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貼牌生產成商標侵權被告如何辦
主要看雙方的合同了,如果合同有約定,發生侵權由哪方負責,那麼就依據合同。如果涉及到國外的品牌,那麼是另一回事了。看具體問題了
2. 貼牌生產 ,我應該負哪些法律責任
(一)產品質量法第40條則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此外產品質量法第42條則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產品(侵權)責任屬於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連帶責任,受害人可以任意選擇賠償義務人,然而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生產者似乎應當首先賠償,因為僅當在銷售者存在過錯或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者或供貨者時,銷售者才應當承擔責任。可見,就產品(侵權)責任而言,在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的責任順序以及責任劃分、舉證責任方面,均存在法律沖突。
(二)從《民法通則》第122條的規定來看,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都是責任主體,都應當依法向受害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一規定是我國法律對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原則規定。①但是受害人應在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選擇要求賠償呢?還是要求二者共同賠償?《民法通則》的這一原則性規定,沒有解決上述問題。《民法通則》頒布生效後,在法學理論界、司法界、消費者、以及生產者和銷售者廣泛的領域里產生了各種觀點和爭議,在法律適用上也產生了一定的難度。
(三)OEM是在市場競爭較為充分的條件下企業自主選擇的一種合作方式。目前尚未得到政府在產業政策方面的明確規定,在實際工作中在政策法規方面也遇到一些問題。一般而言,代工廠只能在生產過程中及所生產的產品上隱姓埋名,不披露自己的身份,即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能在產品上露出蛛絲馬跡。家電企業反映,一些地方政府的技術監督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具體操作執法過程中,曾就OEM合作產品的廠名、廠址、產地標識問題對某企業做過不合理的行政處罰,認為企業廠址、產地標注,違反了《產品質量法》和技術監督局的《產品標識標注規定》。然而我們發現,這兩個法規的有些具體條款是相互矛盾的,至少是不明確的,對企業行政處罰是不合適的。
《產品質量法》第27條第2款規定:產品或產品包裝的標識必須真實並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廠址」。國家技術監督局《產品標識標注規定》第9條規定:產品應當有生產者的名稱和地址,生產者的名稱和地址應當是依法登記注冊的,能承擔產品質量責任的生產者的名稱和地址。第9條第4款還規定:受委託加工的企業為委託人加工產品,並不負責對外銷售的,在產品上應當標注委託人的名稱和地址。
然而《產品標識標注規定》第18條又規定:生產者標注的產品產地應當是真實的,產品的產地應當按行政區劃的地域概念進行標注。本規定所稱產地是指產品的最終製造地、加工地或組裝地。依據這兩個矛盾的法規條款,OEM企業無論標注委託廠還是被委託廠的廠址和產地,都可能遭受處罰。
3. 受委託定牌加工方發生商標侵權行為應負何種法律責任
受委託定牌加工方發生
商標侵權行為應負何種法律責任? 《關於執行〈專商標法〉及其〈屬實施細則〉若干問題的通知》: 受 委 托定 牌 加 工 方 是 指 接 受 他 人 的 委 托 , 根 據 委 托 人 要 求 加 工 生 產 某 種 牌 號 的 商 品 , 自 己 並 沒 有 這種 牌 號 的 商 品 銷 售 權 的 一 方 。 受 委 托 定 牌 加 工 方 發 生 商 標 侵 權 行 為 時 , 應 根 據 委 托 加 工 合 同, 與 委 托 方 各 自 承 擔 相 應 責 任 。 受 委 托 加 工 方 在 訂 立 合 同 時 , 有 義 務 要 求 委 托 方 提 供 有 效 的授 權 證 明 , 否 則 , 構 成 共 同 侵 權 , 負 相 應 法 律 責 任 。
4. 注冊了個貿易公司 自己去申請了個商標 打算做服裝代加工然後貼自己的牌子 不知具體怎樣操作合適 侵權否
一、商標注冊的條件:
(一)、商標不得使用下列文字、圖形
1、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名稱、國旗、國徽、軍旗、勛章相同或者近似的;
2、同外國的國家名稱、國旗、國徽、軍旗、勛章相同或者近似的;
3、同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旗幟、徽記、名稱相同或者近似的;
4、同「紅十字」、「紅新月」標志、名稱相同或者近似的;
5、本商品的通用名稱和圖形;
6、直接表示商品的質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數量及其他特點的;
7、帶有民族歧視性的;
8、誇大宣傳並帶有欺騙性的;
9、有害於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響的。
(二)、申請商標注冊的,應當按規定的商品分類填報使用商標的商品類別和商品名稱。同一申請人在不同類別的商品上使用同一商標的,應當按商品分類表提出注冊申請;注冊商標需要在同一類別的其他商品上使用的,應當另行提出注冊申請;注冊商標需要改變文字、圖形的應當重新提出注冊申請;注冊商標需要變更注冊人名義、地址、或者其他注冊事項的,應當提出變更申請。
(三)、注冊商標的保護期限為10年,自核准注冊之日起計算;
(四)、依照商標法規定,申請人用葯品商標注冊,應當附送衛生行政部門簽發的證明文件;
(五)、申請卷煙、雪茄煙和有包裝煙絲商標注冊,應當附送國家煙草主管機關批准生產的證明文件;
(六)、申請國家規定必須使用注冊商標的其他商品,應當附送國家有關主管機關部門的批准證明文件。
5. 貼牌技廣告違法嗎有什麼後果
貼牌屬於移花接木的生產方式,涉及到兩個法律問題:
1、站在國外產品生產商的角度上。
你方在使用他們的產品並更換其商標的行為是經過對方准許的,則不承擔侵權責任;若你方的上述行為是再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作為的,一旦被對方發現,可以以不正當競爭法和商標侵權起訴你方,你方應承擔賠償責任,並受法律制裁。
2、站在國內企業商標所有者的角度上,若該商標歸你方所有,則你使用是正當的行為,若該商標歸他人所有,你的使用行為本身就構成假冒他人已注冊商標行為,要付法律責任。
另一方面
在國內讓有生產資格的廠家生產,在廠家允許的情況下,貼銷售公司自己的商標銷售.是可以的。沒有自己的品牌是不行的,可是投資實體又奉獻太大,那麼貼牌就是最好的辦法。
不用什麼加工許可,國家是允許OME代加工的吧,只要加工廠有證件就可以了,你只需要做標牌銷售就行了。
6. 生產環節進行商標貼牌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如果沒有授權)由哪個部門進行管理
首先確定你貼的商標是否是別人注冊商標,如果是,沒授權的話,構成侵權是內肯定的。
商標的管理容屬於工商局,縣級以上。
具體請參考商標法: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
(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三)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四)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五)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7. 貼牌生產(oem)中商標侵權如何防範
您好,防範他人侵犯商標權,可注意以下幾點:
一、密切關注商標注冊情況
在商標申請期間,一定要密切關注商標注冊情況,同時還應注意查閱《商標公告》,一旦發現他人申請注冊的商標與自己的商標相同或近似,應當及時提出異議或爭議。
根據《商標法》第30條規定,對初步審定的商標,自公告之日起三個月內,任何人均可提出異議。而且《商標法》第41條第二款也有相關規定,對注冊不當商標或者對已經注冊的商標有爭議的,還可以自該商標核准注冊之日起五年內,向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裁定。
二、加強商標標識的管理
工商部門查處的假冒商標案件,有不少與注冊人對商標標識、包裝物的管理不善有很大關系。有些商標注冊人因保管不善,導致商標標識物被盜、流失;有些是未對標識物印刷廠、紙箱廠等進行嚴格審查,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商標侵權案件發生的常見問題。
產品經消費者消費後,產品包裝等標識物可能仍完好無缺,為防止以此進行假冒產品的製作與售賣,可以設計出產品經消費者消費後標識物即遭破壞的標識物,或者還可以將商標直接標在商品上。
三、注冊防禦商標和聯合商標
防禦商標指的是指馳名商標所有者,為了防止他人在不同類別的商品上使用其商標,而在非類似商品上將其商標分別注冊,這種在非類似商品上注冊的商標稱為防禦商標。我國《商標法》對此並無明確規定。企業可以按一般商標分別在非類似商品上進行商標注冊,從容防止他人利用自己知名商標的聲譽。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8. 貼牌生產是否侵犯商標權
從歷來判決來看,存在分歧。涉外定牌加工行為是否侵權存在明顯的結果導向、司法政策導向。
一般而言,如果加工方無惡意,不侵權;加工方有惡意,侵權。
9. 如何認定加工承攬合同中的商標侵權行為
一、承攬人使用商標是否是直接侵權
(一)承攬人是否是商標的使用人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加工承攬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在涉及貼牌的加工承攬中,加工承攬人僅僅是根據定作人的指示,物理上將商標用於商品,承攬人的行為僅僅是一種物理貼附行為,為定作人使用商標提供必要的技術條件,真正使用商標的實際上是定作人。另外,根據加工承攬的特點,加工承攬的法律後果應當歸於定作人,因此即使加工承攬過程中出現商標侵權,其結果也應當歸於定作人,而不應當由承攬人承擔侵權的後果。
例如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2009)滬高民三(知)終字第65號判決中就認為:「在定牌加工關系中,境內加工方在產品上標注商標的行為形式上雖由加工方所實施,但實質上商標真正的使用者仍為境外委託方。」
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的(2009)滬高民三(知)終字第65號判決中也認定:「博鴻公司在產品上標貼被訴侵權標識的行為,形式上雖由加工方實施,實質上卻是基於有權使用涉案商標的肯亞澳柯瑪數碼非洲公司的授權加工行為。博鴻公司的產品雖在中國境內生產,但產品全部出口肯亞,並不在我國境內市場銷售流通。博鴻公司在這些產品上使用「aucma」標識,不能在我國境內產生標識產品來源的作用,未發揮商標的識別功能,故該行為不屬於商標性使用。」
(二)加工承攬人的使用是否是商標性使用
2013年《商標法》規定商標使用是指:「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用於識別商品來源的行為。」對於商標使用,規定了兩個要件:
(1)形式要件,包括對於商品商標而言將商標使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對於服務商標和商品商標而言,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2)功能要件,用於識別商品來源。對於加工承攬而言,承攬人可能會涉及到侵權商標本身的生產,將侵權商標貼於商品、商品包裝或容器上等等,這無疑符合了商標使用的形式要件。但是商標使用還要求使用商標能夠實現識別商品來源功能,從文義上來理解識別商品來源識別的是自己商品的來源,而不是識別他人的商品來源。而對於加工承攬人來說,其在加工承攬過程中使用商標並不是為了識別自己的商品來源,而是為了識別他人的商品來源,這一方面不符合識別他人商品來源功能的。另外承攬人加工承攬的過程整個都是在承攬人的工廠中實施的,在加工承攬活動完成之前,商標使用僅僅是在承攬人和定作人之間,並不會面對相關公眾,其識別功能也就無從實現,因此也就不屬於商標法意義上的商標使用。
商標侵權的構成要件有兩個:
第一,使用了他人商標;
第二,有混淆可能性。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在加工承攬活動中,雖然承攬人形式上使用了涉案商標,但是實際的使用人是定作人;並且其使用並不能發揮識別商品來源功能;在加工承攬過程中也不會造成混淆。因此承攬人在加工承攬過程中使用商標不構成商標直接侵權。
二、承攬人在加工承攬過程中是否構成間接侵權
既然承攬人在加工承攬過程中使用商標不構成直接侵權,那麼承攬人是否有可能構成間接侵權?《侵權責任法》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間接侵權主要包括兩種:教唆侵權和幫助侵權。加工承攬一般不存在承攬人引誘定作人侵權的情況,在此我們只討論幫助侵權的情況。
幫助侵權的一般構成要件有:
1)直接侵權行為的存在;
2)主觀過錯;
3)客觀上有幫助行為。
具體到加工承攬上,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涉外貼牌加工;
另一種是普通的承攬加工。對於涉外貼牌加工而言,由於商標存在地域性,定作人在海外出售具有國內權利人商標的商品並不侵犯權利人的商標權。對於普通的加工承攬而言,由於定作人實際使用了他人商標,因此直接侵權行為是存在的。對於過錯的認定,主要體現在對承攬人注意義務的認定上,在兩份地方司法文件中對此均有規定。