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